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传承创新 贵州“非遗”品牌打造文化旅游综合体! 贵州旅游 购物

传承创新 贵州“非遗”品牌打造文化旅游综合体!

2023年因贵阳市修建地铁,“黔艺宝”由省博物馆迁至“多彩贵州城”展示中心,设立5000平方米的贵州非遗银饰、手工艺馆、罗甸和田玉馆、贵州工艺美术大师百工馆、贵州风物馆合作项目等,还开辟了具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黔茶锦舍”及传统农耕种植的“太极田”。2023年又加大投资在“太极田”旁打造“非遗”项目“黔艺宝·田园”,打造融苗族刺绣非遗博物馆、手工艺术生活惠民馆、轻食茶书休闲吧、南干龙赶黔音戏台于一体的非遗文化旅游综合体,去年因受疫情影响而停建,今年2月又重新启动修建。

该综合体面积3000平方米,包括600平方米苗族刺绣非遗博物馆,轮流展示20余年来“黔艺宝”收藏的3000余件苗族刺绣、蜡染、民族银饰及地戏、傩戏戏面具等;800平方米民族民间艺术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平台,逐步实现产业化,以“非遗”研发和市场营销带动传承人及手工艺人奔小康;室外非遗小戏台场地可容纳观众150人,其木质雕花结构采用苗族蜡染、刺绣“非遗”图案,突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建成后将在每周举办2、3场“非遗”演出、讲座或论坛,力争成为贵州网红打卡地;轻食茶书吧提供贵州非遗小吃及介绍贵州名人及历史风物的各类书籍,在太极田边设牙舟陶、刺绣、蜡染、石雕等“非遗”手工制作及研学实践场所,游客可现场学习并参与手工制作。

“黔艺宝”是贵州同行业获殊荣最多的企业,作为贵州旅游购物经营场所、贵州导游研修中心、贵阳市旅游购物场所示范点之一,设计研发的“非遗”手工艺品及旅游商品,先后获得国家级金奖4个、银奖5个,省部级金奖2个、银奖2个,其珐琅银饰获2023年“中国百佳旅游商品”,手工彩绘玻璃花瓶2013年获“中国旅游产品设计大赛”十大金奖。杨成勇作为贵州省和贵阳市旅游协会商品分会会长、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省贵银协会副会长,于2013年获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

"黔粹行"位于贵阳市瑞金北路的贵州黔粹行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黔粹行”成立于1989年,为全省民族文化龙头企业。在3000多平方米的临街店铺内,汇集声名远播的民族工艺品及天麻、杜仲、茶叶等上万个品种,包括苗族银饰、苗绣、水族马尾绣、手纺土布、蜡染真丝等极具民族特色及现代创意的“非遗”产品,游客还可在现场体验苗绣、蜡染手工制作。

“黔粹行”董事长付国艳

“黔粹行”做贵州的民族精粹产品,董事长付国艳运用祖辈传下来的蜡染制作流程,坚持原滋原味的古法染色和固色,并将家传技艺无私传授给业内人士。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其蜡染真丝系列在1994年北京国际中小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展览洽谈会上获金奖。付国艳认为艺术都是美的东西,美的东西要用心去创造,要用好的心态才能创造出来。“黔粹行”倡导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其90%的工艺品为自主设计、研发和生产,以手工为主融入时尚元素,严格遵循设计标准、精益求精,力求打造世界品牌,目前拥有民族产品专利10多项、注册商标5个。在省政府“锦绣计划”推动下,针对市场需求培训绣娘,提升绣娘的技能、技艺,在部分市州设立了农村合作社、手工联盟基地,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合作,回收绣娘和手艺人制作的手工艺品。

随着经营开发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黔粹行”于2013年率先实行民族特色工艺品行业标准,建立了ERP网络数据化科学管理,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贵阳天河潭景区、贵阳北站、广州、香港等地开设多家分店或专柜,并上线淘宝、微商销售平台。近年来又将其产业链延伸到以民族手工艺为主题的客栈酒店茶楼等,在天河潭开辟3000多平米的贵州民族民间产品集萃体验展示综合体,设有民宿型酒店“黔粹行·艺栈”、“度茶”茶馆及“非遗”商品卖场,“黔粹行·艺栈”被评为贵阳市“金兰级”特色度假酒店。

“黔粹行”32年来坚持“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紧扣民族手工艺的纯正性和时代需求特征两条主线不断创新,先后荣获贵阳市、贵州省及全国的众多荣誉,包括守合同重信用单位、诚信优秀纳税企业、省著名商标,多彩贵州“两赛一会”及“民博会”产品设计大赛及全国旅游商品大赛等各种奖项;“黔粹行”为贵州100强品牌、省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省妇女手工创意设计示范基地、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贵州少数民族手工艺传习所、贵阳市旅游购物场所示范点、贵州老字号品牌。付国艳荣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省旅游工作先进个人,省巾帼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文化千岛贵州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籁之音”侗族大歌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精美绝伦的苗绣、蜡染、银饰等民族传统技艺,古老悠久的布依族“八音坐唱”,史诗般的苗族古歌,戏剧活化石安顺地戏、誉满全球的大方漆器及玉屏萧笛等不胜枚举,大大丰富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提升了贵州文化和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作者刘秀鸾来源贵州旅游在线微信公号

编审田旻佳肖慧返回搜狐,查看

突出特色 贵州将打造“温泉省”“索道省”“桥梁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9日讯28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贵州省大旅游创新发展工程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着力打造“温泉省”“索道省”“桥梁省”“山地户外运动省”和“避暑胜地”。

方案提出,推动“温泉+”多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文化主题突出、功能多元多样的特色温泉小镇、温泉养生基地、温泉酒店、温泉度假村、温泉民宿等产品体系,力争到2023年集聚资源打造中高端温泉旅游景区50个以上,温泉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方案明确,以“山地索道”产品建设、设施配套、服务创新为抓手,加快建设高水平“山地索道省”,2023年推动建设索道项目5个。

方案提出,全力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提升和完善100个生态体育公园、100个汽车露营基地、100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到2023年,重点建设30个城镇体育旅游示范基地、30个景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0个省级体育特色小镇;重点推出10条特色体育旅游黄金线路。

贵州省大旅游创新发展工程专项行动方案

为落实贵州省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行动方案,推进大旅游恢复发展、创新发展、提质增效,特制定本方案。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始终突出特色、产业、项目和效益,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攻坚年计划,做实“三增一降”,持续巩固提升大旅游在服务业中的龙头地位,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全力打造“双一流”目的地。

2023年全省旅游业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旅游企业含经营管理单位达4.4万户左右,旅游就业人数75万人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到达1800亿元以上,力争入境游客、过夜游客、旅游购物占比同比增长,游客投诉率同比下降。

到2023年,全省旅游业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旅游企业含经营管理单位达4.45万户左右,旅游就业人数80万人左右,旅游业增加值达到1900亿元以上。

到2023年,旅游业累计完成投资1200亿元以上,旅游企业含经营管理单位达4.5万户左右,营业收入超1亿元的旅游企业达到70家以上,旅游就业人数达到85万人,旅游业增加值达到210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达到12%以上。

一着力实施大旅游总体布局优化行动。突出贵州特色,以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为抓手,着力打造“温泉省”“索道省”“桥梁省”“山地户外运动省”和“避暑胜地”。

1.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践行“六全理念”,指导创建单位对标找差距、补短板,推动6个市州、12个县市、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2023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验收达到40个以上,到2023年全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突破10家,加快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各市〔州〕人民政府

2.建设“中国温泉省”。推动“温泉+”多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文化主题突出、功能多元多样的特色温泉小镇、温泉养生基地、温泉酒店、温泉度假村、温泉民宿等产品体系,力争到2023年集聚资源打造中高端温泉旅游景区50个以上,温泉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3.建设“索道省”“桥梁省”。以“山地索道”产品建设、设施配套、服务创新为抓手,加快建设高水平“山地索道省”,2023年推动建设索道项目5个。依托交通遗迹遗产、世界级桥梁工程、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桥梁旅游,力争到2023年打造推出5个以上交通旅游、桥梁旅游新项目。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4.打造“山地户外运动省”。积极开发高桥极限、洞穴探险、山地自行车、水上运动、攀岩、山地越野等特色业态。全力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提升和完善100个生态体育公园、100个汽车露营基地、100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到2023年,重点建设30个城镇体育旅游示范基地、30个景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0个省级体育特色小镇;重点推出10条特色体育旅游黄金线路。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体育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5.建设“中国避暑胜地”。以气候优势、生态优势、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使“避暑胜地”成为贵州旅游新名片。做足山、水、林、田、村、湖、泉、洞、寨文章,加快构建中高端避暑旅游和休闲度假产品体系。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省生态环境厅、省气象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6.培育旅游产业集聚区。以茅台酒、FAST中国天眼、千里乌江、长征文化、民族村寨为依托,布局建设世界名酒文化旅游带、国际天文科普旅游带、千里乌江滨河度假旅游带、长征红色文化旅游带和特色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带,到2023年初步培育旅游产业集聚区20个以上。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民宗委、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体育局、省国资委,各市〔州〕人民政府

二着力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行动。依托长征主要行进线路,以红军长征历史事件为主脉,以遵义红色旅游名城为核心,串联黎平会议旧址、四渡赤水纪念地等重要节点,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带,力争出精品、出亮点,在全国树典型。

7.推动文物保护传承工程实施。制定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保护规划;编制贵州长征文物名录。推动全省长征文物的抢救、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完善全省长征类纪念场馆展陈提升、规范解说体系,开工建设一批长征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确保2023年底向社会开放。(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委党史研究室,各市〔州〕人民政府

8.推动打造红色旅游精品。2023年底前完成8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目录提升工程,加快推进赤水河谷文旅融合集中展示带建设,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和研学旅游产品,建设一批红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长征线路串点带面的红色旅游新格局。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各市〔州〕人民政府

9.加快“长征步道”“红军村”建设。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加快对长征历史步道的认定工作,2023年公布一批红军路。加快对“红军村”文化内涵挖掘,建设长征驿站、民宿客栈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自然资源厅,各市〔州〕人民政府

三着力实施项目大会战行动。强化重点项目谋化、招商、调度和考核,确保每年发布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推动项目转化为企业、企业转化为经济总量。

10.发布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以温泉、桥梁、索道、度假、康养、乡村民宿、旅游装备制造等项目为重点,分级分类构建旅游“项目库”,2023年,全省发布文化旅游招商引资项目600个以上,项目总投资5000亿元以上。力争投资1亿元以上的文旅重点项目达到1000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达到100个。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投资促进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23〕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3年12月22日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和旅游行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繁荣发展大众旅游,创新推动全域旅游,着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业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体系。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更为巩固。“十三五”以来,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业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旅游成为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十三五”期间年人均出游超过4次。人民群众通过旅游饱览祖国秀美山河、感受灿烂文化魅力,有力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旅游成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等蓬勃发展,旅游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

旅游成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纷纷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为旅游业营造优质发展环境。

旅游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领域。各地区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旅游道路。

旅游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各地区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普遍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

旅游成为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十三五”期间,出入境旅游发展健康有序,年出入境旅游总人数突破3亿人次。“一带一路”旅游合作、亚洲旅游促进计划等向纵深发展,旅游在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美丽中国”形象、促进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进入新发展阶段,旅游业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将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大众旅游出行和消费偏好发生深刻变化,线上线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加速融合。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成果要为百姓共享,旅游业要充分发挥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成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幸福产业。

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旅游业发挥独特优势,也对旅游业提出了扩大内需的重要任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充分利用旅游业涉及面广、带动力强、开放度高的优势,将其打造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要切实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更好发挥旅游业作用,为加快释放内需潜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贡献更大力量。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旅游业赋予新动能,也对旅游业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将深刻影响旅游信息获取、供应商选择、消费场景营造、便利支付以及社交分享等旅游全链条。同时,要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科技创新成果,升级传统旅游业态,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动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建设文化强国为旅游业明确了发展方向,也需要旅游业更加主动发挥作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传播中国文化、展示现代化建设成就、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

强化系统观念有利于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对旅游业提出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新任务。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发挥好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有利于为旅游业营造更具活力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优势。同时,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注重防范和化解风险,守住疫情防控底线、安全生产底线、生态安全底线、意识形态安全底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严峻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旅游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距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还有一定差距,旅游需求尚未充分释放,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依然较重,创新动能尚显不足,治理能力和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需进一步强化。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保护和利用,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创新提升国内旅游,在国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提下分步有序促进入境旅游、稳步发展出境旅游,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旅游强国建设,努力实现旅游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推动旅游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坚持系统观念、筑牢防线。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充分认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事关旅游业发展全局,将疫情防控要求贯彻到旅游业各环节、各领域,坚决切断疫情通过旅游渠道传播的链条。

——坚持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满足大众特色化、多层次旅游需求,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创造

说是去红色教育,结果成旅游购物:某些培训机构带歪红色教育

半月谈记者:向定杰郑生竹

需求井喷之下,红色教育培训变得火热。据天眼查显示,我国目前共有4000多家红色教育相关企业。而受制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健全的管理制度,行业无序化发展倾向明显。

某些红色教育培训机构简称“红培机构”争抢客源,培训模式粗放,甚至变相引导旅游购物,有违红色教育初衷。

红培机构形形色色,运营模式潜藏隐患

穿着红军服、戴着红军帽、别着绿色军挎包……在一些红色旅游景区,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团体以上述装扮拉横幅、拍照片。随着党史学习教育需求扩大,一些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成为“热门打卡地”,催生了大量红培机构。这些机构中,除了干部学院、各级党校,不少是民营企业,其中一些野蛮生长,鱼龙混杂。

拿官方“贴金”招揽客源。在百度上搜索“干部培训”“红色文化”等关键词,排名靠前的是各类广告页面。打开页面,“正规机构、权威认证、实力强、品牌大”等内容扑面而来,看起来十分官方。有的机构自称得到所在地政府的批准;有的还会给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发去带公章的邀请函,让人难辨真假。

半月谈记者打开某红色文化服务中心的网站页面,很快就有客服弹窗回应。业务员根据半月谈记者随口报出的人数、日期,很快给出详细行程方案。为证明公司实力,对方还发来多张组织外地单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照片。

选学菜单可加景点购物。江苏多家红培机构的负责人说,目前参加红色教育的多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按照严禁公款旅游的纪律要求,红色教育培训是不允许组织前往旅游景点购物的。但一些培训机构,尤其是曾有旅行社背景的,会变相带学员去旅游景点,带队导游还会组织旅游购物,从中提成。

某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学院的一份培训邀请函中提及,可根据参培单位需求增减行程,函中还列下景点条目,涉及当地一些茶山、洞穴类参观项目。

红色标识五花八门不够严肃。身穿红军服披衣露怀、浓妆艳抹、抽烟逗乐……这些不当举止在日常红色教育培训中并未完全消除。贵州省多位党校研究人员说,由于目前缺少管理红色标识的相关规定,没有统一红色教育培训的标识,各红培机构使用的学员手册、学院徽章、学员结业证书五花八门,红军服、旗帜存在乱用现象。

监管口径不一,准入门槛低

“只要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有红色教育,就没问题”“主要看客户需求,他们觉得行就可以”……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各地对红培机构的监管口径不一。

党史教育培训专家认为,红色教育培训涉及多个部门,现有管理部门因职责分工往往只管理红色教育培训的某个方面。这就导致管教学资源的不管教学活动、管培训师资的不管教学基地、管课程教材的不管使用规范。看似各部门都在管,却缺乏联动,无法“一管到底”。

江苏一家红培机构负责人说,他们以前做户外团建,现在转型帮客户对接红色教育基地,从中收取服务费。据他观察,有不少同行是从宾馆、旅行社转行而来。

由于准入门槛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委党校讲师顾俊剑认为,一些民办红培机构过分看重经济利益,背离了红色教育培训的初心。以今年党史学习教育为例,不少培训公司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存在娱乐化、庸俗化倾向,落入浮躁甚至戏说的窠臼,易滋生各类乱象。

半月谈记者从一些红培机构公布的课程中看到,各机构教学方式大同小异,除了开班、结业仪式,开展“几个一”几乎成为固定模板,比如吃一顿红米饭、上一堂专题党课、扫一次烈士墓、走一段长征路、看一部红色电影、唱一首红色歌曲等。

畅通管理机制,主阵地与市场化机构可相辅相成

一些红培机构负责人指出,正规党校、干部学院排班较满,运营较好。相比之下,民办机构客户资源少、周转资金不足,一些连生存都成问题。有的民办因为“吃不饱”,便为了生存打擦边球。“其实只要规范运营好、不走样,也能做得好。”这位负责人认为。

南京一家红培机构负责人表示,党政机关参加培训最担心的就是报销问题。2023年10月,中组部、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全国党性教育基地统一实行目录管理,须在目录内选择培训机构,否则不得在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内报销。

受访人士指出,在红色教育培训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为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学习培训实效,需全面规范管理红培机构。

理顺管理机制,细化相关要求。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为规范发展红色教育培训,被称作“中国革命摇篮”的井冈山,于2023年成立红色教育培训管理办公室,对培训机构的培训基地、教育培训经验、师资力量等明确具体要求,对教师质量、教学内容、纪念标识进行统一管理,平时还组织巡查队伍,深入现场教学点进行监督指导。

发挥干部学院、党校的主渠道作用。部分党校教师反映,当前红色培训主阵地建设依旧薄弱,师资、教学场地、接待能力有限,只能与校外机构、酒店、餐饮企业合作开展培训。部分干部学院在规范化建设方面存在不足,缺少系统完备的工作条例。建议起草发布有关干部学院的工作条例,明确干部学院的主要任务、机构建制和教学培训等事项。

鼓励市场化机构形成有效补充。“党校和干部学院培训能力毕竟有限,离不开社会力量参与。”一些民办红培机构负责人认为,有关部门认定的党性教育基地目录可适当扩大,可为民办机构设置相应申报条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