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非遗文化: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的特殊教育意义 青年旅行的意义

非遗文化: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的特殊教育意义

0分享至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源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对传递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从2006年起,国务院决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同时,教育部、中宣部也把每年9月定为“传承月”,希望在青少年中普及非遗知识。这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下子从一个陌生的名词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良好的社会资源,将它与研学旅行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丰富研学旅行的内容层次,使活动形式多元化,另一方面研学旅行帮助非遗开拓了其传习人群体规模,让“人”和“物”有了生命力,更重要的是,非遗文化以研学旅行为载体的有效实施,其鲜活的教育意义不容小觑。

一、唤醒文化自信培养青少年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非遗文化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丰富性、生动性与多样性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姿,又在推动着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就非遗文化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的教育意义而言,它至少具有三大价值:

一是有助于增进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理解,培养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青少年具有文化认同的可能,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接触更真实的非遗生态环境、更丰富的实物资料和更专业的活动场地,从而对非遗有更深刻、直观、全面、系统的认识。这对于促进非遗的传播和传承工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都有极大的作用。

二是有助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代新人。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非遗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它虽是历史的表达,但却不是对过往的迷恋,而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活化。

三是有助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当代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创新教育发展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目的就是要打牢、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九大新闻中心第五场记者招待会上如是表示。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全方面调动学生的眼、耳、口、心、手、足,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学习、体验、感受这些文化财富,让他们更充分地浸润于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文化的传承者。

二、促进文化参与让青少年在活化的教科书中提升关键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立了我国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其中“人文底蕴”居于首位。非遗文化对培养人文底蕴具有独特功能,多样化的非遗项目为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内容,便于开发出高质量、口碑好的研学课程。众所周知,非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巨大、品类众多、形态多样、内涵丰富。围绕非遗进行课程设计,内容上既可以将多个非遗项目组合,也可以针对某个项目形成专题研学活动;既可以有参观、体验,还可以将合作、竞赛、讨论等要素融入,形成十分灵活的活动形式。丰富的非遗资源不仅给研学旅行课题设计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容宝库,还给其以广阔的操作空间,而非遗场馆又是研学过程中学生参观、感受、体验非遗的绝佳场所。

基于非物质文化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体验非遗文化,获得参与实践的丰富经验,使非遗文化传承需要的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良好的综合素质得以保障,对学生成长必须的人生智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确立不仅仅是一种“材料”,更成为一种“养料”。

三、体会文化之美让青少年学会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

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按联合国的说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是人类社会“美”的最高级别。通过研学旅行,可以让青少年学会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光看扮相,就已经美翻了,除了戏曲,山西闻喜的花馍,看了之后怎舍得下口?还有民间的众多手工艺作品,堪比一件件国宝。再者,非遗主要是依靠“人”来传承,非遗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非遗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常在思考,如何让青少年去深度认知非遗?不仅仅只是学到了一些技巧,还能更深入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它是如何被孕育出来。研学旅行通过自然环境的考察、非遗技艺的学习以及文化现象的解读,去深入探索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内在的精神风骨,里面包含了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如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甚至物理、化学等,对青少年课堂所学是一种延展和深入。

非遗会让青少年学会任何的文化创造都是基于一定的基础,首先要认识到“美”,才能更进一步创造出“美”。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去中国玻璃之都——山西祁县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首先是让学生了解玻璃的发展历史、观察整个制作过程、参观各种玻璃器皿、聆听讲解手绘技巧,最后是让学生一起创造性地在玻璃杯上描花。结果让我们非常惊艳,学生在一下午的学习后,自己创作的杯子非常有新意,很多创意就连从事描花技艺几十年的老师傅都称赞不已。在研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并与非遗大师亲密接触,真正体会到了“工匠精神”,每一种手艺,每一个环节都有道德约束与规矩,尊重自然、不懈怠、尽善尽美。

四、绽放文化魅力让青少年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的人

非遗文化的民族、地域特色往往使世界“眼前一亮”,非遗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一个非遗项目就是一片历史资源与时光隧道。大家可否还记得在2023年北京时间8月8日早晨,美国游泳选手菲尔普斯一亮相里约奥运会,就让世界再次见识到了这位泳坛天才的实力,帮助美国队夺得男子4X100金牌,弥补了伦敦奥运会的失金后之痛。不过除了比赛之外,外国观众发现,菲尔普斯有了新款纹身!中国人都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新的爆款纹身,而是我国传统的拔火罐。因此,学习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让青少年从小建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是他长大后去到更大的舞台,获得世界尊重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一步。

研学旅行可以通过特有的活动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科学前卫的现代意识,东方文明的独特神韵和西方人文的哲理思辨和谐地融为一体,让青少年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和品质,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在竞争的同时进行合作,更富创造性地迎接世界的挑战,走向健康、和谐的未来。在活动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养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的能力,成为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

以非遗为典型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DNA,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支撑。因此,保护传承非遗刻不容缓,而用鲜活的教育途径打造文化传承的主渠道,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把“红色种子”种进青年人的心里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5月28日至29日,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总决赛在浙江嘉兴举行。本届大赛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嘉兴市委市政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得到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支持,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单位大力协助。大赛以“青春追寻红色路不忘初心跟党走”为主题,吸引了全国622所高校、3561支队伍、近1.5万名师生参加。经过激烈角逐,50余所高校的60支队伍获得全国奖项,其中,来自南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6个作品获得大赛特等奖。

大赛期间,全国师生通过云上学、实地走、线下比,形成百所高校齐“发力”、千支团队勇“践行”、万件作品比“创意”的生动局面。同时,大赛还将党史学习教育、思政课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向山向海躬身实践,到红色故里触摸历史的脉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智慧、砥砺成长,自觉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沉浸式课堂”赋能党史学习教育

“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乘风破浪、劈波前行,成为领航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巍巍巨轮。”5月27日,在南湖望湖楼台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党史教育课正在进行。入围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全国总决赛的近300名师生代表齐聚在南湖边,通过采风调研、聆听宣讲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地探访党的诞生地,感悟红船精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顾晓园表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党的先进性之源。它所蕴含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大赛将总决赛地点设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的起点——浙江省嘉兴市,并组织开展实地采风、沉浸式党史教育课等特色活动,就是希望广大青年学子在参赛过程中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征程,在实践中接受红色情怀洗礼,激励青年学子通过比赛铭记光辉历史,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大党和小船、沧桑与青春、使命与担当……声声入耳,教科书上的故事霎时生动鲜活起来。

“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齐聚上海,代表全国8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58名党员出席中共一大会议。为避开租界巡捕袭扰,代表们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开会,会议在红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湖革命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钱思雯为师生讲述南湖红船的故事。全场近300位师生代表认真聆听,在沉浸式的体悟中回望党的初心。

参赛学生代表、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刘智航说:“在南湖边,我仿佛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惊涛骇浪的昨天,深刻体会到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赤子初心。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肩上的使命与担当,我将坚定理想信念、修炼个人本领,将小我融入时代的江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围绕“青春追寻红色路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本届大赛在指向上更加聚焦,鼓励参赛师生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为创意核心,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等内容进行产品创意与设计。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南湖之畔,在参赛学生代表的领诵下,全场师生共同庄严宣誓。响亮的声音中传递着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理想、坚如磐石的信念,为这场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专业赛事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力量。

“行走的思政课”回望党的初心

在南湖之畔,探访党的诞生地,重温建党史,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西塘古镇,调研朝南埭社区委员会党员先锋站,观摩基层现代治理新模式;在缪家村,参观文化礼堂、民生议事堂,研习新时代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新路径……连日来,参赛师生在行走中领略了一次身临其境的思政课现场教学,入脑、润心,壮骨、铸魂。

用“行走的思政课”形式夯实青年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用红色文化浸润不断提升大赛铸魂育人的成效,红旅大赛通过充分挖掘地方红色资源,通过组织参赛师生学习好、传承好、发扬好党的成功经验,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百闻不如一见’,大学生走出象牙塔,通过实地调研了解社情民情是很有意义的。在采风过程中,党的诞生与发展历程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文字,而是可触可感的鲜活历史。特别是学生们看到当地美丽乡村的绿水青山、深入体验当地人安居乐业的生活,让参赛大学生对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刘艳红说。

在激烈的比赛间隙,5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宣讲活动走进红旅大赛总决赛现场。嘉兴南湖风景名胜区讲解员蒋昕莹、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讲解员周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讲解员李洋等10位优秀宣讲员聚焦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淬炼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饱含深情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故事。

党史中的“真理”故事、“人民”故事、“奋斗”故事,引起参赛师生的强烈共鸣。参赛选手、中山大学学生赵晟瑜表示,在创作红星照我去战斗微漫画作品时,他多次沉浸在烽火连天的战斗场面中,久久不能平静,“随着宣讲员的讲解,我仿佛又回到了南湖畔、长征路上。小小的南湖红船承载千钧,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初心本色;战斗条件艰苦卓绝,将士们用鲜血铸就了长征史诗,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担当。”

来自南开大学的“山水情”团队设计了一条从嘉兴到湖州的家庭自助旅游路线。据团队成员何紫萍介绍,4名队员分别来自历史学院、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不同学院。“与不同专业的同学合作,融合学科背景、调动探索热情,将脑海中模糊的想法落实成具体的方案,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特别是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设计的线路作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价值,面向不同年龄段家庭成员做分段设计,寓教于游,游客可以在秀美山水中追寻党的发展历程,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

经过11年的深耕发展,红旅大赛的影响力与辐射面与日俱增,不但是面向旅游学科大学生的专业赛事,更是针对性强、感受性高、呈现性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吸引了众多非旅游专业师生参赛。在比拼中,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丰富红色旅游建设内容,在实践中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使红旅大赛成为行走于祖国大地上的一堂生动“思政大课”。

“红培工程”根植红色基因

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于2011年创办,11年来,累计有近8000支团队参赛,征集作品13000余件,带领近四万名大学生走进陕西铜川、河南兰考、贵州遵义、四川南充、福建长汀等一批革命老区,打造出面向“千校万人”的红色育人平台。

红旅大赛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率先发起创办,是北二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工程以下简称“红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北二外不断整合红色资源,着力打造以“红旅大赛”“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全国性大学生红色旅游工作室”为核心的“红培工程”,不断强化“红色引领”,激活“红色细胞”,将红色精神深深融入培育社会主义先进人才的进程之中,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升三者的有效融合,并成功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品项目。

“红旅大赛贯穿了我的大学生活,大赛也见证了我从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到中共党员的蜕变。”大赛选手、深圳大学学生刘梓煜连续四年组队参加比赛。

刘梓煜说:“每一届红旅大赛的主题各不相同,每年深入一个革命红色老区。随着大赛的脚步,我深入田野,实地调研了安徽金寨、福建南平、浙江嘉兴等地,四年来,共走访了6省38市79个调研单位。在备赛的过程中,我不但从‘参赛小白’成长为‘资深选手’,还在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红旅大赛的痕迹留在我成长的每一步里。今后,我会继续讲好红色故事,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华侨大学指导教师孙娟娟表示:“大赛充分挖掘了红色旅游的隐性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在寓教于游、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中受教育、长才干,不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并鼓励大学生以青年人视角,创作出

发展红色旅游 传承红色基因

游客在贵州省遵义市遵义会议会址参观。罗星汉摄/光明图片

沉浸式红色舞台剧红秀延安延安,在陕西省延安市枣园红秀大剧院上演。王德荣摄/光明图片

近日,一段名为“小学生军训体验飞夺泸定桥”的视频火爆网络。视频中,数十名小学生身着军装,排成队在滚滚浓烟中艰难穿越“断桥”。看似简单的红色场景还原,却能让孩子们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沉浸式体验到“革命胜利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拱手相让的,而是用流血牺牲换来的”。正如网友所说,“这是最生动的教材”“少年强则中国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去年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一批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名单,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山东省临沂市、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10家单位榜上有名。这些试点单位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创新举措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其经验做法具有借鉴意义。

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因此,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必须突出红色文化这个核心要素。

坐落在太行山深处的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该县红色资源丰富,拥有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百团大战”砖壁指挥部旧址以及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抗战史实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三处均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武乡县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较早提出了八路军文化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通过举办八路军文化旅游节,宣传八路军文化;打造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和大型实景剧太行山,让游客直接参与体验“当一天八路军,打一场游击战,吃一餐小米饭,体验一次八路军生活”,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景区的灵魂。没有红色文化的滋养和熏陶,红色景区只能是徒有其表。各地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必须抓好红色文化这个核心。要立足于红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的挖掘与研究。红色文化也是红色旅游景区的重要资源。它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要通过文艺创作、模式创新、精彩讲解等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让游客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在鲜活的“教科书”中了解党史、国史,以游促教、以文化人。

在红色旅游中体验红色文化,一方面要突出沉浸式体验感,比如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以大型实景剧太行山把观众带回历史现场;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打造儿童剧新安旅行团,通过广泛走进校园、走向基层、走到孩子们中间,引导青少年励志争当民族复兴的“小好汉”,让“听党话跟党走”的革命薪火世代相传。另一方面,精彩的解说必不可少。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的通知,旨在培养一批“政治思想好、知识储备好、讲解服务好、示范带头好、社会影响好”的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进一步加强红色旅游讲解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传承弘扬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任何领域,模仿与照搬往往省时又省力,但其本身的价值与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各地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在资金利用、项目建设、人才培养、市场开拓、产品建设等方面可以借鉴先进经验,但在发展过程中应当避免同质化,而应立足红色资源优势,突出特色。

特色是文化旅游的制胜法宝,它代表着个性和稀缺性,能提高旅游目的地的识别度、重游率、品牌溢价,带动二次消费,从根本上解决同质化竞争带来的种种行业顽疾。

如何让红色旅游特色更鲜明?一方面要有品牌意识,努力打造红色旅游经典品牌,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依托特有的红色资源,创新展示形式、讲解引导和游览体验,提高内容的震撼力、故事的穿透力、体验的感触力。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其他资源优势,深化红色旅游项目开发,培育新的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品牌,比如,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充分挖掘韶山红色文化、湖湘文化、民俗文化,突出红色主基调,以文物景点保护开发、文艺作品创作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出、文创艺术品研发制作为抓手,强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创新推出特色产品,受到游客广泛欢迎。

以红色文旅赋能革命老区振兴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革命老区大部分位于多省交界地区,它们的发展与振兴始终是党和政府最牵挂的事。202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革命老区在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让革命老区人民逐步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收入不断创新高,不仅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还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广泛发扬,推进了革命老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了革命老区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去年年底,山东省临沂市出台临沂市红色旅游促进办法,从产业发展、保障支持等多方面助力红色旅游发展,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沂蒙精神,促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让红色旅游成果惠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