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澳洲,港新都是水硕就美国的硕士含金量牛
水硕一直是个永恒的话题,目前除了一些美国高校,好像每个地区都被或多或少的骂过水。重度被吐槽的是澳洲,简直是水王,受到所有留学生的具体群嘲,什么申请不要文书,绩点也不看,是个人都能申。难听的话,是不要不要的。
其次被吐槽的就是英硕了,也是被大家集火的对象,就2023年都卷成这样了,还是有一堆人在带节奏,说英国只有一年,学的到个毛线东西。说什么就是花钱买学历,说什么都是考不到国内研也就那样。究生的差生才去英国。都是一些刺激大家的敏感词。
英澳吐槽完了,他们在集火港新,港新前几名bar有点高了,搞不动了,就开始吐槽加拿大的学校。反正永远都有人带节奏喷。
其实很多人没搞明白这里面的底层逻辑,什么是水?很多人张口闭口就来的“水”,是这个学校难度很低,双非都去,门槛相对低,比如澳洲的八大,英国的ucl和曼大这种。看似名校,其实门槛也就那样。门槛一宽松,喷的人就多了。
但你去问问,英国的ucl和曼大这种回国文凭不香吗?去中金这种上百万年薪的券商也在第二档和第三档吧。
澳洲的bar虽然比英国还低点,但学历认可度不打折吧,就是两年费用,性价比方面有点折扣,显得更娇贵点。
什么是水?水其实是像印度的一些学校,比如印度理工学院这种,录取比也就不到1%吧,这难度,甚至比IC和LSE这种的硬核课程都低。甚至比牛剑的录取率还低,一堆人在申,一堆人被拒,入学超级难,但你去吗?这文凭有含金量吗?回国好找工作吗?这种课程难度倒是不水啊,适合那种有完美征服欲的学生。被拒个外嫩里焦。大家好好想想,这个到底是含金量高还是纯粹的卷。
其实不只是印度,国内的研究生也一样,高校就这么多,考位每年就释放这么多。1200w的毕业生,最起码120w在考研,去除那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只能被动国内这些高校反复内卷,一年不行,来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反反复复,考上了,又需要打熬几年。虽然说是2年以上的课程,但有多少含金量你们自己多少有点数吧。
国内考研也难申啊,清北复交bar更高了。的确也挺硬核啊,但这种bar的学校,英国的UCL就可以推平了啊。没毛病吧?
所以,水不水这件事完全是格局不一样,立校的初衷不一样。
像英国总共就5000多万人口,高校150多所,其中QS前百的有17所。这还是这几年刷掉了一些学校。像土澳,总共2600万人口不到,好的大学42所,世界前百的今年踢掉了一所只有7所,但完全够他们应届生每个人都有机会入读大学了。只是他们本土学生懒得读而已。分流去工作了,因为做蓝领拿的未必比你本硕读完这种少啊。
特别是英国,你去做个水管工,或倒垃圾的,你以为谁都能做的吗?他们那种倒垃圾的年薪是8w英镑左右,还假期多,人家还要感激他们说他们辛苦了,你想倒都倒不了。和谐分工而已。
而国内了,看上去难度很高,卷了半天,认可度又有多少了?
所以别喷水不水了,家里有点闲钱出去留学的难道都是大冤种吗?看不明白形势吗?与其在国内这种无意义的内耗,在红海市场卷不明白,为啥不换个赛道了。换赛道不是降低自己的品质需求,也不是降低自己学校的学历认可度,而是在保证认可度的前提下,能轻松点去选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不香吗?非得人人逆流而上,然后血流成河吗?
而且澳洲虽然好申请,但人家是真不水,人家那是宽进严出,在后面等着你,修一门课收一门课的费用,不过没关系啊,继续付费继续修啊。你不合格,谁给你这个文凭啊?
很多学生是真金白银砸进去了,琢磨出味了,只能继续好好读了。
所以,不要再聊水不水的问题了,看到这种就生气。鼓吹美国留学含金量高的也都是二傻子,真的只是不同选择罢了。哥大不一样也能选弱鸡专业弯道超车。
就真的哪里都会有水货,水货都会在拿学历前付出代价。但不要再喷某个地区这里水哪里水了。自己在水深火热煎熬着见不得别人好就大可不必。未来路还是要靠自己走出来的。主流留学地区之所以能成为主流,说明是大多数认可的,人家有几个是比你傻的?
而且快2023年了,别琢磨水不水了,去看看你为之努力的学校,距离你想去的公司和单位,是不是有着距离吧,有的话该怎么办吧。多想点实在的东西,为自己前途去打拼,而不是天天在这抱怨,嘲讽,就挺loser的。而且学历永远只是第一道敲门砖,留学的奥义加分项其实是他们留学之余带来的一种新风气,这是很多企业需要的,因为被需要,所以有市场。不是因为卷,而有市场,把道理想明白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