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汉服
近两年,穿汉服出门成了一件越来越时尚的事情。放眼望去,大街小巷中满是青衣罗衫、裙袂飘飘、仙气十足……给人一种时空交错之感。
在社交网络上,汉服也一直热度不减。“汉服”话题持续占据微博时尚美妆榜TOP3,粉丝量甚至多于“穿搭”“美妆”等更为大众的话题。#汉服#话题截至目前,更是吸引21.4亿的阅读量。
如今,每年的三月初三被定为“中国华服日”,各地也开始举办推广汉服的节日活动。汉服,就这样成为大众潮流,逐渐变成我们的日常。
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
是指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丰满性格的服饰。
汉服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分礼服、常服两种,礼服是在重要场合穿的衣服,比如祭祀,婚礼等,常服是日常的便服。
各个时代的汉服都不一样,秦汉服饰采用“深衣制”,特点是禅冠、朱衣、方新、田领、朱履,用色较深,更显古朴之美。
魏晋南北朝服饰极尽浪漫,长裙飘逸,袖口、襟翼、下摆都有不同的装饰,条纹彩色长裙有跳跃感觉,腰间系上彩色帛带,可将女子曼妙的身材展现。在高高的发髻插上精致的步摇,长裙曳地,美丽奢华。
隋唐是小袖高腰长裙,裙系胸部以上。裙、衫、帔三件套,常上穿短襦或衣,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传统汉服衣装。披帛是当时流行的潮服,相当于今天的披肩。女子出门佩戴轻薄皂纱,将桃面遮掩,半朦胧中引起无数富家子弟的侧目。
宋元时的裙装有了改革,长裙不再及地,并可露出本人的小脚,女子上穿窄袖短衣,下着美裙,上衣外再罩一件无扣的对襟长衫。
元代的服饰有了更改,长袍为主,平民妇人穿襦裙,半袖上衣颇为流行,保留了唐代窄袖衫和帽式风格。
明朝时女子的服装在纽扣上更进一步,纽扣是美饰中的利器,以金属、玉制成,既有复杂雕刻,亦有圆形的简单风格,在竖起的立领上,配搭一两颗雕工复杂的纽扣,然而更显出色,但大都以淡雅朴素为时尚。
近年来中国汉服逐渐发展成一个较大规模的产业,并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得到迅速推广。
据统计,我国汉服潜在用户规模较大,汉服已购用户规模为1800万人。
2023年我国汉服消费者购买场景驱动主要为日常游玩、旅途场景,占消费者人群比重66%。
其次,为民俗活动穿着和拍摄古风造型写真场景,分别占消费者人群比重为27%和26%;Cosplay、漫展和公司年会等集体活动场景消费者人群比重为15%;婚宴和舞蹈场景消费者人群比重为10%。
曾经,穿汉服出街,很多人会误以为是和服或是韩服;如今,汉服回潮,我们终于找回属于自己的东方美。
记得看国家宝藏,里面呼吁每一个人“守护历史,守护华夏衣冠”。“守护”听上去像是一个十分遥远而宏大的命题。希望有一天我们都可以在传统节日时换上自己民族的服饰,让汉服之美惊艳世界。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汉服发展这样的热情背后,是越来越浓的民族自信,以及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这份“美”。
汉之古朴,唐之飘逸,宋之淡雅,明之端庄......每一种款式,都曾惊艳了岁月。
服饰的发展应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否认,古代中国人更赋予衣冠独特的文化意味。
汉服——“汉民族传统服饰”,它将内容和形式进行统一,再现了亘古不变“文质彬彬”的“中和”之美。
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们倾心于它飘逸灵动、衣袂翻飞的魅力。汉服在我国有着千年的历史,它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含蓄、内敛的精髓,飘逸灵动、衣袂翻飞,一针一线都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传承和的对自然的敬畏。【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