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大西北环线7天见闻 西北环线五天

大西北环线7天见闻

天数:7天时间:7月人均:10000元和谁:和朋友玩法:自由行发表于:09

兰州,在我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印象是布满全国的“兰州拉面”。到兰州吃一碗正宗的兰州拉面自然进入了我们的行程计划。

穿城而过的黄河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天然的界限,小麦这种单子叶植物自从2000多年前传入中国,成了西北这块土地的主要农作物,面食自然也称为当地人的主要食物。

我问当地人:“兰州拉面”不属于兰州,你们生气吗?

这老哥却以一则传说来回答。

张掖古称甘州,甘肃省的名称由来就是因张掖与古称肃州的酒泉而得名的,是我们这次“探寻西北大环线之旅”的第二站,它是河西四郡之一和重要的咽喉要道。

望着高速公路边上残留的用土垛夯成的汉长城遗址,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我们正通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秦末汉初,匈奴逐渐强大起来,并控制了西域,当时汉朝实力不强,只得实行屈辱的和亲政策来保证边境的平安。

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强盛,为了扫除匈奴的袭扰,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便有了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河西走廊的事,这我们后面再讲。

也许出使西域的张骞、唐代大诗人王维、王之涣、王翰、岑参等边塞诗人都未曾到访过这里,不然面对这瑰丽的天工画卷不可能没有留下任何诗篇。

今天,我试着写一首吧!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戌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1842年秋,被遣戌新疆伊犁的林则徐历经千辛万苦途经嘉峪关时写下了这首出嘉峪关感赋。

诗中提到的“博望”就是是被汉武帝刘彻封为“博望侯”的张骞,这位伟大的探险家被司马迁誉为“凿空西域”。

张骞使团从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走到张掖时就被剽悍的匈奴骑兵俘虏并押解到今天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去见匈奴王,匈奴人企图从这些汉人口中套取有关汉帝国的情报,张骞拒不合作,从而被匈奴软禁九年。

为迷惑匈奴人,张骞娶了一匈奴女子为妻,生了一大堆孩子。

有一天,张骞与随从堂邑父乘匈奴人不备,借外出打猎的机会溜走了。他们没有返回长安,而是继续西行,风餐露宿,经敦煌、哈密、焉耆、库车、疏勒今喀什,翻越帕米尔高原到达大月氏,即今天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

中国有如今幅员辽阔的版图,张骞、汉武帝居功至伟,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深远地影响了今天“一带一路”的策略。

也正是由于张骞,令我们通过他开辟的河西走廊,给我们的餐桌上增添了诸如胡萝卜、大蒜、黄瓜、蚕豆、芝麻、石榴、核桃、葡萄等食物。

时间犹如大漠上的砂砾在风中缠绵飞扬。

历史上到过嘉峪关的张骞、霍去病、玄奘等人从未见过这巍峨的雄关城楼,明代以前的嘉峪关有关无城,我们眼前的这一切,须等到张骞回到长安后约1500年明洪武五年才会在大漠中呈现。

在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这135年里,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最混乱动荡的时期之一,地处西北边陲的敦煌城反而显得平静安详。

自乐僔始,莫高窟开启了延绵十一个时代,一千多年的开窟营造历史。

窟内一尊高33.5米的巨型弥勒佛依山而塑,为初唐作品,是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中国第三大佛,从这尊大佛可以看出当时唐王朝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

第148窟在第100窟的南端,据洞窟前室的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碑记载,该窟为唐大历十一年776年,由陇西望族李大宾所建。这窟的主要看点是释迦摩尼佛涅槃塑像和涅槃经变画。

第138窟开凿于晚唐835-907年,洞窟中可以看到五代、元、清等时期重修的历史痕迹,很有意思的是前室南端有一尊晚唐时期的六臂观音。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高度是后人匍匐仰望的光环。

王圆箓是湖北麻城人,少时因家贫而四处流浪,清光绪初年在距敦煌360公里的肃州今酒泉当巡防营兵勇,离军后受戒成为一名道士。

清光绪二十三年,王圆箓来到莫高窟,他清理沙石,供奉香火,布道募化,在第16窟东侧建道观今下寺。

一个日后震惊中外的文化艺术宝库就这样偶然间被一个不学无术的道士发现了。

1905年10月,俄国帕米尔地质考察队的勃奥鲁列夫捷足先登,用六包俄国日用品就从王圆箓手中骗取了两大包经卷。从此,敦煌莫高窟落入了被劫掠的悲惨命运深渊。

1907年3月,英国人斯坦因得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消息,本来在印度至新疆沿线考察的探险家英国人斯坦因迅速赶到敦煌,并请了一个叫蒋孝琬当翻译,想方设法认识了王圆箓。

斯坦因见条件成熟,提出想瞻仰一下藏经洞里的书卷。

慢慢地,王道士对斯坦因放松了戒心,任由他自由出入藏经洞,在蒋孝琬的配合下,斯坦因屡次乘夜窃取文物,前后盗出的经卷和绣品共装满了29箱。现在这些珍贵的文物大多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斯坦因盗宝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一年后又一个盗宝者来了。

然而,陈泽把千佛洞所剩的古写本启运北京途中被各地官吏雁过拔毛,层层盗窃,运到北京时就只剩下8697卷了。

为保护敦煌文物做出巨大努力和贡献的不仅有袁嘉谷、王国维、罗振玉这样的大学者,还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读书人,他叫陈万里。

陈万里是华尔纳在北京雇请的翻译,他与华尔纳抵达敦煌的第二天便借故将美国人即将盗取壁画的消息透露给当地村民,在村民的严密监视下,华尔纳无功而返。

于右任先生在其敦煌纪事诗中写道:

今天是西北大环线之旅的第五天,队员们对连续每天超过500公里的路程开始感到疲惫,对此次大西北的行程心理上期待值太高,而对旅途的辛苦值估计太低。

此刻,我想起了1300多年前曾经路过这里的文成公主。

下面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今天到过的大柴旦翡翠湖和茶卡盐湖。

茶卡盐湖位于海西州乌兰县茶卡镇,与大柴旦翡翠湖一样,原来也是一处盐湖采矿区,面积比翡翠湖26平方公里大很多,达154平方公里。

茶卡盐湖的色彩比较单调,但是由于面积大而宛如一面天上掉下来的镜子,反射出令人陶醉的天空景色,因而被誉为“天空之镜”。

祖祖辈辈生活在藏南隅纳拉山下的牧民扎西丹增做梦也想不到刚才那个还可以呵斥的他四岁的儿子转眼间会成为他

跪地膜拜的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的转世灵童。

这一天,原名计美多吉协加衮钦的小男孩成了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开始他如流星般孤独无奈特立独行绚烂短暂的一生。

传说他先后有三个情人,经常在夜间微服出访与情人幽会,去追求浪漫的爱情,从而为世间留下了60多首闻名中外的情歌,而因此以悲剧告终。

康熙帝准奏,下谕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废黜。

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有一座寺院,没有白马寺白马驮经的传说和悠久的历史,没有法门寺的佛祖舍利,也没有令梁武帝颁令断酒肉文四次“舍身”同泰寺的帝王光环,更没有少林寺名冠天下的功夫。

这一切皆归功于一座塔。

元代末年,达鲁花赤行政长官鲁本格为元王朝管理着地方行政,与妻子香萨阿切在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过着亦官亦牧的生活。

这婴儿就是日后的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的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大师自幼聪明过人,他七岁受沙弥戒,十六岁已精通经文,同年,他独自徒步前往西藏,遍访高僧,拜师学法,六年未归。

香萨阿切按照宗喀巴的要求,用石料砌成一幢莲聚塔,这就是塔尔寺“先有塔,后有寺”的由来。

可大家怎么也想不到被金银包裹起来的莲聚塔,塔内的菩提树却自己“溜”了,它的根茎顽强地潜伏于地下,在大金瓦殿外左前方悄然钻出地面,重新长出枝干树叶。

我在赞叹菩提树顽强的生命力和随遇而安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同时,情不自禁地想,这是否是一种回归的清纯?纯真的石塔无须金银的装饰。

这是否是一种淡定和从容?自然和生命原始的状态才是本真。

这是否是宗喀巴大师给世俗人的启示?佛在人间。

让塔尔寺的雨水洗刷一下旅途的尘埃吧!

我们一行参观好塔尔寺后又一路征程赶赴距西宁200多公里的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汪成荣教练已在那等候多日了。

我是2023年厦门马拉松后认识汪教练和他的太太马拉松世界冠军孙英杰老师的。

身为土族的汪教练非常好客,我们这趟旅行也是应汪教练之约而行成的。

我们抵达中川乡时已经是7月23日晚上22:00了,汪教练和他的亲友用象征尊贵吉祥的哈达欢迎我们,为我们准备了全羊宴,足足二十多道菜,丰盛之极。

按照土族的举酒施礼的礼仪,汪教练为每个客人准备了“下马酒”。

这是欢迎客人的第一道酒。

土族人热情好客与他们的性格息息相关。

西游记中唐僧翻越两界山时,当地人告诉他说,翻过两界山后就是鞑靼吐谷浑国地界了。

土族话属于阿尔泰系蒙古语,在语言或习俗上与蒙古族接近。土族人具有勇猛善战、热情好客的民族个性。

这时第二道“进门酒”来了,礼仪形式和“下马酒”一样。

过了一会儿,第三道“吉祥如意酒”又到了。

我三道酒都顺利过关了。

主人开始献上曲调悠扬的民歌,一边唱着歌,一边端着酒盘来到客人面前,如果你觉得主人的歌唱得很好,客人就应喝三杯,你觉得水平一般,你就喝一杯,而为你献歌的人是无须喝酒的。

我太太李涛见王会长唱而不喝,深受鼓舞,也来了首刘若英的后来,我是个五音不全,一开歌喉就会碎玻璃满地的“老猴猪哥调”,无颜唱歌,给大家讲了一则扎西德勒的由来混了过去。

王会长见大家都开始“麻”了,提议来个“泉州划拳”,汪教练很高兴地接受了,大家都玩得很尽兴,直到凌晨01:00才散席。

这场土家酒宴让我亲身感受到什么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今天是此次西北大环线之旅的最后一天了,汪成荣教练安排我们参观“世界第一碗面”。

种种疑惑在我脑中不断呈现。

遗址公园面积很大,有40万平方米,那碗“世界第一面”就在喇家遗址博物馆。

这碗面虽然出土时就已经风化了,好在现代科技为它留下了实物照片,让我们可以见到四千年前面条的样貌,这不是风化的标本,而是一个鲜活的现场。

这是一个位于黄河北岸,劳动分工明确、男女性别

占有生产资料很大区别的父权制新石器时期的聚居部落,四千多年前的一天,地震引发的滔天洪水突然降临,人们惊慌失措,猝不及防,瞬间就被洪水掩埋在黄土泥沙中。

考古专家从遗址里发掘出的遗骸推测,这场灾难没有任何预警或先兆,且有可能发生在白天,作为生产主力的男性正在外耕作或狩猎,以至于遗骸大多为成年女性及幼儿。

四千年的时光飞逝,我们仍可以从考古现场感受到灾难降临时那恐怖惊悚的现场气氛及母爱的伟大。

人们在惊恐或紧张时通常会瞳孔放大,双手紧握,而遗址中这位母亲的双手却是展开的,这足以说明,这位母亲面对灾难时的镇定和勇气,展现了人间的大爱和人性的至美。

这一幕定格了四千年,如今看了仍然令人动容。

“世界第一碗面”位于编号F20的房址。

喇家遗址的一碗面改写了面条的历史长度。

博物馆中还有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物,对于我们这群来自石材之乡的人感到更加的震撼和不可思议。

据专家研究推测,这切割的工具有可能是绳子,但目前尚无明确的答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