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轩讲:澳大利亚,为什么非跟中国过不去(下) 澳大利亚为什么不开国境会议

轩讲:澳大利亚,为什么非跟中国过不去下

大家好,我是在观网陪你看世界的谷智轩。上期节目,我们从对外政策的角度,把“澳大利亚为什么和中国过不去”这个问题,回答了一半。其实,外交的起点和终点,往往是内政。要讨论澳大利亚的对华政策,绝对绕不开这个国家的内政。为了感谢小伙伴们对第一期轩讲的支持,我们熬夜填坑,这期就从内政的角度,继续解读一下,澳大利亚为什么非要跟中国过不去。

上一期我们讲过,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地底下全是宝贝,还惦记周围的鱼塘,奈何强敌环伺,时刻都担心被“抢”。这种情况下,一般有两种选择:要么靠自己,不服就干,要么就只有抱大腿了。澳大利亚GDP排名世界第九,总量接近我国江苏省,人均六万美元,几乎与美国持平,但制造业只贡献了5%左右,里面还有三成是食品加工。要知道,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实力,与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直接挂钩。澳大利亚人少,工业基础不行,毫无疑问是个“战五渣”,所以除了抱大腿别无选择。

我们讲非洲国家的时候,经常提到一个词,叫“资源诅咒”,大致是说,一个国家自然资源多了,经济上就会过度依赖资源,这对长远发展来说,未必是好事。澳大利亚也是如此。它根本不需要强大的制造业,单纯靠出口农产品和工业原料,就足够让两千万人吃香喝辣。但是,有资源,未必就得依赖资源。美国和澳大利亚一样,都曾是英国殖民地,地广人稀,坐拥宝藏无数。但后来美国干翻各种对手,变成世界一霸,而澳大利亚,却只能靠“跪舔”来安身立命,到现在都做不到“独立自主”,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就先把这俩国家做个对比,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

英国人在16世纪末就开始殖民北美,但在18世纪末才踏足澳洲。别看时间差了不到两百年,内外环境却是天壤之别。先说外部环境。美洲白人闹独立,那是在英国霸权的上升期。英国人不同意,他们就跟英国人干了八年架。澳洲白人要独立,是在英国霸权由盛转衰之时。当时,英国为了把力量集中到欧亚大陆,主动撤回了驻守澳洲的英军。澳洲六个殖民地,说要全民公投建个国,英国议会讨论一下,就准了。所以,美国建国,是杀出来的,澳大利亚建国,是投票投出来的,哪个容易,哪个跟“母国”间的龃龉更大,一看便知。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把国庆日选在了独立日,而澳大利亚的国庆日,却定在了英国人在澳洲建立第一个殖民区的日子。

总之,同样是“白嫖”一块地,美国人全凭自己本事,六亲不认,澳大利亚人全靠“母国”帮衬,表面独立,实际上是个“妈宝”。1901年“独立”后,澳大利亚基本照搬了英国的议会君主立宪制,奉英王为国家元首,由ta任命联邦和各州总督,代行权力。澳大利亚总督不是虚的,他名义上可以解散政府、罢免总理,实际上也这么干过。1975年,时任澳总督约翰·克尔,以当年的预算案无法在参议院通过为由,炒了时任总理高夫·惠特拉姆的鱿鱼,解散了政府。这场“解雇门”过后,澳大利亚进行了小规模修宪,但总督还是有解散政府的权力。

除了有总督这个“太上皇”之外,澳大利亚的外交、立法、司法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不完整的。建国三十年后,澳大利亚才获得独立的外交权。直到1986年,英国议会通过“与澳大利亚关系法”,澳大利亚才获得了完全立法权和司法终审权,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国家。然而十多年后,拥有英、澳双重国籍的参议员当选人希瑟·希尔遭到起诉,原因是持外国国籍者没有参选资格。结果,这个案子竟然引发了澳大利亚社会关于“英国是否为外国”的激烈讨论。可见,“独立”二字,在许多澳大利亚人心里,仍然是要打引号的。

澳大利亚样样不如美国,除了一点,那就是“种族主义”。英国人登陆澳洲后,短短百年时间,澳洲原住民就从50万减少到不到10万,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原住民,作为族群干脆已经灭绝了,只留了些零星的混血儿下来。

遭殃的还不止是原住民。19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掀起淘金热,一帮白老爷之前杀得太狠,现在急缺人手,便就近补充,从亚洲东南部“招募”了大量劳力,包括4万多名华工。同时,甘蔗园也要人种,他们就去“捉黑鸟”,也就是从附近的美拉尼西亚群岛上,绑架深色皮肤的原住民。亚太劳工的涌入,虽然给资本家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却把白人工人的工资给“卷”低了。这帮“白工”,绝对是无产阶级之耻,不跟资本家过不去,专找“有色工人”的麻烦,发动各种运动、暴乱,只为把外来劳动力赶出去。1888年,所有澳大利亚殖民地不再接受中国移民。1891年,澳大利亚还没建国呢,工党就成立了,与殖民政府达成协议,只允许白人在农场干活,十年内驱逐约7000名美拉尼西亚劳工。

美国人的民族意识,是在和西方列强拼刺刀的过程中形成的。而澳大利亚人的民族意识,是在镇压原住民、驱赶外来移民的过程中形成的。为了“漂白”这块地,澳洲白人团结起来,民族意识空前高涨,建国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移民限制法,把有色人种挡在国境以外,之后又通过了入籍法和养老金法,规定已经在澳的有色人种,不可加入澳大利亚国籍,年老后无法领取养老金,逼他们“主动”离开这个国家。三部法律,构成了臭名昭著的“白澳政策”,不断“漂白”澳大利亚。到了1947年,除原住民之外的有色人种,只占澳大利亚人口不到0.25%。至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根本无处可去的原住民,在1967年之前,都被归类为“动物群体”,不纳入人口统计。

“白澳政策”持续了70多年,直到1978年才正式废除,但遗毒不减。为了巩固“排亚”的正当性,澳客不断煽动“惧亚”、“仇亚”情绪,将国内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统统归咎于亚裔对欧裔白人造成的“污染和劣化”。七十多年的洗脑,让对亚洲人、尤其是黄种人的恐惧与仇恨,在澳大利亚国民心中根深蒂固,反过来限制了该国的战略选项,让它在搞“合纵连横”时,身段远没有美国那么灵活。

“恋母情结”、制造业拉胯,再加上“反亚魔怔”,澳大利亚把安身立命的本钱,全部投到了“同文同种”的亲戚身上,就容易理解了。澳大利亚的这三个特点,也在它的政党政治中反映出来,并极大程度地影响它的对华政策。

澳大利亚的主要政党有工党、自由党和国家党。工党建国前就有了,代表劳工利益;自由党成立于1944年,代表资本家的利益;国家党由1918年成立的乡村党改称而来,代表农场主的利益。前面说了,澳大利亚制造业拉胯,资本主要活跃在农业、矿业和服务业,资本家和地主利益相当一致,合作自然是比较顺利的。所以自由党长期与国家党联手,共同组建右翼联盟,简称“联盟”党,与左翼的工党竞争,左右两派轮流交替执政,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两党制。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工党进行自我改革,削弱了工会的影响,从代表劳工,变成了代表中产阶级。这就导致了工党在经济政策上“右拐”,支持自由贸易和私有化,社会政策则开始“白左”化,推崇“多元文化”,热衷“人权”。不过总体而言,工党是“贸易为体、人权为用”,挣dollar才是头等大事。相比一边倒向美国的联盟党,工党更加强调外交的独立性,重视与中国的关系,搞些多边主义,身段更灵活,希望从太平洋两头得利。但无论哪一方执政,都有这么几个共性:

首先,美澳联盟是各党派的共识。前面讲过,澳大利亚制造业拉胯这个现实,短时间内是不会变化的,所以澳大利亚在安全方面,必需依赖美国。工党所谓的“独立外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