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2019年中国云南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云南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为国内旅游[图] 每年泰国旅游人数统计表格图

2023年中国云南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云南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为国内旅游[图]

数据来源:云南发展公报、智研咨询整理

云南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为国内旅游,2023年云南国内旅游收入为8698.97亿元,国际旅游收入为292.47亿元;2023年云南国内旅游收入为10679.51亿元,国际旅游收入为355.69亿元。

2023-2023年云南国内及国际旅游收入

数据来源:云南发展公报、智研咨询整理

2023年云南国内旅游收入占云南旅游收入比重为96.75%,国际旅游收入占比仅为3.25%;2023年云南国内旅游收入占云南旅游收入比重为96.78%,国际旅游收入占比仅为3.22%。

2023-2023年云南国内及国际旅游收入占云南旅游收入比重

数据来源:云南发展公报、智研咨询整理

近年来,云南大力推进旅游开发与文化、生态、城镇、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拓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空间,努力打造品牌旅游目的地,云南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不断增强。2023年云南接待海外入境旅客1484.9万人次,接待国内旅客79977.8万人次。

2023-2023年云南接待游客数量

数据来源:云南发展公报、智研咨询整理

2023年昆明为云南省旅游收入最高的地区,达到2180.08亿元,其次为丽江,收入为998.45亿元;排名第三的为大理,旅游收入为795.82亿元;红河及西双版纳的旅游收入为699.22亿元、671.14亿元。

2023年云南各地区旅游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云南年鉴、智研咨询整理

2023年云南省国内旅游人数最多的地区为昆明,旅游人数达到15911.23万人次;其次为红河,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662.67万人次;大理、丽江及楚雄紧跟其后,国内旅游人数分别为4606.27万人次、4523.88万人次、4454.76万人次。

2023年云南各地区国内旅游人数(万人次)

数据来源:云南年鉴、智研咨询整理

2023年昆明为云南省海外旅游人数最多的地区,2023年昆明海外旅游人数为142.20万人次;丽江紧跟其后,海外旅游人数为119.42万人次,大理、迪庆及西双版纳的海外旅游人数为104.58万人次、90万人次、58.72万人次。

2023年云南各地区海外旅游人数(万人次)

数据来源:云南年鉴、智研咨询整理

云南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发展时间长,对其他行业带动能力强。随着经济发展,游客人数增多,云南旅游业迎来重要发展机会。但与此同时,周边旅游地也在与云南进行激烈竞争,而云南自身的旅游发展,也存在口碑下滑、发展不均匀等发展问题。

数据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云南是一个旅游大省,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带给云南人们发展的新方向。特别在精准扶贫、旅游扶贫的大背景下,云南要正视乡村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已有的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强旅游宣传,大力开发海内外客源。

云南旅游发展问题的解决策略

数据来源:智研咨询整理返回搜狐,查看

2023年北京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接待旅游总人数达26亿人次

0分享至

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是全球首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截止2023年10月北京共有A级景区220个,其中3A级景区110个,占50.00%;4A级景区71个,占32.27%;2A级景区29个,占13.18%;5A级景区9个,占4.09%。截止2023年10月北京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统计个

资料来源:北京文旅部、智研咨询整理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23-2028年北京旅游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及发展规划分析报告北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颐和园和圆明园,还有八达岭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胜古迹,每年吸引无数国内外游客赴京旅游。北京5A级旅游景区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北京文旅部、智研咨询整理北京作为首都、超一线城市,是旅游出行的热门城市,2023年北京接待旅游总人数达3.22亿人次,较2023年增加了0.08亿人次,同比增长2.55%,2023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在整个国家的旅游业都遭到重创之际,北京旅游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但随着国家对于疫情防控措施严格执行,旅游业经济也稳步回升,2023年北京接待旅游总人数达2.6亿人次,较2023年增加了0.76亿人次,同比增长41.30%。2023-2023年北京接待旅游总人数统计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其中,2023年北京接待国内游客2.5亿人次,较2023年增加了0.66亿人次,同比增长35.87%,接待入境游客0.002亿人次,较2023年减少了0.001亿人次,同比减少28.15%。2023-2023年北京接待国内游客及入境游客人数统计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国内游客长期占据北京接待游客总数九成以上的比例,2023年北京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占游客总人数的99.90%,较2023年增长了0.09%,接待入境游客人数仅占游客总人数的0.10%。2023-2023年北京接待国内游客及入境游客人数占比%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旅游收入也随之增长,2023年北京旅游总收入达4166.2亿元,较2023年增加了1252.20亿元,同比增长42.97%。2023-2023年北京旅游总收入统计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其中,2023年北京国内旅游总收入完成4138.5亿元,较2023年增加了1257.60亿元,同比增长43.65%,国际旅游收入完成4.3亿美元,较2023年减少了0.50亿美元,同比减少10.42%。2023-2023年北京国内及国际旅游收入统计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旅游是大家都喜欢做的事情,但是由于平时工作忙,所以大家的出行计划一般都安排在了节假日,小长假旅游也就风靡起来了,2023年北京端午节假期共接待旅客451.4万人次;五一假期共接待旅客84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完成93亿元;国庆节假期共接待旅客86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完成108.2亿元。2023年北京重点节假日接待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统计

资料来源:北京文旅部、智研咨询整理从北京重点节假日游客接待量排名前十的景区来看,王府井均居榜首,2023年国庆节假日北京王府井接待110万人、前门大街景区接待93.7万人、南锣鼓巷接待61.5万人、什刹海风景区接待48.5万人、乐多港假日广场接待47.1万人、北京首创奥莱休闲驿站景区接待43.6万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接待33.5万人、天坛公园接待32.1万人、颐和园接待31.1万人;中粮·祥云小镇接待29.8万人。端午假日北京王府井接待75.0万人次;南锣鼓巷接待28.3万人次;什刹海风景区接待26.5万人次;乐多港假日广场接待16.6万人次;中粮·祥云小镇接待16.6万人次;颐和园接待15.9万人次;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接待12.5万人次;北京首创奥莱休闲驿站景区接待10.8万人次;天坛公园接待10.0万人次;前门大街景区接待9.6万人次。五一假期北京王府井接待163.9万人次;南锣鼓巷接待109.3万人次;什刹海风景区接待91.7万人次;前门大街景区接待50.8万人次;乐多港假日广场接待44.9万人次;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接待37.0万人次;北京动物园接待36.3万人次;天坛公园接待34.1万人次;北京首创奥莱休闲驿站景区接待33.5万人次;颐和园接待28.0万人次。2023年北京重点节假日游客接待量排名前十的景区统计万人次

资料来源:北京文旅部、智研咨询整理从5A级景区接待游客人数来看,2023年国庆节假日北京天坛公园接待32.1万人,颐和园接待31.1万人,故宫接待26.1万人,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接待23.1万人,八达岭长城接待21.1万人,圆明园接待18.4万人,恭王府接待13万人,慕田峪长城接待9.1万人,十三陵接待6.7万人。端午假日北京颐和园接待15.9万人次,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接待12.5万人次,天坛公园接待10.0万人次,故宫接待8.7万人次,八达岭长城接待6.3万人次,圆明园接待6.0万人次,恭王府接待3.1万人次,十三陵接待1.8万人次,慕田峪长城接待1.7万人次。五一假期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接待37.0万人次,天坛公园接待34.1万人次,颐和园接待28.0万人次,八达岭长城接待22.1万人次,故宫接待15.2万人次,恭王府接待11.1万人次,慕田峪长城接待10.9万人次,圆明园接待10.8万人次,十三陵接待9.6万人次。2023年北京重点节假日5A级景区接待游客数量统计万人次

资料来源:北京文旅部、智研咨询整理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发布的2023-2028年北京旅游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市场前景趋势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产业咨询领域的信息与情报综合提供商。公司以“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为品牌理念,用专业的视角洞见行业趋势,提高用户的行业认知,助力商业决策。主要业务包含产业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定制报告、商业计划书等。

中国旅游研究院:2023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报告

一、入境旅游进入稳步增长通道

入境旅游市场规模保持稳步增长,市场结构继续走向优化,入境旅游服务品质得到游客认可。

一入境旅游市场规模保持小幅上升

进入21世纪,中国入境旅游虽然增速放缓,但整体依然保持稳步增长趋势。

2023年以来,入境旅游由此前连续三年的负增长转向正增长,并在此后的四年里连续保持小幅增长。2023年,中国接待入境游客1.41亿人次,同比增长1.2%。与此同时,入境过夜市场和外国人入境市场规模同样保持稳步扩大,2023年,中国接待入境过夜游客6290万人次,外国人入境游客3054万人次,分别增长3.6%和4.7%,明显高于入境旅游总人次的增速。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初步预测,2023年入境旅游将继续保持增长。

图/2023年中国入境旅游、入境过夜游客及外国人入境游客人次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注:*为预测数据

近年来,入境旅游收入同样保持稳步增长。自2023年中国根据国际旅游统计规则重新调整入境旅游收入统计口径以来,入境旅游收入增长趋势较明显。到2023年,中国入境旅游收入达1271亿美元,同比增长3.0%。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初步预测,2023年入境旅游收入同样将继续保持增长,有望突破1300亿美元。

图年中国入境旅游收入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注:*为预测数据

二入境旅游市场结构的稳定与优化

入境旅游市场结构的稳定主要体现为洲际客源市场和客源国市场保持基本稳定,其优化则主要表现为入境过夜市场占比及外国人入境市场占比的提升。

即使不考虑中国港澳台地区,亚洲地区也持续是中国最主要的客源市场。亚洲市场占外国人入境市场的比重稳定在60%左右,其次是欧洲和北美市场,近几年来,它们的占比分别稳定在20%和10%上下。整体来看,亚洲、欧洲和北美三个地区贡献了90%的外国人入境客源市场,持续是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构成。

中国港澳台地区,尤其是港澳地区持续是中国入境旅游的基础市场。虽然港澳台市场占比在缓慢下降,但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上。2023年,港澳台市场的占比达78%,即使在入境过夜旅游市场,其占比也超过60%。

图1-32023年来华前15位客源国/地区的旅游人次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亚洲周边国家是中国最主要的入境客源市场。不考虑港澳台地区,中国前十大客源市场中,除了美国和俄罗斯外,其余均为亚洲国家。过去三年的数据也显示,虽然位居前十的部分客源国位次有所变动,但这十个客源国家整体保持不变。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注:以上排名所使用的入境人次数包括边境人次数。

无论从入境过夜市场占比还是外国客源市场占比来看,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中国入境过夜市场的占比为44.5%,相比2000年提高7个百分点。过去近20年里,外国客源市场占比同样保持稳步上升,从2000年的12.2%增加到2023年的21.6%,提升了9个百分点。

图1-42000年-2023年中国入境过夜游客和外国人游客占比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三入境游客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入境游客认为来华旅游较物有所值。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对入境游客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入境游客对“旅游价格是否合理”以及“旅游质量是否与价格相符”的评分接近8分,表明入境游客普遍认为来华旅游价格较为合理,性价比较高。

入境游客具有较高的总体满意度。同样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结果如图1-9,入境游客对在华旅游的满意度较高,其中入境游客对总体满意度和与其需求相比的满意度评价较高,均超过8分,入境游客需求得到较好地满足。

入境游客具有较高的忠诚度。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结果,入境游客未来重游的可能性及推荐给亲朋好友的可能性均较高,评分接近8分。另外,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与谷歌联合开展的外国游客行为与态度调查结果,过去两年来过中国的外国游客中,42%表示未来一年将再次来华旅游,外国游客的重访率较高。

二、入境旅游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中央和地方政府持续在签证、购物退税、证件便利化应用等方面发力,为入境旅游发展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文旅融合发展将为入境旅游产品开发、目的地营销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等工作注入新动力。城市作为入境旅游市场的关键支撑,正在积极参并创新海外营销推广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一中国发展入境旅游的决心从未动摇

国家到地方陆续出台提振入境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近年来,国务院针对旅游发展的相关文件均对促进入境旅游发展有明确的指示。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制定客源市场开发规划和工作计划,切实做好入境旅游营销”。202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入境旅游环境。统一入境旅游宣介平台,提供多语种服务,完善入境游客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等内容。国家层面对入境旅游发展的促进政策更加系统,更关注微观层面入境游客需求的满足,不仅涉及目的地营销,也包括入境游客在华旅游便利度的提升。在促进入境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及地方政府在签证放宽、购物退税政策实施、出入境证件便利化应用、入境旅游服务商奖励等政策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出台相应政策。

二文旅融合正在凝聚入境旅游市场的新动力

2023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组建完成,随后省市县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机构改革任务也已基本完成。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总思路,秉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道路。文旅融合发展在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正为入境旅游发展凝聚新动力。文旅融合发展将直接丰富旅游供给,提升旅游服务和产品的品质,增加其文化特色和异域风情,更好地满足来华入境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在海外旅游目的地营销方面可以整合海外文化和旅游机构的力量,丰富并创新海外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活动内容,提升营销绩效。最后,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可吸引和培养一批优秀的综合人才进入入境旅游市场,为入境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三城市成为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的新主体

城市不仅是入境旅游工作的基层实践主体,也是海外营销推广的主要运营者。对入境游客而言,城市是入境游客的主要停留空间,城市的生活、休闲、文化等空间及服务为满足入境游客的异地生活需求提供根本保障,旅游服务品质及入境游客满意度提升的任务也自然

2023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现状及区域发展格局分析 一二线城市旅游需求更加强劲

1、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2023年我国旅游业总规模实现稳步增长,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0年旅游总收入为1.57万亿元,2023年中国旅游总收入为5.97万亿元。结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国民经济公报,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57251亿元,国际旅游收入1313亿美元,合计2023年中国旅游总收入约6.58万亿元。

2、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平稳增长,占总收入比重85%以上

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2023年,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平稳增长;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首次突破50亿人次;2023年,全年国内游客60.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4%,首次突破60亿次。

结合收入情况来看,2010-2023年中国国内旅游收入稳步增长,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增加至5.73万亿元。2010-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占中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始终保持在80%以上;其中,2013年达到历史最高值为89.1%,2023年,入境旅游市场从规模型发展向效益型转变,入境游收入显著提高,使得国内旅游收入占比下降;2023年后,国内旅游收入比重恢复稳步增长。

城镇居民仍然是国内旅游收入的主要贡献主体,且这一比重呈上升趋势;2023年,城镇居民对国内旅游收入的贡献度约83.0%,农村居民对国内旅游收入的贡献度约17.0%。这与国民收入息息相关,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

3、跨境旅游成为新热潮,2023年出境旅游人数首超入境人数

2023年,入境旅游市场稳步进入缓慢增长期,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发展。2010-2023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在130百万人次上下波动,而出境旅游人数一路飙升。

2023年开始,出境旅游人数首超入境人数,出境旅游成为新热潮。2023年,入境旅游人数14120万人次,比2023年同期增长1.2%;出境旅游人数14972万人次,比2023年同期增长14.7%。

2023年,中国入境游客14531万人次,增长2.9%。其中,外国人3188万人次,增长4.4%;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1342万人次,增长2.5%。国内居民出境16921万人次,增长4.5%。其中因私出境16211万人次,增长4.6%;赴港澳台出境10237万人次,增长3.2%。

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2023年我国入境旅游收入逐年攀升,从2023年的1053.8亿美元增加至2023年的1313亿美元;但增幅显著下降,2023年增幅仅3.3%,远低于中国旅游总收入10.6%的增幅。

4、2023年中国旅行社数量超3.8万家

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5.97亿人次,同比增长8.8%,入境旅游人数10876万人次,同比增长4.7%,出境旅游人数11990万人次,同比增长8.5%。随着我国旅游业总规模实现稳步增长,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旅行社数量也对应攀升。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2023-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旅行社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全国旅行社总数为38433家。

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的旅行社数量情况未纳入统计,下同。

5、中国旅游行业区域发展对比分析

——2023年重点旅游城市旅游收入均上涨

我国正在从世界旅游大国走向世界旅游强国,我国旅游业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国内不少城市都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城市旅游也从原来单一的景区建设走向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打造,城市旅游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拓展其社会功能。根据各城市的文旅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市的旅游总收入达到6224.6亿元,重庆市的旅游总收入也突破5500亿元。

注:上海市的旅游收入仅为国内旅游收入。

——入境:广东省国际旅游收入占26.3%

根据国家统计部发布数据,中国各地区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各不相同,2023年,广东省国际旅游收入约20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高达26.3%;其次,上海市境外游客的吸引力排名第二,北京排名第三。综合考虑,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区交通便利、国际航班较多;营商环境好,符合境外游客的商旅需求;文化较为多元,包容性强。

注:图中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与文旅部统计数据存在一定差异。

结合地图分布来看,我国各地区的入境吸引力差距更为显著。

——出境: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区潜在出境游力较强

从2023年的客源产出上看,经济增长是出境旅游的主要推动因素、中西部地区与二三四线城市市场活跃度进一步上升。除了签证便利度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客源地的国民收入水平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出游意愿与出游形式,研究显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出境人次数的匹配程度高度相关。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各省(区、市)客源地潜在出游力排名前五位的是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均为我国经济发展较好且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地区。

——旅行社: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山东旅行社数量较多

从全国旅行社分布来看,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中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及东北地区旅行社数量分别为19809家、8765家、6800家和3059家;分别占全国旅行社总量的51.5%、22.8%、17.7%和8.0%。

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旅行社数量在2500家以上的有5个地区,分别为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山东,数量最多的广东为3192家;1500-2000家的有3个地区,分别为上海、辽宁和河北;1000-1500家的有8个地区;旅行社数量在500-1000家的有11个地区;天津、海南、西藏、新疆兵团、宁夏5个地区旅行社数量少于500家,最少的宁夏为165家。

结合地图图示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旅行社数量显著高于内陆地区,福建的旅行社发展不尽如人意,作为沿海地区,旅行社数量仅1168家。

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的旅行社数量情况未纳入统计。

——旅行社:用户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下沉

2023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中国旅行社组织旅游用户市场有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下沉趋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等地区旅行社组织旅游市场也逐渐释放。而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等地,旅游人群更加偏向自由行,比如驾车行驶川西线、川藏线、阿里线等。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广东、江苏、浙江偏爱旅行社方式出游,这三个地区旅行社国内旅游组织人次都超过1000万人次;重庆、山东、湖北、上海、湖南、福建旅行社国内旅游组织人次在500-1000万人次之间,位于第二梯队。

——旅游景区:江浙地区5A景区集中

2023年年末全国共有A级景区11924个,全年接待总人数60.24亿人次,比上年末增长10.5%,实现旅游收入4707.5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8%。

2023年1月7日,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了22家景区为5A级景区,至此,除去已经摘牌的,我国5A级景区数量达到280家,其中江苏以24家的总量排名第一,浙江18家排名第二,河南、广东均为14家,并列第三名。

6、前瞻观点:旅游行业“一哥”难辨,各城市百花齐放

从收入来看,北京、广州、重庆、西安、杭州等重点城市旅游收入保持增长。从入境旅游来看,广东省国际旅游收入占26.3%;从出境旅游,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区潜在出境游力较强;从国内旅行社分布来看,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山东旅行社数量较多,用户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下沉;从旅游景区来看,江浙地区5A景区较为集中。

旅游行业“一哥”难辨,北上广、西安、成都、杭州等地均有其独特的旅游文化和特色;但从需求来看,一二线城市普遍收入水平更高,旅游需求更强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快、受益人口最多、辐射带动力最强的国家之一。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化转变、从单一入境游向出入境旅游并重格局转变,旅游业发展面由局部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社会共同推进的大格局。

未来30年,依旧是中国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旅游研究院局长李金早表示,随着“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旅游合作的进一步实施,中国旅游业将迎来提质增效的阶段,世界将充分分享中国旅游市场带来的巨大红利。

但由于2023年我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防止疫情扩散,我国湖北省多城市实行交通管制,并且政府多次建议全国人民减少外出,居家隔离,人员出行的减少势必会降低我国2023年第一季度疫情期间的国内旅游人数。此外,随着国外几个国家疫情的发展,出入境旅游市场也会受到较大冲击。2023年,全球和中国旅游市场均面临较为严峻的局面。

以上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