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剧院的建筑地位为什么无法被撼动
悉尼歌剧院的建筑地位为什么无法被撼动?来源:美术艺考时间:作者:美术高考培训相比预期十几倍的工程造价,四倍的施工时间,糟糕的声学效果,建筑师与政府的反目。悉尼歌剧院的这些众多标签注定了这个极具争议的建筑必定是一个永恒的经典。从1973年落成至今42年过去,悉尼歌剧院辉煌了半个世纪,2003年伍重获得普利策克奖,2007年悉尼歌剧院被收录世界文化遗产,无不证明了悉尼歌剧院在建筑学中无法撼动的地位。
建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综合体。我们经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我们单方面的去评价了建筑,然后我们又通过建筑评价了建筑师。每个建筑所造成的缺陷都是无法避免的,世上还无法存在一个集大众审美,功能,结构,技术,建造,建构逻辑,政治,商业价值,影响力都完美无缺的公共建筑。那么我们又要回到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上,建筑评论是极为必要的,它将推动建筑学一直往前,前提是我们足够了解它。我们从伍重说起。
悉尼歌剧院位于贝尼隆地带,这其实是一个相当苛刻的基地,贝尼港狭窄的一边过于狭窄,而面向城市的一边开口却十分巨大,这样的口袋形场地其实很容易将设计变为一个三角的形态。伍重精确的计算将狭窄的一边放置了两组剧院。后来天才结构工程师埃洛普也提到过,悉尼歌剧院整个建造过程非常的困难,而不仅仅只是因为伍重超乎想象得建筑构思,场地的限制和贝尼隆狭窄的尖角地带给施工和设计带来极大的难度。伍重虽然重塑了基地,但是狭窄的港口还是对设计和施工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我们从图片来看,面向大海的一面是非常拥挤的,并以微小的角度向海面展开。这样无异于是对环境最大的呼应,面向广阔的大海微微展开,而面向城市的一边又微微收拢,并降低了壳体的体量,尺度更小,更便于人的尺度的感知,当然,这个入口也是相当的壮观震撼。
3.设计与城市场地的适应
其实从上一段,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重点,悉尼歌剧院的总图形态是对苛刻的场地条件的一个最优解。壳体起伏的形态是对悉尼大桥形态的呼应,将两个巨大的体量形成一整个城市景观并互相呼应。加之伍重对于海洋和船舶的钟爱致使伍重从一开始的方案定义便是希望在色调昏暗的悉尼,一席白帆船漂在海洋上,白帆的曲面体现着光影变幻的自然之美。这一定义使这个方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而要知道浪漫主义式的构思普遍的适应了大众审美,对于一个大型的公共性建筑来说,这实在太过于重要。
设计构思讨论之后,我们讨论设计的部分。伍重追随阿尔托、阿斯普隆德和赖特的脚步,也就是有机的建筑,当然伍重并不是完全取经于赖特的有机建筑。在伍重的住宅设计和住区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出伍重住宅建筑强烈的东方气息。大规模的单元重复和院落住宅体现的是一种摩洛哥式的东方格调。伍重更关注的是有机的形式,这就事伍重钟爱折板和壳体屋顶的原因,因为折板和壳体的结构可以创造无柱大空间,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建筑对垂直方向支承的依赖。
在悉尼歌剧院中标之前伍重中标的苏黎世歌剧院方案中,伍重使用了大面折板的屋盖。并将剧场、演出大厅和所有功能空间涵盖其中,当然这是一个极为优秀的方案,双层墙体和多夹层空间的运用有着路易斯·康式的主从空间等级秩序,我们这里暂不做讨论。我们只是讨论这个屋盖对于悉尼歌剧院的影响,在伍重的建筑当中,折板的屋盖是处于第二等级的,因为他创造的大跨度空间是水平方向平铺的,而壳体空间对于伍重才是有着特殊的意义,表达了建筑的公共性和象征元素(海洋中的白帆)位于前列等级。
于是我们看到悉尼歌剧院由三个有机的形式构成:充满公共性纪念性的壳体屋顶——次一等级表示大跨度空间的折板屋盖——形态如船舶一般的基座。
既然这个建筑那么「有机」。那么我们就来说一说什么是「有机的建筑」,这可是一个赖特也道不明的玄学一般的理论。首先我们有一个大体模糊的概念,看下图,桂离宫和圆厅别墅。
桂离宫和圆厅别墅同样处在优美的自然环境当中,但是桂离宫很「有机」,而圆厅别墅则很不「有机」。
这说明建筑是否有机和环境没有太大的关系,无论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是城市环境,不能评判是否有机。这边是我所认为赖特的有机建筑无法脱离住宅的根本原因,太过依赖材料和环境,也就造成了赖特的建筑如弗兰姆普敦所说的与环境是一种挤眉弄眼的态度了。
对比桂离宫和圆厅别墅,我们可能会认为有机建筑的评判似乎可以用材料和显而易见的建构来说明。也许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东方建筑大量使用夯土和木材,这种就地生长的材料到处体现着轻盈,轻薄,生命周期短的特质,本身就像极了一个有机体。或许是这样,那么我们再次来评判。
故宫和卡帕多西亚的建筑群中我们可以看出,卡帕多西亚虽然材料是极为简单的当地石材,却显得十分的「有机」而故宫却不能称为「有机」了。
我个人更愿意将建构理解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