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与南太平洋地区主义:南太无核区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澳大利亚与南太平洋地区主义:南太无核区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澳大利亚;南太平洋;地区主义;无核区;中等强国
1973~1975年新西兰在国内反核和平运动的激励以及工党政府的领导下,提出南太平洋无核区的概念,为该地区无核区的建立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1986年最终得以建立的“南太平洋无核区”,则不仅是澳大利亚工党政府落实核不扩散机制的重要举措,也体现出澳大利亚对于南太平洋地区利益的考量。南太平洋无核区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素材,观察澳大利亚在南太平洋地区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有助于总结有关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启示。一、澳大利亚与南太平洋地区主义
一南太平洋及其地区主义的发展
澳大利亚所从属的地理区域,经常被称为西南太平洋SouthwestPacific,处于太平洋西南的边缘地带,与马来群岛、中南半岛、中国东部沿海、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俄罗斯东岸等一起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大圆弧。马来群岛的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南半岛的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形成东南亚,与其他亚洲次区域一起构成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这样就将澳大利亚、新西兰与散落在太平洋中的较小岛国剩下来,并被海水与其他大陆隔离开来,而彼此之间又被洋流所联系。因此在赤道以南,这片广阔的海域及其中大大小小的岛国,在地理上形成一个区域——南太平洋SouthPacific。
从地区主义的角度,国家并非互不关联的独立个体,而是处于本地区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地区属性并承担一定的地区角色。在这样的地区集合与地区组织中,成员国家协调彼此的立场,共同谋划地区的未来。在不同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中,普遍表现为从经济一体化向高级政治领域的外溢。经济一体化以传统经济行业的合作为起点,逐渐向统一货币、关税等更高目标迈进,以在世界贸易中取得更为有利的位置;有些地区则明确提出政治一体化的要求,包括外交政策和防务安全等领域的协调一致,以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