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澳大利亚原住民历史与文化周成都站启幕 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家有哪些

澳大利亚原住民历史与文化周成都站启幕

0分享至

为庆祝今年的澳大利亚原住民历史与文化周,6月27日,由澳大利亚驻成都总领事馆举办的澳大利亚原住民绘画YuendumuDoors中译名韵杜穆之门的复刻版开幕式在方所举行,澳大利亚驻成都总领事倪瑞兰女士AdelleNeary)出席了开幕式。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7月26日。活动现场,观众们观看了中澳跨文化艺术交流短片OchreandInk中译名水墨与赭石,以宣传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加强西南地区和澳大利亚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韵杜穆之门”是原住民文化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瓦尔皮瑞Warlpiri人是澳大利亚中部最大的原住民群体,生活在诸如韵杜穆Yuendumu这样的偏远社区,其文化和艺术生活灿烂而富有生命力。

门上的绘画最初于1984年绘制于韵杜穆社区学校。当时是瓦尔皮瑞生活方式经历重大变化的时期。原住民家庭希望年轻人能够在学校既学习英语教育体系的知识,又不忘瓦尔皮瑞的传承,因此通过这种方式让学校能够浸润在瓦尔皮瑞文化之中。

瓦尔皮瑞人总共绘制了30扇门,每一扇门都承载着宝贵的瓦尔皮瑞知识和历史。它们代表了澳大利亚最重要的文化艺术收藏。“韵杜穆之门”是原住民仪式化美学在公共场域的体现,标志着瓦尔皮瑞当代文化的开端,也表达了沙漠地区的老一辈原住民对年轻一代的殷切关爱。

“韵杜穆之门”目前由南澳大利亚博物馆收藏、保存及展览。南澳博物馆至今仍然保持着与瓦尔皮瑞社区的合作,并将他们非凡的故事与世界分享。

虽然“韵杜穆之门”是一个社区项目,但它的完成主要仰赖于五位关键的艺术家,每扇门上也有对应的艺术家的名字。这五位艺术家分别是PaddyNelson、RoyCurtis、PaddyStewart、PaddySimms以及LarrySpencer。其中,PaddyStewart和PaddySimms是瓦尔皮瑞艺术运动的先驱,而揭开这场运动序幕的正是“韵杜穆之门”的绘制。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巡展,也是澳大利亚各主要州立或国立博物馆不可或缺的藏品。

艺术家们通过在“韵杜穆之门”上描绘这些故事,记录了瓦尔皮瑞人在生活中对语言、道德和自然的经验总结。韵杜穆的孩子们每天经过这些门的时候,无论从实际意义还是象征意义来看,都是从一种教育体系进入到另一种教育体系。

“梦世纪”不是对神话传说的简单记录,而是一套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记录了环境及饮食的改变、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的变化。“韵杜穆之门”曾经启蒙了居住在澳大利亚沙漠一个小社区里的孩子们,如今仍然在世界上发挥着教育作用。

中澳跨文化艺术交流短片OchreandInk中译名水墨与赭石讲述了华裔艺术家周小平与澳大利亚内陆原住民艺术家长达23年的鼓舞人心的合作。

周小平先生早年在安徽省接受中国传统毛笔画的培训,三十多年前离开合肥前往墨尔本短居,此后便一直在边远的阿纳姆丛林和澳大利亚中部居住并进行创作,与当地居民和艺术家建立了深厚的联系。

周小平以艺术为媒介,通过一个土生土长的安徽人的视角,展示了澳大利亚广阔迷人的自然景观和原住民与他们的土地之间的精神纽带。通过这样的方式,周小平为我们打开眼界,带我们了解中澳两国人文和地理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学的发展“用小说延续文明”

亚历克西斯·赖特:捍卫自然神性以及不可改变的道德与精神

他们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亚历克西斯·赖特。2006年,赖特出版了堪称民族史诗的长篇小说卡彭塔利亚湾,一举获得迈尔斯·富兰克林文学奖、昆士兰州州长小说奖、维多利亚州州长万斯·帕尔默小说奖、澳大利亚文学金奖章等多项大奖。同时,该书被翻译成波兰文、意大利文、法文、孟加拉文、日文和中文出版。2023年,卡彭塔利亚湾被法国教育部门选为英语学习者必读书。50年来,这是自帕特里克·怀特的沃斯Voss入选后的唯一一本澳大利亚小说。

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卡彭塔利亚湾在同类作品中高出一筹。诚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所说:“……她的这本小说是那种具有伟大品格的作品,是地方志与民族史的结合,是征服与被征服的纠结,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斗争和融合。当然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具有高超的文学技巧,让我这样的以写小说为职业的人,感到十分钦佩。”

塔拉·琼·文奇:“那是我的家园,它永远在水边”

“Ngurambang的意思是澳大利亚。不管怎么说,那是我的家园……从北部的山脉到南部的恩古拉姆邦边界。河水曾经从南部的河流流过莫伦比,注入小溪、潟湖和湖泊,养育着它身后的一切。Ngurambang是我的家园。在我的脑海里,它永远在水边。冈迪温蒂人曾经生活在、依然生活在那五百英亩土地上。澳大利亚——Ngurambang!你现在能听到吗?说出来——Ngu-ram-bang!”

这是令人泪目的、澳大利亚原住民泣血的呼喊。那呼喊声中包含了他们世世代代的痛苦、辛酸和期盼。新一代的年轻作家塔拉·琼·文奇就是以这样的激情,用她的小说延续着他们的血脉,延续着他们的文化与文明。

梅丽莎·卢卡申科:“固执地保持文化活力的人”

我最近翻译完成的是梅丽莎·卢卡申科刚刚出版的埃登格拉塞Edenglassie。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小说。梅丽莎·卢卡申科1967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的远郊。她的身份认同来自于母亲所在的原住民家族——邦家仑Bundjalung。梅丽莎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多年来她坚持的目标是书写那些普普通通的原住民并不普通的生活经历。她的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带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2023年她因多嘴多舌TooMuchLips获得迈尔斯·富兰克林奖,成为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原住民作家。

梅丽莎就是这样,以诗一样的语言,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充满象征意义、不乏讽刺意味、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对澳大利亚原住民古老的礼仪、部落间通婚的律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等,都有难得一见、比较详细的描述,从而使我们对澳大利亚原住民创造的古老文明有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