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阳朔“西街现象”的形成机理分析——旅游地发展中的游客理性消费与政府“无为而治” 背包客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阳朔“西街现象”的形成机理分析——旅游地发展中的游客理性消费与政府“无为而治”

1问题缘起与文献回顾

人地关系研究是地理学的四大传统之一[1-2],也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议题[3]。当前,中国旅游业正处于景点式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的过渡期,伴随国内大众旅游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市场乱象已成为当下阶段的发展瓶颈,如何协调旅游人地关系、促进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与有效治理,是困扰很多学术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难题。与当今的“天价虾”、“天价鱼”等旅游乱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西南边陲有一个小县城——桂林阳朔,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曾出现过一段“旅游乌托邦”式的“西街现象”:漓江山水如诗画,碧莲峰里住人家,百姓安居乐业,游客流连忘返,主客关系融洽,诞生过众多跨国婚姻。街上所有商家都明码标价、诚信经营,随意去到任何一家店铺消费不仅不会碰到宰客事件,还能享受到富有人情味的服务。原住民发展旅游的目的是改善生活质量,游客则在旅行中回归到生活的最本质,衍生出“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旅游理念[4],成为目的地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发展阶段,极具学理层面剖析的典型意义。由此提出经验问题:早期的阳朔西街到底发生了什么?何种原因促成其市场秩序规范、人地关系和谐的良性发展?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对当下旅游市场乱象的治理能带来什么启发?

在十余年的旅游参与期,阳朔主要的游客群体是西方背包客,他们来自现代法治国家,具有旅游经验丰富、消费理性有预算、信息占有充分等特点。可以推测的是,这一群体的到来与“西街现象”的形成是否具有某种联系?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在旅游发展初期,信息完全的理性旅游消费者的到来,是否有助于规范目的地的商业经营环境?如果是,需要哪些辅助条件?其影响机制是如何发生的?形成了怎样的治理形态?

目前还鲜见相关文献对上述问题展开直接深入的探讨。在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研究领域,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构建了多样化的解释模型,试图从不同视角去理解旅游地的动态演化历程,并分析是什么因素或动力影响了目的地的改变[5-6],如何才能延长发展期,避免走向衰退[7-8]。但对旅游发展的起始阶段,尤其是旅游参与期怎样形成规范化的市场运行机制,却少有涉足。在不同类型的游客对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中,还较为罕见对旅游市场秩序的讨论,难以回答上述问题。

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被认为与治理有着内在的联系[9-12]。在目的地系统中,不断流动的游客会产生碎片化的资金流向和意义分配方式,给旅游治理带来了特殊挑战。与此前的“管制”regulation概念不同,“治理”governance摈弃了传统的二分法如市场与计划,更为强调多方参与,其中政府仅是权威的一方,其他还包括市场机制、社会参与和法制[13]等多种力量的互动协商,就某种共同的目标达成共识的秩序和规范的过程[14-15]。在旅游规划管理的目标中,游客数量的增加可能意味着旅游收入的提升,但治理视角更加关注旅游地内部的人地关系、社会秩序和旅游效益的和谐共生,从而有助于平衡内外部系统的互动[10]。适当而有效的治理模式能够促进旅游地的民主化进程,实现对旅游空间、资源、人力资本、设施和服务以可持续性的方式最优化利用[16-17]。

在旅游研究中,四种常见的治理运行的机制[17],分别是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层级模式、自下而上的市场模式或社区自组织模式[18],以及公私合作的网络模式[19]。在西方国家,治理的安排通常是把国家的行政体系与市场机制和民间非营利组织连接起来的混合实践[20],对层级模式的直接讨论较少[21],常被归入更为一般化的关于政府在旅游中的角色以及政府干预的议题中[22]。而在中国的语境之下,政府主导旅游业的发展却是较为普遍的[23]。在市场模式中,企业家精神和资本的力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治理主体,而旅游者往往是被边缘化的[24]。实际上,游客作为一种外来的驱动力,在以上各种模式中都没有被充分关注。Baptista研究发现,伦理型的旅游消费ethicaltourismconsumption能够促成无政府状态下新的治理秩序的形成[25],而游客本身的不文明言行则会破坏和恶化景区治理[26]。可见,游客的类型及其在目的地的消费行为影响着治理的形态,其旅游需求和行动策略是治理格局中的作用力量之一,在现有文献中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成为本文的切入视角。

本文旨在还原阳朔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特定现象,详细阐述这一特殊地域的人地关系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提供典型个案的同时力图寻求相应的理论解释,以期对现实中旅游地的开发管理提供一定启发。通过归纳以有预算的理性游客作为市场推动力所触发的旅游地的发展特点,部分回应消费转型背景下旅游市场的理性回归对目的地发展的可能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研究设计2.1案例地概况

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距桂林市区65km,县域面积1437.91km2,是一个人口仅31.76万的小县城。建县已1400余年,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的美誉。1973年因外事接待正式对外开放,40余年来走过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缩影,2005年成为全球第一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具有典型的个案研究价值。在2000年之前,阳朔的旅游接待总人数呈波动式的缓慢增长状态,旅游规模不大,游客总量相对稳定,海外游客所占比例较高1985年达58.85%,且过夜的海外游客占总过夜人数的比例基本维持在一半以上1995年最高为60.89%位于阳朔县城西南、漓江之滨的西街因西方背包客的聚集而成为“地球村”、“中国洋人最密集的一条街”,至1999年底诞生了69对跨国婚姻③,被视为“最中国的景色,最不中国的旅游目的地”[27]。在较长的旅游参与期内,本地人以主动介入的方式融入旅游业的发展,地方政府顺应市场的自然发展规律而较少干预,其文明进程是和缓的,没有显著的国际性商业化侵蚀,主客交融的良好氛围是阳朔旅游的精神基础与核心竞争力[28]。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   1979-2023年阳朔接待游客情况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   1994-2013年阳朔海外过夜游客量占总人数的比例

本文的资料获取源于对案例地长期密切的跟踪观测和田野调查。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研究者及其团队持续关注阳朔的旅游发展,受地方委托先后完成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阳朔县旅游开发总体规划2002、阳朔县遇龙河景区总体规划2002等,2003年在阳朔建立社区旅游研究基地,2006年起负责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监测,目前已连续发布2006-2023共十年的监测报告,掌握了案例地大量的史地发展资料。

本专项研究,笔者先后于2010年8月16-29日、2011年1月5-25日、2013年11月4-5日、2023年7月5-13日、2023年7月8日-9月7日多次前往案例地展开实地调研,通过“滚雪球”的抽样方式,重点寻找长期介入到阳朔旅游发展中的调研对象进行“半结构”的面对面深度访谈,受访对象包括政府管理人员、本地居民尤其长期参与阳朔旅游发展的地方精英、外来企业主、游客、景区和旅行社等企业工作人员,访谈内容包括阳朔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及标志性事件、游客类型变化与旅游供给的响应早期西方背包客对阳朔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市场秩序与政府管治的情况等。正式调研共访谈109人次,整理约43.9万字的录音文稿,完成4.5万字的田野观察笔记。其中与本文主题最为相关的访谈对象37名,个人访谈时长基本达1小时以上,后期进行匿名编码处理。文中出现的访谈资料编码########XY*,前八个#表示访谈年限和具体日期,X表示访谈地点的首字母,Y表示受访者身份A代表外来经营者,B代表本地居民,C代表政府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D代表游客,E代表景区、旅行社或酒店、客栈等旅游经营单位的工作人员,最后的*表示某一类访谈对象的编号,如“20230711DC1”代表2023年7月11日在东岭访谈到了第一位政府工作人员。

为还原阳朔旅游发展的早期形态,笔者还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1984年以来LonelyPlanet和China旅行指南中介绍阳朔部分的历年版本,并拍照记录,整理成文7958字。在阳朔的几家老店红星特快、李萍咖啡屋、民族咖啡、明园咖啡、阳朔胜地和一些地方导游家中拍照采集了107张老照片、数本游客留言簿和意见本,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西街和阳朔的变化。此外,阳朔旅游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典型案例,高度的媒体关注和丰富的作品生产为本文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其他二手资料主要来源于学术文献、政府文件、规划文本、网络论坛、新闻报道等,同一手数据间形成材料互证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本文总体上采用实证归纳的案例研究逻辑,以定性研究方法的程序指导具体的资料分析,目的在于寻求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解释性理解”,通过“过程—事件”分析还原完整的故事,并归纳有启发的观点和一般性的理论解释。3“西街现象”的形成过程

自1973年正式对外开放起,漓江山水作为中国旅游的名片,一直是国家外事和政治接待的重要站点。开放早期,阳朔仅作为桂林一日游的中转站,尚处于旅游探查期,自然与社会环境均保持较好的原始风貌。3.1旅游指南触媒西方背包客的阳朔之旅

直到1984年,被西方背包客奉为“圣经”的澳大利亚出版物LonelyPlanet中文译名孤独星球首次介绍了阳朔,招来大量国际自助旅游者“GotoYangshuo!”这一年阳朔的入境游客达到219500人,是1983年的10倍。这些西方自助游客多属于有经验的平民型游客,与大众旅游者有着不同的行为特点:以独立省钱旅行为荣,停留时间长,对旅游接待设施要求不高,旅游消费水平较低,讨价还价提防受骗,强调与他人的互动交流,希望深入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27]。他们主要居留在西街,真正融入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29]。根据阳朔县志的记载和有关学者的研究,西方背包客在十几年间一直居于阳朔旅游市场的主导地位。

“他们常常是三五人结伴旅行,对吃住要求不高,随身自带背包。他们游览时常租用自行车,有时还进村庄入农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入境旅游者长期住了下来,甚至与当地人结了婚。”

——阳朔县志1988年版

1984年孤独星球第一期出来,然后哗一下,一个散客式的旅游就从那时候开始爆发的。很多老外就到阳朔来,而且主要集中在西街。

——20230711DC13.2互助交往促成和谐融洽的主客关系

小规模的背包散客市场虽然钱少消费低,但人多居留久,带动当地居民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旅游接待服务中。这一阶段的阳朔出现了很多迎合海外自助游客消费偏好的旅游小企业,主要分布在西街及外围。当时很多背包老外以体验生活为旅行原则,“他们简直把店当做自己的家一样!早上帮我们搬桌子啊,去厨房帮我们做菜啊,什么活都干。而且他们在国外也有很多自己的生存之道嘛,他们教我们,我们也教他们,学了很多东西。”20100824XB19在深度互动的主客交往过程中,有着成熟前卫旅游理念的西方背包客充当了本地业主最好的导师,“西街上的很多东西都是游客提出来的,他们满意的,西街的居民和店主就去做,反之就去改进。”20230823GA13

外国人来旅游,跟他交流,你开了西餐厅,老外就主动教你做一些简单的西餐……那时候的外国人很热情,都会教你。

当时很多小店的装修都是外国人帮忙盖的,自己动手帮你弄。当时的西餐厅都是老外和老板一起创造出来的文化,每一个小角都是一个故事,都有文化的沉淀放在那里了。

在西街的旅游场域中,游客与东道主之间似乎模糊了主客界限,“他们跟本地人一样的,你跟我玩,我跟你玩,好像没有什么区别”20230825PB30,人与人之间

体验模式下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以西安、咸阳为例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数逐年增长,市场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旅游产品,然而针对大学生出游的旅游产品几乎没有,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旅游行为很有必要。通过对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均衡市场上旅游群体的发展水平。本文以西安、咸阳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Excel分析等方法,基于行为学和体验模式下对旅游者在旅游动机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西安、咸阳大学生旅游行为的特征。从而探索出大学生对旅游的态度、消费观念以及目前大学生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使得大学生旅游市场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为旅游企业带来发展前景。关键词:体验模式;大学生;旅游行为;西安咸阳一、绪论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在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旅游市场上增加了一大批旅游人群,这一群体中大学生占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相对于高中、初中生,有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