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西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印发 西安旅游规划设计

西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印发

曲江池遗址公园美景如画。记者郝钟毓摄资料图片

西安日报讯首席记者张端记者17日从西安市政府获悉,西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印发,西安市将坚持高质量发展一条主线,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全力实施“坚定文化自信、文旅融合发展、文化共建共享”三大示范工程。

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到950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1000亿元;博物馆达到172座;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家;旅游接待总人数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5000亿元;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6%;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2家;高A级旅游景区35-40家。

西安市将加快实施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建立西安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库,形成完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监测体系。加大政府对非遗保护的扶持力度,设立市、区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非遗传承弘扬方式生活化,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推动非遗教育全民化。

在提升文化能级,繁荣公共文化方面,西安市将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协同创新”模式,推进文化共享示范,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和覆盖面。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持续打造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博物馆之城、演艺之城。鼓励发展“阅读+”新业态,开辟“书店+咖啡+文创”城市生活新空间。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西安“三馆一站一中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文化场馆站免费开放活动,建设市级文化设施23处28馆,建设区级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及文化中心共63处。发放“文化惠民卡”,组织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深化“博物馆之城”建设,积极推进各门类博物馆建设,5年内新增博物馆15座,博物馆总量达172座。

充分利用承办第十四届全运会和建设“三河一山”绿道等新契机、新载体,积极融入、植入文化和旅游元素、产品和项目,坚持“点、线、面”结合,构建“一核两廊八板块”的发展布局。

重点打造八个文化旅游体验板块:古城慢享文化体验板块、曲江文化旅游度假体验板块、临潼文化体验与休闲度假板块、高新现代科技与商务休闲体验板块、国际港务区-浐灞-灞桥生态文化与文体旅休闲度假板块、西咸新区文化旅游体验板块、山水生态休闲体验板块、高陵-阎良乡村休闲与航空体验板块。

加强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推进科技赋能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到“十四五”末,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达到3.5万个,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走在西部地区前列。

梳理西安优秀文化IP。以周秦汉唐文化为重点,依托兵马俑、大雁塔、城墙、碑林、大明宫、汉长安城等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并打造有故事、有形象、有温度的世界级文化IP。发挥“秦创原”在文化旅游产业创新方面的作用,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创新基地、园区、企业。

同时,深化“文旅+农业”创新发展。采用“以奖代补”形式,扶持文化和旅游合作社发展,激活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大发展。

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建设“智慧景区”“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促进商旅文体协同互动。探索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加快推动境外落地签和144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的落地实施。引导文化和旅游场所增加参与式、体验式消费项目,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依托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等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和旅游消费网点,使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超过6%。推动重点国有景区适度降低门票价格,鼓励通过旅游一卡通、电子消费券等措施,拉动旅游消费。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联合多部门出台促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政策,推进文化和旅游以及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到2030年实现文化和旅游业竞争力显著提升,2035年建成现代化的文化强市。

培养“旅游+文化”人才 助力西安文旅发展——西安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录

原标题:培养“旅游+文化”人才助力西安文旅发展——西安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录

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取得快速发展。2009年12月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印发,明确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目标,要求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全过程。2023年12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

传统旅游业是一个门槛相对较低的服务行业,文旅融合的新时代对旅游业和旅游人才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高等学校旅游专业来讲,必须改革原来旅游专业的知识结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增加文化、科技、创意的知识和训练,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文旅融合的新型旅游人才。西安文理学院提前布局,结合陕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专业与旅游管理专业合并,设立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创造性提出并实践“旅游+文化”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一条主线、两轮驱动、三种能力、四大平台”,努力培养“旅游+文化+科技+创意”的新型旅游人才,为地方高校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旅游管理专业是与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对接十分紧密的应用型专业,具有复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点,发展空间广阔。地方院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一定要结合当地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根据当地旅游行业发展需要,设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展方向,定位旅游人才培养规格,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和优势,才能闯出一条新路。

国外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店校合一的瑞士洛桑模式、产学研一体化的美国康奈尔模式、产官学一体化的日本模式、强调实践的德国企业主导型模式、强调参与性学习的英国模式等。在国内,主要有“旅游+经济管理”“旅游+外语”“旅游+规划设计”“旅游+安全”等模式。西安文理学院紧紧抓住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和陕西历史文化厚重的优势,采取“旅游+文化”的模式,形成了文旅融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文旅融合”的要求,把“旅游+文化”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个“文化”概念,包括历史、文化、科技、创意因素在内。在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训练等方面,都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没有历史文化元素则加入历史文化元素,有了历史文化元素则加入科技元素,有了历史文化和科技元素,则加入创意设计元素。用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科技创意的魅力提升旅游专业的文化品质,用产教融合方式和全程实践训练来强化旅游专业的应用能力,从而提升旅游专业的文化厚度和创意灵感,促进旅游专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实现旅游本科专业知识、能力和文化素质的统一。

为了适应新时代文旅产业不同岗位的用人需求,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行“灵活方向”的培养方式,采用“2+2”分段教学,即前两年实行专业基础教育,到三年级分方向,后两年开展方向课教学和实践,由学生按照未来发展需要自主选择方向模块。该专业将原来酒店、旅行社、景区三个方向,提升为“现代住宿业管理”“旅游咨询与策划”“旅游规划与文创”三个方向,体现旅游专业与现代文化旅游业的对接,反映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同时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和创业。

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文旅融合的新型旅游人才,必须解决旅游与文化、学校与企业“两张皮”的现象,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文旅融合,落实产教协同育人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西安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行“产教融合、文旅融合”两轮驱动,构建文旅、产教融合的“师资、课程、教学、实践”四大平台,将“产教融合、文旅融合”落到实处。

文旅融合课程平台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决定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倾向。“旅游+文化”的培养模式需要将历史、文化、科技、创意的因素融于旅游课程体系之中。学院邀请国内著名旅游专家来校,举办文旅融合背景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召开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专家、毕业生以及在校生组成的人才培养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增加和调整了“中国历史文化含科学技术内容”“陕西人文旅游”等历史文化科技类课程,“旅游文化学”“导游基础知识”“文化产业管理概论”等旅游文化类课程及“文化旅游创业与管理”“人文旅游策划与规划”“旅游礼仪与形象设计”等文化创意类课程。结合当地人文旅游资源,注重古代墓葬制度、古代都城规制、古代礼仪文明、古代青铜文化、古代服饰文化、古代饮食文化等内容的渗透,形成了“公共课+历史文化”“专业课+旅游文化”“方向课+文化创意”的三大文旅融合课程群,落实“旅游+文化+科技+创意”的主线,提升旅游管理人才的文化素质。

产教融合师资平台学院与西安文旅主管部门共建西安旅游发展研究机构,与区域文旅企业联合成立旅游协会,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专家24人为行业导师,到学校任教,与校内教师“1+1”结合,建立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形成产教融合师资平台。同时加强校内“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获得资格证书,现有调酒师、咖啡师、茶艺师、礼仪培训师、旅游咨询师等“双师型”教师13人,占到专任教师的一半以上,形成了“双师型+行业导师”的产教融合师资平台,加强校企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已达到30%以上。该专业改造提升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有多功能、开放式、智慧化的旅游管理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大楼,面积1690多平方米。在西安千策公司的支持下,有计划地改造提升智慧酒店、旅游实战演练、智慧旅游、文化创意四类13个实验室,仅导游虚拟仿真训练就有170个项目可供选择,实验实训条件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旅游管理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大楼被评为省级智慧旅游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该专业与省内外30余家企业签订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的协议,包括国内著名酒店、大型旅行社、大型景区、知名旅游设计规划企业以及文化设计创意公司,建立了产教融合实践平台。该专业的实习实践环节包括到企业观摩见习、校内实训操作、企业现场教学、旅游景点考察实习及毕业综合实习、学年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贯穿了大学4年全过程。在实际操作的实习实训环节中,企业导师全程参与指导。在论文设计环节中,“现代住宿业管理”“旅游咨询与策划”“旅游规划与文创”每一个方向都有5个以上的文旅企业作支撑,论文和设计要有行业案例和调查基础,并聘请行业导师作为第二指导教师,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力提升了论文和设计的实际参考价值。

在明确了“旅游+文化”的主线和“产教融合、文旅融合”两轮驱动后,学院进行新时代旅游管理本科人才能力层级定位,明确旅游本科人才能力培养规格。通过对省市政府部门、多家文旅企业和不同类别高校、中职院校旅游专业的调研,学院将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为三个层级,即职业基本技能、管理运营能力、创新发展能力。职业基本技能包括旅游实务操作能力、旅游信息处理能力、文体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管理运营能力包括旅游组织管理能力、综合运营能力、应急决策能力等,创新发展能力包括自主创业能力、策划规划能力、文化创意能力等。

按照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力三级递进要求,学院注重发挥“双师型”教师作用,在方向课程中加大旅游专业技能训练,开设餐饮管理与实务、客房管理与实务、酒水与茶艺、会展节庆策划、旅游咨询实务、旅游规划编制技术、手绘制图与软件制图、民宿设计、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课时都是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对半开设。在此基础上开设经营管理和实践创新类的课程,开展主题设计和创意训练。

学院开展课堂革命,出台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由单一的教师讲授向师生互动、启发式、讨论式转变,使课堂成为教与学互动的场所;由单纯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加强实践训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为学生知识生成、交流、展示、体悟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西安文理学院通过“一条主线、两轮驱动、三种能力、四大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和实践,努力培养以“旅游+文化”为特色的新型文旅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学校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2023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该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仍达到97%。由于社会声誉良好,其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招生5个班210名新生,居省内同类院校之首。相信西安文理学院“旅游+文化”特色的文旅人才培养,对西安这个以历史文化闻名的旅游大市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古都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