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十二门徒岩,即将成为记忆的美景
这种“玩”摄影的方式,恐怕现在很多人都没有认识了,然而在我的记忆里,那时身心完全沉浸在一种忘我的状态中,甚至会非常享受。那样的摄影,因为内心简单而从容。
不知不觉,忽然间感觉有许多东西都已经时过境迁。摄影从照相机到后期技术,电子化程度不仅愈来愈高,而且很多操作,电脑都已经代替了人脑。
摄影发展是因为技术进步而进步,还是因为人的创作能力而决定创作的空间呢?我想,不论多久答案依然不容置疑,看看亚当斯、卡什、布勒松等大师们当年创作留下的经典作品,就会发觉在即使是全民摄影的今天,阻碍创作出经典的,其实是我们浮躁的心态。
摄影设备的高智能,后期处理的程序化,让如今的摄影创作,常常会变得机械而且麻木,甚至于跟风照搬、复制抄袭,成了拍出“好”照片的捷径。
也许这也是一种“玩法”,但是在我看来,没有自己付出的得到,不会让人有经过努力付出后,才能得到的那种内心不由自主生发出来的愉悦和快感。
摄影中究竟视觉、设备、技术,熟轻熟重;灵感、理念、情怀,又该如何?表面上看摄影只是有关摄影的事,或者说只是如何处理好人、相机和景物三者的关系,实际上摄影的真正内涵还是人生观和艺术修养、创造力和创作经验的事。
很赞同一位摄影网友和我探讨摄影时说的一句话,风景总在风景外。
摄影的视觉,其实就是心灵的视觉。读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可以读出摄影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同时也能读出摄影者看待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态度。
突然想起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处事哲理:你看到的,其实是你心里想到的。
不得不感激,美丽的风景背后,那些值得让我们敬慕的人。
十二使徒岩坐落在大洋路坎贝尔港国家公园的海岸边,景点离公路不远,驾车经过会看到明显的标示。十二门徒岩实际上是海面十二块突出高耸的砂岩石,经过千万年的海浪冲击、浸泡,加之强大的海风侵蚀、吹拂,岩石就好像人同雕凿过一样,如同一个个站在海里形态各异的巨人。后因其数量正好是十二个,让人联想到了耶稣的十二门徒,因此而有了“十二门徒岩”的美名。现在的十二门徒岩,其实已经只剩下8个岩柱,而且岩石还在不断的坍塌中。所以有人说,十二门徒岩的景观每次看都不一样。
除了变,一切都不会长久。原来自然的风景,也如同人生的风景一样,没有永恒,只有变是永远不变的主题。
临近傍晚的海边,风大浪急,阴沉沉的天空,还不时下起了下雨。从南极方向吹来的季候风,疾速地从海面呼啸而过,沙滩上惊涛拍岸,浪花不断冲击着十二门徒岩石,发出哗哗啦的巨大声响。
站在岸边的峭壁上,远远眺望,海水中驻立着的十二门徒岩,仿佛就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坦然无畏地迎接着狂风巨浪的洗礼。他们千万年的与大海不离不弃、相依相守,即使最终崩塌,也成为了大海里的一粒沙砾。
此时,没有好的光线,我依然还尽力寻找着不同的角度,拍下眼前的十二门徒岩,即便画面不是那么唯美的。因为我知道,或许下次再来,可能这个绝色美景已经不复存在。
十二门徒岩实际上是海面十二块突出高耸的砂岩石,经过千万年的海浪冲击、浸泡,加之强大的海风侵蚀、吹拂,岩石就好像人同雕凿过一样,如同一个个站在海里形态各异的巨人。后因其数量正好是十二个,让人联想到了耶稣的十二门徒,因此而有了“十二门徒岩”的美名。
公路沿着维多利亚州西海岸蜿蜒伸展,不仅要经过海岸和悬崖,还要穿越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辽阔的荒原草场。牧民们在夏季草场丰沛会把草收割下,扎成草垛,以备冬天所需。
二百七十多公里的大洋路,集中了形态各异、景色丰富的的自然景观。在这条公路上自驾旅行,真是难得的视觉享受。
从南极方向吹来的季候风,疾速地从海面呼啸而过,沙滩上惊涛拍岸,浪花不断冲击着十二门徒岩石,发出哗哗啦的巨大声响。
站在岸边的峭壁上,远远眺望,海水中驻立着的十二门徒岩,仿佛就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坦然无畏地迎接着狂风巨浪的洗礼。
伦敦断桥(LondonBridge),从前这个岩石是与陆地连接的,由于海浪的侵蚀冲刷形成2个圆洞,正好成双拱形,所以起名为“伦敦桥”。在1990年1月的一天,与陆地连接的圆洞突然塌落,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断桥。
现在的十二门徒岩,其实已经只剩下8个岩柱,而且岩石还在不断的坍塌中。所以有人说,十二门徒岩的景观每次看都不一样。
感谢您关注普通博客,所有博文、图片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保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