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海南32年发展记:从工业主导到旅游制胜,从自贸区到自贸港 泰国旅游业发展情况

海南32年发展记:从工业主导到旅游制胜,从自贸区到自贸港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ID:SIF-2023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首图来自壹图网。

1987年6月12日,刚刚于东南沿海“画了几个圈”的邓小平,会见了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斯特凡·科罗舍茨一行。谈话间,邓小平指出“改革步子要加快”,并明确提出:

“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铁矿、石油,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正是这段谈话,第一次向世人透露了建设海南大特区的宏伟战略,也成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起源。

出于“中国南大门国防前哨”的特殊身份,曾经的海南长期都是将“加强防卫、巩固海南”的题词作为雷打不动的建岛方针,而这也导致了海南经济发展的滞后,除了拥有全国最大的橡胶生产基地外,海南几乎再无其他像样的产业,财政与居民收入更是少得可怜。

有人戏称:与其叫琼岛,还不如叫“穷岛”。

直到邓小平慧眼识珠地洞见到了海南的巨大潜力和美好未来,尤其是在1984年视察完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后,他更加坚定了进一步开放海南岛的决心。终于在1988年4月13日,国家正式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海南由此成为了全国最大也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

从国防前哨到开放前沿,从边陲海岛到开发热土,海南完成了华丽转身,步入了发展的新纪元,并即将在未来的30多年里,不断地迎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刚刚建省不久,一个重磅难题就摆在了海南的眼前:到底要不要发展工业?

诚然,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两百多年的工业文明创造的财富总量已经远远超越过去几千年创造的财富总和,正是因为有了现代化机器大工业,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才得以不断推进。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一再证实:要想实现现代化,工业化是必由之路。

更何况,当时海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有18.4%,农业却高达50%——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低层次”产业结构。

可是按照当时的情景,工业并不符合以生态环境著称的海南所具备的比较优势,而且早期的海南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发展起来难度将会非常之大。这也使得人们在商讨海南发展大计时,一度摇摆不定。不过最终,“工业主导”思想还是占了上风,在1988年定稿的海南经济发展战略中明确了海南发展的总目标:

“建立以工业为主导,工农贸旅并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

以此为基调,海南开启了一波工业化的小高潮。尽管工业的确是在快速增长,1988~1992年的平均增速高达20.26%,但无奈海南当时的工业规模实在太小,增速再快也难以盘活全省经济,并且工业内部结构层次偏低,大多为矿业和农产品加工,缺少高附加值制造业的引领,因而没能掀起太大的浪花。

好在外贸的表现足够抢眼,这与国家政策倾斜不无关系。

1988年8月,轰动全国的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出台,该文件对于外贸的支持力度之大可谓空前,其中提到的三个“进出自由”——资金进出自由、境外人员进出自由、货物进出基本自由,在全国范围内更是独一无二,人们直呼海南“比特区还特”。而依托于此,海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外贸繁荣,服务业比重也得到了质的提升。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那就是名噪一时的“洋浦风波”。

按照当时的规划,洋浦被定位成海南省“特区中的特区”,但省内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开发洋浦。于是,省政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洋浦地区,由外商来成片承包并加以系统开发。无论是开发面积、开发期限还是模式的灵活程度,这都是建国以来对外开放尺度最大的举措。

怎料,这种做法被一些人指责为“卖国”,导致洋浦的开发一再遭到拖延——原本准备在洋浦投资的各种大公司、大财团、大项目,大多转移到比海南晚起步的浦东新区,并直接成就了后者的崛起,海南因此错过了经济腾飞的一大契机。

就在这时,些许“躁动”浮现了出来。

当招商引资的道路因“洋浦风波”而中断时,土地便成了解决海南发展资金问题的关键所在。恰逢当时,中央正在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宽松的开发环境让房地产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崛起并热得发烫;而之于海南,低廉的地价与舒适的环境,让大量房地产投机客纷纷涌入。

公开资料显示,不到700万人口的海南,两年内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仅30余万人的海口地区,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到800万平方米。众多炒地者开始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大量尚未兴建仍是图纸的楼盘几经转手,摇身一变成为天价地产。

按照海南民谣所唱,“大老板建大楼,小老板盖小楼,没钱的炒楼花”。在投机者们的驱动下,海南平均房价从1991年的每平方米1400元涨到了1993年的7500元,地价在一年内从每亩十几万涨到六百多万。疯狂之势,可见一斑。

房地产空前的繁荣助长了泡沫的迅速扩大,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1993年6月,国务院出台宏观调控措施,严控信贷规模、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并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如此一来,海南房地产泡沫正式破灭,昔日的狂欢也宣告结束。很多因海南房地产繁荣而一夜暴富的人突然变得“一无所有”,600多栋烂尾楼和数百亿坏账恍如隔世,而烂尾楼也成为海南一个“景观”。

这场房地产风波,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很多人的财富梦幻灭了,于海南而言,经济遭到重创,此前已经确定的“工业主导”发展思路,也被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冲击得七零八落。

彷徨之余,海南重新思考前进的方向。

从“发展旅游业”到“建设国际旅游岛”

1993年,时任国家劳动部部长阮崇武被任命为海南省委书记兼省长。

经过全面考察,阮崇武认为旅游业与热带农业才是海南的优势所在,于是,他决定转换思维,对海南的产业发展战略实行调整。1993年7月的海南省第二次党代会上,阮崇武明确提出:

“海南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以旅游业为龙头,超前发展第三产业;以工业为主导,加快发展第二产业;以农业为基础,稳定提高第一产业。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市场总值中的比重顺序,由‘一三二’逐步调整为‘三二一’,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次年2月,在海南省委二届二次全体会议上,“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再度被重申。

这是海南经济转型的关键一步。

为了贯彻“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发展思路,海南于1993年颁布了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其中赫然写着“批准立项154个旅游开发项目,计划投资总额102.7亿元人民币;拓宽海南与内地的陆岛交通运输渠道,增开33条国内航线”,并大力推动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开发区和旅游项目的建设工作。1995年后,海南再度祭出大招,开始着手规划建设三亚南山文化苑与博鳌水城等大型旅游开发项目,掀起了一波旅游开发热潮。

在此背景下,海南的旅游业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无论是接待人次还是营业收入都稳步攀升,其中,前者由1993年的279.41万人次增至1997年的791万人次,后者则由23.97亿元上涨至41.28亿元见下图。

然而,旅游业的壮大并没能带动海南经济走出困境,从GDP增速来看,在经历了1992年的峰值41.5%后,海南经济开始呈现急剧下滑态势,1994年的增速被西藏超越,1995~1997年更是连续三年全国倒数第一,其间不乏大量公司的倒闭与撤离。这也让当局者意识到,仅仅“押宝”旅游业是不够的,海南还需要探索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方式。

而后,在1996年,海南制订发布了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首次提出了“一省两地”的概念——即要把海南建成中国的“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海岛度假休闲旅游胜地”,而这一概念也被确定为海南产业发展新的基本方针。

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尽管在不同阶段有所微调,但海南大体上的发展方向均没有偏离“一省两地”的精髓。

有意思的是,这次海南再度将发展工业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其原因大概在于,几年前的房地产泡沫破裂让人们认清了发展实体经济的必要性,有人甚至提出“海南再穷再难都要发展现代工业”。

当然,也有不少人对海南发展工业表示担忧:在人们眼里,阳光沙滩、碧海蓝天、水草丰茂、绿水青山就是海南的代名词,倘若发展工业,势必会对海南美好的环境与生态造成破坏。这又该怎么办呢?

于是,海南又在2004年提出了“始终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同时,在定位“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思路后,海南还将发展新型工业的重点放在位于西岸的洋浦,从而确保东海岸不受工业影响。

这时,海南经济开始真正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无论是GDP、工业增加值还是旅游业都呈现出一片繁荣;另外,中石化、中海油、一汽、华能、中信、国电、南方电网等一批知名大公司、大集团纷至沓来,各种重大项目陆续竣工投产,海南的产业体系得到了丰富与完善。

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爆发。为了应对眼前的形势,国家适时地提出了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经济增长动力也由以往的依靠国际市场转为扩大内需。基于此背景,海南进一步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产业,并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入正轨: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将在2023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此时,国家也进一步为海南未来的发展赋予了“两区三地一平台”的全新定位:

1、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

2、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3、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4、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5、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6、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此发展战略指导下,海南省逐步放宽免税、免签、放航权政策,全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使得经济发展良好势头得以保持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2023年,国家又提出要把海南打造成中国的旅游特区,将国际旅游岛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2023年,海南“三十而立”之时,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当年4月,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明确以现有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内容为主体,结合海南特点,建设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两年后的2023年6月1日,中央又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将海南的“自贸区”头衔升级为“自贸港”。

究其原因,在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自2023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美国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呈现抬头趋势,世界经济环境变得日益复杂而微妙。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我国正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双边贸易和区域贸易不断发展,尤其与东盟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经贸联系日益紧密。作为全球化受益者和推动者,我国需要设立开放度更大的自由贸易区,以积累单边、双边、多边与区域开放与合作的经验,最终为中国参与国际经贸新规则制定以及应对国际经贸格局变化新挑战提供经验与支撑。

地处南海的海南,是联通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战略要道,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在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博鳌亚洲论坛每年在海南举行,作为国际组织峰会的举办地,海南在国际化形象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为自身的进一步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海南自贸区港的建立,可谓是历史级的重大决策。值得注意的是,从海南自贸区到海南自贸港,一字之差,含义却全然不同。

从学术角度看,自贸港相当于自贸区的升级版,是开放程度更高的自贸区。在自贸港内,海关一线真正放开,货物可自由流动,取消或最大程度简化入港货物的贸易管制措施,简化申报手续方便国际贸易船只出入港、装卸、储存与过境中转。

显然,自贸港应比自贸区有更高的标杆意义和更丰富的内涵。从自贸区跃迁到自贸港,希望的不仅是自贸港能获得

泰国国内旅游逐渐复苏

很多游客参观叻武里府的海洋馆。

为了振兴深受新冠肺炎疫情打击的旅游业,泰国内阁批准一项预算为224亿泰铢(约合51亿元人民币)的国内旅游刺激计划。这项由泰国旅游和体育部、财政部共同提出的“泰人游泰”计划,主要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本国民众进行国内跨府旅游,该计划于7月至10月实施。

随着“泰人游泰”计划的实施,泰国各地已经出现不少国内游客。为了防范疫情,政府在各旅游景区积极强化疫情防控工作、重塑安全旅游形象。旅游景区的公共场所都设置了体温检测点,酒店、餐馆都摆放了消毒液,每个酒店只开放部分房间,让游客放心旅游。

在曼谷周边的叻武里府、佛统府,不时看到几辆大巴组成的旅游车队,游客在参观寺庙、少数民族社区、海洋馆、兰花种植基地、及特色市场等。微笑星球旅行社经理披武说:“此次组织了约200人的游客,两个府一日游团费我们仅收取100泰铢,因为餐费由旅游局赞助、旅行社还得到政府的补贴。目前最重要的是让旅游业运转起来,而且游客到各地旅游的同时都会购物,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复苏。”

“旅游业对泰国至关重要,去年外国游客在泰国的消费达1.93万亿泰铢1美元约合31泰铢,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而且涉及成千上万就业岗位,我们迫切需要尽快恢复旅游业,”泰国国家旅游局局长育塔萨说,“泰国的旅游复苏计划将首先着眼于国内、府内和府际旅行。”

根据统计,外国游客带来的收入占泰国旅游业总收入三分之二。在没有外国游客的期间,泰国政府通过发放酒店、餐厅及机票优惠券,奖励抗疫一线医务人员旅游等方式刺激国内旅游。“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希望借此让旅游业运转起来,”育塔萨说。【1】【2】【3】【4】【5】【6】(责编:杨牧、徐祥丽)

分享让

2023世界旅游发展报告

图1全球旅游业受COVID-19疫情影响的总体情况数据来源:UNWTO

图22023年和2023年国际游客人数的对比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图3全球各地区国际旅游业与上年同比的变化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世界各国疫情发展阶段分化,国际旅游市场复苏节奏受制于防控短板。通过对比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旅游大国疫情数据可以发现,疫情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表1,以中国为代表的早防严防国家,疫情峰值出现在4月以前,还包括泰国、德国和意大利;以印度为代表的防控相对较晚的国家,疫情出现在7月之后,还包括墨西哥、菲律宾和美国;以法国为代表的过早放宽出行政策导致疫情反弹的国家,疫情的峰值有两个,还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奥地利和日本。UNWTO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入境游客减少50%,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是亚太地区,减少了72%,其次分别是欧洲、中东、美洲、非洲,1-8月全球酒店入住率为40%,其中非洲最低,为28%,1-9月酒店订单全球同比减少46%图4。截止6月份,法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日本、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大洋洲国家以谨慎的态度尝试分阶段解除入境管制。当前,新冠疫情已然国际化,国际旅游市场的全面复苏取决于疫情防控的最短板。

图42023年新冠疫情对全球主要旅游国家的影响数据来源:UNWTO

中国出境旅游市场收缩,显著影响国际旅游经济景气。受疫情影响,中国出境旅游市场急速萎缩。由于亚太地区多个国家旅游市场有显著的中国化倾向,其当地的航空公司、旅行社、住宿业、餐饮业、租车服务等行业的收入严重依赖中国游客的消费支出。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游客锐减,当地旅游业生存艰难,多家旅行社、酒店、餐馆陷入经营困境。主要目的地中国澳门地区、泰国、日本、韩国等地旅游业遭受重创。数据显示,2023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澳门地区入境旅客由1月份的285万人次锐减至3月份的21万人次,跌幅超过九成以上。泰国旅游局TAT公布的预测数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赴泰国旅游的中国游客可能会减少60%0日本NHK电视台4月16日报道,日本旅游业因疫情受到沉重打击,中国游客的消费额同比减少了44%,为234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4亿元。济州旅游协会消息称,2月1日至3月1日访问韩国济州岛中国游客仅为4355人次,同比减少94%。

主要国家国内旅游不同程度走向复工复产复业新阶段。新冠疫情对全球各个国家旅游业的影响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各个国家的疫情应对和旅游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但自6月以来,都不同程度走向了稳步复工复产图5o中国旅游经济依托国内超级大市场,已经进入疫情防控常态情境下全面复工复产复业新阶段,仅国庆节、中秋节八天,中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与端午节假期相比,恢复进度分别提高了28个和39个百分点,中国旅游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进一步稳固。奥地利旅游小镇哈尔施塔特6月中旬以来很多酒店重新开业,预订量不断增加,迎来了酒店和停车场游客爆满的场景,除了本土游客,来自德国、匈牙利等周边国家的游客比例也越来越大。法国一些地区夏季游客总人数较去年有所增加,有的地方甚至达到10%以上的增长率。马来西亚6月份客房总体预订量与2023年相比增长了接近190%。

图5新冠疫情对全球各地区旅游业的影响组图数据来源:UNWTO

企业积极开展互助自救,自我修复和研发创新动能正在集聚。在协会、商会的倡议和旅游集团的推动下,上下游企业和合作伙伴也在展开行业互助行动。中国锦江国际集团筹措了35亿元资金,支持旗下7500家酒店渡难关。其中,不超过4.5%利率的流动性支持贷款和物资采购贷款、减免加盟费和管理费,都是很实在的措施。中国旅游集团开通“线上巴士商城”和免税商品在线预订等新业务,三亚免税城2023年1月27日至2月13日在线累计实现销售同比增长92%。中国岭南集团在保障游客无损退改外,还通过岭南酒店和广之旅易起行平台,

推出外带安心居家美味服务,让老百姓能够不出家门享受名厨定制美味。携程集团启动了1亿元重大灾害保障金,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分担无损退订的损失。同程等在线平台积极拓展电商零售业务,东方、春秋、吉祥、华夏、重庆、四川等航空公司抓住各地有序复工复产的交通需求,主动推出价格灵活的包机服务。文化和旅游行业积极扩充数字文化产品,满足民众在疫情期间的在线文娱需求。中国国家文物局网站“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临时扩增在线展览内容,并通过新媒体和VR等技术呈现;全国各地博物馆推出网上展览超2000余项。在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的倡议下,阅文集团、喜马拉雅等数十家数字阅读企业也为用户免费开放了旗下精选资源。今日头条等平台春节上线了冏妈等影片,从影院形式变更为网络免费,大大满足了民众在线文化需求。

开展行之有效的政策研究、趋势研判、数据支撑和信息发布。中国政府及时组织专业机构开展专题研究和专业测算,及时开展专业统计、测算和评估工作,通过科学评估疫情影响避免出现全行业的蔓延性恐慌。以春节七天假期为例,有组织的团队和探亲访友之外的旅游活动大幅度减少直至全面停止,但是节前到达目的地的团队旅游者、自助旅游者和探亲访友的游客,其餐饮、住宿、购物、通讯等基本消费还是存在的。法国旅游局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为行业提供支持。奥地利农业、区域和旅游部与旅游行业及相关人员紧密讨论当前形势和应对措施。新加坡专门组建了一只旅游恢复队伍,联合了各部门以及行业中旅行社、导游、航空公司、酒店等的代表。韩国定期召开旅游部门、企业的视频会议对行业现有危机形势进行评估并讨论缓解危机的措施。泰国建立了一个大数据存储系统发展项目。德国专门开办了一个疫情导航网站,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最新的新闻和建议。希腊旅游部让危机管理委员会迅速对危机做出响应,要求它降低疫情对旅游业的潜在破坏力并保护游客、恢复游客的信心。UNWTO针对如何应对疫情导致的旅游业发展危机问题专门成立了全球旅游危机委员会GTCC。

适时发布旅游业重启以及国内旅游恢复一揽子计划。从5月中旬开始,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宣布重启旅游业,通过放宽出行限制来促进国内旅游业的恢复,截至9月,全球超过50%的目的地开始放宽旅行限制,其中,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比例分别达79%、47%O中国实施的是分阶段放宽政策,先是允许省内游,等疫情得到很好控制才放开跨省游,景点的流量限制也是逐渐提高,从最开始的30%到十一假期的75%O欧洲、亚洲和太平洋岛国开始实施旅游业重启举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开启了旅游泡泡计划,双方允许游客的往来。西班牙国家旅游局联合西班牙游客服务研究所建立了一个安全旅游认证系统,通过医疗部门认证的系统,医疗部通过这个系统发布一系列防疫指南,从而减少在酒店、高尔夫课程、露营、旅行社等旅游业各个领域的疫情传播。在市场方面,意大利、冰岛和韩国政府发放了国内旅游代金券。新加坡资助了一个市场合作项目,以加速旅游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主要是给旅游从业人员提供线上培训。埃及对景区门票进行减免,对入境的签证费也进行了减免。

二、正在经历的:走出至暗时刻,走向未来的光

1.旅游消费信心正在恢复

随着疫苗研发推进、公共卫生措施的正确应用,疫情在得到缓解的同时,旅游消费信心也在逐渐恢复。截止到2023年9月份,已有53%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谨慎的放松了旅游限制,以缓解由于旅行禁令所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与失业率。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数据显示,中国仅国庆节、中秋节八天,游客平均出游半径213.0公里,在目的地的平均游憩半径为14.2公里,出游半径较劳动节和端午假期增长56%以上;35.8%的游客选择“国内疫情形势好转,国内中长线旅游变为省内游或近程游”,跨省游的比例为29.1%,出行距离300公里以内的占比83.5%,不少人在假期中段返程后二次短途出游和多次本地休闲;85.0%的游客参与了各类文化休闲活动,其中参观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美术馆的游客比例分别为41.8%、40.5%和27.1%。10月1日至8日,访中国澳门地区游客共计15.63万人次,其中内地游客占比超过93%,有效带动了澳门旅游市场重现生机。Tripadvisor2023年9月最新的数据显示,有20个国家国内酒店的周订单量超过了20119年图6。

图6Tripadvisor网站国内酒店周订单量同比增长的20个国家

2.产业创新动能正在积聚

旅游业仍是最具投资价值的优选领域。2023年中国服贸会特别设立的旅游投融资大会上,签约总额达到157.1亿元人民币。美国探险邮轮Lindblad公司已通过优先可转股的形式,获得了8500万美元的融资。欧洲风投机构HowzatPartners最近计划融资1.2亿美元1亿欧元用于投资

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当前位置:前瞻产业研究院»经济学人»规划师专栏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UVc分享到:吴衡•:06:09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E30484G0

2023年以来,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旅游产业受到巨大冲击,国内旅游在经受巨大冲击后仍仅呈现缓慢恢复的态势。截止2023年底,我国国内旅游市场游客总量及收入虽较2023年有所恢复,仍与2023年水平保持较大的差距。

(一)游客数量逐步恢复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次32.46亿,比上年同期增加3.67亿,增长12.8%(恢复到2023年的54.0%)。其中,城镇居民23.42亿人次,增长13.4%;农村居民9.04亿人次,增长11.1%。

图12023-2023年国内游客人次变化情况(单位:亿人次)

资料来源:文化与旅游部

(二)旅游收入恢复速度较快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内旅游收入较游客人次的恢复情况更为理想。2023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2.9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69万亿元,增长31.0%(恢复到2023年的51.0%)。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36万亿元,增长31.6%;农村居民旅游消费0.55万亿元,增长28.4%。

图22023-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变化情况(单位:万亿元)

资料来源:文化与旅游部

受到疫情的影响,健康、安全保障以及目的地对疫情的防控已成为游客选择旅行产品的首要关注点,并且很多省市的中小学校也倡导师生在节假日期间尽可能不跨省出行,所以很多有跨省游需求的消费者将转变为周边游,周边游也是疫情之下旅游行业复苏主力。根据2023年国庆假日期间的国内旅游数据显示,国内游游客的出游距离和游憩半径呈现双收缩的态势。其中,游客平均出游半径141.3公里,比去年缩减71.7公里,减少33.66%;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13.1公里,比去年缩减1.1公里,减少7.75%。“3小时”旅游圈成为假期主要活动范围,以都市休闲、近郊游为主的“本地人游本地”特征明显。从游客群体来看,城镇居民更青睐远方的风景,其在300公里以上出游距离的比重为12.2%。

图32023、2023年国内游客平均出游半径变化(单位:万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在周边游持续火热的同时,产品同质化严重、多业态联动不足、创新缺乏成为制约周边游景区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消费者更加关注安全、卫生、高品质和私密性,喜欢小众群体参与的户外活动,更愿意探索本地的特色体验产品,旅游目的地可以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提升周边游产品的丰富度,进一步拓宽周边游市场潜力及提升吸引力。

(二)都市休闲游、乡村游成为出游热点之一

近年来,都市休闲游、乡村游已成为国内游客出游的热点之一。特别是以短时间、近距离、高频次为特点的“轻旅游”“微度假”“宅酒店”成为很多人的热门选择。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五成左右游客选择城市周边乡村和郊区公园游玩,体验秋收、赏秋色,泡温泉,采摘等项目受到游客欢迎。从出游范围看,农村游客选择本省市内及城郊旅游的比例高达35.4%,比城镇居民高8.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选择跨省游的比重为23.9%,比农村居民跨省游高5.2个百分点。

表1不同年龄群体的游览区域偏好(单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游览区域看,游客年龄与城郊乡村的需求成正相关,与对山林水草景区和人文景区的需求成负相关。高收入群体对人文景观和山林水草自然观光景区的需求更高。亲子旅游、研学旅游需求集中释放,45岁以下的游客更喜欢和家人一起出游,比例高达四成左右。

(三)夜间文旅成为新增长点

近年来,全国各大目的地纷纷布局夜间旅游,江河夜游、夜间演艺、小吃夜市等各类项目相继亮相,不少景区也尝试延长游览时间,为游客提供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