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绿皮书:科技赋能旅游业创新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安阳旅游业创新发展现状调查

绿皮书:科技赋能旅游业创新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中国网3月16日讯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旅游绿皮书:2023~2023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绿皮书。

绿皮书撰稿人宋昌耀等指出,科技赋能旅游业创新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开新局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使旅游业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知识总量、扩散速度和覆盖的深度与广度是前三次科技革命远不能比的,其释放的巨大动能将加快推动生产力发展并跃上新的台阶,也为旅游业带来了巨大机遇。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虚拟技术、5G技术、大数据等技术创新为引领,对旅游业进行创新性、前沿性和实践性的大胆改革将是旅游业摆脱停滞、实现增长的关键。

科技革命和疫情肆虐的双重影响成为旅游业加快供给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和“加速器”。第一,人员流动和物资流动受到限制,科技赋能下各种线上活动变得活跃,许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加码,加快推出云旅游、云演艺、云直播、云展览等线上旅游产品。第二,疫情导致环境的割裂与压抑的需求不断积累,加剧了旅游供需失衡。未来,在科技创新成果加快扩散的趋势下,围绕服务意识、服务标准、服务质量、服务流程,其渗透旅游消费的每个环节,加速旅游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延伸旅游体验价值。第三,相较于传统的营销活动,具有科技感的营销工具和方式能够在千篇一律的营销活动中迅速博得旅游者的关注。现代旅游营销需要转变思路,利用科技力量拓展相关旅游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深度、广度与精确度,从数据中发现旅游市场发展变化、旅游者偏好和行为变化,在科学系统的数据计算和分析后制定多种营销策略,从而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第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为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提供新动力,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文博、数字化政府、数字化社区等建设将改善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基本工具和场景,旅游业既为数字技术提供应用场景,也在通过自身创新推动数字化浪潮。

二把握科技赋能规律,在竞争中寻合作

在国内疫情反复的情况下,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剧,旅游企业承担着下行甚至破产带来的巨大压力,其发展必须从追求规模扩张和高速度增长转向注重效率、效益、效能的高质量发展。然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并不是单一技术主导的,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虚拟技术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呈现多点突破的态势,大部分技术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距离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扩散应用尚存在实践沟壑。技术发展的不成熟导致诸多实践应用无法真正落地实现,使得技术在向旅游业扩散并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不足。但长期来看,这些新技术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将是深层次、立体化和多维度的,具有良好的发展应用前景。旅游企业需要加快技术赋能和创新商业模式的探索,为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旅游企业需要把握科技赋能规律,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发展中谋共赢。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创新资源的流动性和可得性提高,不同技术以其自身独特性和应用性向不同领域持续渗透,创新技术的复杂性也在不同产业、不同技术类型间叠加累积,各个领域的创新都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协同合作尤其重要。就市场主体角度而言,疫情影响下的众多中小旅游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但也有许多中小企业基于科技创新的崛起而强化了创新的分散化趋势,凸显了跨界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头部旅游企业来说,科技竞争不断加剧,自下而上的创新机制使其在多元协作的基础上利用科技转型升级的需求更加紧迫。未来,一方面,旅游企业要顺应科技发展大势,加快对新技术的应用,塑造未来产业科技优势,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红利,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适应性和协调性。另一方面,要鼓励大型旅游企业和中小型旅游企业抱团,以科技应用和创新共享为纽带促进旅游企业间的协作,在走出危机与停滞的同时,努力拓展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合作的新空间,塑造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

三平衡好守常与达变,寻求高质量发展

突破性的重塑需要“创造性破坏”。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经典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系统地揭示了创新的七类来源,分别是意外的事件、不一致事件、程序需求、行业和市场变化、人口结构变化、社会认知及情绪变化、新知识。在疫情肆虐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上述创新的七个来源在旅游业发展中不同程度地发生和起作用。例如,疫情倒逼旅游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在旅游业最为受限之时旅游空间突如其来地向太空扩展,疫后旅游业从发展低谷转变为政策调整下的野蛮生长,科技革命下旅游产业供应链的升级和重构,人口老龄化驱动旅游新业态的融合与创新,疫情带来的旅游风险感知和生理心理的安全需要,前期累积的科技和知识进入转化临界点并不断为旅游业发展赋能,这些都预示着旅游业正处于创新突破的临界点。对此,各地政府和旅游企业需要积极进行达变,尝试在防控疫情和振兴旅游的平衡中寻找创新空间,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在科学技术“搭好台子”的基础上,旅游业要以创新的姿态登上舞台,在危机中把握时代赋予旅游业发展的机遇。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壮大旅游产业”。国家与地方政策、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观念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以及技术共同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目前我国全域旅游取得显著效果,2023年我国旅游收入与接待游客数量均得到快速增长,2023年,旅游业对我国GDP贡献达9.94万亿元,中国旅游业对全球GDP的综合贡献高达10.3566万亿元。

全域旅游已成为国家战略,全国上下形成了特色突出、百花齐放的全域旅游创建格局。不论是中央层面,还是国家旅游局,都对全域旅游工作表达了充分肯定,提出了行动指导。从中央、李金早局长、国家旅游局层面对全域旅游最新政策进行了介绍,对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评定及验收标准以及全国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解读。目前,全国已确定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域旅游已成为国家重点战略,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从空间上来看,全域旅游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的四川、云南、新疆等地区,与我国旅游热点区域基本符合。其中,东部地区132家,平均每省约13家,总面积1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341万。中部地区142家,平均每省约12家,总面积27.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727万;西部部地区170家,平均每省约14家,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082万;东北地区56家,平均每省约9家,总面积3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08万。

全域旅游发展进程及经营效益

全域旅游首次由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在2023年8月中下旬举办的全国旅游工作研讨班上作为全国战略提出。2023年其进一步完善了全域旅游的定义。目前,全国大规模试点推进全域旅游项目,从我国全域旅游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根据旅游局发布的2023全域旅游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500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人数的40.5%,同比增长20%,全域旅游总收入1.7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接待过夜的国内外游客7.3亿人次,占接待总人数的40%,同比增长21%。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值为21.5%,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创建单位甚至高达40%以上。2023年全域旅游人数达22.43亿人数左右,全域旅游总收入为2.41万亿元。

全域旅游推动旅游消费中国旅游业贡献位居世界第二

随着从中央到地方,多项有关全域旅游扶持政策、新举措密集落地,旅游消费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已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2023年旅游业对中国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国内GDP总量的11.0%;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5.39亿人次。据测算,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达60.6亿人次左右,同比增长9.41%。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根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旅游业对全球GDP的综合贡献高达10.3566万亿元(15090亿美元),综合贡献仍居世界第二位。

全域旅游促进产业融合旅游业态全面升级

在各省市全域旅游规划顶层设计下,旅游不断与农业、交通、教育、工业、健康、冰雪等行业跨界融合,红色旅游、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温泉旅游、康养旅游、冰雪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的竞相发展,也促使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旅游业态全面升级。

据统计,2023至2023冰雪季中国冰雪旅游人数达到2.24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约为3860亿元;2023年温泉旅游总收入约为2493亿,全年接待总人次约为7.85亿人次;乡村旅游2023年接待人次超32亿,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红色旅游2023年出游达6.6亿人次,占全国国内旅游总人次的11.92%,收入达4257.78亿元,占同期全国国内旅游总收入的7.13%。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和防控政策影响,2023年旅游市场表现疲软,市场预期的“报复性增长”并未到来,行业发展亟需提振信心。

日前,“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公布,科学研判了“十四五”时期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围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为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规划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这对于正在经历最艰巨挑战、最漫长复苏和最深刻变革的旅游业而言,无疑是现阶段最大政策利好。”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是在过去两年,也是‘十四五’前半段旅游业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但从总体上看,旅游业仍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戴斌表示。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我国年人均出游超过4次,旅游成为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刚需。

“我国人均GDP已超1.2万美元,人们在精神、文化、休闲层面的消费占比将不断升高,旅游业市场规模、社会价值将长期利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院长邓宁说,这正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坚实的市场基础。

在疫情期间,微旅游、微度假成为行业热词和市场主体创新的重要方向。虎年春节假期,本地游、周边游的热度不减。“增长的意愿、升级的消费和下沉的市场,是旅游业复苏的信心所在,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在。”戴斌说。

按照规划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这不仅意味着出游人群将进一步扩大,出游频次将进一步增加,更意味着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需求发生了改变,将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

需求的改变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从供给侧发力,更好满足大众旅游消费需求,让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更为丰富?规划从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拓展大众旅游消费体系等方面明确了“十四五”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满足大众旅游新需求,需有更完善的基础和配套设施支撑,更富有吸引力的消费场景、更高质量的产品创意和服务,需要依靠科技赋能带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