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南阳淅川:筑牢生态底色 做大全域旅游 淅川旅游局网站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南阳淅川:筑牢生态底色 做大全域旅游

“暑期来临,这段时间,旅游团队慢慢多了起来,这都得益于淅川立足生态大县,发展全域旅游的结果!”6月22日,淅川龙泉乡村度假区的杨经理笑呵呵的说。

投资1200万,安排附近村民就业20人,集乡村音乐厅、民宿度假、生态农业、山水观光于一体的龙泉乡村度假区,成为淅川发展全域旅游的一个成功典型。

“县里打通了移民文化苑的断头路,完善了接待设施,我们干旅游的尽头更足了!”淅川大自然旅游公司董事长周成保说起淅川的全域旅游,充满了自信和自豪。

八百里伏牛山,风景无限美。生态淅川,看不完的秀美风光。山还是那座山,川还是那道川,远离中心城市的淅川,举全县之力发展生态旅游,不仅一举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还一跃成功创建省级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连续四年,旅游工作持续位于南阳市第一方镇。

筑牢生态底色,做强全域旅游。一个深山区人口小县,从乡村游到全域旅游,从“钒都”到“旅游强县”的美丽“蝶变”,全旅旅游产业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描绘着淅川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灿烂篇章。

生态立县旅游破“茧”蝶变

淅川地处伏牛山腹地,奇山秀水、险峰瀑飞,森林覆盖率达45.3%以上,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却看不上这些景色,反而当成了交通不便、束缚发展的“拦路虎”。那时候的人们更看重的是脚下蕴含着的已探明可开采的钒土、石煤、花岗岩、蓝石棉、虎睛石、大理石、石墨、石膏、钡石、砂金、石灰岩、白云岩等矿产资源38种,其中蓝石棉、虎睛石和松香黄大理石储量居全国第一,砂金、石灰岩、石膏、白云岩居全省第一。目前已探明的钒资源量达300多万吨,占河南储量的四分之一,位居全国前列。

一时间,靠山吃山、“有水快流”,让小矿厂、小选厂混乱无序发展,毁了生态、苦了百姓不说,县域经济得不到长足发展,国家贫困县的帽子仍牢牢扣在头上……

2004年,淅川县委重新审视这一方山水,“破茧”求变,一方面强力推动矿山整治,另一方面加快产业转型,响亮提出了“旅游兴县”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打响了一场“干部群众齐动员,集体民营一起上,全党抓旅游,全民干旅游,誓要山水变黄金”的群众化旅游经济战。

一时间,淅川县兴起了旅游景区开发热潮,坐禅谷、香严寺、八仙洞、丹江大观苑等一个个风景区相继开发,似天工雕凿,巍峨挺拔;似出水芙蓉,俏丽诱人。

自此,以“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为核心的“淅川速度”,开始乘胜出击、所向披靡,成为南阳贫困山区依靠旅游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淅川县坚持生态优先,统筹生态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战略,持续推进县域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全域旅游发展。

在支持旅游业发展上,淅川毫不吝啬:财政预算每年单列1亿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政府还主导成立扶贫惠民公司,融资3亿元作为引导资金,累计撬动108.8亿元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占全县项目投资总额的40%以上。

在淅川,2004年曹长城开发建设丹江大观苑,总投资2.5亿元,立足亚洲第一库的天然资源,借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巨大的影响力,突出“药文化、水文化、楚文化、佛文化、商文化”五大文化特色,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和谐统一,努力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文化旅游、水上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中国第一旅游名胜,经过21年的发展,丹江大观苑景区目前年收入近亿元。现在“内陆的太平洋、流动的黄金海”广告词响彻大江南北,丹江大观苑也成为淅川旅游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曹长城更是带动了一批矿老板的“绿色转型”。如今,在淅川旅游投资超亿元的6位企业家中,有4位曾是矿老板,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大咖”。全县数万矿业从业者减少至1.2万人,却“蝶变”出11万旅游产业从业者。

数据显示,10年前,淅川全年接待游客316.75万人次,综合经济效益15.87亿元,2023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650万人次,创旅游收益34亿元;在疫情影响下,2023年共接待游客468万人次,旅游综合19亿余元;2023年,全县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近30亿元。

“绿色是淅川的底色,生态是淅川的资本。”淅川县委书记周大鹏表示,从“钒都”到旅游强县,淅川县域经济转型的成功,得益于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新发展理念在淅川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推动文旅文创成支柱,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定准目标“水资源”变成“香饽饽”

你能想象吗?一个人口74万的小县城,900多个农家宾馆一年拥入20多万人次游客;在酷暑难耐的夏天,仿佛一夜之间有上万辆私家车开进淅川“避暑”,农家宾馆、民宿更是一床难求……

是什么让淅川旅游如此“火爆”?

“夏热冬冷”曾被认为是生态旅游的最大瓶颈。但勤劳朴实的淅川人从中看到了商机:海拔高、生态好,夏天平均气温22℃,天赐“凉”机。

围绕“水”资源,淅川旅游与水结缘。

淅川,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史记·屈原列传记载的丹淅,指当今淅川的丹淅流域,汉江支流丹江和淅水流域。显然,淅水,是以淅为名的大河,即今老鹳河。该河史载出自隋书·地理志,因两岸绿树成荫,多有鹳鸟栖息。

淅川,以丹水而扬名。丹江之水,从远古流过,在历史深处哺育了春秋楚国始都,孕育出瑰丽的长江文明,被誉为楚文化发祥之地。因此,便有“古时丹阳地,今日淅川城”之说。丹江之水,生生不息淌至今日,以“不服周”的韧劲北折向上,成为当今世界Z大跨流域调水的原点和起点。凭借南水北调享誉全球,淅川——地处豫西南一隅的美丽存在,向世界揭开了神秘面纱。

淅川,以丹江口水库成名,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知名。若把丹江口水库比成京津冀豫人民的“大水缸”,那么淅川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千里长渠的“大井口”,或叫“水龙头”。这个“大水缸”一级水源100%在淅川境内,90%的二级水源还在淅川。与首都同饮一江水,淅川Z为靓丽的标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中线渠首所在地。在全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中,这是唯一的,无可替代的。

水文化,从古至今,影响后世;水资源,从南到北,泽被后代!从因水得名、以水扬名,到因水库成名、以水利工程驰名,淅川是名副其实的“水之都”“水之源”,呵护着华北平原的美丽家园,滋润着亿万生灵的心田,承载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希望。

针对自驾车游客,2023以来,淅川先后推出南水北调渠首游、丹江大观苑一日游等旅游线路,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

淅川抓住机遇,让“水资源”变成“热经济”。

统计显示,淅川持续塑造“渠首淅川诗画丹江”文旅品牌,不断优化旅游线路,2023年接待游客超过6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30亿元,直接、间接带动13万人参与旅游经营服务。

“旅游承载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淅川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兴勇介绍,2004年前后,恰逢国家实行旅游黄金周改革,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淅川抢抓机遇,“大抓旅游、抓大旅游”,旅游产业迅速崛起,淅川进入新发展阶段,抢抓“水”资源,做大旅游文章,以乡村旅游助推全域旅游,淅川文化旅游产业再次迎来新的拐点!

在锻长板做优“渠首淅川”的同时,淅川着力丰富新业态、增加新体验,补“冬游”“夜游”短板,以优质产品吸引

南阳淅川入选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日前公布,全省共11个县区入选,南阳市淅川县榜上有名。

全域旅游示范区是指在河南境内将一定行政区划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公共服务,推进融合发展,提升服务品质,实施整体营销,具有较强示范作用,发展经验具备复制推广价值,且经文化和旅游部或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的区域。

淅川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推进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引领乡村振兴,将农民嵌入旅游产业链精准受益。同时,加强旅游品牌创建推介,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和农产品展销会,放大南水北调、渠首、移民、生态等品牌效应,全面提升旅游知名度。目前,该县已高标准建成汤山公园、楚都公园、体育公园、崇德公园等一批休闲游园,培育了丹江大观苑、香严寺两家4A级景区,开发了渠首、坐禅谷、八仙洞、荆紫关古街等精品景点和旅游线路;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发展精品民宿,创成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镇两个,建成民宿示范点16家、农家乐700多家,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全域旅游格局正逐步形成。责任编辑:王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