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为什么澳大利亚灭不掉山火答案都在这里了 为什么澳大利亚容易发生山火事件

为什么澳大利亚灭不掉山火答案都在这里了

▲巴西亚马逊2023年特大火灾、美国加州2023年特大火灾和澳大利亚特大火灾规模对比。

根据澳洲本地媒体报道,截止目前2023年1月初,在这一场浩劫中,澳大利亚山火已经蔓延超1000万公顷,造成了28人死亡。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有包括20000只考拉在内的5亿只动物葬身火海,而全澳大利亚死于这场山火的动物总数已超10亿,众多物种濒临灭绝。

那么,澳大利亚这场山火到底为什么越烧越大,澳大利亚人到底为什么灭不掉这场山火呢?我们来具体看一看。

1:制度漏洞酿人祸,消防力量不到位

关于澳洲山火,网上的讨论颇多,有人说是天灾多一点,有人说是人祸多一点。这种争论是无趣的,与其争论天灾和人祸的多寡,不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始于天灾,又陷于人祸。

我们首先来谈“人祸”,一个由澳洲实行的西式民主制度引出的人祸:党派恶性竞争下,为了选票不择手段,拆东墙补西墙忽悠老百姓,最终导致社会发展失衡,待到时局突变,一切都已回天乏力。

在本次澳大利亚的山火发生后,澳大利亚的一个致命性问题出现了:消防力量紧缺,可用于消防开支的资金少得可怜,不管是澳大利亚政府还是澳大利亚消防部门,都显得力不从心。

▲孤独且无助的澳大利亚消防员。

根据澳大利亚人报的报道,在本次大火灾情最为严重的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两大州,其消防员加起来的总数仅3000多名,而全澳大利亚的消防员加上新西兰和美国派来驰援的消防员,总量也不过区区八九千名,而且很多还是非职业消防志愿者。面对全国性的熊熊大火,这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再加上要设备没设备,要资金没资金的情况在本次灭火过程中高频率出现,甚至连普通民众都被迫走上街头“众筹灭火”,在如此大规模的灾难面前,在这种“后备不足”的情况下,澳大利亚人想一鼓作气地扑灭山火,着实有点痴人说梦。

问题其实出在了制度上。

澳大利亚是全球公认的“高福利国家”,这种高福利制度有一个弊端:福利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一旦减少福利社会将出现动荡,就像法国一样,举国暴动。相反,如果福利增加,则社会祥和,老百姓的满意度也节节攀升。

从表面上看这没什么问题,但当“高福利制度”遇上“党派相争”,问题便出现了——为了获得选票,提高福利变成了党派竞争的筹码,以增加福利为核心的恶性竞争开始出现。

可是,一个国家的体量有限,福利用度的增加,必然导致例如基础建设投资等诸多方面的资金断流的问题,出现发展失衡、财政赤字严重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当今多数欧美高福利国家都出现了,包括澳大利亚。

▲高福利的澳大利亚,网络等基础服务水平却非常差。

基础服务差还能搪塞过去,毕竟钱拿来搞福利了,但财政赤字严重到了“难堪”的地步,就算有再高的福利政策,民众也不会高兴。

于是,近年来执政的澳大利亚政党和领导人,都玩起了愚民游戏:拆东墙补西墙,把一些老百姓日常关注不到的基础性财政开支给缩减了,只要老百姓看不到,就往死里弄。

这么做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经济一如往常的不景气,但财政赤字却一路锐减,营造出了一种“治政有方”的假象。

然而,可怕的是,他们连消防系统的开支都给砍掉用来填补赤字了。比前几任政府循序渐进砍掉消防开支更绝的是,澳大利亚现任总理莫丽桑上台之后,为了赢得选民的支持,直接缩减了近4000万刀的国家消防资金,再加上在其他功能领域的“拆东墙补西墙”式操作,莫丽桑领导下的澳大利亚政府财政赤字问题终于“好看多了”。

▲拆东墙补西墙,把消防资金一起砍掉后,澳大利亚的财政数据终于好看多了。

可是,经年累月地剥削消防资金,最终导致的就是消防力量严重不足,消防部门没钱培养消防员,消防员没钱去开防火隔离带,消防队也没钱买更先进的消防器材。平时没有啥大灾大难倒还好,可就像这次的大火一样,一切都已无力回天。

2:遵循自然不变通,轻敌终无后悔药

之前美国加州大火,烧死了近百人,失踪近千人,数万人无家可归。当时我们写了一篇文章叫为什么一场山火难倒了整个美国,分析了美国加州山火灾难中的人祸问题。

可文章发布后,很多人不开心了,这毕竟发生在灯塔国家,有失体统,于是包括方舟子在内的很多亲美公共知识分子开始强调一点:西方人是遵循自然规律,山火本来就是自然演化过程的一部分,要顺其自然。

我记得当时有很多读者回应了他们这样一句话:为了遵循自然规律,任凭大火燃烧,然后顺其自然地烧死?

▲澳大利亚路边,在自然山火的规律下,大量动物死亡。

在澳大利亚的这场山火中,中国的网络上再次出现了这种声音,他们不管澳大利亚山火已经失控到何种地步,到头来始终还是那句话——澳洲人尊重自然规律,所以顺其自然了。还有人不惜借此攻击一下中国:中国只会让人去冒险。

你要说他们说的全错吧,其实也不然,因为老外还真的很喜欢遵循“自然规律”。可问题出在这个遵循的度上——面对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我们既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时刻准备抗争和随机应变。

这个道理大多数中国人都懂,可多数欧美人不懂,相比于中国人的变通思维,他们更偏向于直线思维,他们也没有中国人那种“与天地斗其乐无穷”的精神。说白了就是:一根筋走到底,按照以往走过的路线接着走,霸气得永不回头,一根筋的气质被拿捏得死死的。

这一点,澳大利亚人拿捏得最到位——山火来了,澳洲人波澜不惊,毕竟年年有嘛,要遵循自然规律;火开始烧大了,澳洲人在一旁看戏,因为往年山火都是没几天就自己灭了;最后蔓延开了也没事,以前没见过这种情况,人家也不知道该咋办了,那就跑吧,毕竟遵循自然规律吧……

于是乎,直到大火施虐几个月后,澳大利亚政府还是没有出动军队力量驰援消防部门,“一根筋死磕到底”的气质被表现淋漓尽致。

可怕的是,当这种缺乏变通性的思维,到了时局大变的时候,会显得不堪一击。这回深受山火搅扰的澳大利亚就是典型的例子。

前文中之所以会说澳大利亚山火有其规律性的自然原因,是因为澳大利亚的主要树木是桉树,桉树是一种“喜火”的树,这种树会通过燃烧和周边的其他动植物同归于尽,但其自身树皮下的胚芽却不会死,很快便会复生,它们以此达到消灭竞争对手、获得繁衍空间的目的。因此,在澳大利亚发生森林大火,那是家常便饭,年年都有。

这个规律澳大利亚人非常了解,因此他们守着这个规律。可是,他们却忽视了在这个规律的演变下,桉树变得越来越多,而且气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应该再用既定的思维来看待自然山火这个问题了。

2023年开始,澳大利亚就遭遇了数十年来罕见的高温和干旱,高温与干旱的接踵而至,加上其失衡的植被生长环境,给“超级山火”的发生留足了条件。

▲澳大利亚气象部门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气候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于是,疯狂的大火燃起来了,可澳大利亚人却没有太多的顾虑。

令人唏嘘的是,直到现在,澳洲的执政者还是把这种做事态度放在了第一位,面对山火的威胁,他们不是向自然宣战,而是一面宣战撤离,一面限制居民用水,更可怕的是,他们还要射杀20000头骆驼,理由是骆驼喝水太多。

不去源头与自然相争,却发动底层射杀骆驼,也算是千古奇闻。

3:责任落实不到位,总理还在度假村

澳大利亚如同其他多数西方国家一样,都是自称“高度廉政”的社会,具体是不是“廉政”我们暂且不谈,但在其缺乏责任落实的资本主义民主体制中,懒政、推卸责任、不负责任的现象却是非常明显的。

这种情况我们在美国加州大火中已经见识过了,加州地方官员就山火问题形成了“内部互撕”的局面,然后美国联邦政府和加州地方政府之间又形成了更高层面的“隔空互撕”的画面。虽然他们彼此之间怼得水火不容,但却很默契地“都不想对事件负责”。

出现加州山火中官员互怼以及救灾不力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社会没有具体的“责任制”。这一点在澳大利亚也同样存在,不过澳大利亚的情况更为“风趣”一些——大火还在熊熊燃烧,国家总理跑美国夏威夷度假去了……

这事情被曝光后,澳大利亚民众震怒了,但除了老百姓发怒,似乎也没有别的波澜,澳大利亚总理大人照样笑嘻嘻地道个歉,然后笑嘻嘻地下去视察了。

中国网络上有一些“公知体学者”很有趣,看到澳大利亚人民怒斥国家总理后发出了灵魂感慨,说是真羡慕澳大利亚人能骂总理。公知们甚至借此狂欢了起来,可公知们却不去想一个问题:在没有严密的责任制的国家里,你骂得再起劲,有啥用呢?你发泄完了,然后呢?难道说混乱不堪局面就此停歇了吗?还不是原来有多烂,接下去照样有多烂。

▲中国网络公知“羡慕澳大利亚人骂总理”。

▲中国网络公知们羡慕的“骂总理的澳大利亚消防员”被暂时停职。

一个社会,尤其是执政者和社会公权人员没有责任制的约束是很可怕的,能可怕到什么地步呢?就比如在澳大利亚的新年夜,尽管有数十万人联名上书要求有关部门在特殊时期取消新年焰火表演,将钱省下来用来灭火,还避免了对悉尼空气的进一步污染。

可是,数十万人的申请被否决了,那边是大火在燃烧,这边是璀璨的烟火在绽放;上边是灰蒙蒙的天空,下边在加料提升空气污染指数,何其讽刺!

我不解澳大利亚当局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也许正如一位有网友说的那样:拒绝数十万人的申请不用担责,山火再大也不用担责,但拒绝放跨年烟花要担责,利益相通,环环相扣。

4:地广人稀力不足,政客无心废时日

澳大利亚山火难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地广人稀。

国土面积相当于整个西欧大陆的澳大利亚,总人口却仅有2500万,甚至不及中国的一个省,和中国的上海市人口相当。试想一下,把上海市两千多万的人口,分散到中东部各地,其密度之小,也显而易见了。

也就是说,澳大利亚人口少,且分布呈现星点分散的状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这也就意味着,澳大利亚很多地方近乎无人看守,很多着火点附近人烟稀少,说得夸张一点就是:几个山头的着火点可能比附近的总人口都多。

当然,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了,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澳大利亚这么点人口,面对这么大的山火,显然有点“三百将士直面千万大军”的感觉,他们很难抗衡这股力量。

但事情发展到这个局面,终究还是澳大利亚人放任山火燃烧造成的。除去固有的“自然思维”轻视了大火的燃烧,一些澳大利亚官员也困于人口问题,无心大费周章地投入救灾,这也进一步升级了灾情。

所以说,眼前的这一切,始于天灾,又陷于人祸。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尊重自然,才会得到自然的尊重。但倘若危机来临,我们也要学会与天地抗争。

澳大利亚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未雨绸缪,切不可轻敌;社会发展一定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切不可假大空,做面子工程;国家要往好的方向发展,就一定要落实好责任制,万不可领赏众人上,责任无人担。返回搜狐,查看

澳大利亚的山火为什么会烧这么久

本文经授权转载转载来源丨知乎@一个男人在流浪

朋友说我言语太冲,那我改一下吧。

有人和我讲逻辑,那咱们就先缕缕逻辑。

每一次重大灾害的来临,都是对人类应变能力的大考。技术的提升带来了应对能力的提升,但技术的发展是有限的,这必然导致在现在的技术程度下,人类不可能对任何灾害都应对自如,譬如海啸、地震、以及山火。

毫无疑问,澳大利亚最近4个月的表现足以证明,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19-20年的火季灾害。但这是否能充分说明澳大利亚的消防能力不够强呢?

强弱是个相对的概念,判断强弱的最关键因素,取决于和它对比的那个参考系。福原爱的乒乓球技术比你我强得多,但在大魔王面前,只能被打到哭。那你说她是强还是弱?这要看你把她和谁去对比。张怡宁可以说她弱,但你我,不行。

如果要和扑灭这场大火所需要的能力来对比的话,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澳大利亚不够强。但这能不能说明相比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其他232个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的森林消防很弱呢?不能,因为参考系变了,你只有把它和各国及地区的森林消防能力横向对比了之后才能得到结论。

很多知友包括本问题的提问者说到,中国很快就能扑灭山火,而澳大利亚四个月还不行,这不就是横向对比了吗?结果导向当然是可以的,就像分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前提是——得让这些学生做一样的题。中国的山火和澳大利亚的山火截然不同,澳大利亚的火灾有许多极端的独特性后边会讲到,这就让这个对比失去了意义。

怎么理解我上边这段话呢?就比如我们人类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就是小学水平虽然不严谨,但是可以想一下三体。中国是这所小学里的前几名,在十几年之前,我们的同学澳大利亚的学习成绩不错,有不少科目比我们中国还要好。或许到了今天,中国的成绩突飞猛进,甚至在某些科目反超了澳大利亚,也只能说明中国和澳大利亚都是学霸,只不过是谁更靠前一些的问题。

然而这一天拿了一份高考试题让澳大利亚做,澳大利亚当然GG了,这个结果可以说明高考试题对他来说太难了,他现在的水平胜任不了,但不能说明相对于这所小学的其他学生,他是一个学渣。

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就是——你怎么确定澳大利亚是这所小学的学霸呢?

许多朋友注意到,前两篇文时效性不佳,这十几年里中国森林消防能力肯定随着国力提升而提升,但这只是影响到中国和澳大利亚排名的问题。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属于森林消防能力比较强的几个典型国家,都算是这所小学的学霸,可能之前中国是第四名,澳大利亚排在前边,即便现在中国冲上去了,成了第二或者第一实际上这恐怕还没有,那也不会影响到排在前四名的澳大利亚依然是小学里的学霸这个事实。

况且根据18年底成立的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教研室主任张勇的说法,截止到2023年初:我国由于国情和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森林消防资金投入还相对较少。比如:当前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每亩林地投入防火资金约为20-30元人民币,而我国每亩林地投入不足1元。此外,我国林区防火路网密度仅为1.7-3.1米/公顷,而世界林业发达国家为8-10米/公顷。[5]

当然,中国和美国、澳大利亚的购买力平价PPP是有差别的,但这个差别绝不至于夸张到20-30倍甚至更高。显然,我国的防火资金投入还有很大短板,基础建设也还处于发展阶段,中国这个学霸还没强大到有把澳大利亚完全超越,更没达到独步这所技术小学的程度——也就是说,让我们去做这套高考题,也没想象的那么容易。

早在1930年2月,澳大利亚就在维多利亚州率先使用航空侦察作为探测森林火灾的手段,此后更是成为惯常操作wikipedia.org

正在参与灭火的埃里克森S64直升机,可挂载9500升水箱,绝不是什么“小直升机”metro.us

喷洒灭火剂的波音737,这架飞机由加拿大库尔森航空运营,该公司与澳大利亚消防部门有长期合作协议

澳大利亚空中消防中心机型全家福微博@flying-pencil

当然,你可以说这些论文是水的,这些报道是骗经费的,这些考察培训是公费旅游的,但我想请各位明确一点——你所赞扬的中国森林消防的强悍或辉煌,正是这些人缔造的;当国内发生森林火灾时,正是他们站在火灾最前线;每次扑救牺牲的烈士,正是他们的同事、朋友和爱徒,甚至他们自己也常常需要直面这种风险。和躲在屏幕后的,距离火场十万八千里的你我而言,即便再水,他们的言论也更客观和可信。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说一说为什么澳大利亚森林消防要做的考题比中国难得多。

拍摄于去年11月的卫星图片,可以看到在布里斯班和悉尼之间有大片的山火地带wikipedia.org

尽管国土面积和中国相差并不悬殊,森林覆盖率和中国也旗鼓相当,但澳大利亚的森林形态却和中国迥然不同。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带来了各地气候条件的差异,由孕育出各地不同的植被特色:在我东北和西南亚山地,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占据主流,南方山地地区,常绿阔叶林和松杉林更为常见,华北山林上,落叶阔叶林和侧柏林构成了基本的底色,而在海南,台湾和云南南部,还有热带季雨林分布,要是从树种上区分,中国的森林植被恐怕就更为多元。

但在澳大利亚的森林里,桉树是唯一的主角。这片大陆是桉的演化中心,今天被命名分类的七百多种桉树中,只有剥桉( E.deglupta)、尾叶桉( E.urophylla)不在澳大利亚分布[6]。而在澳大利亚4000万公顷“真正的”森林面积中,桉树独占了其中的七成。如果从树种来看,桉树和槭树更是占到97%!和考拉,袋鼠或鸸鹋相比,桉树更有资格成为澳大利亚生物的代表。知识点:2000年之前,澳大利亚对森林的定义就是高度超过20米,郁闭度超过0.3,这一概念类似于我国的“森林”。然而此后,该国修改了森林的定义,高度超过2米,郁闭度超过0.2即可称为森林,这一概念类似于我国的“林地”。

当一类树木占据了林地如此高的比例时,这类树的属性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片林地的属性,而桉树最核心的属性就是——易燃。

ins风的尤加利就是桉树,除了是网红,它更容易“火红”

小学生都知道,燃烧三要素是助燃物,可燃物和着火源。在自然开放环境下,助燃物也就是空气中的氧是不可能被阻断的,雷击等自然现象也足够成为一场山火的罪魁祸首,那么决定这场火是否能烧起来的,能燃烧到什么程度,其实就取决于林地中是否有足够的可燃物了。

在提供可燃物这件事上,很少有什么植物做的比桉树更“出色”了。在2023年,葡萄牙人就把近年来林火频发的矛头指向了在该国广泛种植的桉树,该研究指出,桉树富含的挥发性油脂使其更容易助长林火,而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也早就盯上了这种树,他们发现,同等面积、同样长时间里,桉树林积攒的可燃物总量几乎可以达到橡树林的3倍。

发生在葡萄牙的桉树林大火,在气候干燥的澳大利亚夏季,桉树林起火的风险更高wikimedia.org

除了桉树自身的易燃特点之外,澳大利亚夏季持续的热浪,干旱和狂风,更是让桉树林成了一个实足的燃料桶。每年春末到秋初,澳大利亚就会迎来一个长达3-5个月的火灾危险期。

近几年不断出现的极端天气,更是让这个危险期不断拉长、加剧,这其实是气候变化的必然结果。在提到气候变化时,很多人总是把它简单的理解为——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当然是气候变化的一个特征,但绝非全部,气候的极端化才是我们更应该注意的问题。在20世纪的前两个十年,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正在以几何级数扩大,以澳大利亚为例,变化的不仅是平均温度的上升,还有持续十几年、已经成为常态化的干旱少雨和夏季热浪。

以1961-1990年的平均气温为基准线0线,比较澳大利亚平均气温的趋势,可以看到一个清晰地震荡但上升的趋势澳大利亚气象局数据,BBC制图

当林火的一切必要条件都已经具备时,一场意外的闪电,或一次宿营的火星,反倒是导致一场火灾的诸多因素中相对不那么重要的环节了。

如此看来,澳大利亚的桉树简直太悲剧了,自己本身就很易燃,又恰好生在一个很容易导致森林火灾的环境中,那么按照

 的回答中认为的那样,“森林这种东西,烧没了就没了,里面的植物动物也就死光了,基本不可能恢复”,那岂不是发生一次森林大火,全澳大利亚的桉树也就是全澳大利亚7成的森林就完蛋了吗?

这恰恰和桉树林的实际情况截然相反——火这种东西,是桉树最不怕,甚至最迫切希望出现的。

草木可以燃烧,火焰能杀死植物的活性细胞,这是人们认为植物容易在山火中受到伤害的逻辑基础。但面对火焰,植物并非完全无能为力。早在人类活动频繁之前,火早就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许多植物也逐渐具备了对火的防范能力——一些植物用厚重的树皮阻挡高温对细胞的伤害,还有的树木将树冠高高挑起,避免火苗攀爬到更高的高度,这都是植物减少自身受到火焰伤害,或阻挡火势持续扩大的策略。

但桉树却似乎完美的避开了这些“防火天赋点”,反而把“引火上身”天赋给点满了。它们释放的挥发性气体成了火焰快速向树冠和周边蔓延的高速公路,一旦桉树林起火,就很容易极其快速的扩散,甚至许多常见的森林防火方式都不管用——隔离带?余烬的飞灰飘落到隔离带对面的桉树林里,都很有可能在挥发性油脂的帮助下再次起燃。

2009年黑色星期六大火扑灭后,快速萌发的桉树休眠芽wikipedia.org

澳大利亚原生植物中和桉树这样的对火产生了适应、甚至会用火灾为自己谋利的并不少见,这里独有的草树属植物把花絮高高抬起躲避烈焰吞噬,而又利用高温促使自己开花结果。一些动物也学会了在火灾中牟利,黑鸢Milvusmigrans、啸鸢Haliastursphenurus和褐隼Falcoberigora甚至会抓起正在燃烧的枝条,引燃附近还没有起火的草甸上来烧死或驱赶猎物,上世纪八十年代,澳大利亚消防员迪克.尤森在扑灭矿山火灾时就亲眼目睹了一只啸栗鸢不断蓄意放火的全过程——而且还是连续7次[7]。

在林火现场附近飞翔的黑鸢图片来源:迪克·尤森

也就是说,虽然澳大利亚联邦犯罪调查局认为今天的澳大利亚森林火灾中的6成与人为活动有关[8],但谁也不会否认,在人类来到澳大利亚之前,火灾就已经是这片大陆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9]。

对于森林火灾,桉树已经适应,包括考拉在内的许多生物也已经适应,但现代人类的城市和村庄却不是那么容易适应火灾。人类活动是复杂的,森林火灾也是复杂的,两种复杂活动相碰撞,就会让事态呈现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集中体现在城市规划上面。澳大利亚的许多人类活动直接发生在森林的边缘,一些城市和森林直接接触,没有任何缓冲空间,这当然蕴含着风险,直到火灾以人们最不愿意接受的方式将其纠正,这是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更容易影响城市的原因,也是迫使澳大利亚人做出改变的动力——近几年来,澳大利亚城市规划思路发生了转变,认为减少自然灾害的重点除了传统的防灾减灾之外,还要提升城市的灾难适应性,这就是“森林火灾适应性城市规划”[10]。

人口密集区、城镇附近的森林被消灭,中国的城市很少直接和成片的森林直接相连,这也让中国人极少需要像澳大利亚人那样直面森林大火的威胁,更不需要面对桉树林这样的hard模式的挑战。但即便如此,大兴安岭的5.6火灾还是让我们投入了将近6万人力,付出了211人牺牲的惨痛代价,这一点也不值得骄傲。但对于大对数中国人而言,那只是一个发生在遥远地方的遥远故事,那28个生死攸关的日日夜夜,似乎只是个可以和澳大利亚的“4个月”对比的简单数字。这就是远离灾难给我们带来的疏离感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森林火灾也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它和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一样,拥有人类难以企及的力量。

轻言扑灭森林火灾“不是什么难事”的言论,本质上和轻视地震、海啸一样透着狂妄无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苦难的民族,是一个任何苦难都压不垮的民族,但绝不是一个把苦难当儿戏的民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