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安阳旅游业发展的结论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标题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索引号E-00026失效时间发文机关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成文日期2023年06月15日发文字号安政〔2023〕14号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3日有效性有效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安政〔2023〕14号时间:来源: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分享: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现将安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机遇。为指导安阳市未来五年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提升安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质量效益,奋力开创安阳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安阳市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安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规划积极对接融入国家战略,紧紧抓住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围绕新时代区域中心强市目标和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建设任务,大力加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发展新格局,助推安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古都出彩安阳的绚丽篇章。

一、“十三五”文化旅游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安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殷墟文物保护的批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精神以及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系列重要论述,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思路,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守牢政治和安全底线,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全市文化和旅游跨越式发展。

“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域的市、县、乡、村四级具有安阳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526个,率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示范项目1个政府-高校-社区“321”公共文化共建,省级公共文化示范项目2个政府-高校-社区“321”公共文化共建、安阳文化大舞台,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2个林州市、汤阴县。持续开展安阳新春民俗文化展、刘文金艺术音乐节、“安阳文化大讲堂”“红色文艺轻骑兵”下基层、“321”视听公益课堂、广场舞大赛、群众合唱大赛、“花儿少年”“童心向党”“快乐星期天”“舞台艺术送农民”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800余项。打造了战鼓、书法、合唱、民乐、广场舞等5个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成吕村战鼓之乡等60个特色乡镇“文化名片”。

二艺术创作生产成果丰硕。积极推动艺术创作,从新编历史舞台剧到拍摄电视连续剧,从戏曲晚会到文艺赛事,从艺术展览到惠民演出,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多元化特色文艺产品格局初步形成。创作排演了现代豫剧泥笛泪羊角岭,豫剧盘庚迁殷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开创了全省县级剧团大型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先河。大型歌舞剧甲骨文搬上舞台。拍摄了农村喜剧电影小锅盖离婚、戏剧电影好女婿孝媳妇、网络电影易经密码等一系列影视作品。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围绕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等专题创作,推出22个精品力作、演出80余场,文艺精品创作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三非遗保护传承成效明显。围绕非遗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进行创新发展,不断提升非遗保护和利用水平,促进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实现稳步繁荣发展。目前拥有国家、省、市三级非遗项目198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36项、市级155项。在省内率先成立安阳市非遗保护中心,成功申报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馆所,安阳县安丰乡渔洋村、林州市任村镇任村等4个村落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安阳县曲沟镇抬阁、吕村镇战鼓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四文化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强市建设,把文化旅游列为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之一,打造十大重点建设项目,培育八大优势产业集群,实施“十百万”企业培育计划,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881.2亿元。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遗址博物馆、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工程、安阳市文体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曹操高陵本体保护与园林景观整治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加快推进。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A级景区35处,其中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6处,总量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成为全国首批十大研学旅游目的地之一。滑县道口镇、林州市石板岩镇和黄华镇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镇。河南红旗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第八批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汤阴县汤河两岸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滑县道口古镇被评为河南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滑县龙虎森林公园被评为河南省康养示范基地,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被评为河南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林州市、滑县入围首批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创建名单,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连续四次荣获“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称号,林州市被评为国家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同时也应看到,“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还存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融合不充分、发展不平衡。旅游宣传参与文化活动的营销较少,文化旅游品牌缺乏,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带动性的核心引爆点;文旅产品开发不够、创新不足,产品低端化,缺少精品;投资运营管理不够灵活,对市场主体培育引进不够,在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人才保障、宣传营销等方面有待加强。

二、“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安阳将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

中央对文旅发展新要求带来新机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建成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完善文化内容生产体系,健全文化价值转化机制;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中央关于推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对推动解决安阳文旅产业结构和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提供了政策支持。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迎来新机遇。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中原城市群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安阳处于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辐射区域,区位优势进入重构提升期、动能转化进入加速突破期,将推动安阳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迎来多重历史新机遇。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安阳经济增长的主导,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在新常态下扩大新供给、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新型创意产业、文体娱乐、健康养老、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将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科技赋能驱动文旅业态新变革。“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起步期,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将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新型基础设施”,能更好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文旅消费新需求将改变人们对旅行的全新沉浸式体验。

乡村振兴推动形成文旅融合新格局。把文化和旅游发展纳入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实现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改变传统的增长机制与方式,实现我市产业跨越式创新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新活力,促进城乡共融共力发展。

红色旅游为安阳文旅发展带来新契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打造具有安阳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新高地”带来发展契机,有利于我市将红色教育融入历史文化山水游,形成多元多样全域游,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外部环境压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冲突和风险隐患急剧上升,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调整,深度影响国内旅游消费;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给景区、旅行社、酒店、餐饮业等带来重大影响和冲击,传统文旅产业发展受到较大挑战,旅游结构及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给文旅产业发展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内在因素制约。灵活高效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尚未形成,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区域联动性差,形不成合力;文旅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明显、个性化不够,营销精准推广不到位,品牌带动性不强,文化旅游与科技、体育、商业、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融合不够;综合保障不到位,缺乏整体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直接制约“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当正确认识和把握外部环境压力与内部因素制约,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动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文化引领、旅游带动、文旅融合、创新突破、协调发展、补齐短板”的总体思路,以保护传承弘扬殷商历史文化和弘扬传承红旗渠精神为主线,以全域旅游为主导,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打造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强市为目标,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扩容提质升级,打响安阳殷商文化品牌,推动建设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和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心。

——坚持正确发展方向。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新需求,让人民共享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

——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为动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引擎;以协调为手段,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以绿色为基调,厚植文旅发展新优势;以开放为驱动,拓展文旅发展新空间;以共享为目标,展现文旅发展新担当。

——坚持保护性开发。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加强文旅资源保护,促进合理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以积极的开发促进有效的保护。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全方位全链条发展。

1.“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到2025年,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力争将安阳打造成为“世界文字创意之都”、国内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红旗渠·全国山水人文研学标杆示范市、国际低空运动赛事首选地、汤阴·“三圣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得到有效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政府、社会协同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格局更加完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手段更加多样,服务主体更加多元,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产业发展显著提升,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增速达到全省前列,成为支柱产业;全市旅游业规模显著扩大,2025年年底,全市旅游业综合贡献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全市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保持15%和20%年均增长,全市文化产业总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提高,文旅融合发展区域领先,文化旅游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

到2035年,全面建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成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安阳成为“殷商文化传承创新市”、红旗渠·国家级山水人文研学休闲度假区、国际低空运动文旅示范市,高起点培育“世界易都”品牌;文旅产业成为全市重要主导产业,文旅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产业竞争力、环境友好力显著提升,建成1-2个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成1-2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文旅居乡村,位居全国旅游城市先进行列。

“两核”:建设国际知名的殷墟、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两大文化旅游发展极核;以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为核心,建设上古殷商文化旅游区,以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为核心,建设国际户外运动旅游区、世界人文山水城市。

“四板块”:构建主题鲜明的历史文化、山水度假、乡村休闲、工业旅游四大文化旅游特色板块。

“七组团”:打造安阳明清彰德古城历史文化旅游组团,围绕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重点加强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城隍庙—高阁寺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完善和服务提升;打造曹魏文化旅游组团,围绕曹操高陵本体保护及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展现高陵深远的史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打造彰武小南海文化旅游组团,重点加强南海泉核心景区综合治理、环水库绿道及景观提升工程、昆玉山景区提升工程;打造太行山休闲旅游度假组团,重点围绕写生、研学打造中国画谷,创建大峡谷国家旅游度假区;打造三圣文化旅游组团,围绕羑里城、岳飞庙、扁鹊庙,打造周易文化旅游产业园、精忠报国城文化休闲旅游区、中医艾灸体验区;打造农耕祭祖文化旅游组团,围绕三杨庄·二帝陵文化旅游产业园,打造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和姓氏文化发源地;打造运河古镇文化旅游组团,围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道口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品质提升,全景展示运河古镇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

一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安阳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丰富群众精神世界,凝聚群众精神力量。

加强对中华文明的发掘研究和阐释。实施中华文明探源、著录等保护工程,深入开展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城文化、殷商文化、周易文化、根亲文化等研究阐释,梳理、汇编文化图谱和精神谱系;加强“甲骨文”“红旗渠精神”等文化品牌的时代化、标志化阐释与推广,创新文旅融合宣传设计理念,打造城市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延续历史文脉,弘扬时代价值;讲好安阳故事,鼓励全民阅读,探索多种文化新体验,增强群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活跃社会文化生活。

专栏1: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挖掘“殷商文化”“红旗渠精神”与新时代需求相呼应的文化元素,推出“六个一”系列推广载体,即一个标识、一句口号、一部宣传片、一套VI系统、一组特色文创、一本文化图谱,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

讲好安阳故事:深入研究安阳历史文化内涵及价值,挖掘安阳历史名人和新时代模范人物事迹,推出“安阳历史文化故事”100讲、“红旗渠畔的感人故事”100讲、“安阳党史人物故事”100讲、“安阳人民讲老家故事”100讲等。

二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与生产体系

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围绕“活力古都·出彩安阳”现实题材加强创作生产。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1.引导和培育精品力作。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百年党史、红旗渠世纪工程、乡村振兴等重要时代命题,推出一批反映人民美好生活、传承红色记忆的文艺精品;结合安阳文化资源和历史名人事迹,创作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加强戏曲、曲艺保护传承,弘扬发展“崔派”艺术;不断完善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演出演播和推广机制,加大对编剧、导演、表演、作曲等原创性作品和优秀创作人才的资助,明确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定位,开拓文艺新表达形式,引导新兴文艺类型健康发展。

2.提高文艺团体发展能力。

加强对国有文艺院团的扶持,探索开展文艺院团评估定级,建设一批重点文艺院团,全面提升院团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开展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工作,每年对国有文艺院团演职人员业务技能开展考核,树立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典型,加强示范引领;完善院团剧目生产表演的有效机制,优化剧场供应机制,支持团场合作、以团带场、以场带团;探索文艺院团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建,加大戏曲艺术研究、创新、宣传和校园普及力度。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支持、规范、引领,推动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高质量发展。

3.推动优秀作品演出演播。

定期举办安阳市戏剧大赛、安阳市小戏小品曲艺大赛、安阳市青年戏剧演员大赛、安阳市专业舞蹈大赛、安阳市专业声乐器乐大赛等,及时发现和推出优秀原创文艺作品,突破文艺创作局限,建立文艺种子孵化工程;健全优秀作品演播、展演机制,大力推进文艺作品的现代网络传播;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文艺演出力度,持续开展文艺惠民演出活动,推进艺术普及工作,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文艺精品创作项目:结合重要时代命题和安阳文化资源,创作大型舞台剧目和小型实景演出剧。重点围绕殷墟景区,打造反映殷商文化的舞台剧目;围绕红旗渠精神,提质升级大型音乐舞蹈剧走近红旗渠、大型话剧难忘红旗渠等剧节目;围绕岳飞庙、羑里城、扁鹊庙景区,打造提升反映“三圣文化”的实景表演类节目。

艺术传承普及项目:弘扬和发展“崔派”艺术、安阳县淮调、内黄落腔、滑县大平调、大弦戏、二夹弦等,建立安阳优秀剧目名录,推进珍贵艺术文献和传统剧节目数字化保存与传播;持续推进“舞台艺术送基层”、百场文艺惠民演出、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等。

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加强安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创新表达形式,丰富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1.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云技术等手段,加强对原始资料的深度整理和收藏保护,做好信息标注、著录、考释;成立殷商文化研究院,运用“河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甲骨文艺术传承活动推广基地”等平台载体,加强对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城文化、殷商文化、周易文化的研究利用,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和跨学科人才;加强数字博物馆和智慧遗址建设,增强文化及遗址展示场景的观赏性、参与性、互动性;结合重大节日庆典,举办印象系列文化艺术观赏活动,推动开展“姓氏寻根”“汉字听写大会”“梅花拳”“岳家拳”“汤阴跑帷子”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专栏3: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

打造殷商文化品牌:重点围绕殷商祭祀文化,甲骨文和金文、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教育等人文文化,青铜器、陶器、玉器、车辆等器物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周易文化等传承创新,打响安阳殷商文化品牌。

甲骨文活化利用:推进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建设、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建设、甲骨文媒体互动推广计划、甲骨文展示游览提升计划、甲骨文文艺作品创作展演计划、甲骨文赛事活动体验计划、甲骨文识读新解普及计划、甲骨文文创产品培育计划、甲骨文传承人培育计划。

周易文化保护利用:加强周易文化的研究转化,挖掘周易文化内涵,结合新时代发展需求创造性转化,提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契合点,凸显易经对道家、儒家、佛家、兵家、农学、医学、建筑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的影响,展现易经“群经之首”的永固地位。

2.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

加强非遗保护研究。建立市、县市、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机构,完善非遗保护管理工作队伍,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建立非遗数字化档案,推进建设非遗智库,提高非遗记录研究水平;深入挖掘我市特色小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中的非遗资源,积极做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申报工作。

加强非遗传承项目及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开展非遗传承项目认定工作,探索认定非遗传承项目工作新模式,做好非遗传承项目与非遗传承人有关工作的衔接配合;建立四级非遗传承人名录体系,通过授予传承人称号、鼓励带徒传艺、举办传习班等方式支持非遗保护传承;发挥非遗保护研究会作用,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力量。

促进非遗展示与合理利用。结合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建设非遗传播队伍,创作一批非遗品牌传播项目;支持非遗资源丰富的村镇、街区建设非遗展示馆、非遗传习所,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鼓励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大节日,整合优质非遗资源,持续开展非遗培训、展览、学术交流、公共教育等活动。挖掘非遗内容与文旅的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对标,实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开发“非遗+N”产业新内容。

专栏4: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升培育计划: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研修培训,提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技能艺能;支持非遗传承人成立“非遗传习所”,择优申报一批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展示馆传习所;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和志愿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重点推进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所在地建立非遗展示馆传习所,结合重大节日庆典,开展跑帷子和吕村战鼓等非遗展示公共文化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N的产业融合:探索发展潮品文创、研学教育、体验工作坊、特色民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

四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优化城乡文化和旅游资源配置,统筹加强文化和旅游公共设施软硬件建设,以主客共享理念打造文化和旅游服务新空间,创新实施文化和旅游惠民工程,不断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文化和旅游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1.加强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增加公共图书馆数量,推动尚未达标的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达到国家建设标准,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区域布局,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推动剧院、体育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质增效;推进历史文化遗址公园和文化主题公园建设。

专栏5: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

安阳市文化中心大剧院、音乐厅、文化馆、科技馆、多功能厅,红旗渠公共服务中心科技馆、城市规划展览馆、档案馆、会展中心、演播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剧院、会议中心、政务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安阳文化会客厅。

2.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安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推动县市、区结合实际制定本辖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服务目录;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达标建设和规范管理,开展“美好公共文化空间”评选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县、乡镇、村创建工作,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对口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

安阳:“文化旅游+”让资源优势变发展优势

“安阳”号上新,今又鸮声起火遍网络,打造全民阅读俱乐部,大力实施“文化旅游+”,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如何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量,通过优质项目与多元业态的融合,改善供给体系、优化旅游服务,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全域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值得我们思考。

让文化成为地方发展精神动力

前些天,围绕妇好这一安阳元素打造的原创舞蹈今又鸮声起火了。这是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推出的2023七夕奇妙游中的一部分。节目播出后,激发了大家对这块古老土地的好奇与热爱。

安阳有着3300多年的历史,在灿若星辰的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中,我国第一位女将军妇好和商王武丁的爱情故事算得上是一段传奇。在网上火起来的今又鸮声起不仅是因为编导的匠心与制作的精良,更在于舞蹈传递的独特地方文化。用心挖掘地方文化,更好满足大众的多元化需求,这是宣传地方文化的很好范例,助推了地方文化走出去,也让安阳人再次体会到文化自信带来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让文化走出去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一步。近年,我市塑造安阳汉字之都品牌,举办了汉字大赛、甲骨文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不仅带动本地人学习、了解地方文化,也吸引了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豫政办〔2023〕18号,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托我市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生态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着力完善乡村旅游布局、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推动乡村旅游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村产业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1.政府引导,市场化发展。建立完善市级指导、县市、区统筹、乡镇为主、市场化运作的乡村旅游发展机制,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让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合作共赢。

2.因地制宜,特色化发展。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内涵,强化总体设计,因地制宜,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和城市化翻版、简单化复制,实现特色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

3.示范引领,品牌化发展。加强示范创建,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发挥品牌辐射带动效应。

4.多业融合,集聚化发展。用建设景区的理念来建设农村,推进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和生活体验转型升级,实现多业态要素的集聚发展。

5.生态优先,绿色化发展。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注重乡村绿色生态、乡土文化和遗产保护,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到1000家,从业人员2万人,接待床位2万张,年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综合收入20亿元,带动约20万农户就业增收。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旅游规划建设。各县市、区要严守生态文明建设“三条红线”,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树立“未来乡村”、交互赋能的新观念,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再建设,考虑好运营模式、营销主题再建造施工,增强规划编制和建造施工的科学性、前瞻性,保持乡村的真实感、风貌的多样性,守护好乡村旅游自然环境和传统风貌的底线。统筹推进全市乡村旅游西部片区与东南片区、城区近郊与偏远村镇的均衡发展,构建业态多样、特色鲜明、差异化发展的乡村旅游格局。结合市、县市、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交通水利规划等,修编县市、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责任单位:市文广体旅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依托特色资源,实现分层差异化发展。依托红旗渠、马氏庄园、太行大峡谷、万泉湖、昆玉山等红色经典和太行山水景区发展旅游的村镇,加强对接协调,建设特色餐饮、民宿客栈、研学体验等项目,实现延伸服务、良性互补,打造景区与周边村镇的利益共同体。依托石板岩镇民宿客栈集群及拟建设精品民宿发展旅游的村镇,延伸消费,组织互动体验项目,实施“非遗进民宿”“后备箱工程”工程。林州市中石阵村、殷都区渔洋村等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古建筑发展旅游的村镇,要挖掘文化内涵,创新展陈手段,活化表达方式,增强吸引效应。依托汤河湿地公园、漳河湿地公园等生态资源发展旅游的村镇,应发展健康养老、休闲度假、娱乐体验、运动健身等项目,满足不同客群的需求。市城区近郊、各县城区近郊发展旅游的村镇,应着眼城市居民夜间避暑纳凉、周末亲子游玩需求,发展科技文化体验、游戏娱乐放松、农田瓜果采摘、特色美食品味项目,努力提供各具特色的“家门口”美景。责任单位:市文广体旅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加快融合发展,完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着眼“行游住食购娱”基本需求,瞄准“商养学闲情奇商务旅游、养生旅游、研学旅行、休闲度假、情感旅游、探奇旅游”分众化需求,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业、康养、体育、中医药、大数据运用、实景演艺、非遗文化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补齐短板弱项,增强竞争优势,提升综合实力。利用已建设并运营的乡村旅游重点村镇,重点提炼主题内涵,提高文化吸引力;增加特色餐饮数量,确保品质,拉动消费;提供演艺和体验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开发文创和农副土特产品,丰富旅游购物消费内容。鼓励有条件的村镇与艺术院团合作,打造体现历史人文的演艺项目。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作用,积极推动多业态融合项目的落地见效。责任单位:市文广体旅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注重牵头带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深入开展“安阳有礼”评选、“寻访安阳美味”“非遗进景区”“美丽乡村巡礼”等主题鲜明、成效明显的活动,探索完善机制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模式,推动农副土特产品深加工精包装,形成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和特色商品的研发生产体系,力争推出一批代表安阳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鼓励支持全域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星级农家乐、精品民宿、特色餐馆等品牌创建,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扶持一批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效益良好的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推荐参评河南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3A级旅游景区。到2025年,力争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生态旅游示范镇20个,休闲观光园区15个,打造50个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乡村旅游特色村6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5个,精品民宿40家。责任单位:市文广体旅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举办节庆活动,打造乡村旅游线路。提倡“一县一品牌、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冠名”,组织策划“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村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节、美食节、采摘节、民俗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每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倡导策划1—2个有影响力的特色节庆活动。鼓励旅行社与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合作,组织乡村旅游专题活动,实现以节促销、以节促游、以节富民。重点办好农民丰收节、红枣文化旅游节、运河文化节、瓜果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根据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布局和运营状况,与临近的3A以上旅游景区相结合,适时推出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主题的自驾旅游线路,重点打造一批红色研学游、写生研学游、生态风情游、赏花采摘游、农品欢购游、农耕体验游、科技农业游等乡村旅游线路。责任单位:市文广体旅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六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规范化水平。结合乡村振兴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建设和改善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与临近国省干道、县道、乡道和周边景区连接线的交通状况,畅通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实现“城景通”“城村通”“景村通”。提高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景区公交车、客运班车的通达率,实现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景区公共交通工具的全覆盖。因地制宜建设停车场,满足旅游旺季时停车需求。完善配套乡村旅游集聚区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收集、通信宽带、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实施全域旅游无垃圾行动,推进旅游厕所向村镇拓展。在公交车站、游客集散中心、交通沿线、乡村旅游目的地设置乡村旅游导览图、旅游标志等标识标牌,有条件的开通电子地图。强化乡村旅游服务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加强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明码标价,价格亲民。提倡建立乡村旅游协会,健全纠纷调解机制。定期对乡村旅游的食品生产、餐饮服务等开展监督检查,确保旅游餐饮食品安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七提升乡村旅游智慧化,加大宣传营销力度。设立微信公众号,推动知名线上旅行商与乡村旅游企业合作,逐步实现信息智能推送、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互联网服务,完善导游、导航、导厕、导览、导购等智慧旅游服务。建设乡村旅游电商平台,推进旅游商品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充分利用安阳新闻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加大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引导城乡居民发现乡村之美。将乡村旅游宣传营销纳入旅游宣传总体规划,制作乡村旅游地图、宣传画册等,有条件的开通乡村旅游网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形成A级旅游景区与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同步宣传推广的综合效应。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体旅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八加强人才培训,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领头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立完善市县培训基地,整合高校专家和文旅产业精英力量,分批次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帮带。组织引导大学生、艺术人才、旅游专业人士、青年创业团队等投身乡村旅游发展,吸引本地青年回归和扎根乡村振兴事业。积极与高水平的乡村旅游专业团队合作,引进先进的建设运营理念,实现项目策划、创业辅导、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商品研发、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责任单位:市文广体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工作,把乡村旅游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建立乡村旅游协调推进机制,明确工作职责,落实目标任务,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发展乡村旅游的强大合力。

二整合资金投入。各县市、区要确定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统筹整合使用各类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和森林乡村建设等项目要向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倾斜。对乡村旅游发展相对集中区域,要优先安排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积极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充分利用好文旅产业基金,加大乡村旅游发展投入。

三强化政策扶持。构建多层级乡村旅游发展支持政策,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奖励激励机制。市、县相关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在土地、税费、资金、行政审批等要素环节上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及各类经济实体投资乡村旅游。加强乡村旅游用地保障,简化行政审批,优化土地、消防、安全、卫生等各类证照办理程序,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相关阅读: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安阳:关于加快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亮点解读

【中原经济网讯】安阳市被国家旅游局授予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称号,红旗渠景区被授予首批“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称号,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万泉湖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红旗渠风景区获评“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2023年,在市委书记李公乐,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新伟和副市长袁勇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市文化旅游发展稳步推进,文化旅游工作成果显著,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旅游业从经济建设的边缘向主战场转变、从传统发展模式向创新发展模式转变、从部门推动向党委和政府全方位推进转变。据初步统计,2023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4048万人次,同比增长18.09%,其中入境游客人数预计14.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预计300.9亿元,同比增长18.97%。

为进一步提升全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确保文化旅游提升工程顺利实施,尽快将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积聚新动能,市委、市政府于日前下发了关于加快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操作性强,是“十三五”期间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纲领性文件,将推动全市旅游产业提质换挡。

意见指明旅游发展新方向

意见围绕创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市和打造国际旅游城的总体目标,以“千年古都、文化安阳”为城市文化主题,突出打造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文化旅游区和乡村特色旅游园区,规划构建“一山一城六组团”的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对我市文化旅游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为今后我市旅游文化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和目标。

意见指出,力争到2023年,将我市建成旅游产业和服务体系完备、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游客满意度持续提升、品牌竞争力显著增强的国际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经济强市,全市年接待海内外游客6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50亿元,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5%,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全面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强市的深度转型,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强市作出贡献。

“意见从我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管理体制、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宣传推介、旅游新业态、旅游组团、旅游产业融合、旅游发展环境及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对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详细规划和部署,相信意见的出台将会助推我市的旅游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市旅游局工作人员说。

“我觉得旅游公厕一定得建好,出门在外,只有解决了吃喝拉撒这些基本需求,才能心情愉悦地赏景游玩。”旅游爱好者小张说,以前去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景区游玩时,交通没有那么便利,但是如今,再去景区,可以说是出行畅、山水美、游玩乐,确实能让人心情愉悦很多。

意见指出,各级各部门要以景区提档升级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路、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应急救援以及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品位和档次。深入推进“旅游厕所革命”,重点完善提升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旅游集散点等地的旅游厕所建设,确保达到A级旅游厕所质量等级标准。到2023年,建成基本满足我市旅游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旅游厕所体系。

“景区的品位和档次也深深影响着游客的出行体验,如何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打造好安阳品牌,为安阳旅游的发展积蓄正能量呢?”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景区的提档升级,吸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