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南充农民自建索道运送物资上下山 守望家山 山地果园简易索道

南充农民自建索道运送物资上下山 守望家山

如果在以前,唐明生只需按一下手中的遥控开关,位于山顶的电机就会自动运转,稻谷随着索道被缓缓运到山顶。但不久前的一次雷击,致使遥控设备损坏,他必须走约500米的山路回家,手动开启为索道提供动力的电机开关。

站在临崖的索道终点,唐明生能看到正在山腰水泥路上收稻谷的妻子,只是人影显得很小。他逆时针拨动了一下电机开关,索道钢丝绳开始颤动,先前挂在索道上的稻谷,开始沿着索道徐徐上山。

但这次运行并不顺畅。因为两分钟后,600余斤稻谷在爬升到索道中间位置时,随着索道坡度越来越陡,承载稻谷重力的主钢丝绳下垂幅度越来越大,电机运转已明显变得吃力,随后索性停止运转。

“电机老化了,加上白天电压不行,晚上可能会好点。”唐明生一边抱怨山顶的电压经常不稳定,一边戴上事先准备的手套,两只手拉住为索道提供牵引力的细钢丝绳,快速变换位置,电机又开始慢慢转动。4分32秒,在唐明生和电机合力之下,600余斤稻谷终于被运到山顶。

“(索道)刚建起的时候,拉这么点粮食,简直轻而易举。”唐明生想起了年轻时候的自己,从山下挑重物回家,丝毫感觉不到累。但是现在,来回跑几趟,就上气不接下气,他心里明白,索道和他一样,都已经老了。

索道,是2010年正式建成运行的,在此之前,唐明生并未见过真正的索道。建索道的想法是2004年的一天,在唐明生脑袋里突然蹦出来的。

一次,唐明生在电视上看到景区里的观景索道,“你说它(索道)可以把人从山脚直接载到山顶,我自己建一个索道,也应该可以把人和东西拉到山顶嘛。”唐明生当时在广东一家金银首饰厂当技术工,厂里有不少懂机械的大学生,他的想法得到这些“有知识的人”的认可,并热心为他设计图纸。

2007年,唐明生回家,前往绵阳,花9000多块钱,订做一根直径约2厘米的合金钢丝绳,以此作为索道承载重物的主钢丝绳。索道起点选在山腰垭口公路边的一块空地,支撑索道的拉杆,被埋在两米多深的基坑里,浇筑上混凝土,终点则建在山顶临崖的空地上。

东西能否拉上来?在安装好主钢丝绳后,唐明生找来麻绳,系住滑轮,然后又在滑轮上绑一根绳子,制成简易秋千。唐明生70公斤的身体和100公斤的石头就挂在秋千上,从山顶滑到山腰处的索道起点,两个成年人站在山顶用力拉粗麻绳,总重量170公斤的唐明生和石头被轻松拉到山顶,“我应该成功了。”。

索道正式建成运行,是在2010年初。唐明生上班的首饰厂垮掉,他将厂里淘汰的一台进口电动机和一个齿轮带回家,“加起来一百多斤,上车时说超重了,还多给了一些钱才让带上车。”组装电动机,调试减速齿轮,是一件麻烦的事情,断断续续花了唐明生约1个月时间。最终,索道调试完成,运行速度控制在1m/s左右。先前连着滑轮提供牵引力的麻绳被500米长的细钢丝绳取代,钢丝绳又与山顶的电机相连,为索道提供上行、下行牵引力。因为山上电压不稳定,唐明生先后买回两台发电机。

如今,为索道提供动力的电机,已是唐明生更换的第5台。他常感叹,当初从厂里带回的进口电机动力不错。

唐明生要在山腰建索道的举动,不被看好,甚至包括他的父母,“他们都在等着看我的笑话。”唐明生说。

索道的最大承重量,唐明生不知道具体是多少。2010年,他在山顶建造总面积200平方米左右的两层楼房,所需建筑材料全靠索道运上山,“最多的时候载了1000多斤,轻松拉上来。”

2012年,唐明生将摩托车挂在索道滑轮上,自己再坐上摩托车,妻子在山顶,启动电机等他和摩托车到达。妻子关掉电机时,却忘了拉住自制的索道刹车,唐明生和摩托车顺着索道朝山腰滑去。“当时遭吓惨了,最后滑了三分之一的距离的时候,坡度变缓,我赶紧用手抓住上面的主钢丝绳,才停下来。”

还有一次,连接电机为索道提供牵引力的细钢丝绳突然断裂,连着钢丝绳的空斗车,沿着主钢丝绳一路失控快速下滑,最终重重地撞击在索道起点的拉杆上。幸运的是,这一次,斗车里没有坐人。

为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每隔一段时间,唐明生都会对索道进行检修,包括检查钢丝绳的磨损程度,更换机油等。尽管如此,索道建成至今,家里只有唐明生一人坐过索道上下山,其他人都没有坐索道的胆量,索道出行似乎成为他一个人的冒险游戏。偶尔,仍在山寨上种植庄稼的乡邻,会请他帮忙用索道将肥料运上山,收割季节再将粮食运下山。

“现在基本上不坐人了,主要用来运东西。”唐明生说。

海拔650米的石城寨,方圆1万平方米,四周沟深壁陡。当地老人讲述,明末清初,当地人为躲避战乱,在山上修建了石城寨,山顶至今仍保留有一道石门。

在唐明生父亲的记忆中,山上最先建的是寺庙,后寺庙拆毁,山上仍住着7户人家,但由于交通不便,水源稀缺,上世纪80年代,其他村民便陆续搬到山下居住。直到2000年前后,唐明生的弟弟也搬离石城寨,在山腰靠近公路边的空地上建了新房。

唐明生说,当初建索道,还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希望索道能载着年迈的父母上下山。但至今,父母因安全考虑,一次也没敢坐。母亲说,自己现在上了年纪,一个月下不了几次山。她和大儿子唐明生的想法一样,要一直留在山上。

下山的路共有三条,但如今都已经长满杂草,它们在冬天枯萎,却又在春天拼命地生长。“走的人少了,草木就多了。”唐明生指着横跨山腰的索道,索道所过之处,形成了一道林木组成的“壕沟”。原本,唐明生打算将山上其他村民逐年撂荒的土地全部开垦出来种上粮食,但随着年龄增加,他现在却有心无力,就连他自家的田土,也正在逐渐撂荒。

“有人劝我们搬下去修房子,但我不想,我就想留在山上。”文化水平不高的唐明生不懂“情怀”一词,但他说自己有故土情节,他要成为石城寨最后一个守护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