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成都金沙遗址导游词 成都介绍导游词

朋友们,我们现在已经站在三千年前金沙遗址的土地上了,让我们走进金沙,一起开始一次金沙发现之旅。

(走进大门办好相关入圆手续后)

金沙遗址是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第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也是四川省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金沙遗址的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迷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可以说金沙遗址再现了古代蜀国的辉煌,复活了一段失落/span>的历史,揭示了一个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古代文明。并将成都市的建城史从距今23XX年提前到距今30XX年左右。

金沙遗址的发现再次掀起了古蜀王国神秘的面纱。而金沙村这个成都市西北郊平淡无奇的小村庄,在XX年初顿时成为西部的磁场,社会关注的焦点,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在金沙遗址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占地面积达456亩(3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5000平方米,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园林区等几个部分组成。建筑投资达3.9亿元(不含土地费用)。园林区以生态保护为主,强调对遗址的保护,选择了大量长绿植物,如桢楠、银杏、水杉等。为了不破坏下面的地层,这些树木全部栽种在深达2米的垫土之上。

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是金沙遗址的遗迹馆。这座近圆形的斜坡式全钢结构建筑,总面积约7588平方米,高度19米,跨度63米;是金沙遗址大型祭祀活动场所的发掘地点,保存有中国目前最为完整的大型祭祀遗迹场所;同时,这里的考古发掘还在继续进行。大家在这里一方面可现场感受30XX年前古蜀国宏大的祭祀场面,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这里近距离实地观看考古发掘的过程,亲身体验考古工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还可亲眼目睹一件件珍贵文物的出土。

XX年2月8日,金沙王国尘封已久的大门在这里被悄然地打开。从现有的现象分析,这里是古蜀王国一处专用的滨河祭祀场所,它沿着古河道的南岸分布,面积约10000平方米。古蜀人最初很可能是在河岸上进行祭祀,仪式结束后将祭品埋在河滩上,用土进行敷盖。下次祭祀仪式后又将祭品掩埋,层层垒叠,从商代晚期直至春秋早期,经历了长约5XX年的漫长岁月。

在我们祭祀活动场所的发掘中,目前已经发现了60多处与祭祀有关的遗存。从遗存情况与埋藏物品分析,这里的祭祀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甚至同一个阶段里使用的祭祀用品还有较大的差别。

第一阶段的祭祀用品以象牙、石器为主,还有一些陶器、漆木器和极少量的玉器,时代约当殷墟二、三期(大约公元前1200前后)。

第二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使用金器、铜器、玉器作为祭品,第一阶段使用的象牙仍大量使用,但石器和漆木器则很少使用,时代约当殷墟三、四期之际至西周中期(大约公元前11XX年--前850年)。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大量使用野猪獠牙、鹿角、美石和陶器,前一阶段大量使用的铜器、玉器、象牙的数量骤减,时代约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大约公元前850—前650年)。

在那里发现的11号遗存(指示位置),是第一阶段中用象牙和漆木器作为祭品的遗存。该坑掩埋于沙层之中,祭品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在坑底首先放置较多的柱状象牙段和一件玉器,中层放置象臼齿、木胎虎头漆器和少量柱状象牙段,上层则放置10余根完整的象牙和一件镶嵌玉片的漆器,最长的一根象牙长达1.85米,是到目前金沙遗址发现的最大的象牙。

在第一阶段,还发现了一处用石璧和石雕像为祭品的埋藏坑。(指示位置)。在整个祭祀区里,已发掘出土的石器近1000件,品种主要有璋、璧、钺、斧、锛、凿、跪坐人像、虎、蛇、龟等,这些器物大都已不具有实用性。出土时石虎张开的大嘴正对着石跪坐人像的胸部,旁边还摆放着一件石蛇和一些石璧。这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祭祀行为。

在第二阶段,发现较多用金器、铜器、玉器为祭品的祭祀遗存。祭品的数量差异也较大,有用几件的,也有用数百件的。这些物品基本没有使用的痕迹,等级较高,制作也很精细。从其基本功用和性质来看,宗教色彩极为浓厚。它们既是当时统治阶层财富、身份、地位的实物载体,也是巫师沟通神灵,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的媒介与法物,透过这些物品可以了解到金沙人的精神世界。

目前祭祀区内已出土了200多件金器,主要有“太阳神鸟”金饰、金王冠带、金人面具、金蛙形器等,工艺精湛,艺术表现力极强。XX年2月25日,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太阳神鸟”金饰就出土在这里(指示出土位置)。

考古人员在这里的古河道里清理出了一些珍贵的乌木(指示位置),还在那边发现了体量巨大的古树根遗迹。此外在这里还发现了一些象的臼齿,麂骨,犀牛、猪獾、黑熊、牛、马等动物的牙齿以及两个较为完整的大象的下颌骨等,这些情况都反映出金沙时期的成都平原可能到处是茂密、高大的森林,成群的动物生活其间。可以推测这样的生存环境应适合野生大象的生存。因此金沙遗址发现的这些象牙,很有可能就是本地所产。

在这里还出土了大量铜器,虽然大部分为小型器物,但种类和造型与三星堆出土的一些铜器非常相似,一些大型器物附件的出土,预示着这里可能还有大型青铜器存在。

在这一阶段,还流行用龟甲占卜,以测吉凶。卜甲事巫师占卜的工具,大量的卜甲的发现,证明了金沙时期巫术活动的盛行。

还有使用大量陶器作为祭品的现象。例如28号遗迹,面积约13平方米。祭品主要是尖底杯和尖底罐,数量达100件之多。把这些种类很少,数量众多的尖底杯和尖底罐放置在一起,应是有意为之。如果是生活废弃物,各种各样的陶器都应该有。虽然陶器在出土时已很破碎,但可以看得出来,当初在埋藏这些陶器时基本上都是完整的。我们推测28号遗迹也当与宗教礼仪活动有关。

这里有一个大树根遗迹,它的面积达100平方米。这一个巨大的树根,可以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金沙时期古树参天的环境状况。

金沙祭祀活动区宏大的场面真实体现了古蜀王国雄厚的实力,繁多的祭品承载着先民们丰富的精神世界,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古代工匠们非凡的创造力。大家可以从现场的情况看到,在我们眼前这片厚厚的土层中还埋藏着大量的文物,可以说目前出土的器物只是这个地方的“冰山一角”。在地层之中应该还蕴藏着关于古蜀王国祭祀活动的

成都武侯祠导游词3篇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下面给大家分享成都武侯祠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武侯祠导游词1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武侯祠!我是你们这次旅行的导游小导。今天就由我为大家提供服务,大家如果有什么要求可尽管提出来,我会竭诚为您解决。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尽管官方一直把这里叫作“汉昭烈庙”,大门也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但人们仍习惯的称这里为武侯祠。为什么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顾不了君尊臣卑的礼仪了。

从大门左侧简介和平面示意图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惠陵。祠内有清代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因此,确切地讲,武侯祠应该称作蜀汉君臣纪念堂,它是研究蜀汉历史的一座博物馆。

三绝碑: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

刘备殿:二门内是蜀汉皇帝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刘备像高3米,头戴冕冠,身着黄袍,手捧玉圭,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

出刘备殿,低一个台阶,就是过厅。为什么要低一个台阶呢?这是当时封建社会君尊臣卑等级观念的体现。

过厅悬挂着董必武、郭沫若、冯玉祥、徐悲鸿、舒同等人撰书的几十副匾额对联。

出过厅,就是诸葛亮殿。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诸葛亮殿正中的一联,即“能功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联文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书。

上联说,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战术,如南征时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以此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战的军事家。

下联称颂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出宽严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效果,提醒后来治理四川的人从中汲取教益。这幅对联对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提出“攻心”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品,也是我国名联之一。

诸葛亮一生做了不少勤政爱民和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非常敬重。于是,人们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来纪念他,还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而加以崇拜。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蜀汉面临存亡之时,率部与魏军在绵竹决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诸葛亮殿内陈列有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的文物。铜鼓,原是西南少数民族古代的炊具,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后来铜鼓逐渐演变成一种乐器、礼器,在集会、庆典时使用,也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过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当鼓,用来报警,一物多用。所以,又称为诸葛鼓。

在殿外的两侧厢房内,陈列着木刻诗文。西厢有董必武、张爱萍、方毅、周谷成、楚图南、梁漱溟等人的墨宝共12幅,东厢为木刻的隆中对和出师表。

刘备墓:出三义庙西行,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进入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尽处,是刘备墓。刘备墓土冢高12米,墓上绿荫覆盖。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着陵墓,墓前有碑和寝殿。

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3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灵枢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称“惠陵”。惠陵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同时下葬的还有后主刘禅的母亲甘夫人。20年后,刘备的另一位夫人吴夫人穆皇后去世,也葬于此。此墓距今1700多年,没有发现被盗,墓中情况不详。

在唐代段成式所作的酉阳杂俎中曾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刘备惠陵,当他们进入墓室后,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一人下棋,十名武士侍立一侧。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粘住了嘴巴。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

出刘备墓照壁,就来到新建的“三国文化陈列”展区。该展区由展厅和外环境两部分组成。外环境神兽天禄、辟邪、汉宫残柱、兵争社稷、残壁石刻明杨慎临江仙、石刻序言等组成。展厅内分五个展区,分别是战争风云、农桑一瞥、民俗采风、艺林撷英、流风遗韵等。共展出文物、资料、图片数百件。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形象直观,集知识性、观赏性为一体,很值得细观。

看完陈列,顺道还可去“听鹂馆”参观。那是一座小小的四合院,里面的盆景值得观赏,临时举办的各种展出也很有文化品味。武侯祠导游词2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名“汉昭烈庙”。后来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并入汉昭烈庙。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三国蜀汉遗迹博物馆。成都武侯祠是国内众多武侯祠中唯一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纪念诸葛亮名胜中最负盛名的一处。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除成都武侯祠外,还有陕西勉县武侯祠、南阳武侯祠、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庆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甘肃礼县祁山武侯祠等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三国时代是其中很短暂但却很精彩的一段,从东汉黄巾农民起义算至三家归晋(公元184年—280年),前后将近一百年时间。

三国时代的得名,是因当时神州大地上并存着三个地方政权,这三个政权分别是曹操和他的儿子曹怌建立的魏国,占据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建都洛阳,孙权建立的吴国,占据长江中下游等地,建都南京,刘备建立的蜀国,占据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都成都。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古代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多次的大分裂,大动荡,最后又重归统一的局面,三国时期,只不过也是一次而已。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封为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大街,庙宇坐北朝南。武侯祠始建于何时,已经没有资料可考了,但从杜甫的诗蜀相中的描写“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推断的话,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建有武侯祠了。在唐,宋时期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代初年,祠庙合并为一,明代末年,祠庙毁于战乱。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在清代康熙十一年的时候,在旧址上修建起来的。占地面积达到了3.7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侯祠导游词3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成都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景点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武侯祠享有三国文化圣地的美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下面呢,就让我们细细参观,一一了解吧。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武侯祠景区。大家看到大门两侧,立有6通高大的石碑。请大家随着我手指的方向往右看,这一通就是明碑,明碑着重介绍了武侯祠的历史沿革。明碑的下面呢,是龙王的儿子——赑屃。民间啊,有这样一个传说——摸摸赑屃头,一生吃穿不用愁。一会儿啊,各位可以去摸摸看,图个喜头。

公元809年,修建了这块碑,名为“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碑”。所以啊,这块碑又被称为“唐碑”。说到这儿啊,我想给位游客朋友要产生疑问了,这块碑又为什么叫“三绝碑”呢?这三绝到底是指的什么呢?其实啊,这三绝即指裴文、柳书、鲁刻。

三绝碑的碑文,由裴度所撰,裴度一生历事四朝,后数度为宰相,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书丹者柳公绰,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兄弟,他的书法端庄浑厚,结构严谨。镌刻人为当时著名的工匠鲁建。无论是从文章、书法、镌刻上它都是精美绝伦的。所以啊,后人称之为“三绝碑“。大家可以近距离的欣赏欣赏古人的智慧结晶。

接下来,让我们前往下一个景点吧。

三绝碑,本名蜀丞相诸葛武候祠堂碑。系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到武候祠拜谒诸葛亮,事毕,令人刻建了这通石碑,故此碑又有“唐碑”之称。

三绝碑的碑文,由武元衡的慕僚,节度掌书记裴度所撰,裴度一生历事四朝,后数度为宰相,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书丹者柳公绰,当时为成都府少尹,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后任过兵部尚书,其书法端庄浑厚,结构严谨,也是当时的书法家,二人史书有传。镌刻人为当时著名的工匠鲁建。

屹立于武侯祠大门内碑亭中的唐碑,又称"三绝碑",是成都最古老的碑刻之一。说到在后世的名声和影响,此碑在成都则首屈一指。

三绝碑唐碑本名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809)立。碑身及碑帽通高367cm,宽95cm,厚25cm,下有碑座。碑帽的云纹雕饰,具有唐代石刻艺术特点。其石质为峡石。碑文共22行,每行约50字,楷书。

书丹者柳公绰,为楷书中柳体创始人柳公权之兄,其书法浑厚笃实,既有柳体笔韵,又自具风格。后人赞赏唐碑碑文笔力雄健、辞丽义精,书法遒劲端严。加之刻工鲁建,刀法谨严,超群绝伦,故该碑有"三绝"之誉。如明代四川巡抚荣华在碑阳(正面)题跋,称斐文柳书"诚二绝也",堪与诸葛功德"相与垂于不朽"。其后,人们便习称为"三绝碑"。

三绝碑一千多年来,唐碑随岁月流逝也有所损伤,但剥蚀不大,至今绝大部分仍字迹朗整,基本完好。由于石质、气候等等原因,成都地区保存下来的古碑较少,此碑即为成都仅存较完整的唐代碑刻。

成都武侯祠中现存的53座碑刻中,最有名气的当属被誉为"三绝碑"的唐碑。此碑刻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高3、67米,宽0、95米,厚0、25米;因为碑文由曾任监察御史、宰相的裴度所撰,由曾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又是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之兄的柳公绰所书,由当时蜀中名匠鲁建所刻,文章、书法、刻工均属上乘,故被称为"三绝碑",而其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的本名,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