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乡村旅游开发的现实困境、不足及其化解 安阳旅游业的环境背景

乡村旅游开发的现实困境、不足及其化解

摘要: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脱贫、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子基础上,探讨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存在的种种不足,提出在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发展中化解困境与问题的措施,为乡村旅游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进行有机融合,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1]。乡村旅游具有精准扶贫效应,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帮助农村人口脱贫致富,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文化资源保护,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脱贫、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子基础上,探讨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存在种种不足,提出在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发展中化解困境与问题的措施,为乡村旅游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一、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因子分析

所谓乡村旅游,是指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传统民俗以及发生在当地的事象为资源载体,融观赏、考察、学习、美食、娱乐、购物、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2]。乡村旅游和其他类型的旅游一样,影响因子首先是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旅游市场的保有量。

(一)“资源与客源”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要素

乡村旅游活动是一个系统,系统中必须有由旅游资源构筑的吸引力,游客收到目的地资源的吸引从客源地向目的地移动形成客流。因此,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与前提。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景观、安全美味的食品、农民的劳作与生活方式等都可能成为旅游资源,构成乡村旅游吸引力。旅游市场是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基本动力,只有稳定的旅游市场才能将资金流不间断地带到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才能实现良性发展。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的需求呈多样化态势,乡村旅游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70%以上的全国城市居民选择在周边的乡村旅游点进行周末休闲和节假日出游[3],2023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21亿人次,约占全国接待游客人数的近一半,乡村旅游消费多达1.1万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1/4[4]。由此可见,只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得当,旅游市场可以得到保障。

(二)交通等基础与服务设施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要素

交通、饭店、旅行社等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是沟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市场的桥梁,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子。在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旅游基础

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乡村旅游游客大多集中在周边1-3小时交通圈内,交通条件好,可以优化乡村的旅游区位,吸引更广范围内的游客,稳定客源市场。如,浙江安吉地处长三角区域几何中心,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已融入苏州、杭州1小时经济圈,宁波、上海、南京3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客源随之从最初的沪杭为主,发展到覆盖长三角及中原、东北和南方市场,呈现出逐步外扩的良性势头[5]。乡村旅游大多吸引周边游客,其中有一日游游客,也有部分游客选择二日以上游,需要在旅游地过夜,要求要有住宿、餐饮等接待条件,现阶段乡村民宿发展较快,部分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地也有游客中心为游客提供服务,但大部分乡村旅游还缺少旅行社等服务机构。

(三)旅游保障条件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要素

乡村旅游得到健康发展,需要有政策、环境、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近年来我国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若干政策,如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3],政府的各种利好政策,有利于资金、人才向乡村流动,有利于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有效保护,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与不足

(一)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1.乡村旅游资金投入能力不足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一定量的资金投入,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市场的拓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能力提升都需要资金投入。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投资能力不足,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能力更弱。由于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能力弱,很多地方乡村旅游为第三方投入开发,农民在其中获利很少,积极性不高。乡村旅游投资者中,实力很强的投资者有限,由于投资量不足,初期开发项目很少,大多从低层次的农家乐、采摘项目入手,产品简单重复,影响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2.乡村旅游人才缺乏严重

我国每年培养大量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但真正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人数不足一半,到乡村就业者少之又少,乡村旅游发展中人才缺乏严重,从旅游资源的发掘、旅游市场的开拓、旅游产品创意设计、旅游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都缺乏专门人才,造成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简单模仿、重复建设现象普遍;与其他旅游类型相比开发速度缓慢。如江苏泰州几个乡村旅游区,除田园牧歌外大多缺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项目开发层次很低,市场分析拓展能力差,“农家乐”是每个乡村都有的“拳头”产品,除此以外应季采摘项目也较普遍,剩余就是一些拓展项目,乡村旅游大多靠餐饮盈利,应季水果成熟时,采摘游客较多,但过季后游客寥寥,客源极不稳定;而田园牧歌是江苏农牧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乡村旅游点,其主题较鲜明,项目较丰富,游客较多,旅游专业人才在发展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由于投资能力有限,乡村旅游区服务设施与其它旅游类型差距较大,游客中心、停车场、厕所、污染处理等设施不够完善,大部分乡村旅游标识系统不健全,有些乡村旅游地,由于导引系统不健全,游客到达困难。乡村旅游地服务意识不强,虽然村民很热情,但是服务不规范,环境卫生较城市有一定差距;高素质导游、景区专业管理人员缺乏,游线设计不尽合理,产品设计缺乏特色,影响游客的体验质量。

4.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易快速消除

在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客观存在,长三角、珠三角、津京冀等地经济发展速度快,潜在游客数量大,区域投资能力比较强,这些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较快,而欠发达地区潜在游客少、乡村投资能力弱,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较缓慢,这种区域差异造成的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问题很难快速消除,需要较长时间解决。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不足

1.资源特色挖掘不够、产品重复严重

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性为依托的旅游活动和休闲方式,其核心吸引物在乡村。乡村的绿色食品、优美的环境、民俗风情、劳作方式、生活方式等乡村资源都可能成为吸引城市游客的主要因素[6]。然而,各个乡村资源类型有别,资源的历史底蕴、分布、规模不尽相同,开发方向应有所不同。但是,由于乡村旅游开发较晚,开发初期缺乏规划,开发中对各自资源特色挖掘不够,资源浅层次开发,盲目跟风现象突出,造成产品简单重复现象严重。很多区域的乡村旅游主要类型就是“农家乐”,大部分由个体农户经营,规模较小,功能单一,产品类型原始[5]。

2.近程市场占绝对优势,区域发展不平衡

乡村旅游的客源大部分分布在1-3小时经济圈内,客源空间分布与旅游地知名度成正比,知名乡村旅游地市场辐射较大,而一般乡村旅游地辐射面较窄,主要是周边城市客源;市场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冬季游人很少,周末、节假日游人数远高于平时;乡村旅游替代性较强,往往成为短期旅游产品,与传统旅游产品相比较,竞争力不强,客源稳定性不强,就连知名度较高的乡村旅游地也存在这些问题。如浙江安吉乡村旅游发展较好,但受季节变化影响也较大,游客以中、短线为主,出游时间较为集中,客流量因此呈现淡、旺季“冰火两重天”的明显差异[6]。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经济欠发达区域发展较差,这一是因为经济发达区域城市消费能力强,客源稳定,二是因为发达城市周边乡村受城市发展带动,经济条件较好,旅游投资能力较强,乡村旅游开发条件良好。

3.基础与服务设施相对落后、服务水平低

在我国,城乡差别比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于城市,交通、网络、停车场、厕所、垃圾处理、标识系统等设施与城市具有不同程度的差距,与游客要求有一定差距,使乡村旅游不同程度受阻。目前,我国农村存在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壮年及文化水平较高的村民纷纷到城市打工,乡村旅游中,农民的参与度不高,乡村服务能力弱,服务水平低。

4.创意水平不高、产品层次较低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致力于乡村旅游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特别是研究乡村旅游产品创意设计的学者更少。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集中在概念内涵、发展模式、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等方面[3],乡村旅游在缺少理论指导的情况下缓慢前行。大部分乡村旅游产品创意设计不足,甚至毫无创意可言,简单重复,造成产品层次低,千村一面现象突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的乡村旅游产品,还需要在产品创意上下功夫。

5.消费水平低、收入不高

由表1可见,近几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2023年开始接待游客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接待游客数量几乎是2023年的2倍,这与国家政策支持分不开。但是,从营业收入看,总量较少,增长较缓慢,2023年客源是2023年的2倍,但营业收入总量只有4400亿元,是2023年的营业收入的1.38倍,与人数增长不成比例;每人次在营业收入中的贡献仅200元,这主要是因为产品组成项目不够丰富,高端产品缺乏,造成人均消费不高,旅游地整体收入不高。

表1近几年乡村旅游接待量与营业收入情况

三、乡村旅游开发现实困境与不足的化解

党的十九大针对乡村发展问题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的重要决策,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3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新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202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7]。乡村振新战略、2023年中央1号文件、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等文件制定的一系列利好政策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良好的保障,对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困境与不足、促进乡村旅游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乡村旅游开发现实困境的化解

1.加大乡村旅游投资力度

综前所述,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中投资能力不强,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缺乏,产品创意水平低等问题普遍存在,是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之一。要化解乡村旅游发展的困境,促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非常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新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推动金融资源

安阳:“文化旅游+”让资源优势变发展优势

“安阳”号上新,今又鸮声起火遍网络,打造全民阅读俱乐部,大力实施“文化旅游+”,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如何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量,通过优质项目与多元业态的融合,改善供给体系、优化旅游服务,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全域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值得我们思考。

让文化成为地方发展精神动力

前些天,围绕妇好这一安阳元素打造的原创舞蹈今又鸮声起火了。这是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推出的2023七夕奇妙游中的一部分。节目播出后,激发了大家对这块古老土地的好奇与热爱。

安阳有着3300多年的历史,在灿若星辰的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中,我国第一位女将军妇好和商王武丁的爱情故事算得上是一段传奇。在网上火起来的今又鸮声起不仅是因为编导的匠心与制作的精良,更在于舞蹈传递的独特地方文化。用心挖掘地方文化,更好满足大众的多元化需求,这是宣传地方文化的很好范例,助推了地方文化走出去,也让安阳人再次体会到文化自信带来的精神力量。

旅游景区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旅游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张家界(000430)、华侨城A(000069)、黄山旅游(600054)、天目湖(603136)、西藏旅游(600749)等。

本文核心数据:旅游人次、旅游收入

2023年,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旅游业持续低迷。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为28.79亿人次,同比下降52.06%;国内旅游收入为2.23万亿元,同比下降61.10%。2023年,旅游人次及旅游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为32.46亿人次,2.92万亿元。目前,旅游业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受疫情影响,安全、便利成为居民出游的重要考虑因素。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2023年国庆假期以来,游客平均出游距离及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均有收缩趋势,分别由213千米、14.2千米下降至141.3千米、13.1千米。

2023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短途游。根据携程旅行数据,2023年,在携程购买2小时以内高铁火车票的游客人次同比增长近三成。

广州-深圳为短途游最受欢迎线路

根据携程旅行数据,2023年国内热门2小时高铁旅游线路主要分布在超一线以及一线城市,其中,广州-深圳为短途游最受欢迎线路。

综上所述,旅游行业受疫情影响冲击较大,短途周边游成新趋势。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

把握绿色转型新机遇 探索生态旅游新模式

5月26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此前,中办、国办于4月底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依托优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存,引进专业设计、运营团队,在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扰动前提下,打造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在国家大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背景下,生态旅游迎来新的契机。生态美景变身优美景区、沙漠治理与旅游观光结合、废弃矿山上建起文旅小镇……在生态旅游大量成功实践经验基础上,业界对探索生态旅游新模式充满信心。

保障生态安全 探索经营挂钩

近年来,我国在推动生态保护的同时,也注重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很多生态修复项目与旅游业态适度结合,收获积极成效。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权益挂钩,对开展荒山荒地、黑臭水体、石漠化等综合整治的社会主体,在保障生态效益和依法依规前提下,允许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获取收益。

红碱淖处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毛乌素沙漠与鄂尔多斯盆地交会处。几年前,红碱淖因为主要补水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地表汇水量急剧下降,如果不采取措施,可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榆林市、神木市水利局曾多次会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相关部门开展生态修复。”榆林神木红碱淖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治理,红碱淖水位逐渐上涨,湿地保护颇具成效,现今的红碱淖不仅是濒危珍禽遗鸥的最大繁殖栖息地,也是很多游客喜爱的生态旅游景区。红碱淖的旅游发展带动了神木旅游的发展。神木依托红碱淖积极发展珍稀保护动物观赏、沙漠水镇项目等,树立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旅游品牌。

在神木工作的王彩云经常会接待到红碱淖旅游的外地朋友,她说,站在高处看,红碱淖就像毛乌素沙漠里的一颗明珠,湖面像明镜一般,鸟类栖息,快艇穿湖而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着别样的美。

中科院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室主任钟林生认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迎来新机遇,政策方面,自然资源保护性政策更为灵活,为生态旅游用地限制破局等提供契机;业态方面,湿地观光、水利旅游、森林旅游、地质旅游及康养旅游等发展条件更加充足;发展模式方面,在生态补偿与生态付费大趋势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有效实现生态资源合理配置、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与增值。

盘活存量资源 释放旅游价值

生态保护与利用是相伴而行的,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生态相关的存量资源的盘活利用日益受到重视。意见明确,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主体,鼓励盘活废弃矿山、工业遗址、古旧村落等存量资源,推进相关资源权益集中流转经营,通过统筹实施生态环境系统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教育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全面停产后,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厚的工业遗产成为当地发展生态旅游的宝贵财富。近年来,井陉矿区加紧推进段家楼正丰矿文旅综合体项目,重点实施了环境整治、文物修缮、业态植入工程,如把废弃职工食堂改造成书吧、利用废弃火车车厢打造咖啡馆、利用废弃煤矸石场地打造汽车文化主题公园等。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核桃园镇曾是菏泽最大的山石开采基地,2023年当地封山转型,在废弃矿坑上种植数万棵苗木,同时结合当地古村落资源,全力打造金山景区、青龙山旅游度假区、白虎山天池风景区、前王庄石头寨民俗文化区等,把废弃矿山变成了“绿水青山”。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吴殿廷说,废弃矿山、工业遗存和古旧村落蕴藏着巨大的科技、文化价值,但往往由于产权不清、政策不明,社会资本不敢贸然进入。意见鼓励盘活存量资源,这是非常好的机遇。建议各地引导开发工业研学游、历史文化休闲游;抓住政策机遇,解决建设用地指标问题等;吸引从古旧村落“走出去”的仁人志士参与家乡建设。

牵手康养休闲 融合前景广阔

生态与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生态为旅游提供基础和条件,旅游为生态带来价值实现渠道。意见明确提出“打造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明仕田园景区,壮家阿哥阿姐用悠扬的山歌欢迎游客,青山环绕、绿水轻柔,游客陶醉于山水之美。大新明仕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鲁显峰介绍,明仕田园景区无论是规划设计、建设还是经营阶段都注重保持自然生态和谐,如,明仕河漂流项目采用竹排;两岸的景观基本保持原状;景区内建筑物都是壮族民居风格;景区内甚至保留了大面积稻田,与周边村屯融为一体。今年五一假期,明仕田园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53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30%。

浙江省台州学院党委书记崔凤军表示,近几年,中国的康养旅游快速发展,成绩虽大,也暴露出了许多短板,最主要的是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空间利用问题。意见为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可以预期,国家将为社会资本进入康养生态旅游业提供新的条件,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还明确,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古屋贷等金融产品创新,用于周边生态环境系统整治、古屋拯救改造及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等。对此,南开大学教授马晓龙认为,绿色金融可有效缓解长期以来乡村遗产保护、乡村旅游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缺少足够资金来源的问题。建议加大金融产品对以“乡村聚落整体旅游开发”为导向的项目支持力度,建立金融产品创新与乡村社区发展协调的组织领导体系。李志刚 任丽孟萍 边锋

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背景、认知和路径

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thevideotag.

旅游产业体系是现代旅游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时期,要通过推动产业创新、引导产业集聚、推进产业融合、深化产业开发,加快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指出:“十四五”时期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

旅游产业体系是现代旅游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本文结合旅游业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和对现代产业的基础认知,初步探讨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

一、背景:旅游产业的变化

1.旅游市场的变化。一是Z世代已登上旅游消费舞台。Z世代是指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又称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统指受到互联网、即时通信、MP3、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有研究认为,从旅游资讯获取方式上,80后、90后喜欢从旅游垂直UGC平台如马蜂窝、穷游网等搜索目的地;而近年来比较火的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分享平台对21-25岁的95后影响更大。二是老年人群旅游需求增加。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1.76亿,老龄化率提升至12.6%。针对老年人口的银发旅游、康疗旅游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三是脱贫人口进入旅游市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近一亿人口在生存权利得到保障以后,也渴望有进一步发展和享受的权利,有针对性地提供优质的大众旅游产品正是满足他们获得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2.产业边界的重构。一是主客共享模式的梯次发展。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文化休闲设施,既为外地游客服务,也是本地居民休闲的重要场所。如华侨城在珠三角、长三角的欢乐海岸项目,既是本地居民的商业休闲设施,也是外地游客打卡、消费的旅游项目。广州正佳广场是一个知名的商业购物中心,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正佳广场作为零售业态,打造空中剧院、正佳极地海洋世界、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正佳雨林生态植物园等旅游项目,凭借“从购物中心到城市中心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入选“2023年旅游集团融合创新发展十大案例”。随着我国城市群发展及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预计主客共享模式将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梯次发展。二是产业融合的纵深发展。随着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深入推进和旅游消费行为的时代变迁,旅游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商业、农业等产业的融合越来越深。

3.创新驱动的新诉求。一是有效旅游投资需要创新驱动。全国旅游直接投资继2023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后,2023年至2023年旅游直接投资保持在每年1.5万亿元。大规模的投入所产生的高品质、有效旅游项目还不够多,这是资本和技术、创新的脱节所致。二是跨界创新和要素独立发展并存。旅游要素独立化发展是旅游需求演化推动的结果,也是旅游供给提升的重要标志,如近年出现的景区度假化、酒店目的地化等探索。今年春节期间很多城市出现的“宅酒店”现象也是旅游要素独立化发展的体现。南京熙南里实景360°全沉浸互动演出南京喜事,由20多位专业话剧演员领演,观众进入某一条故事线后,与演员交互,沉浸至相应的情境里,这是“话剧+旅游”的跨界创新。东呈集团杭州殿影酒店是“酒店+电影”的跨界创新。

二、认知:现代产业体系的相关研究

三、路径: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

2023年,笔者曾从有效供给、需求升级、创新驱动、环境优化、产业地位演进空间等方面对拓展现代旅游产业的战略空间进行了分析。现结合“十四五”发展趋势,从抓住关键环节的视角,探讨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的路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