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五一旅游大数据出炉:旅游收入上海第一,游客接待量成都居首 2019年成都旅游人数多少

五一旅游大数据出炉:旅游收入上海第一,游客接待量成都居首

昨天,携程联合新华财经发布了2023“五一”旅行大数据报告,统计了多个维度的数据,从中可以看到五一期间哪些城市和景点最受游客青睐。

数据显示,今年携程“五一”黄金周总订单同比增长约270%,对比2023年同期增幅也超30%。此外,去哪儿网也表示“五一”机票预订较2023年增长超3成,酒店预订量较2023年增长超4成。飞猪平台也显示机票、酒店、门票预定量同比大增。可以说这个五一假期是强势复苏,消费力得到释放。

十大热门航线,全在“北上广深+成都”

上面就是今年五一黄金周的十大热门航线,可以发现,基本上就是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这几个城市之间的“互动”,其中北京、上海均有6条航线上榜,广州有4条航线,成都、深圳均有2条。

记住“北上广深+成都”这个组合,这五个城市的互动,是中国最重要的几组城市关系,也代表着中国城市网最重要的圈层关系。

十大热门旅游城市,深圳退出群聊?

以下是携程发布的2023“五一”旅行大数据报告,十大热门旅游城市:

图源:携程2023“五一”旅行大数据报告

十大热门旅游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西安、南京、重庆、武汉、长沙。

通过报告可以看出,这十个城市由直辖市和强省会承包了。四个直辖市中,唯一天津没有入列。另外7个省会城市,基本都是强省会或者网红城市,入选TOP10是为应有之义。

值得一说的是,深圳此次排在十名之外,有网友调侃说一谈到旅游,深圳就退出群聊,因为深圳是一个缺少人文古迹与文化特色的城市。不过,深圳城市界面新锐、大企业众多,可以重点开拓产业旅游。在国外,一些拥有世界级大企业的城市,产业旅游会成为一项特色。

有人可能会问,像珠海、三亚、厦门、桂林、丽江这些旅游城市为什么没有进入前十?因为五一这样的节日,游客规模是非常庞大的,小而美的旅游城市,在人气上自然比拼不过大城市。

主题乐园中,唯有长隆可以对抗迪斯尼

图源:携程2023“五一”旅行大数据报告

这十大热门景区,涵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苏州、西安、洛阳、渭南等城市,这些项目或景点反映了当下游客的一些旅游偏好。

世界旅游品牌迪士尼仍然是流量之王,除此之外,大多数景点都是有历史底蕴的名胜古迹,或者是大熊猫基地,真正的人造景点只有迪斯尼和长隆。

十大热门酒店,长隆占了四个

图源:携程2023“五一”旅行大数据报告

十大热门酒店全部都在大湾区和长三角,有意思的是,关于“长隆”字样的酒店就达到4个,由此可见,长隆旅游项目确实火爆。

今年五一期间,广州长隆也请到了萧敬腾去现场助阵,据说当时现场也下雨了,不愧为“雨神”。

地铁客流量,广州与上海旗鼓相当

这里只统计了上海、广州、成都、南京、重庆、武汉、西安、郑州等城市在五一期间的单日客流量:

其实,不管是平时还是五一期间,从地铁单日客流量来看,上海和广州都是遥遥领先,成都的地铁运营里程和广州差不多,轨道交通总里程更是超过了广州,但是目前无论地铁客流量还是轨道交通总客流都与广州存在巨大差距。

值得一说的是,每到节假日,广州地铁的客流量都会超过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一。例如五月一号那天,广州地铁的客流量就超过了上海北京。

旅游收入上海第一,游客接待量成都第一

数据显示,五一期间,上海的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全国第一,但游客接待量,成都反超上海,达到1850.5万人次,排名全国第一。

成都游客接待量巨大,一方面是因为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另一方面和成都的航空枢纽地位有关,具备强大的游客集散能力。

原标题:五一旅游大数据出炉!谁是中国城市的人气之王?

阅读原文

中国城市旅游收入TOP50:北京领跑三亚无缘上榜,长春游客人次均消费最高

其实,抵渝游客人次均消费不仅低于北京,还低于国内许多城市。

2023年旅游收入TOP50城市中,除了广州、宁波、深圳、保定四市由于未公布游客总数量无法计算人次均消费外,剩余的46座城市中,仅有九江、洛阳、重庆三市游客人次均消费不足千元,其中重庆垫底。而同期,长春、苏州、无锡三市游客人次均消费则都超过了2千元,其中长春以2158元排名第一,苏州、无锡紧随其后。

2023年旅游收入TOP50城市人次均消费/搜狐城市制图

尽管长春游客人次均消费领跑榜单,但北方城市在旅游总收入方面依然弱势。中国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也和中国经济类似,呈现出了明显的南北分化现象。

在2023年旅游总收入排名前10的城市中,仅有北京、西安两座北方城市,而在TOP50中,北方城市也仅有15座,占比30%,其中,长春仅次于北京、西安,在所有北方城市中排名第3,但在全国也就只能排在第15的位置。

至于东北四大城市中的剩余三座,大连2023年旅游总收入为1657亿元,排名全国第26名,哈尔滨排名全国第30名,而沈阳则由于旅游总收入不足900亿元无缘前50。

丽江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全国第一

不止是沈阳、兰州、西宁这些北方省会城市无缘前50,就连一些大众印象中的传统著名旅游城市,也在TOP50榜单中查无此城。

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热带滨海城市——三亚,2023年全年旅游总收入仅有633.19亿元,约为北京同期旅游收入的1/10。而黄山、张家界这些因山闻名的旅游城市,2023年旅游收入也均未超过900亿元,纷纷无缘T0P50。

这些具备奇异优美自然风光,以景区景点为核心的旅游城市在榜单中或消失、或殿后的同时,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代表的大都市却在榜单中日益占据重要位置。

这种变化背后,实质是旅游形式的转变。

简而言之,桂林、黄山、张家界等传统旅游城市是以一个个景区和产品集结成旅游产业的城市,而重庆、成都则已经把整座城市变成了没有门票的旅游大景区和大产品。于是,在体验式旅游越来越盛行的当下,传统旅游城市的没落也就变得有迹可循了。

此外,这些面临旅游业转型压力的传统旅游城市,还携带着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固有基因。

2023年丽江等城市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搜狐城市制图

其实,若想精准计算旅游业占GDP的比重,应使用旅游业增加值/GDP这项指标。但由于各地政府并未公布旅游业增加值的具体数值,业界目前只能转而使用旅游业总收入/GDP这一指标,体现一地经济结构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于是,也就出现了丽江旅游业总收入占GDP比重超过200%的夸张现象。

2023年,丽江市全年旅游业总收入1078.26亿元,排名全国第47位,但从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丽江以228.20%的占比排名全国第一。

无独有偶,张家界、三亚、桂林、上饶、晋中、黄山同期的旅游业总收入占当地GDP的比重也都超过了80%。

但旅游业作为敏感性行业,易受到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突发公共事件等多种扰动因素的冲击。于是,当一地经济结构过于仰仗旅游业,其经济系统应对风险的能力也就往往越低。

而这次疫情,更是验证了这个道理。

张家界旅游收入暴跌拖累经济

政策放宽旅游城市终迎“回血”良机

1月23日,受新冠疫情影响,文旅部叫停全国范围内跟团游和“飞机+酒店”服务。伴随着景区陆续关闭,各类旅游活动冻结,全国近4万家旅行社、近3000万旅游从业者迈入漫长“假期”。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受新冠疫情冲击,今年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次负增长56%,国内旅游收入分负增长69%。

全国旅游市场全面受损的背景,旅游城市更是惨淡。

2023年一季度,张家界全市旅游人次、旅游收入、航空旅客吞吐量同比下降68%、69%、63%,影响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下降33.0%。

同样,受疫情影响,三亚的旅游业也遭遇了“断崖式”下跌。今年一季度,三亚全市接待过夜游客221.25万人次,同比下降64.2%,旅游总收入43.39亿元,同比下降75.9%。同期,三亚全市生产总值同比下降7.9%,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重压下,旅游业何时才能回暖复苏,旅游城市望眼欲穿。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加之五一、端午等多个小长假刺激,本地游、周边游逐步复苏,旅游业部分回暖。

但由于,彼时各地仍需严守景区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30%这条底线,并且跨省跟团游迟迟未能恢复,端午假期境内游收入依旧同比下滑超七成。

于是,旅游城市只能转而期待下一轮的经济“回血”良机——中秋国庆黄金周。

7月14日晚,文旅部发布通知,明确除中、高风险地区外,其他地区可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但景区要继续“限量、预约、错峰”,接待游客量由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的30%调至50%。

9月18日,文旅部再发通知,宣布旅游景区接待游客量上限由原来最大承载量的50%上调至75%。

政策限制放宽后,目前国内机票预售量已超去年同期。据去哪儿网大数据研究院预测,今年国庆假期国内民航旅客量同比将增长10%,民航运送旅客超过1500万人次,有望创下十一黄金周设立以来新高。

终于,旅游城市等来了“回血”的时刻,但后期如何提升经济系统应对风险的能力,则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的课题。

[1]各地统计公报,各地旅游业统计公报

[2]2023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中国旅游研究院

[3]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挑战,21世纪经济报道

[4]旅游网红城市的变迁:重庆、成都等大城市为什么受欢迎,第一财经

[5]我国典型旅游城市经济脆弱性及障碍因素分析,经济地理

[6]跨省游冻结半年后启封旅游市场仍难言乐观,财新网

[7]中国国内旅游发展报告2023|新冠疫情与国内旅游:冲击与信心,中国旅游研究院

[8]国庆出游有望创历史新高国内民航客运已恢复八成,财新网返回搜狐,查看

2023年实现游客人次3亿、旅游收入5800亿元:成都旅游能否实现反超致胜

新经济是成都一直重点发力领域,2023年,成都新增新经济企业4.1万户,培育独角兽企业4家,营造形成了一定的新经济活力。

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为成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环境。综观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较多区域,莫不是经济较发达地区。

成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3年分别增长8.2%、9%。成都的常住人口也在增长,2023年达1633万人,同比增加约29万人。在此前发布的新总规中,成都的目标是2035年2300万人,看齐北京。

在现近乎赤膊化的“抢人大战”中,成都早在2023年即有多个动作,占得先机,并延续至今。人才的引入不止于城市人口的扩充,还在于对城市消费、产业和经济的推动。

消费型城市是成都的标签之一,而其已是千万级人口的消费池。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01.8亿元,同比增长10%,位列副省级城市增速第二。

其中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健康养生等消费升温,包括会展收入增长17.2%,餐饮收入增长13.7%。

乐观豁达、享受生活的城市文化沉淀,使得成都的常住人口本身就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区域优质消费市场。

一个细节,2023年末,成都汽车保有量就达到406万量辆,仅次于北京,全国排名第2。

同时,成都通过交通条件的改善,来为旅游消费提供

2023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

2023年,旅游经济继续保持高于GDP增速的较快增长。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稳步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基础更加稳固。全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入出境旅游总人数3.0亿人次,同比增长3.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一、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1.7%

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 %。其中,城镇居民44.71亿人次,增长8.5%;农村居民15.35亿人次,增长8.1%。国内旅游收入5.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其中,城镇居民花费4.75万亿元,增长11.6%;农村居民花费0.97万亿元,增长12.1%。

二、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增长4.4%

入境旅游人数1.45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其中:外国人3188万人次,增长4.4%;香港同胞8050万人次,增长1.4%;澳门同胞2679万人次,增长6.5%;台湾同胞613万人次,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入境旅游人数按照入境方式分,船舶占2.9%,飞机占17.4%,火车占2.6%,汽车占21.2%,徒步占55.8%。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657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5%。其中:外国人2493万人次,增长5.5%;香港同胞2917万人次,增长3.5%;澳门同胞611万人次,增长10.4%;台湾同胞552万人次,下降0.2%。

三、国际旅游收入达1313亿美元

国际旅游收入131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其中:外国人在华花费771亿美元,增长5.4%;香港同胞在内地花费285亿美元,下降2.0%;澳门同胞在内地花费95亿美元,增长9.4%;台湾同胞在大陆花费162亿美元,下降0.2%。

四、入境外国游客亚洲占比75.9%,以观光休闲为目的游客占35.0%

入境外国游客人数中含相邻国家边民旅华人员,亚洲占75.9%,美洲占7.7%,欧洲占13.2%,大洋洲占1.9%,非洲占1.4%。其中:按年龄分,14岁以下人数占3.8%,15-24岁占13.9%,25-44岁占49.3%,45-64岁占28.1%,65岁以上占4.9%;按性别分,男占58.7%,女占41.3%;按目的分,会议商务占13.0%,观光休闲占35.0%,探亲访友占3.0%,服务员工占14.7%,其他占34.3%。

按入境旅游人数排序,我国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前20位国家如下:缅甸、越南、韩国、俄罗斯、日本、美国、蒙古、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德国、英国、朝鲜、法国、意大利其中缅甸、越南、蒙古、印度、朝鲜含边民旅华人数。

五、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1.55亿人次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55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202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不断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2023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35.05万个,从业人员516.14万人。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单位66775个,减少60个;从业人员69.49万人,增加2.43万人。

2023年,全国艺术院团继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树立精品意识,攀登艺术高峰。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以提高文艺作品质量为生命线,涌现出豫剧重渡沟、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话剧人间烟火、儿童剧火光中的繁星、歌剧道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草原英雄小姐妹、芭蕾诗沂蒙三章、交响音乐会钱塘江交响、民族音乐会畅想京津冀等一批优秀作品。根据对全国400家重点统计艺术院团统计,2023年共创排艺术作品816部,其中新创523部,复排228部,移植改编65部。

在上海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艺术节坚持以“逐梦新时代——向国庆献礼,向人民汇报”为主题,51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演出102场;话剧谷文昌等10部作品获得第十六届文华大奖,曹舒慈等10位演员获得文华表演奖。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共计展出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近1200件,充分实现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办节宗旨和“十万观众在剧场、百万观众在现场、千万观众在线上”的办节目标。

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795个,比上年末增加672个,从业人员41.2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2万人。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的艺术表演团体2051个,占11.5%,从业人员11.33万人,占27.5%。

全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296.80万场,比上年降低5.0%,其中赴农村演出171.27万场,赴农村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57.7%;国内观众12.30亿人次,比上年增加4.6%,其中农村观众7.68亿人次;演出收入127.77亿元,降低16.1%。

全年全国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共组织政府采购公益演出15.73万场,观众1.20亿人次,分别比上年降低2.7%和6.3%。利用流动舞台车演出11.26万场次,观众0.89亿人次,分别比上年降低4.6%和6.3%。

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2716个,比上年末增加238个。观众座席数181.87万个,比上年降低5.3%。全年共举行艺术演出24.54万场次,增长37.2%;艺术演出观众人次67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8%;艺术演出收入55.92亿元,比上年增长49.4%。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场馆1202个,比上年减少34个。全年共举行艺术演出6.19万场次,比上年增长2.8%;艺术演出观众人次25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3%。

年末全国有美术馆559个,比上年末增加31个,从业人员5016人,增加272人。全年共举办展览7268次,比上年增长3.5%,参观人次41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2%。

2023年,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切实推动落实各项公共服务领域重点改革任务,2325个县市、区出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494747个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649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1711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推进戏曲进乡村,全年为国家级贫困县的12984个乡镇配送8万场戏曲演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国家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中心,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第四批创建示范区暗访工作。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第十八届群星奖评奖、第二十届中国老年合唱节、“我和我的祖国”—文化新生活全国广场舞展演、2023年全国乡村春晚百县万村网络联动等活动,全面展示新时代群众文艺繁荣发展的最新成果。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启动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和城市旅游服务中心规范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全年共建设旅游厕所2.23万座,完善全国旅游厕所管理系统,上线旅游厕所电子地图。

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96个,比上年末增加20个。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57796人,比上年末增加19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6966人,占12.1%;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18540人,占32.1%。

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1699.67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6.5%;图书总藏量111781万册,比上年末增长7.3%;电子图书86557万册,增长7.0%;阅览室座席数119.07万个,比上年末增长6.6%;计算机22.58万台,其中供读者使用的电子阅览终端14.57万台,均与上年基本持平。

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21.4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7.0平方米;全国人均图书藏量0.79册,比上年末增加0.05册;全年全国人均购书费1.68元,比上年末减少0.09元。

全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发放借书证8627万个,比上年增长18.8%;总流通人次90135万,增长9.9%。书刊文献外借册次61373万,比上年增长5.8%;外借人次26609万,比上年增长3.1%。全年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195732次,比上年增长9.3%;参加人次11786万,比上年增长10.7%。

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073个,比上年末减少391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3530个,比上年末减少328个。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190068人,比上年末增加443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6675人,占3.5%;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17503人,占9.2%。

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4518.18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5.5%;业务用房面积3295.21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4.7%。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322.72平方米,比上年末提高15.77平方米。

全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45.11万场次,比上年增长11.7%;服务人次78716万,比上年增长11.6%。

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8094个,演出17.65万场,观众7564万人次。由文化馆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44.18万个,馆办老年大学769个。

四、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

2023年,进一步强化担当作为,注重源头把关,支持引导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改进服务、转变形象,进一步提升市场监管水平。起草制定关于加强重点营业性演出活动监管的通知游戏游艺设备管理办法网络音乐内容自审规范旅游产品和服务内容管理指导规范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为提升质量、规范管理提供政策保障。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严格旅行社资质管理,取消112家旅行社出境游业务资质或旅行社业务资质。开展星级饭店专项整治,完成对30个省份93家五星级饭店的暗访检查。启动首批星级旅游民宿评定工作,对24个省份52家民宿进行现场检查。依法调整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审批范围,清理僵尸企业并注销许可证1228家。举办第四届全国导游大赛,召开全国导游工作座谈会,启动导游专业素养研培计划。建立歌舞娱乐场所曲库提供商内容自审机制,加强卡拉OK音乐源头治理。制定全国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工作流程,公布首批全国旅游市场黑名单。开展“文明旅游为中国加分”“文明旅游视频挑战赛”等活动,陆续推出70位知名文艺工作者微博视频,号召大家文明出行。

年末,全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共计22.02万家,较上年末减少1.91万家;从业人员164.59万人;营业收入8467.90亿元,营业利润1046.58亿元。其中,娱乐场所67367个,从业人员54.25万人,营业收入535.50亿元,营业利润71.55亿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16809个,从业人员31.19万人,营业收入243.85亿元,营业利润41.28亿元;演出市场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共有机构数22944个,从业人员49.94万人,营业收入1551.87亿元,营业利润134.80亿元;艺术品经营机构6036个,从业人员2.44万人,营业收入89.30亿元,营业利润20.30亿元;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7002家,从业人员26.78万人,营业收入6035.15亿元,营业利润776.20亿元。

年末全国旅行社38943个,比上年末增加2940个。全年入境旅游接待1829.62万人次,国内旅游接待18472.66万人次,出境旅游组织6288.06万人次。2023年度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6621.76亿元,营业利润30.06亿元。2023年全国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41.06万人。

年末全国星级饭店10130家,平均房价378.55元/间夜,同比增长6.3%;平均出租率56.7%,同比下降1.3%;每间可供出租客房收入214.65元/间夜,同比增长4.9%;每间客房平摊营业收入40424.51元/间,同比增长5.4%。

2023年,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持续加强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等各类市场综合执法。以整合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全国各省区、市均已印发改革实施意见。198个市州、盟,1158个县市、区完成整合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与旅游市场执法队伍、整合市区两级执法队伍、落实“局队合一”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全年开展各类培训10类20余期,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指导各地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全年通过该平台进行举报登记13802件,办结10758件;累计发起日常检查1994571件,出动检查5367862人次;建议立案28330件,办结案件累计39219件。开展重大案件评选,评选80余件2023-2023年度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大案件。

全面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建立常态化“体检式”暗访评估机制,基本实现全国全覆盖。排查主要营业性演出票务平台、网络文化经营单位,部署查处违规从事演出票务经营活动、经营含有禁止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案件。整治旅游市场突出问题,集中对黑龙江、吉林、广西等重点地区边境旅游市场进行专项整治。部署开展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120余万人次,检查经营单位52万余家,立案调查8300余件,责令停业整顿715家,吊销许可证113家。

五、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2023年,制定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实施方案,协调推进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美术馆藏品、地方戏曲剧种、传统器乐乐种的全国普查。印发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技术规程,开展旅游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制定、组织编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协同推进资源开发和市场开发,举办“心灵四季·美丽中国”夏季、冬季旅游推广活动。举办第十四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印发实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公布首批71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5A级旅游景区新增22家。加强旅游景区动态管理,开展旅游景区整改提质专项行动,全年复核景区总数超过5000家,对7家5A级旅游景区、1186家4A级及以下等级景区做出处理。新认定4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形成以3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引领、453家省级旅游度假区为基础的度假旅游发展格局。印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开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质升级工作,对首批17家国家旅游度假区进行复核并限期整改。

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工作,举办第二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建设行动。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开展系列活动,策划推出10大类、100条体现时代精神的学习体验精品旅游线路,启动了红色基因代代传系列红色故事短视频拍摄,指导开展了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服务规范行业标准进行修订,开展红色旅游优秀讲解词出版活动,启动罗霄山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四渡赤水红色旅游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深化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首批32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健全乡村旅游金融支撑体系,会同中国农业银行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的通知,未来5年将提供1000亿元意向性信用额度,用于支持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与推广。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力量,举办12期培训班,培训村干部和乡村旅游带头人1700余次。

深入推进旅游扶贫工作,推出“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品牌,开通“三区三州”旅游扶贫专列,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文化旅游提升工程积极支持“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年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有关项目329个,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2.65亿元。

2023年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稳步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基础更加牢固。全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入境旅游人数1453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出境旅游人数1546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3%;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1%。

年末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2402个,全年接待总人数64.7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7.5%,实现旅游收入5065.72亿元,增长7.6%。

2023年,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入融合,总结推广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经验模式,牵头起草并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推动“数字化艺术品图像显示系统的应用场景、框架和元数据”标准经国际电信联盟批准成为国际标准。实施文化和旅游创客行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扶持计划和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服务能力提升计划。举办数字文旅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及VR文旅、品牌授权等专项活动。实施高质量产业人才培养扶持项目,培训3500余名各类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在北京市东城区和浙江省宁波市创建设立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举办常态化、品牌化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专项债券对接交流活动及精品项目交流对接活动。开展“一带一路”文旅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征集与扶持活动,遴选45个重点项目并给予宣传推介、人员培训等多项扶持。举办第4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论坛、第12届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为中外文化企业交流合作搭建高水平平台。组织300余家文化企业以“中国展区”形式集中亮相8个海外国际重点展会,帮助企业打通国际渠道。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24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7.0%,持续保持较快增长。

2023年,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各地文物行政执法责任、职责分工和协同机制。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效能,推动国务院核定公布第八批7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总数达到55项,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公布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建立长城保护传承利用长效工作机制。继续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印发藏文古籍保护工作方案。启动西藏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工程。开展全国文物建筑和博物馆消防安全大检查及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公布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印发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编制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总体规划,开展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和闽西、金寨、阿坝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开放延安鲁艺旧址。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及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全国共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

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文物机构10562个,比上年末减少402个。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518个,占33.3%;博物馆5132个,占48.6%。年末全国文物机构从业人员16.2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2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0123人,占6.2%,中级职称21176人,占13.0%。

年末全国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5130.19万件,比上年末增加166.57万件/套,增长3.4%。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3955.38万件/套,占文物藏品总量的78.0%。

2023年全国各类文物机构共举办陈列展览30728个,比上年增加2809个。其中,基本陈列15038个,比上年增加1362个;临时展览15690个,比上年增加1447个。接待观众1342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其中未成年人31654万人次,增长6.7%,占参观总人数的23.6%。博物馆接待观1147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9%,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总数的85.5%。

截至2023年末,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2项。进一步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全年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01亿元,支持建设了2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有效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2453个,从业人员17032人。全年全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举办演出71903场,比上年增长9.7%;举办民俗活动16987次,比上年增长0.8%;举办展览19584场,比上年增长3.6%。

八、文化和旅游对外及对港澳台交流

2023年,以文化和旅游双边交流机制及中俄、中南非、中印、中日、中欧、中英、中法、中德等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为抓手,深化推动与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文化和旅游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中文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成功连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执委会成员2023—2023年。在金砖合作机制、G20机制、上合组织等多边合作机制框架下开展广泛合作。

不断加强品牌培育,2023年“欢乐春节”在133个国家和地区的396座城市开展近1500场活动,活动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互动性和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持续加强“美丽中国”旅游形象海外推广,组织参加各类国际旅游展,成功举办“葡萄牙中国文化节”“中老挝旅游年”“中柬埔寨文化旅游年”“中国—太平洋岛国旅游年”“中国—新西兰旅游年”“中赞比亚文化年”“中国—克罗地亚文化和旅游年”“俄罗斯文化节”“2023越南文化日”“跨越太平洋—中国艺术节”“中葡文化节”等形式丰富的文化交流和旅游推介活动。

加强海外阵地建设,完成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展览补充方案,与芬兰签署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协定,在马来西亚、罗马尼亚、卢森堡新设3家中国文化中心。截至年末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数量达到40家,驻外旅游办事处20家。指导驻外机构联动举办“中国旅游文化周”等品牌活动,组织各类活动379场次,参与公众累计194万余人次,中外媒体报道1100余篇,有效覆盖超过5000万人次。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建设,共有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的475家国内外文化艺术机构加入。举办第4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9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推进“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推动海外中华古籍数字化回归和重点古籍保护工作。遴选扶持45个“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在俄罗斯、越南等10多个国家陆续实施。

深入开展对港澳台文化和旅游工作,开展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系列交流活动。研究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出台文化和旅游领域落实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措施。实施“支持港澳文化内地及海外交流计划”“港澳青少年知行计划”和“华夏文明·薪火相传”计划。组织参加香港国际授权展、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海峡两岸台北夏季旅游展等展会。举办“海峡两岸书院创新与融合论坛”,成立“海峡两岸书院联盟”。持续开展“根与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2023艺海流金诗画浙江——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界交流活动”“守望精神家园——第6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活动,不断做深做实对港澳台文化品牌。

全年经文化系统审批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2292起,46060人次参加;对港澳文化交流项目326项,7290人次参加;对台文化交流项目197项,6457人次参加。

2023年,中央财政通过继续实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发展基金等项目,共补助各地文化和旅游建设资金101.00亿元,比上年22.5%。

全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1065.02亿元,比上年增加136.7亿元,增长14.7%;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76.07元,比上年增加9.54元,增14.3%。

文化和旅游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45%,比重比上年增长0.03个百分点。

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中,县以上516.91亿元,占48.5%,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文化和旅游事业费548.11亿元,占51.5%,比重比上年降低了2.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478.15亿元,占44.9%,比重提高了0.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265.31亿元,占24.9%,比重降低了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277.97亿元,占26.1%,比重降低了0.1个百分点。

全年全国文物事业费415.40亿元,比上年增加36.61亿元,增长9.7%;文物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18%,比重比上年增长0.01个百分点。

据财政部统计,2023年全国财政支出中,文化旅游体育传媒经费4033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3%,占财政支出的1.69%,比重比上年增长0.10个百分点。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西昌海河天街夜景叶昌云摄

□旅萱图片除署名外由省文旅厅提供

第三批天府旅游名镇10个

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拥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四大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和客家博物馆、客家公园。引进华侨城、四川旅投等大型文旅企业,打造中国艺库、七十二院等高端民宿等多种业态,形成集艺术原创、国际演艺、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2023年接待游客360.4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2亿元。

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高规格建设曾家山山地康养旅游度假区,打造林家坝子、曾家山旅游大数据中心、曾家山·原乡度假区等旅游产品,形成“生态、美食、医药、运动、文化”一体化发展格局。成功承办2023年四川省旅游景区发展大会。2023年接待游客263万人次,旅游收入11.8亿元。

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全省乡村旅游提升发展试点镇。坚持文旅兴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美丽经济”,成功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3A级乡村旅游景区五龙度假区,已发展特色餐饮40余家、民宿床位500余张、游乐项目15个,网红民宿“素清”和“芸桢”。2023年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旅游收入5000万元。

是中国竹业特色之乡、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有省级非遗“双河凉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长宁苦笋、省级文保单位古镇文庙。按照“千年盐城、凉糕故里”形象定位,建设双河凉糕一条街、竹盐文化馆、凉糕非遗馆,开发稻田观光、稻田婚礼等特色旅游体验项目。2023年接待游客258万人次,旅游收入10.03亿元。

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坚持“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理念,统筹推进产业发展、新村建设、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围绕“诗画田园慢生活”主题,建成花样年华、橙海阳光、丝情画意等六大景区。2023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9亿元。

是全国森林康养标准化建设基地、省级旅游度假区。依托峨眉山和瓦屋山,以康养文旅产业为主导,推动“医、养、游、居、文、农、林”七业融合,建成温泉酒店、亲子主题酒店、旅游街区、森林禅道、汽车营地,打造集山地运动、半山温泉、休闲度假、养生居住等为一体的国际化避暑养生度假区。2023年接待游客1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48亿元。

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突出发展红色旅游,加快规划建设和提升两弹城红色旅游景区、“两弹一星”精神研学基地、长卿山旅游功能区、潼江人家旅游功能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梓潼校区等项目,全面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023年接待游客5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725万元。

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丰富的地文景观、冰雪景观、生物景观和嘉绒特色文化,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产业和嘉绒文化体验,打造雪山观光、登山、探险、穿越、文化体验等旅游业态。2023年接待旅游人数50万人次,旅游收入4000万元。

是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拥有独具特色的碉楼藏寨、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源远流长的东女遗风、巍峨壮丽的秀美山川。推动“美人谷+康养+农业+工业+艺术+文化遗产+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全国最具风情美人谷、全国最佳阳光康养目的地”。2023年接待游客80.37万人次,旅游收入8.84亿元。

位于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核心区,镇内旅游度假设施配套完备,主题特色鲜明,文化旅游与研学、科普、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了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凉山国际音乐节、火把狂欢夜、惠民音乐会、海河夜游等特色活动。2023年接待游客287万人次,旅游收入8.9亿元。

●彭州市无所事事梧桐店民宿

位于成都市彭州市桂花镇蟠龙村,在原有传统民宿基础上,按国家等级旅游民宿标准改建。民宿以瓷文化为主题,常态组织游客参与特色活动,成为龙门山片区民宿人才培训和产业孵化基地。获得2023年中国民宿黑松露奖TOP50。

位于成都市邛崃市平乐古镇芦沟竹海景区,在保留原有民房建筑形态基础上提升改造而成。依山傍水,力求“融于自然而不打扰自然”,主材料均为老木头、老砖石、竹子,装饰品大多从老百姓家中淘来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器皿,获得“成都最具特色民宿”称号。

位于成都市大邑县4A级景区新场古镇内,由古建筑谢家大院复建而成,具有明清时期川西建筑特色。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传播、区域社会文明和经济建设,带动当地农户土特产销售,成为当地具有影响力的民宿品牌。2023年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

●合江县龙挂山·半山云舍民宿

位于泸州市合江县法王寺镇龙挂山景区,由六幢具有浓郁川南特色民居风格的吊脚小楼与竹林、茶园、水池、庭院等外部景观组成,以当地的丹霞红石、穿斗木构等传统文化因素为精神内核。获得“四川省竹林人家”称号。

位于内江市资中县孟塘里原乡生态旅游示范园,在老宅基础上重建而成。以宗亲文化为主题,利用景区开展采摘、农耕、祠堂家训文化体验活动,开发农特商品。获得国家住建部第二批田园综合体实例三等奖。

●汉源县后山朴院·梨花溪民宿

位于雅安市汉源县九襄镇后山村4A级景区花海果香内,由原凉山小学校舍和村活动中心改建而成。以后山朴院为样板点,组建汉源民宿联盟,带动群众就业,实现农民增收。获得“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目的地”称号。

●遂宁市河东新区荷堂上院·禅意民宿

位于遂宁市河东新区,比邻遂宁地标临仙阁,由仿古建筑参照四合院布局建筑而成。以禅文化为主题,具有川西民居文化特色。带动当地手工艺品蜀绣销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位于泸定县5A级景区海螺沟磨西镇磨西老街。主体建筑以茶马古道背夫为主题,采用磨西传统民居建设工艺,和磨西古镇多民族特色相融合。该民宿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金熊猫奖”。

天府旅游名品第一批9件

●蜀锦·熊猫框画系列推荐地:成都市简介:蜀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拥有两千年历史,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蜀锦·熊猫框画系列采用传统蜀锦工艺,画芯含桑蚕丝,画框为实心松木,款式有蚕宝、太极、川剧、福娃等。

●蜀绣·围巾披肩系列推荐地:成都市简介:蜀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蜀绣·围巾披肩系列产品,甄选丝质密实、100%桑蚕丝,结合非遗蜀绣工艺,盘金绣等多种针法技艺,图案立体自然凸浮于面料上,具有中国工艺美术之美,是馈赠友人之佳品。

●绵竹年画·画布系列推荐地:德阳市简介: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美誉。画布系列采用绿色环保的纺织品棉麻为原材料,用特殊颜料手绘其上,技法细腻,色彩鲜明,内容丰富,有明显地域属性,是家用及馈赠上佳之选。

●三星堆·盲盒系列推荐地:德阳市简介:以三星堆文物为原型,融合变脸、茶文化等巴蜀非遗文化元素,开发了三星堆祈福神官、三星堆川蜀小堆、三星堆摇滚盲盒等系列产品。体现了三星堆文物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并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使文物活化更具生活色彩。

●“乐活熊猫”·玩偶系列推荐地:成都市

简介:该系列以“熊猫+”为创意点,结合成都市井文化、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进行设计,开发了六款产品,采用进口仿真毛绒面料制成,意在体现熊猫的憨厚可爱之感,给人以真实的体验。

●“大佛印象”·佛脚抱枕推荐地:乐山市简介:是乐山大佛景区“大佛印象”文创品牌的代表性产品之一,通过深挖大佛千年历史文化,以“乐”“喜”“悟”“问”四个景区文化为基础,采用水晶超柔棉绒布制作,安全、舒适、实用、充满趣味。

●“峨眉记忆”·灵猴玩偶推荐地:乐山市简介:该产品以峨眉山灵猴为设计灵感,面料柔软舒适亲肤,可固定立于肩上、搭在胸前、挂在包上,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和纪念性,成为打卡峨眉山的一道动人风景。曾获2023年四川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多次作为伴手礼赠送给国内外宾客。

●青神竹编·平面系列推荐地:眉山市简介:选用青神独有的单竹,通过80多道工序制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2023年平面竹编被评为四川省地方标准,2023年被授予竹编艺术传承国际范例奖。代表作苦乐清凉清明上河图等,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荥经砂器·侧把壶系列推荐地:雅安市简介:烧制技艺起源于春秋时期,沿用传统手工作坊生产方式,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器具通过文化创作,形成以茶具、工艺摆件为代表的文创产品,获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人文奥运产品金奖。

羌乡古寨景区——茂县坪头羌寨

首批天府旅游名村30个

●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国家4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以农业大田景观观赏、非遗手工文化体验、乡村振兴示范教育、红色主题教育等为特色,建有乡村十八坊、第五季香境、第五季妈妈农庄等主要景点。2023年接待游客79.63万人次,旅游收入5803万元。

●成都市锦江区红砂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形成以“许燎源现代艺术博物馆”“满村文化”“地心引力”等为代表的文创创作交流聚集区、特色旅游业态休闲区、微度假小型田园综合体。2023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55.01万人次,旅游收入29954万元。

●崇州市竹艺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走进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竹编非遗旅游”为内核,营造多元场景,打造竹编博物馆、来去酒馆、三径书院等业态,形成“竹生态、竹生活、竹空间”文旅产业生态圈。2023年接待游客70.12万人次,旅游收入2309万元。

●蒲江县明月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及陶艺手工艺打造人文生态度假村落,已引入51个乡村文创旅游项目和100余名艺术家、创客,建设了剧场、陶艺工作室、图书馆、民宿等多种业态产品。2023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收入1.02亿元。

●彭州市宝山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整合乡村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综合规划公共服务、旅游服务等设施,打造建设宝山温泉度假区、宝山乡村旅游区、太阳湾风景区、回龙沟风景区四大板块。2023年接待游客81万人次,旅游收入1.53亿元。

●攀枝花市仁和区迤沙拉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中国最美古村落、十大四川最具保护价值村落。拥有传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谈经古乐、茶马古道遗迹、金沙江大峡谷景观、传统美食九大碗等文旅资源。2023年接待游客22万人次,旅游收入2300万元。

●自贡市沿滩区百胜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仙市古镇景区为依托,利用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发展景区配套型乡村旅游,满足游客休闲接待、民宿体验等需求。2023年接待游客168万人次,旅游收入3.63亿元。

●泸州市纳溪区民强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酒旅融合为特色,通过白酒储酿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花田酒地景区,将传统酿造、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带动旅游、旅游反哺产业”联动发展。2023年接待游客152万人次,旅游收入2.2亿元。

●绵竹市年画村:国家级非遗保护性生产基地、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4A旅游景区。以传承优秀德孝文化带动乡风文明,创造了“农忙扛锄头、农闲握笔头”生产组织模式和以“文创社区+大师坊”为载体的发展模式,将年画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2023年接待游客190万人次,旅游收入10.6亿元。

●绵阳市安州区齐心村:国家森林乡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村。依托本地文旅资源优势,创新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精品民宿、研学教育、山地运动、乡土美食、康养度假等特色旅游业态。2023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3400万元。

●广元市利州区月坝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川省首个高山湿地保护小区。拥有月坝高山湿地等36个旅游资源,形成“游古村、揽月坝、探溶洞、踏青流、享田园”乡村旅游产品,集康养度假、民俗体验、旅居养老、休闲农业等功能于一体。2023年接待游客1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825万元。

●青川县阴平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地处阴平古道,位于青川国家大熊猫公园入口,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青溪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北民居村落、山峰、峡谷资源组合特色鲜明。2023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4亿元。

●大英县为干屏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第一批、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拥有被誉为“手工制盐活化石”卓筒井小口径井盐深钻汲制技艺遗址,重点打造集科学教育、休闲养生、观光农业、田园情趣为一体的“宋井桃蹊”乡村旅游品牌。2023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749万元。

●内江市市中区尚腾新村: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试点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位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鹤湖核心区域。拥有国家级非遗汉安夏布绣,主要以“产业+旅游+休闲娱乐+体验”的模式发展乡村旅游。2023年接待游客10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亿元。

●峨边县底底古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紧邻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黑竹沟,是典型的彝族特色旅游村寨,主要发展彝族刺绣、彝族篝火体验、特色民宿等。2023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120万元。

●南充市高坪区江陵坝村: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依托中法农业科技园,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园区和康养基地。有嘉陵江流域最大最完整的生态湿地,打造了凤仪湾木屋康养地、鸟巢亲子乐园等业态。2023年接待游客1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9亿元。

●宜宾市翠屏区高桥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致力于发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竹文化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以“中国李庄,竹村高桥”为主题,形成竹基地、竹庭院、竹游道等竹特色村项目。2023年接待游客9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436万元。

●高县大屋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乡村旅游精品村寨。早茶历史悠久,品牌众多,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茶庄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依托早白尖茶产业基地,丰富旅游产品形态和商业业态,发展系列茶主题旅游产品。2023年接待旅游游客5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121万元。

●岳池县郑家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四川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位于岳池农家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核心部位。以陆游诗篇岳池农家为文化主脉络,挖掘“花、酒、丝、姑”四大元素,打造“岳池农家·陆游记”和“陆游的诗和远方”文化IP。2023年接待旅游游客9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436万元。

●宣汉县大窝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巴山云顶省级旅游度假区核心区。主要发展生态旅游、土家族巴文化特色、土家风俗人情民宿体验,有国家级非遗薅草锣鼓。2023年接待游客1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

●通江县王坪村: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四川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依托王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充分挖掘本地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推进农旅、文旅融合发展,2023年接待游客1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000万元。

●石棉县安顺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依托安顺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一台红色剧目、一堂红色旅游党课、一场红色研学为主线,形成了以红色教育、红色旅游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业态。2023年接待游客105.8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1959万元。

●丹棱县幸福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以川西民居、古道、古村、古桥等特色人文资源,构建起以川西农耕民俗体验、农事体验为主题的旅游业态,2023年接待游客约10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000万元。

●洪雅县红星村:中国传统村落、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水利风景区。依托国家4A级旅游景区柳江古镇、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曾家园等资源优势,形成以休闲度假、非遗传承体验、美食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态。2023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4000万元。

●乐至县旧居村:全国文明村、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依托国家4A级陈毅故里景区、薛苞历史古街、羊叉河生态农业公园等旅游景点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孝文化旅游。2023年接待旅游人次201万人,旅游综合收入27500万元。

●稻城县亚丁村: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四好村。依托国家5A级旅游景区稻城亚丁景区,形成峡谷观光、星空观赏、藏文化体验为特色的旅游业态。2023年接待游客5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285万元。

●康定市若吉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依托大渡河雄浑的自然资源和藏羌文化走廊、茶马文化走廊等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游、民俗风情游、文化体验游。2023年接待游客5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900万元。

●理县桃坪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传统古村落、省级风景名胜区,获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依托桃坪羌寨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及丰富的羌族特色文化资源,形成休闲度假、农事体验、民俗文化演绎等旅游业态产品。2023年接待游客3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4亿元。

●茂县坪头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依托坪头羌寨和中国古羌城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羌文化”旅游体验主题,带动餐饮、住宿、休闲观光、避暑康养、采摘体验等业态发展。2023年接待游客64.1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924.8万元。

●德昌县角半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川省森林康养基地。依托螺髻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黑龙海子省级森林公园,深入挖掘自然资源、农耕文化、川西建筑遗存,形成民俗节庆游、乡村休闲游、森林康养游等业态。2023年接待游客7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000万元。

成都导游协会高级导游,从事导游工作9年。获得2023年度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金熊猫奖”。入选2023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技术技能人才培训项目——“金牌导游”培养项目。

成都新闻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高级导游,从事导游工作11年。获得2012四川导游大赛第一名,并被授予“2012四川十佳金牌中文导游”;获得2023年度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入选2023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技术技能人才培训项目——“金牌导游”培养项目。

阿坝州旅游协会高级导游,从事导游工作23年。荣获2010年度全国模范导游员、2010年度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入选2023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金牌导游”培养项目,参与编写四川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口试指南。

成都天骄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中级导游,从事导游工作18年。荣获2023中国好导游、2023年度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金熊猫奖”,入选2023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金牌导游”培养项目。

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高级导游,从事导游工作30年。荣获2001年度全国文明导游员、2006年度全国优秀导游员,入选文旅部2023年“金牌导游”人才培训项目。曾担任北京2008奥林匹克火炬接力火炬手,著有四川导游职业手册等。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高级导游,英语导游,从事导游、出境领队35年。荣获2010年全国导游大赛英文组二等奖,入选2023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技术技能人才培训项目——“金牌导游”培养项目,著有出境领队实用英语指南等。

邓小平故里管理局讲解员,从事讲解工作17年。参加“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讲解工作,获第二届四川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专业组金牌讲解员。

泸定县文物管理局讲解员,从事讲解工作17年。在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中任讲解员并担任讲解二组组长。发表铁纪勇胜铁索寒、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等10余篇理论文章。

朱德故居管理局讲解员,从事讲解工作5年。荣获第二届四川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志愿组金牌讲解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四川赛区十佳博物馆讲解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