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3200万人次寻找“诗和远方”,西藏旅游强劲复苏 西藏旅游报团好还是自由行好呢

3200万人次寻找“诗和远方”,西藏旅游强劲复苏

新华社拉萨12月3日电新华社记者王炳坤、春拉在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旅游行业深陷寒冬之际,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却率先嗅到了春的气息。今年前三季度,西藏自治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20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4.9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复苏势头。

11月8日,林芝市第二届南迦巴瓦山地马拉松赛开跑,186名运动员参与高原竞技,吸引了众多游客观看。映衬着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与高耸入云的南迦巴瓦峰,来自广东的游客苏齐感慨地说:“看着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感受独特的民族文化,欣赏和体验祖国边疆的独特魅力,怎能不叫人心情舒畅!”

西藏自治区旅游资源丰富,从巍峨挺立的喜马拉雅山,到一望无垠的藏北大草原,从千沟万壑的藏东乡村,到遥远壮阔的“天上阿里”,许多地方都令海内外游客魂牵梦绕。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许多中国人的海外游计划受阻,国内旅游业也一度受到影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西藏凭借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迅速成为游客们青睐的出行目的地。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西藏旅游市场复苏率在全国各省份中排名第一。7月中旬,文化和旅游部放开全国跨省游限制,仅半个多月后,拉萨布达拉宫每日客流就达到预定峰值。今年国庆长假前7天,西藏自治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7.46万人次,同比增长11.45%;实现旅游收入9.35亿元,同比增长14%。高峰时期,一些地方宾馆、民宿“一房难求”。

正是在快速复苏中看到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西藏努力拓展雪域旅游的宽度和长度。近期,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联合行业协会及市场主体,规划推出“天湖之旅”线路,并将其作为带动藏北地区旅游开发的龙头产品,着力改变西藏旅游“东南热、西北冷”的局面。

“西藏不再遥远,今年进藏自驾游比例明显增长。”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厅长王松平说,“截至2023年底,西藏建成公路里程超过十万公里,以拉萨为中心的高等级公路网正在加速形成;阿里、昌都等地机场正在改扩建;11月初,川藏铁路已正式动工建设,青藏铁路未来也将进行电气化改造。”

10月15日起,西藏自治区开始延续第三轮“冬游西藏”政策,采取部分景点免票、酒店半价等举措,力求打破西藏旅游“夏季旺、冬季淡”的格局。

王松平说,未来西藏将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切实降低游客进藏成本,提高出游便利性,深化文旅融合,培育绿色、康养旅游新业态,在让“世界屋脊”更好成为广大游客的“诗和远方”的同时,进一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百姓增收。

西藏:生态美旅游旺文化兴 “三张答卷”话雪域发展

2023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西藏考察调研,深入城乡农家、寺庙商街等,考察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民族宗教、藏文化传承保护等工作,对新时代西藏发展提出殷殷嘱托。

近日,人民网记者从林芝市出发,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一路回访,看西藏生态保护之美,领略藏文化的生机,感受广袤的高原大地上处处涌动着的建设热潮。

2023年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布达拉宫广场考察时,向游客和当地群众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2023年7月21日中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林芝尼洋河大桥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5月,西藏迎来了一年中气候最好的时节。

在骄阳的照射下,冰雪悄悄融化,涓涓细流渐以豪迈之姿向着雅鲁藏布江聚拢,氤氲水汽滋润出了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的旖旎风光。这里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我们每天会不定时巡护,看看基础设施有没有被破坏,有没有新的动物出现。总书记如此重视我们林芝,我们非常有信心保护好这片湿地。”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管护员旦追次仁一脸笑容。

过去一年,林芝市不断推动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再上新台阶。

今年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了雅尼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湿地公园的保护力度,把湿地公园及其周边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林芝市巴宜区雅尼国家湿地管理中心主任次仁卓玛说。

生活于高原的人们,对绿色的追求似乎更为炽热。

清晨,当第一束阳光洒向布达拉,拉萨南北山热闹起来了。在阵阵悦耳的铃铛声中,一支特殊的“工作队”——马帮出现了。

今年,拉萨大规模实施南北山绿化工程。山高坡陡没有路,车辆无法直达,马帮成了“先锋队”,将绿色的希望运上了山。

拉萨南北山造林绿化现场。人民网李海霞摄

南北山是拉萨重要的生态底色,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2023年,拉萨就已经实施“绿色围城”工程,为今年南北山绿化奠定了基础。

“拉萨真的变绿了,我相信会越来越绿。”2023年,拉萨圣地园林项目部吕强参与到拉萨“绿色围城”建设中。在他的印象里,曾经的南北山光秃秃一片,荒山变绿近乎天方夜谭。

“当时看着满山裸露的石头,有点绝望,这地方咋可能种活树嘛。”吕强感叹。谁也没想到,西藏“愚公”们凭着“种一片、绿一片、活一片”的信念,把这事儿办成了。

拉萨机场隧道两旁,经过几年造林,荒山逐渐披绿。人民网李海霞摄

绿色入画,处处皆景。“拉萨的气候越来越好了。以前周围这些山上根本没有树,现在一到夏天绿绿的,空气也湿润了,很舒心。”在拉萨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边巴笑着说。

拉萨市民在绿意盎然的公园里享受生态宜居之美。人民网李海霞摄

5年增绿山川、10年绿满拉萨。

“按照规划,到2030年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的实施将极大改善拉萨周边生态环境,增强区域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工程年均可新增储水约4980万吨,固碳量22.91万吨,释氧量19.30万吨,保肥量2.71万吨,年生态价值14.85亿元。同时还将带动群众增收,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必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拉萨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区林草局副局长)胡志广介绍。

湿地美了,山绿了,水也要清。位于那曲市境内的格拉丹东是为长江注入“一江清水”的源头。2023年,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联合多部门,结合枯、丰、平等水期特性首次对格拉丹东长江源头区域开展了生态环境状况专项调查。

“此次调查,真正打通了长江正源源头‘最后一公里’,填补了格拉丹东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空白,为长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奠定了数据基础,为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值参考,对支撑整个长江流域系统性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贾小华介绍,“从调查结果来看,格拉丹东长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物物种丰富多样,整体生态质量状况非常健康。”

2023年7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的嘎拉村,听取嘎拉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等介绍,走进村便民服务中心、“绿色银行”兑换商店、卫生室等详细了解有关情况。

这里因春季盛开的山野桃花而闻名,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当地村民开辟了创收渠道。

村民达瓦坚参热情迎接总书记到家中做客。“自从总书记来过后,家里摆放的东西都没动过位置,因为有不少游客跟着总书记的脚步来到我家参观,我觉得特别自豪。”他笑着说。

自豪的还有嘎拉村的所有村民。

“今年光桃花节收入就达到了107余万。”嘎拉村村委会主任尼玛多吉介绍。

未来5年,林芝市的目标是接待能力和旅游收入达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量。延长旅游路线,打造出上百个不同类型的特色旅游乡村,满足

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着力推进高原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乐享美好生活2U8中国藏族网通

—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着力推进高原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2U8中国藏族网通

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来,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党中央和区党委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切实构建绿色发展的良好格局,努力实现旅游发展和生态建设互为促进、和谐发展,着力走出一条高原旅游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的路子。2U8中国藏族网通

健全体制机制,筑牢生态底线。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作决策、定政策、抓项目、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西藏自治区“十四五”时期旅游综合发展规划西藏自治区“十四五”时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高原湿地景区评定规范绿色旅游示范基地等编制中,将规划环评作为必要条件,把西藏旅游空间圈层划分为禁止进入区、限制进入区和自由进入区,规定规范旅游活动和旅游开发保护行为,明确要求景区规划环评手续中必须包含当地生态环保部门关于落实环境保护的相关意见。截至2023年3月底,全区评定的150家A级景区均已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标准。2U8中国藏族网通

强化监管服务,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从业者、旅游者牢固树立“旅游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的可持续旅游理念。鼓励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民宿客栈等各类旅游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施节水节电、绿色低碳升级改造项目。加强生态旅游理念和产品宣传,鼓励企业、公益机构等在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场所。要求各市地旅游部门全面落实景区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倡导使用无污染、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对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和游客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努力做到“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连续3年举办“美丽公约·擦亮天路”文明旅游公益活动,仅2023年参与的志愿者就有近千人,清理垃圾约1000袋,分类回收塑料瓶7430公斤,回收铝罐1519公斤。2U8中国藏族网通

实施生态富民,助力脱贫攻坚。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绿色品牌产业体系,2023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绿色康养旅游示范基地评定工作,林芝市墨脱生态旅游区、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波密岗云杉林旅游区被评为首批自治区级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大力推动温泉、林卡、农家乐牧家乐等生态旅游接待活动,引导农牧民群众在参与旅游建设中走上致富路、吃上“旅游饭”。“十三五”期间,乡村旅游年接待突破1000万人次,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就业8.6万人次,年人均增收4300元,带动7.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了旅游富民价值和生态保护价值的有机统一。2U8中国藏族网通编辑:拉专措

热度飙升!西藏这个地方,游客争相“打卡”

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

西藏自治区内外各大旅游景点人气爆棚

作为西藏热门旅游目的地

山南市错那县也迎来了一轮旅游热潮

高山湖泊、冰川雪原、原始密林

游客们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拍照留念

尽享悠闲美好的惬意假期

曲卓木景区、勒布沟景区、浪坡景区

也正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八方宾客

为迎接今年的“五一”假期,错那县各景区工作人员全员上岗,坚守岗位,旨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确保高峰期游客安全、有序参观。

在曲卓木景区,有着一眼望不到头的神秘古沙棘林,在蔚蓝的天空之下,那虬劲的枝干肆意地向阳生长,或笔直问苍穹,或扭曲妖娆舞,或娇羞葱茏聚,或秀美亭亭立,上演着一场关于生命力的光影大片。游客们在苍劲葱郁的沙棘树下时不时摆拍留影,景区内处处欢声笑语。

“这是我和家人第二次自驾来错那了,没想到这里还有一大片千年古沙棘林,棵棵沙棘苍劲巨大,林子里花草遍地、牛羊悠闲,真是过林卡的好地方。”来自日喀则的游客卓玛女士说。

去错那旅游,勒布沟景区是必去的打卡地。景区内拥有壮观的岗亭瀑布、四季绿意盎然的森木扎魔女谷、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前线指挥部旧址——张国华将军纪念馆、展示门巴族传统生产生活场景的门巴民俗文化陈列馆等,云海、森林、飞瀑、杜鹃花海、英雄故事……几天来,这里游客络绎不绝,游客们在赏风景、体验门巴族文化的同时,用相机记录着勒布沟秀丽独特的迷人景色。

在前往勒布沟的盘山公路上眺望群山云海

对印自卫反击战前线指挥部旧址

“我之前就和家人商量好了,假期来西藏旅游。一路游玩到错那县,就被这里的人文、自然风光、特色美食、文艺演出所深深吸引。”来自西安的魏女士说道,错那县气候宜人、物种丰富、山川秀美、鸟语花香,民族文化别具特色,在当地的门巴人家做客,跳上一曲时而柔和舒展、时而粗狂热烈的门巴舞,品一碗甘甜的青稞酒、尝一块热气腾腾的当地荞麦饼,别有一番滋味。

在浪坡景区同样人流如织,有的一家老小有说有笑,也有的三五好友打卡拍照。浪坡景区位于错那县浪坡乡,沿着浪坡乡的山谷溪流一路欢快下行,沿途到处都是黄杜鹃、白雪杜鹃、团花杜鹃和宽钟杜鹃等各色杜鹃花,密集的杜鹃花灌丛,竟连绵一二十公里,成为杜鹃花“花海”的奇观。

记者了解到,自2011年以来,错那县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开发勒布沟境内旅游资源,形成了以波拉山口、门隅三圣湖、勒布三谷、岗亭瀑布、让荣湖、张国华将军对印自卫反击战指挥部旧址为重点的多个特色景点。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使得勒布沟获得“人间仙境”“十里画廊”“中国天然氧吧”等诸多美誉。2023年,“五一”假期期间,错那县累计接待区内外游客近50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余万元。

错那县旅游发展局局长刘杰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曲卓木千年沙棘林景区建设、拿日雍措观景台、岗亭瀑布玻璃栈道等景区项目建设,争取年内建成并向游客开放。同时,将在各景区开展文艺演出、非遗展演、民族服饰留影、锅庄晚会、骑马等活动,以丰富旅游业态、增加游客体验。此外,错那县还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餐饮住宿购物点数量和服务水平,加快景区之间道路建设形成旅游环线,加强导游员、讲解员队伍建设,带给游客更好的体验。图片来源丨错那县旅游发展局

做西藏“幸福旅游”的见证者

改革开放前,西藏游客较少,其主要原因在于“进藏难”。交通成本高,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老百姓来讲,旅游是奢侈品,这个状态持续到了1991年左右。这一时期,西藏旅游业处于新旧体制并存的管理状态,西藏旅游政策经历了政治接待旅游向经济事业型旅游的转变。1992年,西藏旅游业开始转轨。到2010年,西藏旅游政策从外事接待型向经济产业型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并奠定了产业基础地位。随着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旅游市场进一步开放,西藏旅游发展也初见成效。

在我看来,稳定和发展是同步协调的。就像骑自行车,蹬车是发展,而坐稳了蹬车,才能向前进。

我长期关注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并采用田野调查和蹲点式的研究方法,在牧区和农区各选一户人家作为西藏乡村旅游发展的案例样板进行研究。

在拉萨当雄县纳木错景区有一户牧民,大概10年前,在纳木错边上开了间藏式餐馆,不到20平方米的简易房,只有两张餐桌,只卖藏面和茶,每天收入在700元左右,在当时这样的收入已经算高了。后来,这家餐厅规模扩到50多平方米,餐桌增加了10张,菜品也更丰富了。显而易见,借着旅游的东风这户牧民增收致富了。

另一个在林芝市米林县南迦巴瓦峰下的一个小村子,当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有个“90后”女孩在外打工几年后,毅然选择返乡创业。她把村里的所有资源都整合起来,办民宿,让十几户村民都参与进来。从各家各户单打独斗到现在齐心协力搞旅游,整个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都是西藏旅游变化的缩影。

西藏旅游发展是在中国渐进式改革实行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旅游政策的变迁推动了西藏旅游40年来的快速发展,成为西藏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中央对西藏特殊的政策和制度在西藏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今,西藏旅游已经从观光旅游到体验式旅游,进入到了专项旅游。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西藏各项事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包括公共服务越来越完善;青藏铁路的开通与内地的航线不断增加;高星级酒店的出现以及近年来一直推广的智慧旅游建设;这些都为游客进藏旅游提供更大的便利。

我曾带着研究团队对西藏4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西藏旅游总收入每增加1亿元,GDP和第三产业产值将会增加3.571亿元和1.9亿元,这表明西藏旅游发展能够促进西藏经济和第三产业增长,且对GDP的促进作用大于第三产业。

千年的历史文化是西藏旅游业发展的血脉。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自然景观作为西藏旅游文化的典型形态,传承和发展是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优势,也是西藏打造幸福旅游的终极目标。所以,我们现在说西藏旅游要做“幸福旅游”。

我认为,“幸福旅游”就其本质而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和谐。西藏在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过程中将幸福旅游作为目标,既需要关注游客的幸福感,也要惠及旅游目的地当地居民的幸福。

“幸福旅游”的前提是负责任旅游。西藏拥有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必须走生态环保、旅游富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旅游业的所有参与者,在得到最大收益的同时要把对环境和社会的破坏降到最低,服务者对游客负责,游客对环境负责。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博导、教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