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西北旅游资源概述 西北地区旅游景观资源大盘点 西北旅游相关疫情

西北旅游资源概述 西北地区旅游景观资源大盘点

西北地区,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包括陕西、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行政区划上的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和内蒙古西部,自然区划上的西北地区指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一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的广大地区。西北地区荒漠广布,人口密度小,但国际边境线漫长,利于边境贸易。

一、西北地区旅游地理环境概况

西北旅游区包括陕、宁、甘、新四省区,总面积为237万平方千米,人口约7995万。民族构成复杂,除汉族外,还有维吾尔、哈萨克、回、乌孜别克等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成分较多的地区之一。西北地区历史上长期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的纽带,是陆地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一)排列有序的地貌结构

西北地区自然地理上大致可分为东西两大地貌单元,西部为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的地表结构,东部为高原、谷地、山地依次排列的地貌景观。

西部的新疆全境和甘肃西部地区,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构成这一地区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其布局是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为准噶尔盆地,天山与昆仑山、阿尔金山之间为塔里木盆地,北山与祁连山之间为河西走廊。东部的宁夏、陕西与甘肃东部,黄土高原盘踞大部地区,向南依次为渭河谷地、秦岭。

阿尔泰山位于新疆北部,西北——东南走向,海拔一般在3000米以上,有现代冰川。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显著,西南坡生长有大面积的山地、草原和森林,为新疆主要牧场之一。

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由数列东西走向的平行山脉和众多的断陷盆地组成,海拔一般超过4000米,高峰终年积雪,有现代冰川和冰川湖,景色壮观。吐鲁番、哈密、伊犁盆地等是天山中面积较大的盆地,形成发达的农牧业区。

西北地区多大型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平方千米,准噶尔盆地面积38万平方千米,河西走廊全长1000多千米,这些盆地内戈壁流沙千里,风沙地貌发育。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在有灌溉水源的地方,形成肥沃的绿洲,历史上许多古城均沿山麓分布,连成古代丝绸之路。

东部黄土高原绵延范围很广,黄土层深厚,黄土地貌典型。高原南部的关中地区,为一断层陷落地带,经渭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东西长约300千米,宽约30千米~80千米的渭河平原。这里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农产富饶,号称“八百里秦川”。很早即成为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基地,许多历史名城坐落其中,古迹遍布。

秦岭横亘于西北地区东南部,主要在陕南,为一东西走向古老褶皱断层山脉,多花岗岩高峰,如太白山、华山等,巍峨险峻,成为我国名山。秦岭是我国南北差异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山脉两侧有着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二)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燥气候

西北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除渭河流域、秦岭以南分属半湿润气候和湿润气候类型外,其他大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冬寒夏暑,干燥少雨,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气温变化剧烈,多大风。

西北地区全年日照时数2700小时~3300小时,部分地区可达3600小时。天气晴朗少云,气温年较差达35℃以上,日较差可达11℃~16℃,在沙漠地区日温差则可高达30℃。极端最高气温(吐鲁番,48℃)与极端最低气温(富蕴,-52℃)记录,为全国罕见。年降水量分布与年日照时数分布呈相反关系,高山地带、山地迎风坡和河谷地带降水较多,可达300毫米以上。盆地沙漠区降水稀少,仅为几十毫米甚至几毫米。西北地区多大风,尤其春季,常形成8级以上大风,山谷隘口可达12级以上,且持续时间长。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西北地区形成特有的自然景观。高山上部,终年积雪不化,有现代冰川分布。水分条件好的山地,草场资源丰富,还有原始森林分布。内陆盆地,形成荒漠半荒漠景观,植物稀疏,动物种类稀少。在干涸的湖盆,有雅丹地貌分布。红色砂页岩裸露地区,寸草不生,空气干燥度很大,气温特高,在烈日照耀下,如同熊熊烈火,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即因此而得名。东部的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地貌发育。

(三)铁路、公路并举的旅游交通

西北旅游区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过去交通十分闭塞。建国后,西北地区是国家铁路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如今已基本形成了以兰州和西安为枢纽,铁路、公路、航空都有了一定基础的交通运输网。

铁路是西北地区交通运输网的骨干。区内铁路干线有陇海线、兰新线、宝成线、包兰线和兰青线。这些铁路干线不仅联结了区内的重点旅游城市,同时将西北地区与东部人口稠密区联系起来,对开发区内旅游资源,提供充足的客源,促进古丝绸之路旅游地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兰新铁路西段行至阿拉山口,与哈萨克铁路接轨,成为第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边境旅游的重要通道之一。

西北地区由于铁路密度小,公路运输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陕北、陇南、新疆大部分地区,以公路为运输干线,已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公路网。全区90%以上的县和乡已通公路,区内很多旅游热点也主要依靠公路对外联系,进行长途运输,并为铁路集散游客。这是西北地区交通的主要特色。

由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航空运输成为西北地区交通运输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主要航空站,以其为中心的航空线可通往首都和国内各大城市。西安、乌鲁木齐还是我国西北的国际空港,有国际航线分别通往日本、香港、俄罗斯、中亚以及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四)以瓜果为主的土特名产

西北旅游区以盛产温带瓜果著称,香浓脆甜的瓜果,是西北地区主要旅游资源之一。区内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极有利于瓜果的生长。由于云量少、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植物体内的糖分积累多,所产瓜果特别甜。因此每年的夏秋之交,是西北地区旅游的最佳季节。

新疆的瓜果非常著名。新疆哈密瓜,以鄯善所产为最好,瓜肉细腻,香甜质脆。吐鲁番葡萄,以无核白葡萄最享盛名,个小皮薄,甘甜汁多,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中国的绿珍珠”。此外,库尔勒香梨、叶城大籽石榴、阿图什无花果、库车白杏和伊犁的苹果等都闻名全国。甘肃名特产品首推兰州白兰瓜,皮薄肉厚,汁多籽少,香甜可口。还有冬果梨、西瓜等也很著名。陕西是全国第二大苹果产地,以红富士为最佳,形圆而大,皮薄红润,肉质爽脆。秦岭山区的中华猕猴桃也很有名。

西北地区传统民族工艺品、中药材以及其他土特产也很丰富。著名的有新疆和田地毯和玉雕,宁夏红黄蓝白黑“五宝”,即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皮和发菜;以及甘肃酒泉夜光杯等。

二、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特征

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主要为荒漠环境,分布着各种风成地貌。历史上这里曾建立过许多国家,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民族融和,多种民族聚居,形成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代丝绸之路上,历史遗迹众多,文物珍品丰富,成为西北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

(一)悠久的“丝绸之路”,丰富的文物古迹

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到了汉代,织锦和刺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商品交换的广泛发展,中国人把绚丽多彩的丝织品及其他商品传至西方,其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就是由长安出发,经渭河流域、河西走廊、新疆、帕米尔到中亚、西亚、欧洲、北非的路线。沿着这条路线,西方的技术和产品又传到中土。在中西方的商品技术交流中,丝绸贸易额巨大,曾引起西方世界的轰动,因此19世纪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先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国家间的一条贸易通道,也是一条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友谊之路。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繁荣,沿途许多地方得到开发,曾盛极一时,并留下了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历史遗物和历史遗迹,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军事设施方面,以明代嘉峪关、汉代阳关、玉门关、秦长城遗址最为著名;宗教方面,石窟艺术占有突出地位,著名的有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榆林窟、文殊山石窟和克孜尔千佛洞等,是我国石窟艺术最集中的地区。丝路沿途还遍布古墓,每年都有惊人的珍贵文物出土。渭河流域集古陵墓之大成,黄帝、秦、汉、唐陵均分布于此。古“丝稠之路”曾有过众多的“小国”,由于自然条件变化以及疾病、战斗等原因,许多赫赫有名的城池已变为废墟,如楼兰古城、米兰古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等,干旱少雨的气候使这些故城得以保留,古颜残容,任人遐想,更具魅力。

(二)奇异的风沙地貌www.lvyougl.com

西北旅游区是我国沙漠集中分布的地区,这些地区风力强大,成为塑造地表的主要营力。在风力作用下,西北地区风沙地貌发育典型,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类型齐全,一些地区受多种特定自然条件影响,形成自然奇观。

区内风蚀地貌形态丰富,有风蚀洼地、风蚀长丘、风蚀城堡、雅丹地貌、风蚀蘑菇和风蚀柱等。其中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乌尔禾“风城”最为驰名。这里地处大风口,强劲风力挟带着砂粒对乌尔禾高地的砂页岩层不断磨蚀雕刻,在长期风蚀作用下,地层被侵蚀磨蚀成了直立的高达几十米乃至上百米的石蘑菇、石柱、石兽、石亭与古堡等形态奇异诡谲、形似城堡的地貌,人称“风城”。由于经常狂风肆虐,天昏地暗,城堡内怪声嘶啸,怪影憧憧,又被称为“魔鬼城”,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风蚀地貌区。

西北地区风积地貌主要为沙丘。连绵的沙丘构成波涛起伏、浩瀚无垠的茫茫沙海。沙丘的形态各异,有形如一弯新月形的沙丘,有“弯弯新月”相互连接形成的新月形沙丘链,有形似金字塔的金字塔沙丘,还有纵向沙丘、蜂窝状沙丘、穹状沙丘等。

响沙是沙漠地区有趣的自然现象,人从大沙丘顶下滑,沙随人体颓落,发出不同的响声。沙漠的高温季节,沙面温度高达70℃左右,灼热的沙粒被人带动,也会发出响声。沙粒中若含有石英和云母的变质岩,沙粒则大而硬,猛烈移动或受摩擦时,还会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敦煌的鸣沙山就属于后一种。

西北旅游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之一,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回、满等40余个少数民族,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古老的文化,民俗活动异彩纷呈,民族风情绚丽多姿。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维吾尔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区人口的五分之二。新疆各民族以能歌善舞著称,尤以情歌为多,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民族服装艳丽多彩,冠履饰物搭配协调。主食馕为传统食品,加工精细。烤全羊、手抓肉等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多信奉伊斯兰教,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是维吾尔族的重要节日。民间文体活动多姿多彩,剧烈的马上运动“叼羊”扣人心弦,“姑娘追”为哈萨克牧民所喜爱。

宁夏是我国回族的聚居区。回族从它诞生之日起,面对动荡的历史年代和恶劣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回族是全面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宁夏伊斯兰教文化特征最为典型,清真寺风格独特,穆斯林占总人口三分之一以上,清真饭店、清真小吃店比比皆是,人们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以及民族传统,处处体现着伊斯兰教的伦理要求,展示出中国穆斯林的风情画卷。

甘肃是以汉族为主的省份,兰州西南的临夏、陇南两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光。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空前丰富多彩,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规模宏大的花儿会,在世界民俗风情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加之陇南藏区的浪山节、采花节以及临夏东乡、保安族的婚礼、饮食等习俗,使西北地区成为甘肃民俗旅游的黄金地段。

陕西民俗风情三分天下。陕北高原是半农半牧区,“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屋顶过”;关中为麦黍文化区,正月社火热闹非凡,还有正宗的羊肉泡馍;陕南属稻作文化区,可以领略浓郁的巴蜀风情。

三、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概况

西北旅游区旅游业发展差异较大。陕西关中地区人文景观在全国具有垄断地位,对国外、国内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长期以来一直是旅游热点,接待游客人数与创汇均居全国前列。但近两年来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旅游自然发展的色彩比较浓,粗放无序,产品单一,重复建设,仅围绕文物搞旅游,旅游业未形成规模经济。旅游环境恶化,旅游市场混乱,综合治理收效甚微。针对这种情况,1996年陕西省加大了旅游行业的管理力度,努力改善旅游服务设施,开辟了西安至广岛、西安至澳门的两条国际和区域航线,使旅游业出现明显转机,下滑势头得到遏制。今后,这一全国重点旅游区的发展应走集约型发展的道路,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要动静结合,古今兼备,集中开发,通盘规划。狠抓旅游环境的综合治理,改变不良旅游形象,以旅游环境优美、旅游秩序良好、旅游服务规范、旅游安全可靠的新姿态展现于旅游者面前,使旅游业上一个新的台阶。

预订特价门票-->上一页当前页下一页

自由行:疫情下的常态旅行新市场

0分享至2023年初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旅游业嘎然按下了暂停键。近三年来,旅游业以及关联的航空、酒店、餐饮、交通、零售等业态和上下游产业链普遍遭遇重创,在一次又一次期待回暖中又信心尽失。那么,未来的旅行方式又该如何重塑?我们认为:自由行,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和庞大的市场。

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点:西安大雁塔疫情下的旅游市场扑朔迷离,面对旅游业的困境和旅游经济重创,国际市场上,各国都在探索一种可行的回归路径,参照的“样板”尚未形成;国内旅游市场上,时起时落的疫情影响跨省游的脚步,不时的“关停”“禁足”也让旅游自身难以为继。四十多年健步前行的旅游史,面临着前所未见,而又无法回避的挑战。“重塑重整”,成为近三年疫情之后,留给2023年中国旅游业的最大课题。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各式风情跨年之交来临之前,破解这一课题的方式正在逐渐生成。首先从政策层面上讲,11月1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后,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出台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新措施,大力度优化了风险区划定、隔离管控和落地管理等举措,全国旅游人对此瞬间刷爆朋友圈。11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出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文化和旅游行业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跨省旅游经营活动不再与风险区实施联动管理,跨省游客需凭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乘坐跨省交通工具,按照面向跨省流动人员开展“落地检”要求,积极引导游客主动进行核酸检测,推动防控关口前移。

新疆阿勒泰禾木民俗村应该说,这是旅游业期待良久的利好,也是从疫情之后盛行的“网游”“云游”旅行到真正落地行走、体味人间烟火的回归星火。已经脆弱之极的旅游业和旅游人,都希望以此为后疫情时代开端,让市场重启的星星之火,可以尽早回归到早年蓬勃发展的大旅游燎原之势。

秦岭主峰太白山实现自由行的有序培育和规模化发展,是对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服务全面市场化和旅游环境全域化水平的一种考验,这其中包括交通便捷化、服务智能化、消费个性化、业态多元化、标识引导人性化,同时还应包括良好的公共服务、配套的基础设施、多样化的线路引导、沉浸式的体验项目以及热情好客的公民意识氛围营造等。真正做到了以游客为中心,自由行才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目的地旅游才能真正达到舒适、惬意、便捷、满意的游客需求。

应该说,促进自由行业态规模化发展,对于许多地区而言任重而道远,引入第三方服务、“体验师”行走等服务监测和督导机制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西北旅游协作区秘书处也将提议,联合陆海丝绸之路省份,于2023年适当时机择地举办中国自由行旅游发展大会,推动西北各省区兵团自由行业态与全国市场对接,由此搭建自由行新业态全国联动平台,助力后疫情时代“丝绸之路•神奇西北”文化旅游业创新式高质量发展。

本文作者王晓民,系西北旅游协作区秘书长、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理事长西北旅游协作区秘书处供图

十一西北旅游大热 专家:空间开阔契合后疫情时代旅游心理

原标题:十一西北旅游大热,专家:空间开阔契合后疫情时代旅游心理

新京报讯记者王胜男十一黄金周将至,人们压抑已久的旅游需求有望在长达八天的假期中得到释放。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今年国庆假期的国内游客规模将达5.5亿人次,约为去年同期的七成左右。从多个旅游平台的数据来看,今年十一黄金周,小众、空间开阔的旅游目的地更受欢迎,尤其是西北旅游市场的热度急剧升温。

穷游的报告显示,国庆旅游热度排名前十的城市中,西南及西北地区共占据七席。以西宁、敦煌等代表城市为特色的青海甘肃环线,成为国庆期间热门旅行线路之一。携程的数据显示,“大西北”国庆热度暴增475%,其中甘肃热度增长最快,兰州跻身全国热搜城市第四,西安旅游热度上升207%。此外,根据美团的国庆订单量,宁夏、青海、甘肃将是国庆期间新晋旅游热门省份TOP3,近一周国庆假期旅游产品订单量分别环比增长110%、106%和94%。

从数据可以看出,“到西部去”正在成为国内消费者出游的新风尚。北京联合大学旅游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金山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后疫情时代,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低,正好适应游客躲避拥挤的心理。同时,往年国庆黄金周往往是出境旅游的高峰,而在全球疫情影响下,国内游客大多选择远距离的国内替代性旅游产品或项目,也使得西北地区的旅游更受关注。

受疫情影响,游客对于安全和住宿水平的需求有所提升,目的地和玩法也变得更加小众和私密。据马蜂窝发布的“中国新秘境·玩乐榜单”中,西北地区有13个景点上榜,东台吉乃尔湖、俄博梁、茫崖翡翠湖等相对小众的旅游景点热度持续上升。住宿方面,携程的数据显示,西北五省高星酒店国庆搜索热度上升217%,豪华沙漠帐篷、观星房、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酒店热度上升最快。

在旅行方式上,西北地区近年来一直是自驾游的热门地区,而自驾游也因其私密性和安全性备受青睐。根据携程发布的数据,“大西北”租车自驾游热度上升了207%,出于私密性与安全性,“一家一车”成为游客最青睐的旅行模式,豪华车、SUV成为热门车型。

旅游热度的增长态势,对西北地区的旅游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期,敦煌“陷阱公厕”专坑游客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陷阱公厕”事件发生后,甘肃敦煌市宣布将开展为期40天的旅游行业专项整治,重点整治景区、沙漠露营基地、住宿企业、餐饮企业、旅游客运单位、农家乐等,探索建立从业人员电子档案及黑名单。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当地已经明确表态进行整治,但此次事件已经对目的地造成了形象损失,而修复形象并非一朝一夕的工程。

此外,受疫情影响,“无预约不旅游”已经成为今年国庆旅游的新趋势。据文旅部的数据,国庆期间,全国5A级景区约94%需要分时预约。西北地区景点接受能力有限,莫高窟、张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区等都已经采取了分时预约措施,并且预约情况火爆。据美团的数据显示,张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区位列国庆期间景区“难订榜”TOP9,提醒游客提早预约、做好攻略。除了注意提前预约,西北地区紫外线强,需注意防晒,摄影装备注意防沙;昼夜温差大,要准备好保暖衣物;自驾游时注意地形和交通条件,提前做好攻略或结伴而行。点击进入专题:聚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责任编辑:朱学森SN240

媒体评双减下的研学热:别把研学当旅游,要回到教育本位意义

近期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零星散发,旅游业受影响明显,但研学类旅游产品却异军突起。携程旅行数据显示,今年暑期研学游人数同比增长超650%,亲子游订单中研学类产品订单占比近七成。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中小学生课外时间得到进一步解放。作为一种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于一体的校外活动,研学旅行市场走俏迹象明显。与此同时,专业人士指出,国内研学旅行市场质量及服务标准还有待提高。

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明确要求“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此后,作为一项撬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杠杆举措,研学旅行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2023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颁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要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至此,研学旅行由原先的“校外活动”上升到“校内课程”。

研学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一种创新形式,通过唤醒学生对不同文化和体验的意识与感受,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看待世界。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然而,在实际运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研学旅行淡化了教育性和实践性,几乎等同于春游、秋游及夏令营活动,使研学类旅游既少“研”,也不“学”。

研学旅行重在“研学”,而不是旅行。研学是“研究性学习”的简称,是一种重问题解决和探究过程的开放式学习,说到底是一门实践的艺术。传统的学习观重在知识的输入与产出,追求知识的传授,而研学重在知识建构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学不再是解读教科书然后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认知世界。

目前的研学旅行大致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学校组织,在研学开展之前,由教师和学生确立研学主题,并让学生组成研究团队自主设计旅行路线、交通选择、食宿以及安全等问题,这种占极少数。第二种是由旅行社或研学旅游公司完全代替学校来设计路线和方略,并组织学生的研学旅行活动,这种占大多数。这就是说,研学旅行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学旅行公司开发的产品质量以及活动实施的效果。然而,现实中旅行公司开发研学产品的人绝大多数是非教育类相关专业出身,因此导致研学产品缺少应有的教育意蕴。

要让研学旅游回到教育的本位意义,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推进研学旅行的课程化,必须制订具体的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计划,以及课程的特征、性质、目标等,编写相应的课程标准,改变研学旅行随意性和无序状态。与此同时,还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把研学旅行课程总目标分解成年级阶段目标,设计与制订实施方案,做到各阶段研学旅行目标内容与组织实施相互衔接,细化年级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内容、途径,建构学校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相关部门还应当根据研学课程的标准,审查监督市场上的研学旅游产品,是否符合相关政策。

同时,为了保证研学旅行有效开展,还应当制订严格的考核方案,对研学旅行的效果等方面评价和考核。从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等不同方面收集信息,以形成全面客观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对研学旅行摘记、心得进行价值判定,对研学旅行结果进行检测,以便进一步优化研学旅行,以促进研学旅行有效开展。

​“封城”中的西北旅游记忆

一座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目标奋进的千年古城突然“封城”,往日车流如潮、人头似海的大型城市,在12月23日清晨一觉醒来空空如也。少了往日车水马龙、繁华似锦的西安,“裸露”的景象让人心寒,而跻身于城乡大小社区、高矮楼宇、不同街区、内外村镇的数百万家庭、千万民众,也正式开启了“足不出户”“车不出小区”的居家模式。

来自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消息称,自12月22日起,全省1125家娱乐场所、1727家上网服务场所、141家演出场所、502家A级景区、116家图书馆、1526家文化馆站、974家旅行社、50家旅游演艺场所、109家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12个非遗陈列馆和577个非遗传习所全部关门停业。这种全域按下旅游关联场所“暂停键”的牺牲,在西北旅游发展史上没有先例,除过特殊事件影响,在国际上也非常罕见。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与西安和全省步调一致,陕西省文化和旅游行业各级各类单位和从业人员从12月22日夜间起,就以不同方式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不少机关干部分别进入专班、督导、检查、监管体系或在居住社区就地下沉开展工作,防疫第一线以及抗疫物资搬运现场都有挺身而出,在严寒中奋战的广大干部身影,各级各业态单位也按照要求,积极投入不同形式的防控战役。据不完全统计,仅西安市就有77家星级酒店、16804间客房分别担负起了接待医护人员和隔离人员的重任。

线下场所与旅游的停摆并没有阻挡线上各种方式的文化传播。“封城”期间,许多单位的互联网文化活动依然有声有色,其中开展线上文艺活动200余场。宝鸡的“十大系列”线上活动好戏连台,渭南的群众文化系列线上活动热闹非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了“闭馆不闭展、线上学秦史”,法门寺博物馆力推“网上看展览”和“法博微课堂”……正是这种闲不住的文化阵仗,停不下的旅游惯性,用“网游”冲破了“禁足”,开拓出了一方“封城”下的文化传播视野。

在此,借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年元旦发给全省文旅系统党员干部职工慰问信中的一段话语:“再高的山都能翻过,再难的坎也能跨过。我们必将战胜困难、共克时艰,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两千多年前,由古长安今西安作为起点踏出的丝绸之路,筑起了中国与世界交融的文化大道和历史长城。如今,驼铃声声虽已远去,但西安作为东西部“桥头堡”、历史文化中心、国家中心城市、西北旅游中心和丝绸之路客源集散中心的地位一直在加强。

作为我国地理版图几何中心和世界著名古都之一,西安在中国旅游业中有着特殊的“标杆”“聚合”与“辐射”作用,对于广袤无垠的大西北更是如此。早年,西北五省区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主管部门联合在西安设立了西北旅游协作区秘书处,常态化负责西北大区域跨省际旅游协作与联动推广服务。

12月23日零时起西安全市封控的消息发布以后,很快引起了协作区秘书处国际顾问的关注。北京时间12月23日凌晨1:26,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前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首先从法国与瑞士相邻的阿尔卑斯山小镇致电协作区秘书处称:“刚听说西安被严加封控,希望这段困难期能短一些,祝愿中国西北旅游协作区秘书处和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一切顺利。”

在此之后,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意大利中国“一带一路”交流中心、欧洲华语广播、法国侨界社团、亚美尼亚孔子学院以及中国旅游协会、中国地名学会等国内外组织、机构负责人,国内和西北各省区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等,纷纷以致函、致电方式对协作区秘书处表示慰问,竞相送上对中国大西北的祝福和关怀。

“冬至”之后的大西北已进入每年最寒冷的季节,天山南北、唐古拉山麓、祁连山下、柴达木盆地早已冰雪连天,而此刻正是各级文旅部门和单位谋划新年旅游方略之时。12月30日,由西北旅游协作区秘书处主办的2023“西北旅游论坛”以不聚集、全开放、大互动方式在云端盛大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强发表致辞,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全球副主席、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调查实验室首席专家刘志明,著名作家、文化学者王若冰,中国地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殿彬,中国网·网家家平台联席运营总裁陶利明,以及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区专家和业界精英,围绕神奇西北、山水文化、区域协作、创新传播建言论道,在西安“封城”之际为西北旅游业新年大格局下的大联动奉献了一场“金点子”大餐。

2023年1月1日,封控9天后的西安迎来了新年第一缕阳光。西北旅游协作区秘书处于1日00:55发布天南地北西北人:2023新年快乐的新年贺词,在向西北五省区31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文化旅游人祝贺新年的同时,首次以大西北的名义向身处国内国外、天南地北的西北籍人士、支持西北旅游发展的各界人士和行走过西北的广大游客朋友恭贺新年,发出了凝聚天南地北西北人智慧、意识和行动,“共同唱响时代主旋律,奏响2023最美乐章,把西北之美传遍大江南北,将西北故事讲给世界人听”的新年倡议。

年末岁首,往往是区域协作联动的热点时刻,许多工作落实与联动项目落地需要多方形成共识后列入计划。“封城”与“禁足”下常态化协调、调研难以前行,许多应急工作只能依靠线上。为此,协作区秘书处开启居家网络办公模式,先后完成了首届“西北旅游”论坛筹备执行、新年西北文旅周刊改版、2023中国大西北“美丽使者”大众评选调研、“丝绸之路·神奇西北”2023主题旅游年意见征求、2023西北旅游协作区十大新闻发布、西北各省区工作亮等区域服务项目。

在此期间,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先后于1月17日-23日召开了人大、政协“两会”,青海、甘肃率先召开了年度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自上而下部署年度工作。协作区秘书处利用协作机制进行信息服务,共编发区域即时信息500多条篇,在为各地行业成就和不同亮点欣喜点赞的同时,也实现了“封城”之中区域协作不停歇,“禁足”之下常态服务不停步。

疫情防控节奏和散状疫情侵扰是近两年旅游业遇到的最大困惑,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损伤行业自信的一把钝刀。“封城”有利于快速抑制隐性传播,但同时一座城市的元气恢复毕竟尚需时日。

在经过“封城”前期的恐慌、中期的焦虑之后,人们的心理逐渐转入无奈中的平和。2023年1月5日后,当看到每天上午官方公布新增病例数不断下降,准确到63↘57↘46↘30↘15↘13↘8↘6↗8↘4↘1,直到1月18日为0之时,许多人开始期盼走出家门和“解封”之日的欢欣鼓舞。随着其后大量封控区转向管控区和防范区,高中风险区相继调整和减少,以便利店、快递、外卖小哥为代表的复工复产有序开启,居家已久人们的朋友圈中热议“解封”之后上街、理发、看望父母、回家过年等“回归生活”的话题也逐渐多了起来。有了这些期待和计划,“裸露”的城市伤口已开始愈合,城中的人与物似乎又有了活力。

2023年1月22日下午,从西安市政府召开的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传出消息:截至当天中午12:00,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2053例。1月10日实现社会面病例清零;1月18日首现确诊病例零新增;1月21日再次实现确诊病例零新增。全市17个区县、开发区已经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预计1月25日,西安市将全部降为低风险地区。

本次发布会还给出的信息有:1月18日起,西安市公共交通已逐步恢复,地铁8条线路已全部恢复社会化运营;1月20日起,前期停运的旅客列车已逐步开行;1月22日起,西安国内航班开始恢复……当天,正是本次全国关注的“西安封城”满月之时,这些消息总算让人们看到了那把开启城市之门、打开小区铁门的钥匙,一个五光十色、繁华可爱、游客涌动、全城共舞的大西安重现辉煌已指日可待。

望窗外天色已晚,灰暗中弥漫着或雾或霾,相信晚间会有大雪降临,为这座城市洗消病痛,为古城人民送来祥瑞。

1月23日清晨,银装素裹下的西安难得空气如此清新。几个邻家的孩子一大早便在小区草坪前欢天喜地地堆雪人、打雪仗;热闹的朋友圈中,不少走出小区晨练、摄影的人们已在不停地分享首次走出家门的快乐。西安正重回人间,在此,还在居家的我们也为西安这座大爱之城送上祝福,经过这场“封城”的砺炼,希望大西安在即将到来的壬寅虎年里虎虎生威、生龙活虎、虎兆丰年!

作者王晓民,系西北旅游协作区秘书长、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理事长返回搜狐,查看

2023年,密集政策为旅游业保驾护航,2023年,旅游市场将迎渐进式复苏

回首2023,中国旅游业又走过了充满挑战的一年。政策不断优化,消费者需求也持续发生着变化,旅游业将迎来怎样的2023?预期拉满,旅游从业者们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2023:政策持续优化旅游业应对挑战

2023年,旅游业度过了充满挑战的一年。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春节假期7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51亿人次,同比减少2.0%;“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6亿人次,同比减少30.2%;国庆节假期7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22亿人次,同比减少18.2%。

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张辉将2023年称为中国旅游业的艰难恢复期。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曾博伟认为2023年中国旅游市场疲软。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生导师孙小荣说:“2023年初,北京冬奥会的如期举办,让我们看到了旅游业复苏的希望,与此同时,政府层面出台了纾困扶持政策,为旅游市场的正常化做准备。”

产业发展,政策先行。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旅游业界始终努力克服疫情造成的巨大影响,在高水平复苏、高质量发展上探索前行。2023年,国家密集出台的政策也同步为旅游业的复苏及发展保驾护航。

2023年伊始,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其中,总结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成就,分析了“十四五”旅游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目标,围绕七方面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对于保障规划实施也提出了强有力的措施。规划展现出的旅游业发展蓝图,既是引领旅游业发展的清晰路线图,也是提振业界信心、凝聚业界力量的重要动力。

紧接着,新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吴若山认为,这两个文件的发布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建设与发展、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进一步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的差距,有效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2023年,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通过颁布实施纾困政策、指导地方用足用好政策、抓好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大金融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举措,大力推动旅游业复苏。“现阶段,大量的中小企业成为中国旅游市场的支撑力量,为重点支持和帮扶这一庞大的市场群体,国家层面相继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抓好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纾困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张辉表示,为避免旅游企业继续陷入困局,下一步,各地不但要落实纾困政策,助力企业快速恢复经营,更要营造有利于旅游市场复苏的健康、安全、有序、繁荣的发展环境、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

为不断优化产品供给,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文化和旅游部还先后公布了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名单、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第二批全国旅游重点镇乡名单、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名单等,开展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等的认定工作。

为创新旅游推广,进一步拓展受众、丰富内容和形式,更好引导和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文化和旅游部还创新开展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举办“美丽中国·美好生活”2023年国内旅游推广活动。

为进一步优化我国旅游休闲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相关业态融合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3—2030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日光域集团董事长、日光山谷营地乐园创始人孙建东说:“2023年,露营旅游休闲已经成为新兴旅游的风向标,该文件的推出,不仅意味着从顶层认识并肯定了露营旅游休闲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为露营旅游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这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孙小荣分析,整体而言,中国的旅游市场面对冲击,也有回应。例如,就地游、微度假促进城市休闲与乡村旅游两大板块的固本求新,为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积蓄着旅游目的地的复苏潜能,维系着旅游市场的局部运营;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自发的创新,催生了诸多新业态、轻业态;新疆旅游短暂地迎来井喷式增长,意味着边疆游的崛起,以及未曾退去的市场韧性和消费潜能。“疫情还催生了旅游形态从体能型旅游向技能型旅游的转变,如冲浪、飞翔、滑雪等。”张辉补充。

这一年,尽管弹性出游需求收缩,但防疫政策始终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为旅游业的复苏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防疫“新二十条”宣布,入境人员“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并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文化和旅游行业防控工作的通知,跨省旅游的熔断机制正式取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十条”,以及跨境游限制迎来大结局:不再有落地核酸、入境隔离,持有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即可顺利入境。张辉表示,疫情防控政策接连调整,意味着国家已经逐渐探索出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的相对平衡点,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且进一步释放出经济发展的活力,更好提振社会消费信心。

不管是节点性的指导,还是针对性的布局,政策都有助于舆论引导和重建信心。“旅游市场自愈式的开拓和管理端政策性的加持,双向互动,开创了新局面——经由旅游业的率先复苏树立信心、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短期看,有利于旅游市场振兴;长期看,有利于构建中国式旅游现代化新格局。”孙小荣说。

2023:复苏预期增强旅游市场将迎渐进式修复

“连日来,疫情防控政策加快调整,对于恢复社会面流动具有积极意义,对于以空间流动为主要特征的旅游业发展更是重要利好信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文化和旅游行业防控工作的通知,意味着跨省旅游的熔断机制正式取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十条”,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且进一步释放出经济发展的活力。日前,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通知,自2023年1月8日起,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并要求根据国际疫情形势和各方面服务保障能力,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

携程数据显示,12月7日至18日,目的地为海南的机票预订量环比上月同期增长68%,酒店预订量增长63%,租车预订量增长88%。跨境限制解除以后,中国澳门、中国香港、日本、泰国、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多个疫情前大热的出境游目的地,在2023春节时段的搜索热度开始显著增长,春节出境跟团游产品的相关搜索量更是猛涨6倍。据飞猪数据,2023年元旦旅游预订于2023年12月倒数第二周迎来高峰,“元旦”“跨年”相关产品搜索量环比增长超6倍,元旦出行的机票预订量环比增长超3倍,海南、云南、广东等气候温暖目的地的旅游相关产品预订量翻倍增长。

疫情长期影响下的市场修复总要有一个“观望—试探—恢复—增长”的渐进过程。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有效完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旅游业仍将处于蛰伏期,国内旅游除三亚、东北等具有冬季旅游特点的地区略有起色,全国大部分地方仍处于观望、准备和等待中;出入境旅游同样也面临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人群拥堵和数据增长好像才是我们原有的生活常态,但在当下,我们要理性地看待旅游平台的增长数据。”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生导师孙小荣分析,元旦和春节假期机票预订的激增,不一定全是旅游行为的拉动,3年疫情,家庭团聚式的探亲游、以巩固或重新建立商务关系为目的的商务游、“银发族”与“候鸟族”所追求的越冬游,以及储蓄充裕的独身度假游才是出行刚需,真正以旅游为目的的出行,至少要在3月春暖花开之后。厉新建也认为,在“五一”和暑期之前,中国的旅游市场或许仍以观望和试探性恢复为主。

“中国旅游业的恢复取决于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和整个社会经济能量的恢复,当前,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优化、有序推进,但是3年的疫情冲击,导致国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大幅减少,旅游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也将随之出现一定的收缩,同时也对供给方产业链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即使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旅游市场仍然需要缓冲的空间,国际航线仍然需要恢复的过程。”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张辉进一步分析。

“即使跨境旅游解除限制,但疫情3年,我国的入境旅游接待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人才队伍面临着重新集结等实际困难,短期内恢复不容易。”厉新建说。

当下,中国旅游市场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对于短期内旅游形态的预测,专家一致认为,人们还是以乡村休闲、周边短途旅游消费为主。“那些自助的、户外的、带有熟人社交性质的旅游休闲消费会率先启动,这类产品也最容易刺激市场需求。”厉新建表示,从这个角度看,露营如果能够围绕“露营+”的模式深化发展,乡村休闲以及城市周边的新潮业态仍具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2023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短距离的户外型、生态型旅游产品需求激增,露营旅游成为最热门产品之一。下半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公共营地建设,扩大公共营地规模,提升服务质量。鼓励支持经营性营地规范建设,提高露营产品品质。增强人民群众文明露营意识,推广“无痕露营”。新时代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吴若山预测,2023年,各地将加大对指导意见的落实力度,注重引导露营开发企业聚焦提升营地建设能力,在产品设计中注重结合当地环境,挖掘在地文化,凸显自然和人文地域性,提高参与互动元素含量。同时,鼓励市场主体在产品开发创新过程中,以产品生命周期为指导,加快“露营+”产品迭代,提高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

“露营旅游作为当前新兴的出游方式,为乡村旅游带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