松盛号 松盛号

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副校长王嵬来校访问 澳大利亚迪斯科文大学

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副校长王嵬来校访问

1月9日,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副校长王嵬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学校副校长徐向民会见客人。

徐向民向客人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的办学发展以及建设成果。他表示,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开启“在地国际化”与“双向国际化”并行的积极探索,特别是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前沿交叉领域和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产业与社会需求,主动谋划对标国际一流,布局建设“新工科”,实行“同质等效”的国际化办学实践。伊迪斯科文大学是一所年轻有活力的大学,学校的课程设计富有特色,在运动科学、机械设计制造等学科都有亮眼的成绩,特别是在健康领域可以与华南理工大学的食品、生物医学、大健康等领域开展相关合作,希望借此次交流,拓展与伊迪斯科文大学的合作。

王嵬对此表示赞同,他指出,华南理工大学在工科领域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尤其在产学研方面处于领先优势地位,非常期待与华工建立校际联系,积极参与主动健康、食品营养等领域的合作科研,共同探索构建基于糖医学的生命科学基础,整合基于精准医学、信息和通讯技术应用、食品营养干预于一体的“大健康”学术体系。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负责人参加活动。

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专家团访问我校

11月14日下午,副校长张捷在行政楼会议室会见了来我校参加中澳国际音乐文化交流周的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专家团。国际交流处、科研处、流行音乐学院、音乐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相关人员参加会谈。

张捷对专家团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预祝交流周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她表示,艺术需要国际化交流和多元化发展,两校之间的合作加深了双方师生的交流,为推动国际间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张捷希望,以音乐为起点,以双方续签谅解备忘录为契机,明年南艺将派团回访伊迪斯科文大学,积极开展

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Mark McMahon教授应邀来我校作专题讲座

6月5日,艺术设计学院邀请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国际发展战略部主任MarkMcMahon教授,在教学楼C219作题为“如何运用设计思维进行有影响力的研究”的专题讲座。讲座由艺术设计学院李琦副教授主持,产业设计系副主任朱明洁等教师、本硕生与留学生共同参加。

McMahon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解答了大家在设计思维应用方面的疑问。师生们踊跃提问,McMahon教授耐心细致地回答,现场气氛热烈,互动积极。

此次讲座不仅丰富了产品设计专业教师与学生的学术视野,还增强了大家对设计思维在研究中重要性的理解,更为学院师生提供了与国际专家直接对话的宝贵机会。讲座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为参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通过这样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术水平,为未来培养

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代表团访问我校

4月24日,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国际处处长HelenVellaBonavita、理学院副院长ElizabethWatkin、国际合作部主任FengmeiGuo到我校交流访问,与我校签订对接课程协议。学校党委常委、副院长武艳会见代表团一行。

武艳对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代表团一行表示欢迎,对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给予高度肯定,希望两校以签订院校间对接课程协议为契机,加强二级学院和各专业间交流合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共同推进两校高质量发展。ElizabethWatkin感谢我校在长达十余年的合作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作出的积极努力,衷心希望两校进一步深化合作、携手发展。双方围绕就下一步合作办学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双方共同签署了北京农学院与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院校间对接课程协议。

访问期间,代表团一行与国际学院召开学年项目管理委员会会议,双方商议确定了项目管理委员会成员名单,并就加强课程资源共享与建设、扩宽师生交流渠道,进一步巩固合作办学成果,提高合作办学质量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并达成一致意见。

代表团一行来到教学楼观摩了离岸语言课程强化班的上课情况,与正在上课的师生交流,参观了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实验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等。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与海外高水平院校合作,积极推进“3+1”联合培养项目,细化落实学位和学分互认,实现“3+1”联合培养专业对接全覆盖。根据北京农学院与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院校间对接课程协议,将实施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园艺专业学分互认项目,即园艺专业本科学生在我校完成4学期两年学习且成绩合格,并达到伊迪斯科文大学对应本科专业入学要求后,可入读伊迪斯科文大学对应本科专业继续学习两年,符合伊迪斯科文大学以及北京农学院毕业和学位授予要求后,学生有资格分别获得北京农学院和伊迪斯科文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和毕业证。

截至目前,学校已与13所海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近2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联合培养项目,项目内90%以上学生毕业后继续在海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深造。通过联合培养项目的深入实施,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成效日益显著,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不断彰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