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国内外旅游驱动力研究比较与展望 国外避暑旅游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旅游业已成为支柱产业,旅游业市场规模巨大,旅游人数剧增,促进旅游经济高速发展。旅游业作为绿色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产业。当前旅游正朝着大众化、多元化、品质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特别是新兴的避寒旅游丰富了当前旅游活动的类型,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旅游驱动力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驱动力概念一词出自于物理学中,指发动机产生动力推动轮子转动,从而对地面产生作用力,地面对轮子又产生反作用力叫做驱动力。就如人们常见的蒸汽机是将高压蒸汽产生的能量转变成机械能等。

对于旅游驱动力,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大多研究者则根据各自的研究目的对其界定(表1)。总的来说,就是驱使旅游者(旅游主体)通过旅游媒介前往旅游目的地(旅游客体)的无形的力,其中包含了各种因素,吸引了许多学者来研究与分析。

国内著名学者彭华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最早提出了旅游驱动力的概念[1],第一次阐明了旅游发展机制、动力系统等概念,并围绕旅游驱动力开展了相关的研究[2]。王函、林锦屏2023年提出旅游驱动力的概念是驱动或促使游客进行旅游的内在动机与旅游地所具备的外在吸引力等各种作用力。

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重视旅游驱动力的研究,并备受他们的关注,而我国学者对旅游驱动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实际上,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旅游驱动力的探讨已有三十余年,

表1.部分国内学者对于相关旅游驱动力概念辨析

相继发表大量论文,本文基于比较国内外研究热点、年度载文量、来源期刊类型、案例地分布、研究方法等,最终提出旅游驱动力研究趋势与发展方向。

2.国内外旅游驱动力文献基本情况比较

2.2.年度载文量比较

年度载文量时间变化能够反映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从年度载文数量(图1)可将国内外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中国:20世纪90年代;国外:1985~2008年)

国内学者在旅游驱动力研究领域晚于国外学者,20世纪90年代才将旅游驱动力纳入研究视野,最早的论文发表于1998年,此阶段的论文刊发总量少,研究水平较低。国外学者在旅游驱动力研究领域起步较早,但文献量甚少,年均发文量为3篇/年,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为主。

2)拓展阶段(中国:1998~2006年;国外:2009~2023年)

国内学者开始初步探讨旅游驱动力,研究水平逐步提升,重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高了论文质量。国外年度载文量增至12篇/年,处于稳步拓展阶段。

3)提升阶段(中国:2007~2023年;国外:2023~2023年)

国内刊发量增长缓慢,关于旅游驱动力研究的硕博论文仅有8篇,但量化研究方法增势明显,深入探讨旅游驱动力的相关概念、动力机制、系统结构模型、城市与乡村旅游驱动力等。因此,开展关于旅游驱动力研究具有一定的前景。国外刊发量在该阶段明显增加,载文量为27篇/年,说明旅游驱动力研究备受国外学术界的重视,且该领域的研究已逐渐趋向成熟。

图1.国内外旅游驱动力研究载文数量年度分布图

2.3.来源期刊类型及载文量比较

从来源期刊类型及载文量(表2)得知,国内外有关旅游驱动力文献主要刊发在200种期刊上,且多数仅刊1篇论文,总体来看,本文统计到研究旅游驱动力的国外旅游学术期刊达60余种,载文量前9位的期刊中有4种为旅游学术期刊,另有79种环境科学生态学类、43种地理类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类也刊载了较多与旅游驱动力相关论文,可反映出旅游驱动力研究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程度较高;国内载文量第一的期刊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刊登了3篇,旅游学刊、旅游科学和旅游论坛三种旅游期刊共刊出4篇,另有8篇硕士论文研究旅游驱动力。

表2.国内外旅游驱动力研究主要来源期刊名称及载文量占比

资料来源:文献资料整理所得。

总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旅游学刊、人文地理学3种国内期刊和TourismManagement、AnnalsofTourismResearch、Sustainability、CurrentIssuesinTourism4种国外期刊载文量位于前列,且旅游学刊、TourismManagement和AnnalsofTourismResearch三种期刊均为旅游相关领域影响力较大的期刊,反映出国外旅游驱动力研究领先于国内。

2.4.国内外研究方法比较

表3.国内外旅游驱动力的主要研究方法统计

3.国内外旅游驱动力研究比较

3.1.国外旅游驱动力研究

3.1.1.旅游驱动力基础理论研究

冈恩(Gunn)于2002年将修改后的模型划分为两个子系统:供给和需求子系统,其中供给子系统包括,吸引物、促销、交通、信息和服务5个要素,它们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32]。丹麦学者Anne-MetteHjalager建立了旅游业创新及创新知识传递机制系统模型,突出旅游驱动力的综合、整体理念[23]。以上学者构建的模型侧重于旅游业发展的多个子系统,而弱化驱动力机制研究,旅游需求驱动力研究更鲜见,目前的模型难以科学地阐述旅游驱动力机制,亟待加强。

3.1.2.旅游驱动力实证研究比较

3.2.国内旅游驱动力研究

3.2.1.避寒旅游相关研究及避寒旅游驱动力

a)避寒旅游研究地域的空间分布

表4.避寒旅游研究文献地域分布

b)避寒旅游具体研究内容

中国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了避寒旅游。如陈谅闻以北雁荡山为案例点,分析了该地区发展避寒旅游的可行性[8]。郭来喜划分了避寒旅游地的级别及确定了主要避寒旅游目的地[15]。在研究内容上,学者们主要关注以下研究热点:

①分析避寒旅游地的气候舒适度与避寒旅游气候条件,如黄宇宸[17]、罗松英[18]、李忠燕[38]等采用指数评价法、加权评价法,分析避寒旅游地的气候舒适度,夏兆林等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分析赤水市的避寒旅游气候条件[11]。

②评价避寒旅游资源,如李健[7]、冯琼兰[41]、林锦屏与郭来喜[43]运用指数评价法、比较分析法与描述性分析法,分析与评价攀枝花仁和、广西梧州、以及中国南方十一座旅游名城等地的避寒旅游资源,并提出各地区避寒旅游的发展策略。

③研究避寒旅游的最佳时段,如罗菊英采用人体舒适度指数与常规统计方法研究恩施自治州冬季避寒旅游的最佳月份和适宜游览时间[20]。

④探究避寒旅游地潜在的发展潜力,如林锦屏等以中国人口老龄化为切入点,运用描述性统计法,比较分析不同旅游城市所具备的避寒气候条件来研究西双版纳避寒旅游的发展潜能。

⑤将避寒与疗养度假、养老旅游相结合,提出阳光避寒度假旅游开发模式和避寒养老产业开发战略,如李建提出攀枝花市的四种阳光避寒疗养度假模式[7],李鹏坤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将避寒与养老旅游结合研究,最后提出其发展策略[39]。

⑥从人们的行为特征出发研究避寒旅游,罗赟敏以前往西双版纳避寒过冬的青海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深度访谈法为主、问卷调查法为辅,研究老年群体在异地避寒养老的行为特征[10];李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分析法来探讨避寒旅游是否会对海口市居民产生影响及其对这一影响的感知与态度,进而为海口市发展避寒旅游提供切合实际情况的对策建议[9]。

⑦谭益民等详细探讨了避寒型生态旅游区的7大类型,并提出各种类型生态旅游区的等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21]。

3.2.2.旅游发展驱动力机制研究

3.2.3.城市旅游驱动力研究

3.2.4.乡村旅游驱动力研究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旅游驱动力相关文献的归纳、梳理与总结得出,国外学者的研究领先于国内。在此,提出国内学者应进一步加强与深化旅游驱动力研究:

①加强对旅游驱动力基础理论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旅游驱动力研究已有三十余年,但对旅游驱动力的概念、分类以及对旅游驱动力的认识尚未达成学术共识,理论研究滞后于实际发展。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应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完善的基础理论体系,为旅游驱动力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实践是检验理论可靠性的绝佳工具,案例研究是实践的最好呈现方式。在未来的研究中,国内学者还应不断加入具体案例地的实证研究内容,在理论基础上加强对案例地的解释与剖析,实现旅游驱动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支撑。

②完善旅游驱动力的研究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形成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研究思路。国外学者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量化方法,并叠加旅游驱动力相关结构模型。而国内学者采用量化方法的研究频率较低。所以在未来研究中,国内学者应结合中国的实际,借鉴国外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研究体系,逐渐走向细化、深化与科学化。

③丰富旅游驱动力研究内容,优化旅游驱动力研究体系,推进旅游驱动力研究进程。随着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在国内旅游驱动力研究获得了长足进步,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总体研究成果偏少,研究主题不够丰富。因此,旅游驱动力研究的潜力与价值巨大,譬如避寒旅游驱动力等。在未来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应加强对旅游活动主体的研究,特别是旅游者的旅游消费需求特征,剖析各驱动力因子及其组成要素的驱动力强度,以此丰富旅游驱动力研究内容,优化旅游驱动力研究体系,带动旅游业健康与蓬勃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老年人群消费需求驱动下冬季避寒旅游地生态适宜度研究”(4156103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