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武汉旅游度假酒店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武汉文化事业和旅游业勇立新起点,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和国际滨水旅游名城、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关键五年。依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期间,武汉市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立足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认真贯彻中央、湖北省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和旅游业发展,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基本完成,实现了文化和旅游发展规模与质量效益进阶提升,武汉市先后获评首批全国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城市、首批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在奋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和国际滨水旅游名城、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征程中迈出了强劲步伐。

——文化和旅游交流推广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整合对外以及对港澳台的文化和旅游交流工作力量,发挥东京、巴黎、莫斯科、旧金山、马尼拉5个武汉海外旅游推广中心作用,统筹开展武汉中法文化之春、“武汉-印度文化周”、“中韩文化交流年”等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同步推进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五年来,累计派出对外文化旅游交流团组148个,同比增长7.2%,出访人员908人次;接待国(境)外来汉文化旅游交流团组593个,来访人员2.06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33.6%和100.83%。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在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油管(YouTube)、图墙(Instagram)等开设武汉文旅账号,发布推文4935篇,视频85条,粉丝量90.65万,总曝光量超2.78亿人次。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武汉市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繁荣向好态势,为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努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提供了有力支撑。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根基更加深厚,优势更加突出,动力活力更加彰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旅游业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功能全面凸显,文化和旅游在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武汉文化和旅游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艺术创作创新不够,有“高原”、缺“高峰”;叫响全国的文化和旅游产品还不够多、不够强,文化和旅游品牌影响力还不够大;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还不够优;文旅产业数字化程度还不够高,等等。这些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以法治的思维、改革的方法和创新的手段,补齐短板,加快发展,努力打造武汉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升级版。

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特别是国际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文化和旅游既要在展示城市形象、促进对外交往、增进合作共赢等方面发挥作用,也要注意防范全球化逆流影响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风险。

从国内发展看,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深入推进,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但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文化和旅游既是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激活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和纽带,需要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从武汉现实看,国家明确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武汉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武汉是唯一副省级城市、超大城市。在湖北省提出的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的规划中,武汉居于引领地位。基于国家、区域、省市发展战略的聚集叠加,武汉将迎来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地位上升。经济发展的巨大韧性、支撑有力的资源要素、独一无二的城市禀赋,将为武汉文化和旅游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武汉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同时更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疫情期间,武汉文化和旅游行业遭遇巨大冲击,但武汉抗疫精神的彰显,“英雄之城”的进一步锻造,成就了武汉最靓丽的城市名片。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创新发展催生新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奋力打造“英雄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宜居之城”的城市新形象,开创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坚持正确导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文化和旅游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程度,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创新驱动。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创新载体,推动发展理念、内容形式、应用技术、发展模式、管理体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深层次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坚持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系统观念,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绿色生态。优化旅游产业开发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城乡环境改善,积极倡导低碳旅游,推进绿色消费,使旅游业真正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产业,成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

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深入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和国际滨水旅游名城,努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彰显。

——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共享的幸福人文城市。强化武汉长江文明传承枢纽地位,探索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武汉先行区。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团队,建设全国汉剧文化中心和戏曲演出交流中心。打造“文化五城”(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大学之城)和12分钟文化圈。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超过8%。

——建成现代化旅游经济强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完善,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更加丰富,旅游消费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新创1-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培育一批国家级旅游品牌,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到2025年,旅游接待人次达3.87亿,旅游综合收入超4500亿元。

——建成中西部对外文化旅游交往窗口。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琴台音乐节、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等办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旅展会和文化节庆活动。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重要门户城市。

表(1)-“十四五”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主要指标表

接待国内游客(亿人次)

国内旅游总收入(亿元)

接待入境游客(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个)

累计推出新创剧目(台)

累计获得重点扶持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的剧本(部)

累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个)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个)

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的文化活动品牌(个)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项目(个)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依托武汉自然资源和文化历史资源禀赋,总体形成“一廊两翼为核心,三区四带为支撑”的全域发展空间布局。

一廊:即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统筹“江、园、城”一体化发展,推进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功能区体系及各类配套设施建设,通过沿途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打造集旅游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城市新空间,建成践行长江大保护示范样板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世界级历史人文集聚展示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承载区。

专栏1: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

打造世界级滨水空间的典范、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示范区、国际文化旅游的目的地,实现“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

安全廊:以防洪安全为核心,推进防洪设施提标升级,构筑防洪安全屏障,提升综合防灾能力。

生态廊:以自然绿色为本底,通过护净水、显绿岸等措施,推进防护林建设、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藏堤于滩、藏堤于林,构建沿江生态廊道。

交通廊:依托防汛通道,整合码头岸线,加强与城市的有机联系,构建全线贯通、内畅外联的慢行碧道网络。

文化廊:串联大禹治水、江汉朝宗、龙王庙、鹦鹉洲等朝宗文化,万里茶道、汉口开埠、铁路码头、杨泗港等近现代港埠工业文化,金口古镇、中山舰、武湖烟波、阳逻香炉山等历史文化,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滨水历史文化景观。

发展廊:利用沿线港口码头、工业遗产,完善游客服务等配套设施,构筑水、岸、滩、城、人和谐共生的丰富多彩活力空间。

两翼:即长江南翼和长江北翼。在长江南翼,以武昌、青山为重点,特别是加强武昌古城改造建设和保护性开发,打造“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旅游区”和辛亥首义文化区,推动老城新生,建成世界级历史人文集聚展示区,形成“英雄之城”城市地标。在长江北翼,贯穿江岸、江汉建设汉口历史风貌区,着眼生态修复、老城复兴、文脉复归,建成世界级人文时尚片区。

专栏2:“两江四岸”文化和旅游功能提升

1.汉口历史风貌区核心提升工程。对汉口历史风貌区6.02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单体及特色里份进行改造提升,重点打造六合民生示范区、三阳设计互联区、八七历史博览区、青岛路产居品质区、江汉时尚休闲区、汉正商贸服务区,带动城市更新,打造世界级人文时尚片区。

2.武昌古城改造提升工程。以得胜桥千年老街、黄鹤楼、首义文化区为纵轴,以东西城壕、蛇山、张之洞路为横轴的“一纵三横”的特色空间结构,重点建设首义历史文化、蛇山自然生态、解放路商贸休闲、农讲所红色旅游、昙华林艺术文化、民主路时尚创意、武音艺术沙龙和教育科研财经等9大板块。

3.辛亥革命资源整合利用提升工程。整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和辛亥革命博物馆,建设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区。以两馆和首义广场为主体,在城市空间上往北与黄鹤楼、蛇山相连通,往南与紫阳公园、起义门连通,往西与武汉音乐学院、司门口连通,会同黄鹤楼、武昌古城形成连贯的空间游线,打造武昌文化旅游区。建成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世界级历史文化展示区和多功能资源综合发开利用示范样板。

4.长江游轮母港。改扩建武汉港核心区中华路码头,建设8个客运泊位,新建4艘趸船。采购1艘300客位纯电动客船,新造新型文化体验船(古琴号)。策划实施向阳码头改扩建项目。策划打造月亮湾为集客运、旅游、游艇综合性码头。

5.月亮湾城市阳台工程(一期)。新建月亮湾城市阳台及周边景观提升,面积12.87公顷,长江岸线900米,包含平台景观、夜景灯光秀观赏打卡点改造提升等。

6.青山“红房子”亮点片区。规划建成高端酒店、国际会议中心和6000平方米的体育运动中心、喜城书院等文旅项目,以“一链一印两章两坊”(一链是红线公园景观、一印指邻里中心•商业、两章指临江商务塔楼、两坊住宅生活区)为中心,保留武钢囍印肌理,传承工业文化记忆,打造国家工业遗产复兴典范城区。

7.长江音乐文化产业园。以乐器制造与音乐教育为双核,在青山区建造含钢琴制造、教育孵化总部等产、学、研、创、演产业链的文创园,致力建成中国一流、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老工业基地新旧动能转换先行示范项目,打造“音乐+”泛文化聚集地。

三区:即彰显武汉人文特色,打造大东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大汉阳历史人文旅游区、大光谷科创文化旅游区。

大东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坚持“世界名湖、生态典范、城市绿心、最美景区”总体定位,全力推进生态系统化修复、文化和旅游深度化融合、景区数字化赋能、景村一体化发展,加快东湖生态绿心等亮点滨水区块建设,以创意文化内容和数字化赋能为主导,打造集旅游休闲、创意产业、商业商务于一体的武汉市生态休闲旅游核心区,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国际知名生态旅游风景名胜区。

1.东湖生态绿心。统筹推进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一体打造,构建“一道引领、两网交织、四区联动、一带融合”的发展格局。以世界级东湖绿道为依托,引领绿道沿线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和文旅资源亮点打造。以建设世界级生态绿心为目标,构建子湖相通、江湖相济的大东湖生态篮网,构建山体相连、山峦相映的大东湖生态绿网。以打造世界级文旅目的地为导向,推进听涛滨湖都市旅游区、磨山赏花旅游区、落雁湿地生态旅游区和马鞍山森林旅游区特色联动发展。

2.碧波宾馆改扩建项目。在碧波宾馆原址上进行建筑设计重建,打造成东湖接待国内外游客的高端、生态度假酒店——阿丽拉武汉东湖酒店,作为东湖绿道重要的配套服务设施,满足市民和游客在东湖居留的需要。

3.东湖音乐公园。在磨山打造国内一流的原生态城市音乐公园和国家级音乐产业基地。

4.中旅阿那亚·东湖文旅社区。支持中旅集团联合阿那亚在东湖风景区鼓架村、滨湖村、建强村等三村,打造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居住度假一体的创意生活方式小镇。

5.“华侨城·欢乐天际”生态文娱综合体。在杨春湖商务区建设350米天际塔楼、艺术人文公馆、场景化城市庆典广场、中央生态绿轴、超星级酒店等创新业态,引进万豪酒店集团、博纳国际影业、劲乐等知名企业,打造集功能、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文化综合体。

大汉阳历史人文旅游区:完善汉阳古城、环墨水湖、环龙阳湖、环后官湖、四新新城总部区、西部高铁产城融合区等区域文化旅游要素,着力强化琴台中央文化艺术区旅游功能,建设龟北片国际文化交往中心,建设世界级历史人文旅游集聚展示区。

专栏4:大汉阳历史人文旅游区

1.汉阳古城风貌区改造提升工程。以中海显正街改造为抓手,构筑“城市甲板+核心商业+城市文化创意工坊”的复合空间,大力提升汉阳中心城区的旅游承载、商业服务、娱乐休闲功能,推进古城文化底蕴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在设计中融入汉阳古城文化和传统风貌特色,在满足和实现现代商业用途的同时,对承载历史之城文化底蕴的建筑进行充分的保护与修缮。

2.中国(武汉)文化消费体验区。在四新大道芳草路区域,重点打造动漫影视产业基地、动漫主题乐园、企业总部、主题酒店、创业者家园等构筑新型城市文化消费体验区。

3.武汉高龙非遗文化传承园。打造武汉非遗创意旅游节。建设武汉高龙非遗文化传承园。创作中华龙实景演出剧。孵化1家文创上市公司,2025年,建成全国知名非遗文化落地中心。

大光谷科创文化旅游区:依托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促进文化旅游科技深度融合,重点在关山大道、光谷五路、左岭大道发展文化创意、智慧健康、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打造长江中游“两山理论”的样板区和具有“创意、青春”的世界级科技驱动型文化创意旅游示范区。

专栏5:大光谷科创文化旅游区

1.光谷文化中心。按照国际标准,打造由光谷图书馆、光谷美术馆、光谷党校、光谷老年大学、光谷文化馆、光谷青少年活动中心“五馆一中心”组成的艺术建筑集群,打造光谷文化新地标。

2.中国·光谷电竞产业基地。以电竞赛事为基础,以动漫游戏产业和电竞文化旅游为保障,引进“名赛、名人、名企、名校”,打造电竞产业生态,建设电竞产业基地。

3.未来音乐城。以运营总部基地、产业孵化基地、城市中央活力区三大布局,打造未来线上线下文娱全产业链生态集群;成为音乐城、活力城、幸福城、未来城的城市文化新名片,提升城市形象,带动产业发展。

4.卓尔华谊兄弟电影小镇。按照“一镇四组团”的空间结构,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体验、博物展示、文创产业、生态商业、运动公园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电影文化生态岛”。

四带:即立足推进乡村振兴,依托城郊特色生态文化资源,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打造四大城郊乡村文化旅游休闲带,包括东部田园风情文化旅游体验带、南部都市郊野文化旅游休闲带、西部绿色康养文化旅游观光带、北部木兰生态文化旅游休憩带。

东部田园风情文化旅游体验带:依托东部红色文化旅游线山地资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