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我都懂,澳大利亚为什么有那么多有袋动物
南澳毛鼻袋熊,顾名思义,毛鼻袋熊属和袋熊属的区别在于鼻子上有毛。图片:Wikipedia
为什么它们的名字里都有个“袋”字呢?首先要知道,有着超过5000个现生物种的哺乳纲Mammalia被分为两大类:原兽亚纲Prototheria和兽亚纲Theria。Mammalia源自拉丁文mammālis,即“乳腺,乳房的”,雌性个体具有功能性的乳腺也正是现生哺乳动物特有的共同特点。
即便是现存最为原始的哺乳动物——以鸭嘴兽Ornithorhynchusanatinus为代表的原兽亚纲,它们虽保留了来自爬行动物祖先的卵生习性,但也已演化出了幼崽依靠妈妈分泌的乳汁成长的特征。
鸭嘴兽,能分泌乳汁,但是并没有奶头。图片来源见水印
而兽亚纲则依据生殖系统、生殖方式及后代早期发育的模式不同又被分作后兽下纲Metatheria,即有袋类Marsupial和真兽下纲Eutheria,即有胎盘类Placentalia。
有袋类的胎儿在母体内发育的时间很短,以早产儿的形式出生,大多数雌性有袋类动物在腹部都有一个由皮膜构成的育儿袋,供新生幼崽在其中吮吸母乳继续发育,故而得名。
小树袋熊:“我现在已经进不去袋袋啦,桑心!"图片来源见水印
大约在距今8000万年前,澳洲大陆开始了脱离南极洲向北漂移的旅程。而在这之前,澳洲有袋类的祖先已从南美洲大陆出发,途经南极洲抵达了澳洲。
随着与南极洲大陆的逐渐远离,生活在澳洲大陆上的有袋类开始了独立于有胎盘类动物的演化历程。面对这里多样的环境,不仅产生了可媲美其他大陆上有胎盘类的物种多样性,还出现了很多因适应相似的生态位而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与之趋同演化的例子。
比如袋狼Thylacinuscynocephalus对应了犬科动物,蜜袋鼯Petaurusbreviceps对应了北半球的鼯鼠,而袋鼹科Notoryctidae则与非洲的金毛鼹科Chrysochloridae非常相似。
袋狼vs灰狼;蜜袋鼯vs北美鼯鼠;南方袋鼹vs巨金鼹。图片来源见水印
有趣的是,尽管中国并无现生有袋类动物的分布,已知最早的有袋类化石沙氏中国袋兽Sinodelphysszalayi却发现于辽宁凌源,距今约1.25亿年。而在澳大利亚发现已知最早有袋类化石,距今只有5500万年。至于袋熊科,已知最早的化石距今则已有约2000万年的历史。
现生的四种袋熊也是适应不同环境,而在形态和生态上都有着明显区别的良好例证。
长着一对大耳朵,四肢较为修长的树袋熊分布最广,从昆士兰州中部向南一直到维多利亚州及南澳大利亚州部分地区的硬叶林中都有它们的身影。雄性最大体重14kg的树袋熊完全适应了树栖生活,几乎只吃桉树叶。
桉树叶真的敲好吃啦!图片来源见水印
而另外三种体型粗壮的种类则全部营地栖生活,其中塔斯马尼亚袋熊见于昆士兰州极东南部、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和塔斯马尼亚岛,在分布区的北部只生活于海拔超过600m的较湿润的森林中。塔斯马尼亚袋熊的耳朵短而圆,鼻部裸出无被毛,体重最大可达39kg。
短耳朵的塔斯马尼亚袋熊。图片:Wikipedia
剩下两种袋熊的耳朵较为尖长,且鼻部都有毛被覆盖,故而得名“毛鼻袋熊”。它们生活在海拔较低且较为干旱的灌丛草地。其中体型稍大的昆士兰毛鼻袋熊目前仅约230只个体,只生活在昆士兰州中部和南部两个受到严格保护的保护区内,其现状已被IUCN评估为极度濒危CriticallyEndangered,CR,也是澳大利亚最为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
大个头昆士兰毛鼻袋熊:“委屈巴巴,站着好累啊。”图片来源见水印
南澳毛鼻袋熊体型略小,毛色较浅脸颊上常有白色区域,见于南澳大利亚州南部和新南威尔士州极西南部。
南澳毛鼻袋熊:“乖巧懂事不想挪窝~”图片:wikipedia
看起来超凶的丽纹双门齿兽。图片:australianmuseum.net.au
袋熊科动物的生活归纳起来有两大特点:植食性和掘洞穴居生活。怕热的它们通常白天都呆在洞穴中休息,入夜之后才会出洞觅食。
袋熊们具有很多形态特征对应这样的生活,比如颊齿具有开放性齿根,它们是澳大利亚现生有袋类中唯一具有这一特征的类群,拥有可终生不断生长的牙齿,这被认为是对以草、灌木的根或球茎和树根等粗糙植物纤维为食的适应。同时,作为澳洲现生唯一掘洞穴居的大型有袋类,它们具有粗短有力的四肢,前肢脚掌宽大并有长而强健的爪。袋熊有着惊人的挖掘能力,有记录显示,有人在沿着洞口掘进10.2m长,1.8m深之后,还是没能够抓到里面的袋熊,不得不放弃。
一个斜坡上的袋熊洞穴结构示意图。
洞穴对于袋熊而言非常重要,据估计它们一生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自己的洞里度过。在研究先驱们的努力下,我们今天对于袋熊的洞穴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