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旅游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青年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表现为哪些方面的需求特征

旅游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旅游者行为的影响因素时间:理论教育版权反馈【摘要】:对旅游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是揭示旅游者行为规律,而且可以为旅游经营者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市场开发和宾馆选址等起指导作用。由于旅游行为包括旅游需求、旅游动机和旅游决策等行为,所以下面将分三个方面来讨论旅游者行为的影响因素。总人口的增减会影响旅游需求规模的大小。旅游者行为的影响因素_旅游地理学

第二节旅游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不同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不同,但是就旅游者这个群体而言他们在旅游行为的选择上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对旅游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是揭示旅游者行为规律,而且可以为旅游经营者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市场开发和宾馆选址等起指导作用。由于旅游行为包括旅游需求、旅游动机和旅游决策等行为,所以下面将分三个方面来讨论旅游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

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旅游客源地方面的因素,包括客源地的旅游需求水平和旅游者个人情况;二是旅游目的地方面的因素,包括资源状况、交通条件、接待设施条件等;三是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因素,如出入境旅游者涉及的货币汇率等。

收入水平是影响旅游需求的一个基本因素。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全部的纳税和社会消费,以及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之后所余下的收入部分,为可自由支配收入。一个人或其家庭的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能否实现旅游及旅游消费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其旅游消费结构,从而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旅游方式和交通工具的选择等。

闲暇时间是指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其他必需时间之外,可用于自由支配、从事消遣娱乐活动或自己乐于从事的任何活动的时间。它是旅游需求产生的必要条件,不可缺少,没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便产生不了旅游需求。所以闲暇时间是影响旅游行为的另一个基本因素。

闲暇时间一般可分为:每日闲暇、每周闲暇、公共假日、带薪假期、特殊假期五种。每日闲暇时间过于零散,难以用于旅游;每周闲暇周末由于时间较短,一般只用于短途旅游;公共假日,如我国的“黄金周”为人们旅游出行提供了较为充裕的时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出游;目前,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所实行的带薪假期时间长而且集中,自主性也较强,因而是人们旅游的绝好时机;特殊假期,如婚嫁用于度蜜月、探亲假用于探亲旅游等。

在经济发展、人均收入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人口增长会带来各种商品和服务需求的增加,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不例外。总人口、人口的城市化程度、人口的年龄、性别、职业结构同样影响旅游需求。总人口的增减会影响旅游需求规模的大小。从实际情况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旅游需求的迅速扩大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是分不开的。

城市居民远离大自然、生活单调重复、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因而他们的旅游需求较之农村居民强烈。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上的优势和城市便捷的交通条件,使城市居民较之农村居民更容易产生旅游需求。

不同年龄的人,旅游需求存在差异。国内外很多旅游研究表明,年龄对旅游需求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需求程度、旅游动机、旅游方式、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等方面。实际上,造成因年龄不同而出现上述差异的实质原因并非年龄本身,而是年龄所引起的身体状况和生活周期阶段的变化在起作用。一般来说,青年人较活跃,外出旅游,探索新事物的愿望较强烈,但在经济上的依赖性会阻碍现实旅游需求的实现;中年人往往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待子女独立后家庭生活处于空巢阶段时,需求程度趋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普遍得到改善,此时,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已不再是旅游需求的障碍,老年人旅游需求大,老年人市场是一个被普遍看好的“银色市场”。

性别结构对于旅游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从总体上看,男性旅游者的数量多于女性旅游者。这与男性有

生态旅游:“游”出人与自然的双赢

作者:张玉钧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是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佳方式和重要途径。国际上的生态旅游理念从20世纪90年代引进中国,经过本土落地的消化吸收,总体上在国内发展迅速、成绩喜人,但也出现了诸如生态旅游概念过度泛化、缺少相应的标准等问题。

我国的生态旅游是在大众旅游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生态旅游脱胎于大众旅游,既受大众旅游的“挤压”,又游离于大众旅游之外,追求自身特色时经过淬炼而得到升华。如何在生态旅游中探索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无疑考验着各地的生态文明智慧。

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有区别

虽说旅游活动古已有之,但是作为普通公众直接参与并真正享受旅游生活,还是在产业革命之后。人们在时间和经济上逐渐宽裕起来,对旅游的渴望也变得强烈。于是,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在世界上首创旅游营业所,并在1841年7月5日首次组织540人的观光专列外出游览,此举标志着大众旅游的开始。

青海省玉树州索加乡,生态旅游体验者在拍摄野生动物。姜楠摄/光明图片

普通游客的出游动机是对“非惯常”环境的追求,即想从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中解脱出来。因此,游客更加容易被“非惯常”的自然世界所吸引,反映了多数人旅游动机的倾向性。伴随着经济增长,旅游的大众化和生态化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别是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有所显现,相应的保护措施也应运而生。

绿色旅游随之在欧洲兴起。绿色旅游是指人们远离居住地到农村地区度过空闲时间,也被称作软式旅游。软式旅游最初由瑞士专家提出,主张开展绿色旅游的目的国尽最大可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劳动雇用场所,用最低的成本维持生态平衡。也就是说,在进行旅游开发时,不能无视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这种先驱思想在今天看来颇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980年,专家铀库对硬式旅游与软式旅游进行了比较。他认为,硬式旅游的特征是快速、匆忙、嘈杂,属于大众旅游一类;而软式旅游则属于悠闲而安静的小组行动,看重并遵从旅游目的地的生活方式。生态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强调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开展生态体验、认知、教育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由于其遵循的原则是以自然为基础对游客实施环境教育,同时为社区发展作贡献,无疑属于软式旅游。

生态保护、环境教育是核心

我国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至今,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尚不能进行独立核算和统计产业体量,但特色和规模已经形成。同时,生态旅游发展带动了就业增收。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新渠道,更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消费的新引擎,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例如,位于武夷山南麓、闽江源头的福建三明市依托生态旅游,实现了脱贫攻坚和产业转型,完成了从重工业城市到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华丽转身。仅在202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三明市就累计接待游客422万人次,旅游收入高达24.73亿元,完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导游给游客讲解如何放置用于野生动物观察的红外相机。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摄/光明图片

近年来,人们的生态旅游热情日益高涨,亲近、感受自然正成为一种时尚消费。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一般的观光游览,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旅游体验,并注重参与性。

在旅游方式上,目前,生态旅游多以户外游憩的形式出现,包括散步、摄影、野外观察等享受自然的娱乐活动。随着游客的亲自然环境行为日益增强,许多自然保护地开始开展志愿者旅游活动,例如洞庭湖上的江豚巡护、一些海洋保护区的红树林保护等。总体来看,它们均强调以自然为对象,旅游目的地的景观、动植物乃至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都可以看作吸引旅游者的对象或场景。旅游目的地往往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授权第三方来组织和经营生态旅游,从而让旅游者参与、体验来自大自然的乐趣。

生态旅游既是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也是对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途径,同时还是环境教育的实用手段,要承担教育功能、体现教育效果。为了使生态旅游者获得深层次的旅游体验,就需要深入了解和把握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和旅游景区的环境特征,以便更好地实施环境教育。为此,生态旅游要借助环境教育设施,经过周密的环境设计和解说,进行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在这方面,位于杭州的大地之野自然学校就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以完善的设施、系统的课程为基础,以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为路径,为少年儿童提供具有自然特色、贴近教育本质的沉浸式跨学科环境教育。

在参与中获益并可持续发展

从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双重角度看,生态旅游需要以最低限度的资源消耗来提供更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因此,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还要追求整个过程的标准化,维持较少的人数,从而不至于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较大影响;配备向导,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自然,取得较好的生态旅游效果;旅游时间充裕,更好地了解区域的自然环境;征收一定数量且使用目的明确的费用;提供场所,让旅游者有机会学习当地的自然文化,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此同时,社区居民应该成为旅游接待的主体,并在参与中受益,方为可持续之道。

参加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体验活动的游客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摄/光明图片

社区应该采取的措施包括:根据调查监测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源管理措施,实施合理规划,并把握住这样一个原则——适于做向导的人才通常来源于社区内部;为了更好地保护区域自然环境,应由当地自主制定导游指南;根据时节以及旅游者的愿望,灵活多样地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项目等。

从上述标准来看,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主要为生态旅游者、当地社区、政府或行政机构、旅游经营者、其他产业部门以及NGO组织。处理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是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决定其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其中,利益分配的动态过程始终贯穿在生态旅游管理的框架之中,政府的调控不可或缺。例如,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过程中,管理部门实施“一户一岗”政策,鼓励社区居民、畜牧合作社等参与第三方企业的特许经营活动,较好地解决了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之间的矛盾问题。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NGO组织、志愿者等也积极参与到公园的建设中来。

生态旅游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性利用,让当地社区在参与中获益并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它要求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减少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资金;另一方面,它可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并得到收入,带动社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多重经济的繁荣,从而减轻社区居民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依赖。可以预见,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生态旅游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助力社区繁荣和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为实现美丽中国提供坚实的支撑。

旅游需求是指人们为了满足外出旅游的欲望所发生的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它分为:有效或现实的旅游需求;受抑制的旅游需求受抑制的旅游需求又分为潜在旅游需求和延缓旅游需求。又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旅游者愿意并能够以一定货币支付能力购买旅游产品的数量。简言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旅游需求的涵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和把握,即旅游需求表现为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欲望;旅游需求表现为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能力;旅游需求表现为旅游市场中的一种有效需求。

中国旅游研究院:2023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报告

一、入境旅游进入稳步增长通道

入境旅游市场规模保持稳步增长,市场结构继续走向优化,入境旅游服务品质得到游客认可。

一入境旅游市场规模保持小幅上升

进入21世纪,中国入境旅游虽然增速放缓,但整体依然保持稳步增长趋势。

2023年以来,入境旅游由此前连续三年的负增长转向正增长,并在此后的四年里连续保持小幅增长。2023年,中国接待入境游客1.41亿人次,同比增长1.2%。与此同时,入境过夜市场和外国人入境市场规模同样保持稳步扩大,2023年,中国接待入境过夜游客6290万人次,外国人入境游客3054万人次,分别增长3.6%和4.7%,明显高于入境旅游总人次的增速。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初步预测,2023年入境旅游将继续保持增长。

图/2023年中国入境旅游、入境过夜游客及外国人入境游客人次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注:*为预测数据

近年来,入境旅游收入同样保持稳步增长。自2023年中国根据国际旅游统计规则重新调整入境旅游收入统计口径以来,入境旅游收入增长趋势较明显。到2023年,中国入境旅游收入达1271亿美元,同比增长3.0%。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初步预测,2023年入境旅游收入同样将继续保持增长,有望突破1300亿美元。

图年中国入境旅游收入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注:*为预测数据

二入境旅游市场结构的稳定与优化

入境旅游市场结构的稳定主要体现为洲际客源市场和客源国市场保持基本稳定,其优化则主要表现为入境过夜市场占比及外国人入境市场占比的提升。

即使不考虑中国港澳台地区,亚洲地区也持续是中国最主要的客源市场。亚洲市场占外国人入境市场的比重稳定在60%左右,其次是欧洲和北美市场,近几年来,它们的占比分别稳定在20%和10%上下。整体来看,亚洲、欧洲和北美三个地区贡献了90%的外国人入境客源市场,持续是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构成。

中国港澳台地区,尤其是港澳地区持续是中国入境旅游的基础市场。虽然港澳台市场占比在缓慢下降,但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上。2023年,港澳台市场的占比达78%,即使在入境过夜旅游市场,其占比也超过60%。

图1-32023年来华前15位客源国/地区的旅游人次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亚洲周边国家是中国最主要的入境客源市场。不考虑港澳台地区,中国前十大客源市场中,除了美国和俄罗斯外,其余均为亚洲国家。过去三年的数据也显示,虽然位居前十的部分客源国位次有所变动,但这十个客源国家整体保持不变。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注:以上排名所使用的入境人次数包括边境人次数。

无论从入境过夜市场占比还是外国客源市场占比来看,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中国入境过夜市场的占比为44.5%,相比2000年提高7个百分点。过去近20年里,外国客源市场占比同样保持稳步上升,从2000年的12.2%增加到2023年的21.6%,提升了9个百分点。

图1-42000年-2023年中国入境过夜游客和外国人游客占比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三入境游客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入境游客认为来华旅游较物有所值。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对入境游客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入境游客对“旅游价格是否合理”以及“旅游质量是否与价格相符”的评分接近8分,表明入境游客普遍认为来华旅游价格较为合理,性价比较高。

入境游客具有较高的总体满意度。同样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结果如图1-9,入境游客对在华旅游的满意度较高,其中入境游客对总体满意度和与其需求相比的满意度评价较高,均超过8分,入境游客需求得到较好地满足。

入境游客具有较高的忠诚度。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结果,入境游客未来重游的可能性及推荐给亲朋好友的可能性均较高,评分接近8分。另外,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与谷歌联合开展的外国游客行为与态度调查结果,过去两年来过中国的外国游客中,42%表示未来一年将再次来华旅游,外国游客的重访率较高。

二、入境旅游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中央和地方政府持续在签证、购物退税、证件便利化应用等方面发力,为入境旅游发展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文旅融合发展将为入境旅游产品开发、目的地营销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等工作注入新动力。城市作为入境旅游市场的关键支撑,正在积极参并创新海外营销推广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一中国发展入境旅游的决心从未动摇

国家到地方陆续出台提振入境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近年来,国务院针对旅游发展的相关文件均对促进入境旅游发展有明确的指示。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制定客源市场开发规划和工作计划,切实做好入境旅游营销”。202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入境旅游环境。统一入境旅游宣介平台,提供多语种服务,完善入境游客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等内容。国家层面对入境旅游发展的促进政策更加系统,更关注微观层面入境游客需求的满足,不仅涉及目的地营销,也包括入境游客在华旅游便利度的提升。在促进入境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及地方政府在签证放宽、购物退税政策实施、出入境证件便利化应用、入境旅游服务商奖励等政策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出台相应政策。

二文旅融合正在凝聚入境旅游市场的新动力

2023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组建完成,随后省市县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机构改革任务也已基本完成。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总思路,秉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道路。文旅融合发展在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正为入境旅游发展凝聚新动力。文旅融合发展将直接丰富旅游供给,提升旅游服务和产品的品质,增加其文化特色和异域风情,更好地满足来华入境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在海外旅游目的地营销方面可以整合海外文化和旅游机构的力量,丰富并创新海外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活动内容,提升营销绩效。最后,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可吸引和培养一批优秀的综合人才进入入境旅游市场,为入境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三城市成为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的新主体

城市不仅是入境旅游工作的基层实践主体,也是海外营销推广的主要运营者。对入境游客而言,城市是入境游客的主要停留空间,城市的生活、休闲、文化等空间及服务为满足入境游客的异地生活需求提供根本保障,旅游服务品质及入境游客满意度提升的任务也自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