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近20年未修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再次修订已势在必行 旅行品质接待怎么描述的

近20年未修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再次修订已势在必行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以下简称“评定标准”自1999年推出以来,成为旅游业的一个最亮眼的“金字招牌”。经过2003年第一轮修改,此后近20年都未再修改。业界人士多年来一直呼吁尽快推动“评定标准”的再修改。

何时修订、如何修订,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

1999年,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正式实施,此后的旅游业发展史表明,这并不是一件小事。

当时,这一版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是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北京旅游局,北京八达岭特区办事处是参与起草单位。主要起草人包括钟海生、尹泽生、卢云亭、温子吉、康永莉、石建国、李亮、姜岩、盛桂荣、彭德成。

1999版将旅游景区为四级、十大类评价因子。实施以后的效果甚至好于预期。

没过几年,2003年就推出了第一次修订版——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2003版“评定标准”,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在划分等级中增加了5A级旅游景区,并丰富细化了资源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方面的划分条件。2003年版的起草单位是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主要起草人是魏小安、汪黎明、彭德成、潘肖澎、周梅。

此后近20年时间,再也没有推出过新修订版本。尽管经过第一次修订,“评定标准”的行业指导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否就不需要修改了?特别是2023年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大整合之后,文旅深度融合态势下,以及本轮新冠疫情带来的产业新变化、新需求,都在强烈要求旅游景区发展要有新面貌。

旅游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业界都在期待尽快推出“评定标准”的第二次修订版。而“评定标准”自身也需要焕发新生机,与时代同频、与产业共振、与趋势偕舞。

形成修订的共识后,就必须要直面如何立于新时代、根据新情况、关注新趋势进行针对性修订?

“限量、预约、错峰”这一机制是否会合理化吸收?

疫情之下,文旅主管部门也尝试探索了一些应急机制,比如跨省游的熔断机制、景区的“限量、预约、错峰”机制等。

这种应急性举措是否会在此后的工作推动中进一步合理化吸收,是值得观察的。比如“限量、预约、错峰”机制,除了应对本轮疫情,对于景区以后的最大承载量控制、旅游旺季的游客分流、相关服务的品质化提升等是有积极意义的。

从政策导向上,疫情形成的一些新探索、新模式、新要求可能也应该会新版“评定标准”有所体现。

智慧旅游应该得到重点凸显吗?

本轮疫情再一次凸显了景区智慧化、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进入21世纪以来,景区的智慧化提升一直就是重要命题,只是之前的紧迫性不算强,外在压力、内部动力不算足。

如果展开第二轮“评定标准”修改,景区智慧化水平重要性的应该也必须得到彰显,引领新时期景区在运管、营销、服务等方面的智慧化提升,进一步在大数据整合、体验舒适度、服务便捷度、投诉满意度、安全监测、精准推广营销等领域实现重要收获。

事实上,这个赛道商机无限。除了OTA可以提供一些匹配支持外,已经渐渐出现了几个很有发展前景的成长性企业。

文化元素是否会被强调?

文旅深度融合态势下,A级景区的“评定标准”新一轮修订不可能不增加“文化元素”的比重。这既是政策端要求,也是市场端需求。

至于担心以自然资源见长的景区,在以后的评A中是否就一定就吃亏,那是对中国“文化”太缺少了解。文化不仅仅指向的是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现代文化、科技文化等都可以是“文化”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要对中国人造词实力,以及赋予词语丰富“能指”、“所指”水平,抱有充分信心。话说,一个高A级景区如果一点文化没有,确实也说不过去,更何况文化的解释权明明在自己手里。

除了景区文化品牌、区域文化特色等整体文化形象外,“评定标准”的修订,需要进一步鼓励景区加大对自身文化内涵的挖掘、展示和包装,可以有些具体着力点,形成硬性要求,比如旅游演艺、文化演出、文创产品等。5A级景区要求“有一台戏”,恐怕并不过分。

环保与生态会是一道红线吗?

近五六年,生态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正如生态景区集体进入“违建”大整肃期:风向之下,野三坡、涵碧楼等都成了靶子一文所析,一直以来,旅游业都是作为“无烟工业”、“绿色产业”、“低碳产业”、“生态产业”被大力推崇,但近几年却因涉及生态环保问题频频被强力“关注”。旅游业自身要打破“零污染”神话,要放到生态环保理念标准越来越高的新常态下去“再出发”、“再要求”。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都已经下发文件,以后将以“生态旅游”的提法统领林草旅游工作,而不再使用“森林旅游”的提法。这是一个大趋势。

旅游主管部门需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和工作,迎接疫情之下以及之后的一场生态大考,而“评定标准”就是一个风向标。

“评定标准”的修订,对于景区的生态保护、环境友好的要求必须要再上一个台阶,成为A级景区的一道红线。新一轮修订,需要对景区内的空气、水、绿化、卫生状况等作出新要求,需要对破坏性开发、过度开发、生态环保意识和机制不足等乱象亮出红牌,需要对景区内的项目建设违法违规有所正视甚至“一票否决”。

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会有体现吗?

这可能是时代要求,也大概是文旅融合的一个要求,不做过多讨论,比如社会主义价值观层面的。以前离旅游很远,现在要学会近看。

特别在“双循环”新发展中以及新发展周期的特点,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在“评定标准”有所体现,“质量”甚至是隐于其间的一条主线。而这与A级旅游景区从诞生之初就设定的品质化、优质化、规范化发展路向以及示范引领其实是同拍的。

关于邮电服务的取舍。1999版、2003版的“评定标准”都把“邮电服务”作为等级评定的重要方面,现在看来是比较“刺眼”的,时代已经远远把这个要求甩开了。在新一轮“评定标准”修订中会不会舍弃或者下调重要性。

关于购物的再审视。旅游购物是“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一个重要环节。正是立于这个产业逻辑中,1999版、2003版的“评定标准”都将其作为一大重要评定条件。但旅游购物这些年一直无大起色、受到较大掣肘、甚至一度成为旅游乱象的一个诱因,在新一轮“评定标准”修订中会不会降低重要性,合并放入其他类别的评价小项中,是值得观察的。

关于年接待规模的考量。1999版的“评定标准”对于最高的一级旅游区点,要求“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人次在50万以上”;2003版的“评定标准”对于5A级景区的,要求“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60万人次以上,其中海外旅游者5万人次以上”。在新一轮“评定标准”修订中,对于5A级景区如果做年接待规模的要求,又多少人次合适呢?是再跳一个百万级还是另有考量?

当然,前几年提倡的第三卫生间即家庭卫生间将是5A景区的“标配”和硬指标,不知是否会在“评定标准”修订中有所体现。大体来说,有助于产业提升的还是要坚持做下去。

类似的探问,业界也会有不少,不一而足。

1999版、2003版的“评定标准”都都体现了适应国情、适度超前、引领示范的特点。

1999版从从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通讯、旅游购物、综合管理、旅游接待规模、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旅游资源品位与价值等十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各质量等相应的评定条件。这个国家旅游局、旅游学者、地方旅游局、旅游产业人士等共同谋划起草的“评定标准”,为以后奠定了评价框架和基本规范。

2003版则从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邮电服务、旅游购物、经营管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旅游资源吸引力、市场吸引力、旅游接待规模、游客抽样调查满意率等十二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了行业指导的可操作性。

不得不说,近些年,由于标准的框定性和局限性,一些业界人士都在议论A级景区地位的陨落。不少景区的生动实践已经不是A级景区序列的评定标准所能适应的。比如,一些人会戏称,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是几A?

如果“评定标准”作出新修改,第三版能否真正适应并引领当前的旅游产业发展,是值得期待的。

当然,前些年“评定标准”默默地进行小修小补也是有可能,也可能有几个版本还胎死腹中。一些旅游发达省份的旅游主管部门,比如浙江旅游局、江苏旅游局等都有可能参与到其中的讨论修改,区域内浙大、南师大等校旅游学者,甚至一些借调挂职人员可能都在群策群力,最终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以“出炉”。

不管怎么样,作为曾经也是现在旅游部门手上最亮眼的“金字招牌”,近20年未修订的“评定标准”确实需要推出第三版,去迎接一个属于自己的新时代。

周易所言:“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为良训。

在我国,旅游业起步晚,但发展的速度很快。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旅游支出在人们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旅游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外旅游企业的加入,我国旅游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到我国旅游业本身的发展。与国外旅游业相比较,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所以开发设计出的旅游产品与旅游者的需求吻合程度低。这方面还有待于去发掘去完善,才有利于提高中国旅..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3页文档大小:84.5K文档热度:文档分类:论文 -- 毕业论文文档标签:旅游论文系统标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者对策旅游业产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