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一、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安阳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

一、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开封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书法名城、中国菊花名城、中国收藏文化名城、成语典故名城、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建设世界文化名都目标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挖掘开封“宋文化”资源,不断发挥开封历史文化优势,在现有旅游景区、旅游线路、配套设施的基础上,推动历史研究成果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每年滚动推进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突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场景再造、模拟体验,加强招商引资,加快培育开封文旅“柱石”产业,努力构建“处处是景、步步留人,日日有节、时时消费,线线有故事、链链相融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市文广旅局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标开封世界文化名都建设目标,在综合各县区申报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出开封文化旅游产业的招商图谱。

一、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开封是一座中外驰名的旅游城市。2023年,全市旅游接待量达到795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1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9%和18.5%。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区26家,获得A级景区资质的有18家,其中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10处,国家级节会2个;共有旅游星级饭店1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2家;共有旅行社38家,持证导游员1809名,其中中高级导游员86名;全市入库旅游项目33个,在建旅游项目19个,当年共完成投资37.24亿元;纳入统计的乡村旅游项目42个,涵盖农家乐、家庭农场、特色种养殖、旅游商品、在建景区、精品民宿等多种业态。

二文化旅游产业招商重点和方向

1.以国家战略为引领,把握招商引资方向

开封是黄河上的著名古都,运河城市的杰出代表,北宋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交会点。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紧扣黄河文化核心展示区、全球运河文化旅游示范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发展定位,围绕大运河文化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展开。

打造黄河文化核心展示区。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黄河文化、悬河文化、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精髓,阐释好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延续古都开封的历史文脉;要通过建设悬河文化展示馆、城摞城遗址博物馆、千年中轴线展示带、宋文化传承展示名城等重大工程,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讲好“黄河故事;高标准打造国际交流平台,提升黄河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   

建设全球运河文化名城。开封是隋唐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要大力实施运河文脉保护传承工程,加强北宋东京城遗址、开封城墙、大相国寺等运河遗产保护修缮,实施州桥-相国寺、汴河堤-朱仙镇、繁塔-东水门三大遗产区保护利用项目,以点带面系统展示开封运河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和民俗文化,再现千年运河历史风貌,打造运河标志性文化符号,讲好开封运河文化故事,擦亮“千年运河”文化名片。

构建郑州大都市区核心区文化核。以古城为依托,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着力增加文化精品供给,提供精致化服务,推动精细化管理,实施精准化营销,全面拉长拓宽文旅产业链价值链,扩大基于深度体验的文化旅游消费,增强开封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打造郑州大都市区核心区文化核。

2.抓好古城保护利用开发

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学界公认的国内著名的“大古都”,13平方公里的古城区文物分布集中、保护级别高、六座城址垂直叠压,是各类文物资源的重要集聚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汇集区和古都风貌的核心区。

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要开展深层次、多角度研究,充分挖掘文物本体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力度。要综合运用“文物+科技+创意”手段,推动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文物保护展示深度融合,让文物活起来,实现古城内“全域保护、全域规划、全域管理、全域经营、全域旅游”,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打造国家考古大遗址公园。北宋东京城遗址是国家主导保护的150处大遗址之一。要重点勘探掌握北宋城池布局形制,全面加强皇城遗址保护展示,实施内城、外城重点区域、重点部位保护展示工程,逐步形成以明永宁王府、北宋皇宫、顺天门、州桥及古汴河、东水门、大南门瓮城及朱雀门等遗址和繁塔、祐国寺塔所在区域为主的“6+2”的大遗址保护展示空间格局,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积极推进申遗工作。有序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开封城墙联合申遗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进一步梳理挖掘大运河开封段遗产资源,力争将其纳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增补名录;适时启动北宋东京城遗址和“城摞城”历史地理景观的申遗工作。

建设博物馆之都。利用开封地下丰富文物埋藏,主动开展考古发掘,打造顺天门遗址博物馆、州桥遗址博物馆、东水门遗址博物馆等遗址博物馆,形成唐代以来遗址博物馆的完整体系;依托非遗资源,深挖国家级非遗的内涵,建设九大国家级非遗博物馆,集中保护展示传承非遗文化;动员政府、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力量,支持引导建设金融、邮政、教育等各行业博物馆;推动建设一批非国有博物馆,打造非国有博物馆聚落,发挥规模集聚效应。努力再培育50家以上主题博物馆,打造博物馆之都。

深化特色文化街区改造。加大老城区整治保护力度,重点抓好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确定的书店街、马道街、双龙巷等3处历史文化街区;御街中山路、鼓楼田字块、保定巷、花井巷、河大明伦校区、顺河东大寺、繁塔禹王台等7处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传承利用。根据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的保护原则,按照“复兴坊”模式,严禁大拆大建,采取“微改造”的办法进行有机更新,丰富旅游业态,完善休闲功能,让老街道靓起来,老房子用起来,老字号活起来,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3.做强特色文化IP,做大文化产业

建立城市特色文化基因库。立足文化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宝库,围绕黄河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书画文化、戏曲文化、府衙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菊花文化等梳理十大优秀文化基因,建立城市文化基因库,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IP,做强中华文明开封元素。

实施特色文化IP转化行动。依托景区、园区、度假区、街区、镇区,实施文化IP转化提升工程,以“雅致宋都,开放之城”为目标定位,实施城市焕新计划,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黄河故事、开封故事,以文化的繁荣复兴,带动开封古城全面复兴。打造具有较高水准的景区、旅游度假区、博物馆和纪念馆,集中展示传承特色文化IP。围绕“食住行游娱,会展节庆赛演”全要素,通过创意转化、科技催化、体验强化,变文化资源为优质产品,叫响“宋菜”、唱响“宋词”、打响“宋绣”“宋节”“宋文化演艺”、扮靓“宋城”,打造世界级宋文化符号、旅游产品品牌,实现开封与宋文化的牢牢绑定,增强古都对中外游客的吸引力。

塑造特色文化IP品牌。精心创作筹拍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传播力的影视、动漫、舞蹈、戏曲等反映塑造开封城市品格和人文积淀的文化精品。建设一批世界水准的文化演出场馆设施,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空间载体;推出一批原创精品剧目,引进国际知名演艺公司组织舞台剧、曲艺、交响乐、相声、杂技等高品质城市演出项目,形成展示展演体系。加快宋都皇城国家旅游度假区、朱仙镇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开封新区创建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形成支撑城市品牌的功能区IP。

拓展国际化通道。加密境外直达新郑机场航班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直达开封高铁班次。推动公交与高铁、城际轨道交通、城际公交的无缝连接。在国内主要国际机场设立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在北上广等重要城市设立旅游宣传推介窗口。加大政策支持和奖励力度,制定对加密航班和高铁的奖励助政策。对旅行社年度内自主外联组织接待的旅游包机在10架次以内的,每架次奖励3万元,超过10架次的部分,每1架另奖励2万元。

完善国际化配套。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一批文化、体育等设施,承办国际性赛事。建设具有同声传译功能的国际会展中心。提升本土特色餐饮,引入国际知名餐饮品牌,举办国际性美食节会,培育形成3-5家国家级夜间大型旅消费集聚区,打造世界美食之都。鼓励大型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建设夜间消费集聚区;积极布局24小时便利店,推出夜间观光巴士,增加夜间运行班次,打造世界夜经济名城。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完善无线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智慧旅游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72小时过境免签和144小时跨省域、跨口岸过境免签等政策尽快落地,提高入境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

加强国际化管理。对标国际,加大地方标准研发升级力度,构建以国标和行标为主体、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为补充,全面覆盖旅游业态、旅游产品、旅游公共服务等的旅游标准体系。建立项目建设、业态培育与标准提升的联动机制,扩大国标行业覆盖面,建立健全旅游标准化实施与考核评估体系。持续开展国家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区、示范单位创建,推动标准化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以诚信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消费信息共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政务管理效能,加快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培育。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这三部分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根据中国文旅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2023年,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平稳增长;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首次突破50亿人次,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突破60亿人次,达到60.06亿人次,较2023年同比增长8.43%。

2010-2023年,我国旅游业总规模实现稳步增长,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0年旅游总收入为1.57万亿元,2023年国内旅游总收入为6.65万亿元,创历史新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7.36%,较2023年同比增长11.06%。

中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稳中有升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作用,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大小则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观察的重要指标。2023年,中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11.05%,达到2023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从2023年的10.39%到2023年的11.05%,中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稳中有升。

中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稳中有升,一方面反映出中国旅游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并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旅游业为内需拉动经济提供动力。

国庆假期期间国内旅游市场

根据中国文旅部发布的国庆节假期八天的旅游市场数据,2013-2023年,国庆假期期间国内旅游收入逐年增长,但增速整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23年旅游收入突破6000亿元,达到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5%。2023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

从各地国庆假期接待游客数量来看,2023年,河南省接待游客数位列全国第一,全省共接待游客7234.98万人次,与2023年同期增长了9.09%;江西接待游客6809.75万人,全国游客数量排名第二;山西接待游客5246.89万人次,全国排名第三。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疫情受损最严重的湖北旅游业恢复较快,2023年10月1日至8日,全省共接待游客5228.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8.29亿元,分别恢复到去年国庆假期的82.74%和72.26%。

从各省旅游收入来看,2023年国庆假期期间,江苏、江西及贵州三省旅游收入排名全国前三,分别实现旅游收入512.55亿元、398.81亿元以及367.21亿元。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预计2023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将负增长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负增长20.6%,全年旅游收入减少1.18万亿元。到2023年底,预计全国游客人数下降至50.74亿人次,全国旅游收入降至4.55万亿元。

但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消费主体和消费观念观念的改变,旅游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可观。因此前瞻预测,至2025年,国内旅游人数将突破83亿元,旅游收入接近10万亿元。

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分析

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分析

——由国外典型案例得到的启示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有着许多的崇山峻岭、江河湖泊与人文景观。在当今一个不仅仅追求物质充裕的年代,精神上的放松更成为了人们的一个追求,于是旅游业作为一种放松与陶冶自我的行业开始兴起,但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产生。本文就中外旅游业的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比中外对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异同,对中国旅游资源开发提出几点看法与建议。

关键字:旅游资源现状开发保护

中国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壮丽的山岳河流,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奇特的动植物和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加之独具特色的戏曲、音乐、舞蹈和享誉世界的美食,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国内外旅游者。目前,中国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旅游市场。

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初步测算,中国旅游及旅行业在未来十年有望实现10.4%的年增长率,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业发展经济体。另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一、中国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典型案例分析

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不胜枚举的奇山异水—高山、湖泊、峡谷、溶洞、瀑布,绚丽多姿。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和嵩山自古以来被合称为“五岳”,乃中国名山。其中绵亘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气势磅礴、拔地通天,素有“五岳之首”之称。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则以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组成奇幻的自然景观。

九寨沟、黄果树瀑布和桂林山水均位于中国西南部。四川北部的九寨沟,是一条纵深40余公里的山沟谷地,总面积约620平方公里,兼有湖泊、瀑布、雪山和森林之美,被称为“童话世界”;贵州省的黄果树瀑布为一大瀑布群,由18个地面瀑布和4个地下瀑布组成,五公里之外就能听到轰鸣声;在广西境内,漓江从桂林至阳朔一段,长82公里,蜿蜒于岩溶峰林之间,江水清澈,风景如画,是著名的桂林山水所在地。

在中国北部的高原上,众多的高山平湖蔚为壮观。新疆境内的天山天池,海拔1980米,最深处约105米,湖水清澈晶莹,四周群山环抱、绿草如茵、野花似锦;长江三峡景色久负盛名,两岸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优美动人的传说令人神往。瞿塘峡雄伟险峻;巫峡秀丽深幽;西陵峡滩多水急,礁石林立,更有小三峡葱郁苍翠,水清见底。修筑在此处的三峡大坝,为中国最大的水电枢纽工程。

总之,我国的旅游资源丰富,景色奇特。但是,面对日益增长的旅游人数与旅游需求,如何正确与可持续的开发这些旅游资源、如何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做出抉择却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提及的问题。

纵观我国当前的旅游资源业,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游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保护区带来的破坏。如游人过量所造成的三废污染,拆木损花,狩猎禽兽等,都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2、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在保护区修建宾馆等服务设施,由于工程大,占地面积也大,必然要破坏周围一些景物。保护区内修建道路,需要大量土石方,也将破坏道路两侧的植被,而且公路一开,曲径通幽的

野趣会变成车辆来往的闹市景象,失去游览观赏环境。

3、景区传统文化的遗失。

随着游人的大量涌入,必定对当地的原始居民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当地传统文化的遗失。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真正发展旅游业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据统计,2008年海南全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060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总收入192.33亿元,同比增长9.1%,占全省GDP的1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据海南省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海南共接待海外游客75万人次,同比增长22%,其中外国人59万人次,同比增长27%。两位数的增长率也透射出海南开始迈入“大产业”、“大市场”、“大营销”的时代。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破坏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游客流量过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可以说游人到哪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大量游人随身携带着各种塑料制的食品袋、一次性餐具等,这些极难分解的白色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目前,在三亚市内只有部分酒店对垃圾分类处理。

它主要是由于一些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环境意识,在大量的工程兴建中、在日常经营工作中所产生并排出的含化学物质的废水。

导游手持扩音器召集游客的声音,不文明游客的高声喧哗,以及旅游风景区内商贩的大喊大叫,景区内保龄球的滚动声,某些娱乐场所的高分贝声响等都成为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

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和开发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景区内超容量的游人活动造成的破坏。调查显示,游人过量加剧了土壤的板结化,加快了古树名木的死亡速度,少数游客的蓄意破坏也不容忽视。三亚市为把三亚湾建成度假型房地产基地时也同样发生了生态破坏的问题,对原有的基岩、沙岸、珊瑚礁、红树林等海岸生态进行了大规模清除。此举却导致了三亚湾海岸侵蚀加剧,海岸线后退明显。自2002年以来,三亚湾海岸线以平均1-2米/年的速度向近岸推移。

近年来,丽江的旅游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国内外产生着日益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据旅游主管部门统计2009年1至10月,丽江接待海内外游客638.63万人次,同比增长22.47%,其中海外游客44.1万人次,同比增长15.7%,国内游客594.52万人次,同比增长23%。旅游业总收入72.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2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4779.05万美元,同比增长17.92%,国内旅游收入62.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11%。丽江已经从“被遗忘的角落”变成了具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双重身份的旅游热点城市,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丽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爱。丽江也因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而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接待地。可以说传统文化在丽江旅游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业的兴旺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也给传统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旅游业带来的正面影响是不容否认的,如:旅游业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增强了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等。

其次。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的两重性一样,旅游活动的开展,在促进传统文化复兴的同时,也给当地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旅游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较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广泛、更加深入,进而将影响到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受到我们的

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报告

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国家统计局批准的全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经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审核,现将2023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2023年度全国旅行社季度组织接待和年度财务数据审核完成率分别为86.02%、84.81%、84.30%、88.60%和86.60%,年度平均审核完成率为86.07%。27个地区年度平均审核完成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2个地区的年度平均审核完成率在90%以上。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旅行社总数为40682家按2023年第四季度旅行社数量计算,比2023年增长4.47%。 

除吉林和黑龙江旅行社数量减少,减幅分别为0.71%和1.55%外,其余30个地区旅行社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海南、新疆、湖南、贵州、甘肃等5个地区涨幅均在10%以上,其中海南增幅最大为24.22%。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等5个地区旅行社数量超过2000家,数量最多的广东为3390家。此外,西藏、宁夏和兵团3个地区旅行社数量少于500家,分别为310家、173家和162家。详见附件1 

2023年度全国旅行社资产总计为1992.46亿元,其中负债总计1603.29亿元,所有者权益总计389.17亿元。全国旅行社从业人员322497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220311人,签订劳动合同的导游人数108803人。详见附件2 

2023年度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2389.69亿元,营业成本2280.86亿元,营业利润-69.15亿元,利润总额-71.77亿元,本年应交税金总额12.77亿元,旅游业务营业收入1374.56亿元,旅游业务营业利润3.27亿元。 

2023年度全国旅行社国内旅游营业收入1194.49亿元,占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收入总量的86.90%;国内旅游业务营业利润2.65亿元,占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利润总量的80.91%。 

2023年度全国旅行社入境旅游营业收入16.16亿元,占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收入总量的1.18%;入境旅游业务营业利润为0.05亿元,占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利润总量的1.59%。 

2023年度全国旅行社出境旅游营业收入163.91亿元,占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收入总量的11.92%;出境旅游业务营业利润为0.57亿元,占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利润总量的17.50%。详见附件2 

2023年度全国具有出境旅游业务资质的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收入808.96亿元,占全国旅行社总量的58.85%;旅游业务营业利润7.86亿元;本年应交税金总额9.09亿元,占全国旅行社总量的71.21%。 

2023年度全国外商投资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收入42.19亿元,占全国旅行社总量的3.07%;旅游业务营业利润-0.05亿元;本年应交税金总额0.25亿元,占全国旅行社总量的1.97%。 

2023年度全国旅行社国内旅游组织5772.71万人次、14217.91万人天,接待7515.82万人次、16028.70万人天。详见附件3 

2023年度旅行社国内旅游组织人次排名前十位的地区由高到低依次为浙江、广东、江苏、湖南、重庆、湖北、福建、上海、四川、陕西。见图1 

图1:2023年度国内旅游组织人次排名前十位的地区 

2023年度旅行社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排名前十位的地区由高到低依次为浙江、湖北、江苏、海南、贵州、广东、湖南、云南、安徽、福建。见图2 

图2:2023年度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排名前十位的地区 

2023年度全国旅行社入境旅游外联41.31万人次、156.05万人天,接待66.15万人次、216.00万人天。详见附件4 

2023年度旅行社入境旅游外联人次排名前十位的客源地国家或地区由高到低依次为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澳门地区、日本、韩国、俄罗斯、泰国、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见图3 

图3:2023年度入境旅游外联人次排名前十位的客源地国家或地区 

2023年度旅行社入境旅游接待人次排名前十位的客源地国家或地区由高到低依次为香港地区、韩国、澳门地区、台湾地区、俄罗斯、日本、美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见图4 

图4:2023年度入境旅游接待人次排名前十位的客源地国家或地区 

2023年度全国旅行社出境旅游组织341.38万人次、1672.63万人天。详见附件5 

2023年度旅行社出境旅游组织人次排名前十位的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由高到低依次为泰国、日本、台湾地区、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门地区、韩国、澳大利亚。见图5 

图5:2023年度出境旅游组织人次排名前十位的目的地国家或地区 

四三大旅游市场整体情况 

按照国内组织人次、入境外联人次、出境组织人次三项指标,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市场人次所占份额依次为94%、1%和5%。见图6 

图6:2023年度三大旅游市场人次情况 

按照国内组织人天、入境外联人天、出境组织人天三项指标,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市场人天所占份额依次为89%、1%、10%。见图7 

图7:2023年度三大旅游市场人天情况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旅行社总数为40682家按2023年第四季度旅行社数量计算。其中,旅行社数量排名前十位的地区依次为广东3390、北京3194、江苏3057、浙江2885、山东2676、上海1808、河北1531、辽宁1530、安徽1522、四川1336,上述地区旅行社数量占全国旅行社总量的56.36%。 

2023年度旅行社三大市场组织外联接待人次人天汇总排序前十位的地区由高到低依次为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北京、湖南、山东、陕西、四川。详见附件6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壮大旅游产业”。国家与地方政策、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观念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以及技术共同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目前我国全域旅游取得显著效果,2023年我国旅游收入与接待游客数量均得到快速增长,2023年,旅游业对我国GDP贡献达9.94万亿元,中国旅游业对全球GDP的综合贡献高达10.3566万亿元。

全域旅游已成为国家战略,全国上下形成了特色突出、百花齐放的全域旅游创建格局。不论是中央层面,还是国家旅游局,都对全域旅游工作表达了充分肯定,提出了行动指导。从中央、李金早局长、国家旅游局层面对全域旅游最新政策进行了介绍,对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评定及验收标准以及全国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解读。目前,全国已确定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域旅游已成为国家重点战略,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从空间上来看,全域旅游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的四川、云南、新疆等地区,与我国旅游热点区域基本符合。其中,东部地区132家,平均每省约13家,总面积1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341万。中部地区142家,平均每省约12家,总面积27.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727万;西部部地区170家,平均每省约14家,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082万;东北地区56家,平均每省约9家,总面积3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08万。

全域旅游发展进程及经营效益

全域旅游首次由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在2023年8月中下旬举办的全国旅游工作研讨班上作为全国战略提出。2023年其进一步完善了全域旅游的定义。目前,全国大规模试点推进全域旅游项目,从我国全域旅游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根据旅游局发布的2023全域旅游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500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人数的40.5%,同比增长20%,全域旅游总收入1.7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接待过夜的国内外游客7.3亿人次,占接待总人数的40%,同比增长21%。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值为21.5%,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创建单位甚至高达40%以上。2023年全域旅游人数达22.43亿人数左右,全域旅游总收入为2.41万亿元。

全域旅游推动旅游消费中国旅游业贡献位居世界第二

随着从中央到地方,多项有关全域旅游扶持政策、新举措密集落地,旅游消费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已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2023年旅游业对中国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国内GDP总量的11.0%;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5.39亿人次。据测算,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达60.6亿人次左右,同比增长9.41%。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根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旅游业对全球GDP的综合贡献高达10.3566万亿元(15090亿美元),综合贡献仍居世界第二位。

全域旅游促进产业融合旅游业态全面升级

在各省市全域旅游规划顶层设计下,旅游不断与农业、交通、教育、工业、健康、冰雪等行业跨界融合,红色旅游、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温泉旅游、康养旅游、冰雪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的竞相发展,也促使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旅游业态全面升级。

据统计,2023至2023冰雪季中国冰雪旅游人数达到2.24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约为3860亿元;2023年温泉旅游总收入约为2493亿,全年接待总人次约为7.85亿人次;乡村旅游2023年接待人次超32亿,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红色旅游2023年出游达6.6亿人次,占全国国内旅游总人次的11.92%,收入达4257.78亿元,占同期全国国内旅游总收入的7.13%。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曾几何时,赴韩国旅游和求学是中国人海外旅游活动的热点之一,至少能够算得上谈资。但从28016年开始,韩国旅游业,特别是中国游客赴韩国旅游人数已经出现连续下滑的状况。了解真相,拒绝被洗脑,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其中真相。2023年韩国旅游业遭遇寒冬

 一、韩国旅游业的兴起。

韩国本身就是属于自然风光并不出彩的国家,但是它的旅游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从80年代开始,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而高速发展,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旅游业在入境旅游、出境旅游、旅游创汇等方面均获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成为韩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有力的促进了韩国经济的复苏。韩国也因此迈入亚洲旅游强国的行列。

一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

    世界上任何国家政府都会支持本国旅游业发展,因为旅游业成本低、效益高、周期短、无污染,同时能够带动周边配套产业发展。就连南极大陆这种非主权地区都能够开发旅游业,遑论韩国这样渴望走出二战阴影的国家。韩国旅游宣传图册

    上世纪60年代,政府制定了全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了促进入境观光产业的政策,切实发展了与旅游业有密切关系的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韩国的旅游环境。70年代,政府将旅游业确定为国家战略产业之一,期间先后加入了世界旅游组织和太平洋地区旅游协会,加强了旅游业领域国际合作的基础。80年代起,政府把旅游业定为21世纪的“出口产业”,提出了吸引六名外国旅游者就等同于出口一辆小轿车的口号,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90年代,韩国政府进一步制订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把旅游业发展推上新台阶。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金大中政府制定了发展经济的战略转移及各种开发旅游业的优惠政策,刺激了旅游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韩国政府在宏观上将文化旅游产业定为国家关键的战略产业之一;微观上,韩国政府制定了旅游资源长期开发计划,并且提出利用“韩流效应”带动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韩国政府正在努力提高韩国旅游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使之尽快进入全球化的轨道。古代建筑

二健全的旅游机构和完善的旅游法规。

    在韩国,负责旅游行政管理的国家机关是文化观光部,它是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的决策主体;1962年成立的准政府组织———韩国观光公社。它是韩国旅游的最高权威机构,也是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实施者。它的宗旨是振兴韩国旅游事业,开发旅游资源,教育培养旅游人才;此外还有国家旅游局,韩国旅游公司和韩国旅游协会等机构组织。由于各旅游组织机构和具体业务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这就从组织上保证了旅游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做到了统一规划,全面布局,有序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有效地配置、建设旅游设施。世宗大王是韩国历史和社会的象征

    为使旅游业能健康、稳定发展,政府从一开始就实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原则。1961年8月旅游事业振兴法颁布出台。1962年4月制定国际旅游公司法。1966年7月实施观光事业法施行细则。1972年公布旅游振兴开发基本法。1975年为加速旅游区建设,又颁布了旅游区开发促进法,同时将旅游事业振兴法修改、发展为旅游事业法,而1986年2月制定的旅游振兴法对造成良好的旅游条件、有效地开发旅游资源、指导并振兴旅游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繁华的商业街区

三较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灵活的旅游业经营体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韩国自身已具备一定规模较先进和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韩国拥有高度发达的航空、公路、海运和铁路交通网。韩国的饭店也很多,高中低档适合各种消费水平的顾客。韩国还兴建了不少主题乐园、国家公园、购物中心、博物馆、滑雪场、高尔夫球场和赌场等设施以吸引各种类型的顾客。另外,韩国发达的电子信息技术也为韩国旅游向网络化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从而适应了国际旅游的发展。韩国旅游部门注重向每一位海外游客提供各种便利,努力满足游客的个性需求。韩国官方和民间资本共同开发高尔夫球场

四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有力的旅游宣传促销。

   韩国的主要旅游区有汉城圈、东海岸圈、南海岸圈、济州岛圈等,旅游产品大体可分为5种:一是海滩风光,二是亚热带生态,三是民俗风情,四是战争遗迹,五是休闲娱乐。韩国的旅游资源并不算丰富,但韩国旅游部门策划和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却十分出色。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产品过程中各旅游区注意根据自己不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形成其独有的旅游市场。首尔经济带

    如汉城圈是个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富有魅力的旅游区;济州岛旅游区则处处洋溢着亚热带风光,现已被开辟为新婚旅游的特定旅游区;釜山旅游区则是韩国著名的海滨风景地,目前正朝建成国际性的疗养胜地和天然海水浴场努力。济州岛风光

    韩国还十分重视将旅游产品开发的立足点扎根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上,无论是旅游区,还是景点,乃至纪念品,都紧紧围绕向旅游者展现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大大提高了旅游资源与产品的附加值。韩国还积极发展会展旅游,国际会议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主办国和地区的国际声望、国际地位的提高,对此韩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此外还把产业作为旅游观光资源,使旅游与产业开发、经济开发结合起来。韩国善于营销文化元素

    为扩大旅游业影响和提高在世界上的声誉,韩国很注重抓宣传促销,且较早就制定了旅游促销法。近些年来用于旅游宣传促销费用不断增加,韩国观光公社、全国旅游公司、韩国旅游协会通力合作抓促销宣传。韩国观光公社在世界各地已开设了20个海外办事处开展业务.进行包括韩国整体旅游形象、各地旅游热点、游览项目在内的各种宣传活动。韩国体育事业是韩国的另一张名片

五“韩流”效应推波助澜。

    近几年来“韩流”的火爆,也是韩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韩国的文化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借助网络的快速发展,把韩国的时尚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东亚地区,韩国的影视歌作品畅销,电脑游戏风靡,流行服饰被推崇,韩国料理店生意红火,韩国明星在众多的歌迷影迷中享有巨大的号召力,为了一睹心目中偶像的风采或亲身体验偶像所生活的地方,赴韩旅游当然成为首选。借助韩剧带动旅游,正是近两年来韩国旅游业的策略之一。韩剧大长今热播带动韩流风向

六重视地区间区域性合作。

    为了使韩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主要旅游地长期发展政府通过“阳光政策”,积极地为南北方的旅游业提供支持。该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韩国和北朝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根据这个政策,1998年11月北朝鲜的著名旅游胜地金刚山对韩国游客开放,为了把这一地区变成国际旅游者的热点,政府还制定了更进一步的开发计划。从2000年上半年开始,到该地区游览的非韩国籍游客还能享受旅游项目的折扣。通过两个国家间的合作,朝鲜半岛将会开发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