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各市资讯 山东临沂:红色文化薪火传 山东旅游资讯官网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各市资讯 山东临沂:红色文化薪火传

山东省临沂市是革命老区。近几年,当地坚持问题导向,瞄准红色文化传承面临的不成体系、缺乏品牌、形式单一等短板,创新实施沂蒙红色基因传承项目,用法律撑起“红色主心骨”,用制度凝聚“红色影响力”,取得明显成效——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全面普查筑起遗产保护“铜墙铁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临沂是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和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华东“小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遗址、遗存众多。现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人民政府——山东省政府以及新四军军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等众多革命旧址。大青山突围战、渊子崖保卫战、孟良崮战役等都发生在这里,是“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英雄儿女的家乡,也是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等红色经典歌曲的诞生地。

曾经,临沂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与全国各地相似的问题。已公布为文物的红色文化遗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大多数保存完好。然而,对尚未公布为文保单位的红色文化遗存,其保护利用工作缺乏直接的法律法规依据,甚至有的出现了损毁情况。

2023年,临沂市人大常委会将临沂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简称条例纳入临沂市人大常委会2023—2023年立法规划。短短3年后,2023年7月1日,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山东省第一部关于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地方性法规,被省人大列为重点关注立法项目。条例特别规定: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红色文化物质资源普查,对红色文化物质资源予以保存;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红色文化物质资源保护名录管理制度,将具有纪念、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红色文化物质资源纳入保护名录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钟呈春表示,红色文化遗存是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保护应重在保护制度的设定,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最大限度保持历史真实性和风貌完整性。

2023年11月,临沂市人民政府还印发关于推进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实施市国有土地开发建设过程中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工作,避免了红色文物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冲突。

同时,临沂开展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天网工程”,为市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安装安全监控设备,实现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全天候、无缝隙监管。

“连片保护”探索资源开发新模式

临沂市沂南县,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沂蒙精神主要发源地。近几年,当地采取“基地化建设”“课程化实施”“社会化运作”“主题化呈现”“多元化评价”等措施,形成“红色教育连成片”“红色基因代代传”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为统筹资源保护与利用,沂南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全县中小学红色教育品牌创建领导小组和研学旅行工作专班,出台关于在全县中小学中开展沂蒙红色研学旅行活动的决定沂蒙红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方案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标准等。同时,重点抓好全县红色教育规划、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督导评估等工作。组建由教育、文化和旅游部门及有关企业、场馆人员组成的研学线路开发队伍,以红色、乡村、历史3条主线进行研学课程编制和研学旅行产品开发。

打破区域、所有制关系,整合优势资源,是临沂市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转化的法宝。当地发挥红色遗址多、红色景区多的优势,以大青山、孟良崮、红嫂家乡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山东省政府成立纪念地、沂蒙山根据地景区等重点景区为核心,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另外,临沂市还由市委牵头,从市委宣传部、沂蒙干部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沂蒙精神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抽调工作人员,成立高规格的市红色文旅发展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指导协调全市红色文旅发展、红色基因传承等相关工作,重在解决制度性、规范性问题,形成了推进工作的合力。另外,当地在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内设科室中专门设立红色文旅发展科,负责红色基因传承工作,这在国内也为数不多。

多年关注红色文化保护的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院长孟令谦认为,目前多地在推动革命文物或者红色文化保护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机制不畅”。有的地方,革命文物分属多家单位;有的则缺少红色文旅融合发展平台。临沂市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推进“连片保护”,探索了红色文旅资源开发的新模式。

构建红色文化传播服务网

1月26日,临沂市博物馆“沂蒙红色文化”展厅内,三三两两的观众在一幅幅老照片前驻足,在一件件革命文物前凝望。革命根据地创建概要、革命遗址和纪念地、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展览通过详尽的图文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临沂市博物馆讲解员高天介绍,2023年开展至今,“沂蒙红色文化”展厅一直是馆内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之一。仅2023年,该展厅就接待观众3.23万人次。

近5年来,临沂市着力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红色基因传承服务网络体系,提升红色文化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阵地参观是最有效的传播手段之一。临沂市除传统的红色教育培训阵地外,针对零散的红色遗址、遗迹、故事等,大力推进建设镇村红色文化展馆,将发生在本镇、本村的战斗故事以及本地走出去的英模人物等展示出来。

同时,临沂市还在山东率先组织成立“沂蒙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小分队成员不仅包含文艺演出队伍,而且包含美术、文博、辅导、培训等专业队伍。在活动形式上,各种类型的小分队宜分则分,宜合则合,共同推进。在活动内容上,着力突出红色文艺精品剧目演出、红色美术作品创作、红色歌曲演唱辅导培训、沂蒙精神宣讲等,红色内容鲜明。今年因疫情防控需要,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抓住窗口期进行创作。“目前我们正策划筹备一部新戏,是根据‘沂蒙母亲’王换于事迹改编的儿童剧,讲述战地托儿所的故事,表现沂蒙精神。”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徐树波说,类似红色题材儿童剧,目前业内不多,有很大市场潜力。

为适应新时代民众的观赏需求,近些年临沂市着力推进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组织收集沂蒙红色文化相关的音乐、戏剧、图书、电影、故事视频等资源,建立沂蒙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引导各红色旅游景点运用智慧导览、智能音频数据库等技术为游客提供自助式浏览讲解;利用VR技术虚拟现实,增强游客体验功能;打造数字化红色展馆,将实体红色文化展馆搬到线上,实现足不出户网上浏览。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各地资讯 寿光市做好“三篇文章” 加快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

10月29日,寿光市召开十年文旅惠民生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年来寿光市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一是做好“融合”文章,文旅品牌创建成果丰硕。十年来,寿光市成功创建山东省购物旅游示范市,新创山东省唯一一家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并新增国家3A级旅游景区2处、AAA级旅行社5家、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点3处,山东省旅游商品研发基地1处,认定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19项,图书馆成功创建为国家一级馆,博物馆成功创建为国家二级馆,游客接待总人数由2012年的512.7万人次增长到2023年的1004.7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012年的42.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02.47亿元。

二是做好“传承”文章,文旅遗产传承成效明显。十年来,寿光市先后举办了9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打造了仓颉书院、夙沙氏纪念馆、贾思勰纪念馆等“三圣”主题文化场馆,编辑出版了寿光三圣文化齐民要术通俗读本和寿光金石文化等20多部书籍,拍摄了寿光齐民要术等大型纪录片、寿光民间舞蹈专题片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宣传片等历史文化影像资料。其中,动漫贾思勰在央视播出,推动了寿光历史文脉绵延传承。从无到有,寿光市精心打造“非遗手造”展销平台,规划建设非遗手造文化街,两个月内就集中展销手造商品30余种400余件,举办直播活动500余场次,实现销售收入400余万元。此外,寿光市不断推动“我们的节日”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接连举办红色教育之旅、“大美寿光”进景区、菜都蔬香老圃画展等大型活动和名家作品展览,实现文旅节会会展新突破。

三是做好“惠民”文章,群众参与指数稳步提升。十年来,寿光市以全民阅读为亮点,全力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全国“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中,实行全社会参与、全阵地服务、全活动支撑、全体系保障,实现群众参与30余万人,勇夺阅读达人、优秀图书管理员和优秀组织单位三项第一,其中优秀组织奖获得四连冠;建成市、镇、村三级场馆1000多个,完成年送戏1000余场、送电影10000余场,全市群众性文化活动参与度达到90%以上,社会覆盖率达到100%,“三位一体”的县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获评山东省文化改革发展典型案例;以“十有”标准全域推广建设学“习”书屋,建成学“习”书屋300余处,学“习”书屋经验做法先后被中央文明办、中宣部宣传推介。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下一步,寿光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10•50•10”重点工作和“三看三比”作风竞赛,强产业、拓市场、育特色、创品牌,全力推动旅游破冰、文化破题,进一步加快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度山东省旅游大数据报告

本报告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中心&济南大学旅游文化创意研究院联合撰写。

2023年已经到来,尽管目前的疫情对旅游行业造成了部分影响,但是我们依然对即将迎来春天的旅游行业抱有希望,希望疫情早点过去,旅游行业能够尽快回暖。本文为总结2023年山东旅游行业的总结盘点以及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关注度排行。

1.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大数据中心

2.公开资料的搜集及整理,包括各大网站、百度地图、百度指数、腾讯地图、各大旅游APP、银联支付等。

时间范围:2023.01~2023.12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各地资讯 中国东营埃及城市形象推介会暨大河文明——黄河入海口专题摄影非遗展成功举办

当地时间7月8日下午,由东营市人民政府主办,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埃及中国文化交流协会承办的中国东营埃及城市形象推介会暨大河文明——黄河入海口专题摄影非遗展在开罗成功举办。东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红波,开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穆哈森·穆罕默德分别致辞,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慧芬作城市形象推介。开罗省副省长伊卜拉欣·萨贝尔,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副主任邵彬等70位中外嘉宾出席活动。

于红波在致辞中指出,东营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人居环境良好,是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东营自然资源富集,是胜利油田主产区,产业基础良好,培育形成了石油化工、石油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中国和埃及同为世界文明古国,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在开罗举办此次交流活动,必将进一步增进两市之间的友谊,促进两市之间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穆哈森·穆罕默德在致辞时对东营市代表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开罗的建设与发展状况。他表示,作为文明古国,埃及、中国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国在共同促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有着巨大的交流合作空间。开展此类文化展览活动有助于增进两国民间交流,加深两个省市的友谊。

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慧芬围绕东营文旅资源、精品文旅项目、节庆活动组织、城市形象打造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推介。李慧芬真诚欢迎埃及的朋友沿着黄河来旅行,并表示将进一步制定完善特别是针对开罗游客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服务水平,让埃及游客感受到东营人民的热情和温暖。

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张健为埃及中国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强颁发东营城市形象推介大使聘书。

活动期间,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埃及未来旅行社签署合作意向书,双方在共同开发大河主题旅游项目、构建联合营销机制、开通游客互送“绿色通道”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本次大河文明-黄河入海口专题摄影非遗展,展出摄影作品36件,非遗展品、文创产品100余件,全面反映黄河入海口湿地鸟类、动植物风光、风貌,以及东营市的建设成就、风土人情、文化积淀和民俗资源,通过摄影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视角,定格黄河入海口生态人文环境动人瞬间,彰显东营独特韵味,奏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乐章。摄影非遗展必将成为增进东营与开罗城市友谊、深化双方交流合作,促进黄河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各地资讯 滨州成功承办国家级黄河流域地方曲艺交流活动

6月28日至30日,2023年黄河流域地方曲艺展演及现场交流活动在滨州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涵盖黄河流域地方曲艺现场交流会、黄河流域文化馆站曲艺业务骨干培训班、黄河流域地方曲艺展演三大项内容,是在去年成功举办黄河流域地方曲艺曲种调研活动之后的又一次延展与深化,取得良好反响。

起势而进,曲艺文化底蕴深厚、传承有力。近年来,滨州聚焦“文化品质更好”,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以胡集书会为依托、以非遗曲艺书场为阵地,逐步形成了曲艺演出常态化、曲艺传承有序化、曲艺发展长效化的多维融合发展模式。全市现有曲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5项、市级12项;曲艺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名,市级13名;东路大鼓太师训徒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曲艺类群星奖;“胡集书会非遗传习中心”建设项目列入省“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储备库。

聚势而强,积极推动跨地域曲艺文化展演交流。曲艺发展因交流而兴。作为中国文化馆协会曲艺委员会成立以来首度举办的跨省区、跨地域的黄河流域文化馆站曲艺文化活动,滨州提前谋划,周密部署、全程对接。青海下弦、京东大鼓、四川竹琴、屯留道情、河南坠子、曲沃琴书、二人台、山东落子、快板以及滨州的东路大鼓等众多曲艺形式精彩登场,线下展演与线上直播同步进行,人民号、学习强国、中国文化报、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报道,人民日报直播平台参与人数达121.2万,为持续推动黄河流域文化馆站曲艺事业交流、多角度展示文化馆行业曲艺人才风采、有效丰富优秀曲艺节目供给提供了“滨州经验”。

乘势而上,打造高层次曲艺交流活动新平台。滨州群星剧场作为全省4个试点之一,获评全省非遗曲艺书场,全市16个市级以上曲艺类非遗项目纳入书场演出,积极扶持胡集书会演出团队、阳信鼓书院、滨城区东路大鼓书院等基层代表性曲艺表演团体,实现了曲艺演出创作与进军营、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演出的多维互动,累计展演200余场次,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近两年来,滨州群星剧场先后承接了黄河流域地方曲艺曲种调研的滨州代表性曲种汇报演出和黄河流域地方曲艺展演,为沿黄九省的曲艺人员提供了高标准的展演交流舞台,进一步提高了非遗曲艺书场的实践频次和服务水平,已逐渐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活跃度的高层次曲艺交流活动聚合新平台。

旅游资讯网

摘要:古蔺、叙永和合江九支区苗族久沿踩山习俗。古蔺境内22个乡镇有踩山场23处,其中14处已形成集市。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选定一日或数日为踩山节,届时,踩山处竖立花杆,成百上千苗族男女,穿着节日盛装,齐集山间吹芦笙、跳舞、对歌。青年未婚男女则觅幽静处,以彩色腰带互换定情或以竹歌定情。踩山中立杆和倒杆时尤为热闹。80年代踩山一习增加汉苗经济文化交流内容。

每年春秋两季,都有苗族传统的赶场节日,具体时间因地而异。合乐、西湖、震东及古蔺县邻近的苗族,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赶三岔河场,二月初二、七月初二赶震东场;寨和、海风、赤水河及古蔺、毕节两县邻近的苗族,农历二月初二、七月初二赶麻城场,二月初三、七月初三赶摩尼场。逢场这天,苗族青年男女,穿上漂亮的服饰,汇集场上,成群集队,手牵着手,吹奏着芦笙,笑语欢声在场上尽情欢娱并借机会亲访友。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