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甘肃打造“旅游+民族团结进步”模式 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纵深发展 甘肃旅游品牌

甘肃打造“旅游+民族团结进步”模式 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纵深发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深化拓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充分调动全省文旅行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近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印发了甘肃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指导意见,明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要求。通过发挥旅游景区在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力有序开展各项创建工作,助推民族文化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意见指出,2023年率先在全省20个5A级、4A级旅游景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试点工作。力争到2025年,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达到5个以上,“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达到20个以上,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示范创建格局,实现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工作全覆盖、常态化,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点、文旅特色、易于推广的“甘肃品牌”,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和文化旅游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明确创建思路,打造民族品牌形象。依托全省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牢固树立以景区为平台、以游客为主体、以群众为基础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工作思路,按照“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激发旅游景区发展活力和消费潜力,助推地方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建设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嘉峪关关城、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永靖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甘南冶力关、庆阳红色南梁、白银会宁会师旧址、天祝冰沟河等一大批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景区,培育壮大具有甘肃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走好旅游景区引领各族群众团结进步、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

突出创新创意,彰显民族地域特色。围绕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以文化为魂,以创新创意为驱动,充分发挥旅游景区观赏性强、参与度高、民族特色明显的特点,将

甘肃甘州公安:打造“旅游警务”新品牌 护航“全域旅游”新发展

今年以来,甘肃省张掖市公安局甘州分局主动融入“全域旅游”战略布局,争做服务和保障旅游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先锋队,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深化平安景区为主线,以智慧警务建设为依托,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为根本,全力构建“零距离服务游客、全时空守护平安、多元化化解矛盾”的旅游警务新模式,以优质的警务服务提升游客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擦亮甘州区全域平安旅游的“闪光名片”。

甘州公安在景区开展日常巡逻张掖市公安局甘州分局供图

做实“服务+防范”工作

推动建立“公安主导、部门联动、综合治理”的旅游联合执法机制,立足旅游景区治安形势,设置高标准景区警务室,按照“定时巡逻、安全引导、加强防范”的原则,充分发挥警务室工作前置的优势,常态化开展治安巡逻、维稳处突、涉旅纠纷快速调处、涉旅案件快查快处等工作,有效提升执法效能,为景区和游客提供全天候安全保障服务。

做实“服务+科技”工作

引入前端智能识别技术,建设后台分析处理平台,实时掌握景区内外数据。实行“假日旅游”等级响应,促进旅游警务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构建全覆盖、全方位、全视角智能警务防控网。

甘州公安在景区开展日常巡逻张掖市公安局甘州分局供图

做实“服务+便民”工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教育引导执勤民警树立“人人是窗口、个个是形象”的思想意识,在景区景点设立流动警务服务车和固定警务室,为广大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景区寻人、失物招领、气象信息等各项便民服务,为有急事难事的游客开辟“绿色通道”,大力营造温馨和谐的旅游环境。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甘州公安旅游警务已初显成效,景区商户、从业人员和广大游客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提升。下一步,甘州公安将全面打造旅游警务亮点品牌,切实成为张掖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张掖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朱自涛

甘肃省文旅厅打响做亮“陇上乡遇”乡村旅游品牌

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建设西部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大力实施特色旅游村镇、农家乐、精品民宿品牌工程,开展乡村旅游示范县、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创建工作,打响做亮“陇上乡遇”乡村旅游品牌,进一步培育业态、打造品牌、做强产业,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打造高品质乡村振兴“旅游版”。

陇南文县油菜花开,开展春游活动

抓示范创建,高规格打造样板。依托全省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和人文历史,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重点,确定了全省“十四五”时期30个乡村旅游示范县,300个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创建名单,分步实施,加快培育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旅游示范品牌,整体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品牌知名度。2023年以来,投入省级旅游专项资金2亿元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乡村旅游提升项目92项,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14个、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120个,创建国家等级民宿19家,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159个。引导乡村旅游示范县、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游客接待、停车、环卫、通讯等基础条件,配套建设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户外运动、互动体验等服务设施,提高乡村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全省涌现出甘南扎尕那村、陇南花桥村、天水孙集村、平凉凤凰村、临夏大川村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热门打卡地。

临夏州东乡县唐蕃云舍民宿

“陇上乡遇”甘肃省乡村旅游品牌发布暨“我从陇上跑过”乡村旅游欢乐跑活动在天水市举行

抓品牌形象,多层次宣传推介。举办“丰收了·游甘肃”系列惠民活动,“云享甘肃”“欢乐春节·如意甘肃”等系列活动,持续做强“环西部火车游”产品品牌,开行“三区三州”红色旅游专列并常态化运营,持续扩大乡村旅游对外影响力。联合新华社在国内构建了首支乡村旅游大数据指数——中国·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指数,系统解读全省乡村旅游主要客源地、游客构成、消费倾向等要素,并根据新政策新形势对乡村旅游市场进行科学评估、提出指导意见、推荐优质线路,已成为甘肃乡村旅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积极推出“云游甘肃乡村”“陇上花开·乡约甘肃”“我从陇上跑过”等乡村旅游品牌活动,推出了踏青赏花游、魅力乡村游、红色励志游、环西部火车游等8大主题文化和旅游产品,30多条“春季游”特色精品线路,300条乡村旅游学习体验线路。开发全省乡村旅游电子地图,开通“陇上乡遇”乡村旅游视频号,加强内容原创和线上线下活动策划,拍摄制作有趣味、有温度、正能量的乡村旅游短视频,全方位展示甘肃乡村旅游资源和文化,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品牌知名度。

武威市组织乡村旅游培训班

抓教育培训,全方位指导服务。委托高校、媒体、企业组成咨询服务组,对乡村旅游示范县、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的项目建设、业态培育、产品开发、运营管理给予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成立省级乡村旅游品牌认证中心及评定委员会,以“一村一品”为目标,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培育乡村旅游新型业态。聘请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兰州文理学院等高校专家及乡村旅游企业运营专家20多人,组建乡村旅游培训专家团,组织编印了乡村旅游产品实务乡村旅游案例百例现代农家乐实务手册等教材,安排设置了乡村旅游战略路径与政策解读乡村旅游运营与管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礼仪服务与培训等40门课程,采取送教上门、逐县办班的方式,举办全省乡村旅游培训班,推进乡村旅游培训全覆盖,提升群众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激发群众发展热情和创业信心,真正让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出品:灵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原标题:甘肃省文旅厅打响做亮“陇上乡遇”乡村旅游品牌

阅读原文

讲好甘肃旅游故事 打响黄河文化品牌

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thevideotag.10月2日,伴着金秋明媚的阳光,不少游客登顶位于甘肃兰州黄河楼景区第16层的云上兰州·城市观景平台,俯瞰黄河之美,领略黄河风采与底蕴,追寻黄河文化留给兰州的城市记忆。

10月2日,伴着金秋明媚的阳光,不少游客登顶位于甘肃兰州黄河楼景区第16层的云上兰州·城市观景平台,俯瞰黄河之美,领略黄河风采与底蕴,追寻黄河文化留给兰州的城市记忆。

作为华夏文明交融共生的大舞台,多年来,甘肃省持续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打响黄河文化品牌,不断促进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为弘扬黄河文化、赋能文旅产业振兴,近年来,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把文旅产业打造成十大生态产业之首的部署,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动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编制了甘肃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按照培育一个好企业、找准一个好产业、亮出一张金名片的思路,与省内相关市州共同努力,让黄河文化兴起来、黄河文艺火起来、黄河文物活起来、黄河产业强起来,以实际举措诠释“黄河之滨也很美”的丰富内涵。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兴来介绍,规划明确了打造“五个高地”、构建“一心一带四区”的空间布局,按照“兰州是甘肃文旅的重头”的定位,把兰州黄河风情线打造成弘扬黄河文化的点睛之笔。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聚焦‘强省会’战略,统筹推进兰州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展现兰州文旅新作为。”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柠说,兰州将聚焦“黄河之滨也很美”城市品牌,打造以黄河楼、白塔山、黄河母亲、中山桥、望河亭、马拉松公园等景点联动的黄河风情线旅游线路,在黄河风情线大景区建设一系列“文旅驿站”及服务设施,引导两岸景区景点及经营业态引入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商业与文化高度融合的文旅场所,推进黄河风情线大景区提升改造。

在此期间,兰州还将精心绘制“黄河城市·精致兰州”建设文旅方案,全面推进金城关黄河文化旅游示范区、兰州黄河文化艺术中心和中国甘肃长城数字博物馆等74个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同时,抢抓实施黄河国家战略重大机遇,创新打造黄河母亲节,使其成为沿黄城市沟通交流新平台。

吕兴来介绍,由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文化旅游专责组组织编制的规划,范围包括兰州、甘南、临夏、白银、定西、天水、平凉、庆阳、武威等黄河干、支流流经区域,兼及河西内陆河流域、陇南长江流域部分地区。

规划明确了甘肃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4项重点任务,包括推进甘肃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创新甘肃黄河文化传承利用、构建甘肃黄河文化旅游新格局、讲好新时代甘肃“黄河故事”。目前,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按照清单化、项目化、责任化的原则,4项重点任务正在逐级落实。

目前,甘肃省已初步形成了黄河流域甘肃段文物资源调查报告,摸清了甘肃省黄河文化遗产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情况和保存状况,新发现古遗址古墓葬33处。印发实施了甘肃省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推进黄河文化遗产本体修缮、环境整治、灾害防治等一批重点项目实施,改善黄河流域文物保存状况,并通过智能化建设、实施景观绿化等工程,探索建立系统化、信息化、立体化、标准化的黄河文化保护机制。

此外,甘肃省还在传承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黄河公共文化产品上下功夫,以优秀的作品集中展示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让黄河文化“飞入百姓家”,丰富文化供给。

“我们加大黄河题材艺术创作,让黄河文化常冒热气、多带露气、更接地气,不断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丰富传播方式。”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负责人张林涛说,近两年,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创排的陇剧大禹治水、复排的国内首个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均是围绕甘肃省黄河流域文化特色打造的艺术精品,甘肃文旅人将不断讲好“黄河故事”,发挥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

9月16日,历经两个多月,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强省会·最美黄河故事”主题活动揭晓,评出了兰州老街、栖云小镇等8个黄河文化兰州段优秀文旅产业项目以及7名产业带头人,诠释了兰州是如何通过创新实践为黄河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赋能增彩的。

近年来,兰州以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主线推进文旅融合,建园区、上项目、强实体、创品牌,打造了一批文旅项目和景区,为黄河文化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品牌树立了示范样板。

其中,兰州市黄河楼景区博采天下名楼之长,以唐代边塞诗人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为基础,建成了集文化展示、观光旅游、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山水名楼,奠定了“黄河之都”文化地标之位。兰州栖云小镇以黄河文化为韵、黄土高原为形,精心打造了花海野舍、模拟飞行、丝路瓷苑3个板块,集中探索田园观光、生态农业、非遗文创、休闲娱乐发展路径,为甘肃培育田园综合体提供了样板。兰州河口古镇作为黄河“四大渡口”之一,保存了完整的明清标志性古建筑,砺山带河、崇文兴旅,为文旅融合树立了新典型。兰州市榆中县浪街项目借鉴陕西省袁家村发展模式,精心打造了集特色小吃街、民俗文化街、乡土购物街和“黄河驿·梦园”窑洞康养民宿群于一体的‘老家·浪街’乡村旅游综合体,为甘肃省发展乡村旅游蹚出了一条好路子。

甘肃三木自行车博物馆是一家体量大、数量多、品种全的自行车博物馆,2023年开馆后为甘肃增添了新的旅游观光点。该馆馆长柴林是在“强省会·最美黄河”故事主题活动中获奖的7名产业带头人之一。“弘扬传承黄河文化、彰显甘肃文旅力量是时代赋予文旅人的责任,我们要以讲好黄河故事、助推产业发展为主题,以创新思维在产业培育、文旅IP打造、宣传营销等方面大胆实践、主动突破,为甘肃省黄河文化兰州段培育精品项目,提供成功经验,做足黄河文章。”柴林说。

讲好甘肃旅游故事 打响黄河文化品牌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23〕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把握机遇迎接大众旅游新时代

第一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走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前沿,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战略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2023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8%。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全面繁荣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

综合带动功能全面凸显。“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度为10.2%。旅游业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并带动大量贫困人口脱贫,绿水青山正在成为金山银山。

现代治理体系初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公布实施,依法治旅、依法促旅加快推进。建立了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3〕31号等文件,各地出台了旅游条例等法规制度,形成了以旅游法为核心、政策法规和地方条例为支撑的法律政策体系。

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出境旅游人数和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及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不断加强。积极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战略,举办了中美、中俄、中印、中韩旅游年等具有影响力的旅游交流活动,旅游外交工作格局开始形成。

专栏1“十二五”旅游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万人次

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

第二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机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大众旅游消费持续快速增长。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带薪休假制度逐步落实,假日制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等快速发展,旅游消费得到快速释放,为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旅游业成为优势产业。旅游业具有内生的创新引领性、协调带动性、开放互动性、环境友好性、共建共享性,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将进一步激发旅游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促进旅游业成为新常态下的优势产业。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和更为有利的产业政策,促进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中高端产品开发,优化旅游供给结构,推动旅游业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

旅游业被确立为幸福产业有利于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旅游业作为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将推动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促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