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互联网+旅游”为文旅行业发展带来新机 索道运营对旅游业的影响

“互联网+旅游”为文旅行业发展带来新机

攒一个小假期,来一趟舒心游,享受优质服务。在当代,游客的出行愿望呈现多元需求,景区以满足需求为中心进行目的地管理和营销,持续推出多元方案,其中,“互联网+”不啻为众望所归的优化手段。

从线上预约到“一机游”,从线上消费到线上营销,“互联网+旅游”早就存在于人们的出行生活中。但与其受关注程度和投入力度相较,游客反响却褒贬不一。“互联网+旅游”的新风口在哪儿?高质量发展新机遇怎样把握?业界仍在迫切寻求答案。

提质增效“互联网+旅游”怎样理解

地理区位优势;1.旅游资源丰富,集聚效应好,具有美学、科学、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2.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好,3.铁路,航空等交通条件好,交通通达性好。4.经济发达,游客数量多,客源充足。5.客源地距旅游景区近。6.旅游资源所在地基础设施好,交通,水电,住宿7.经济发达,有充足的资金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业包括哪六要素?为什么各地政府纷纷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柱?

三特索道亏损背后的“四个内因”

索道虽戴上了景区茅台的“光环”,我们也必须要看到,在旅游业不断变化的今日,传统景区索道的热度下降,营收业绩停滞不前的状况。“有果必有因”,也许我们可以从索道运营成本、行业竞争、运营业务、索道市场状况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发展困局的原因。

/索道营运成本高资金回笼周期长

索道业务主要是指索道、吊车、缆车、流笼缆车又可以指缆索铁路,利用悬挂在半空中的钢索,承托及牵引客车或货车。鉴于其业务特点,索道建设过程中,除了车站外,中途每隔一段距离一般要建造承托钢索的支架,部分的索道采用吊挂在钢索之下的吊车,所以索道自身运营的成本较高。

在最近的四年里,三特索道的索道营业成本动辄上千万元,甚至达到一亿元。索道主要营收和利润来源来自旗下成熟景区和项目的收入,但这些优质项目创造的利润却大多都处于建设期、培育期,使得索道营收周期变长。如广东珠海的景山索道、滑道项目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硬件设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升级而停止运行;在2023年花费索道营收一年收入投资的千岛湖牧心谷项目目前也正处于深化设计阶段。

/同行业竞争激烈景点选择有限

一线旅游景点早已被各大索道运营的资源型上市公司“瓜分”,所以除早期的布局外,三特索道后期布局基本上在二、三线景点。例如,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青山索道与热水温泉、咸丰坪坝营生态旅游区、南漳古山寨旅游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崇阳隽水河温泉旅游区、柴埠溪大峡风景区、襄樊隆中风景名胜区、保康九路寨生态旅游区等。但这类景区在景区运营、营销手段方面资金投入有限,所以游客数量也不能与一线景区相比,在索道上的营收也相对较低。

而就三特索道早期布局的一线景区而言,同业竞争是影响营收的一个主要原因。受索道业务与景区管理的合作模式影响,外部索道运营者进入景区进行索道投放的经营期限都不是长期。这意味着在景区内,可以存在两家索道运营公司。例如华山索道,2013年华山的第二条索道-西峰索道开始营业,对三特索道原有索道业务造成分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的索道营收造成影响。

/主营业务单一景点患上“索道依存症”

三特索道目前的收入与利润主要来自于景区索道及门票、酒店收入以及部分旅游地产业务。据了解,三特索道在2023年到2023年,索道营收平均占比将近65%,这意味着三特索道的大部分营收来自于索道的收入。

而索道运营本身成本高,回收期长。这就造成一旦索道业务不景气,那么整体营收必然受影响,因此营收业务单一,单靠索道实现盈利的路子显然行不通,也是造成三特索道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后,三特索道也在向生态乐园转型,但目前成效不明显。

/索道增量时代已成过去式存量市场到来

尽管我国索道行业起步发展的时间非常短,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还没有旅游客运索道,80年代之后,索道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到90年代,发展速度达到高峰。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索道缆车数量已增至到813条,而预计到2024年,我国索道数量将达到1068条。但据中国索道协会统计,在2023年5月我国索道缆车数量已增至到1200条,已早早超过2024年索道数量的预期。

一些大流量景区的索道配建早已完成,而三四线城市景区的索道因为营收寥寥无几,入局者鲜有。大流量景区索道市场从原本的“增量”进入“存量”运营的时代,索道的增长空间逐渐缩小。

除去上述四点索道自身的内因之外,观光旅游的复苏早已疲软、游客对于索道的新鲜感下跌、以及“去/低门票化”的大势趋向等“外因”之下,索道这座“金矿”的钱不好挣了。也影响到了依托其生存与发展的文旅企业。

资源型上市公司的“索道宿命论”

近几年上市的资源型索道公司频频出现亏损预警,其主要是因为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对旅游业经营造成较大影响,叠加国内整体经济形势低迷,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但单一的索道观光模式,也无法满足景区产品的“出圈”欲望,这对于“靠山吃山”的资源型索道上市公司无不是影响其营收和转型的“重困之局”。

通过对比2023年、2023年、2023年、的财务报告对比,可以发现三特索道的营收状况可以说是骤冷骤热。

在2023年三特公司营业收入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44.16万元,增幅4.39%,实现稳定增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40.58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2亿元。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0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0.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52.1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0.06%,在此期间三特公司转让了5家参、控股公司股权形成了投资收益,对冲了疫情对业绩的影响。

2023年三特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21%,营业总成本4.1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8.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4亿元,较去年由盈转亏。

可以看到在2023年的营收状况“昙花一现”后,三特索道净利润已经连续两年亏损。究其原因,仍是疫情原因对索道业务造成巨大影响,这一情况几乎在每个景区上演。

如三特索道2023年全年营收4.34亿元,其中索道业务就达到2.84亿元,占比约65.45%。此外,丽江股份、黄山旅游、峨眉山等综合旅游企业的索道业务占比也较高,仍以2023年收入为例,索道业务在上述三家公司的收入占比分别达到46.63%、30.73%以及35.72%。同时,就毛利率而言,各家公司索道业务的毛利率也较高,在疫情前索道业务的毛利率平均值达到了78.73%。当大多数旅企看到索道的“钞能力”之后,他们都不愿放弃这头“吸金兽”。

如何破解索道依赖症,是大多景区旅企的“破圈”之路。虽索道吸金能力强,但景区单单靠索道这一业务也难实现其盈利,转型也成了迫在眉睫的出路。一些旅企也纷纷余光投入到生态乐园、酒店、餐饮和其他新的景区交通方式。

2023年疫情防控形势整体稳定的背景下,三特索道不继续在索道上再做文章,而是转头宣布投资3.53亿元开发千岛湖田野牧歌牧心谷休闲运动营地项目,向生态乐园、酒店等方向谋求转型。如后续其在年报中提到千岛湖牧心谷项目作为三特索道打造“生态主题乐园”的标杆项目,全面践行“生态主题乐园”发展战略。

无独有偶,除了三特索道的转型之道,其他旅企也纷纷意识到“转型”的问题。如丽江股份旗下还在酒店经营、印象演出以及餐饮服务等领域布局业务,虽然这几项业务在2023年上半年的收入占比皆没有其索道业务占比高,但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其业务结构。

鄂旅股份也在今年的招股书中说明,其经营业务所在景区有天坑、地缝、绝壁、峰丛、溶洞、暗河、湖泊等众多有开发价值的景点资源,这些景点的开发有赖于多样的交通游览方式,而公司也将在未来寻找能在这类景点开发新的交通方式以拓宽收入渠道。

短期来看,索道依旧是诸多旅企营收的“财富密码”,不过从长远来看,旅企依赖索道单一业务营收,抗风险能力低,加上如今各种旅游产品遍地开花,游客的体验阈值不断提升,仅凭索道业务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也不能帮助旅企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资源型旅企必须看清前方转型之路,扩展景区业务,打造多业态运营方式,才不会被淘汰在时代前行的大浪中。

旅游市场回暖资源型索道旅企该如何“起死回生”?

各地消费者的出行需求大幅上升,旅游热情加速释放,中长线休闲度假快速回归,旅游市场强劲复苏,为资源型索道旅企带来新机遇。但如何从巨量的供给端突围,实现高质量增速发展,成为资源型索道旅企首要思考的问题,或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参考。

/文旅IP打造新亮点引流

旅行业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打造独具地域文化印记的IP是支撑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点。Z世代文化消费潮流兴起,对传统文化的时尚化、趣味化、现代化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传统景区向文化创意旅游景区转型。近年来,打造文旅IP已成为文旅市场的发展趋势。

作为一家老牌自然景区类上市公司,黄山旅游一直以索道、酒店等业务营收为主。受疫情影响,2023年至2023年,黄山旅游的业务结构出现变化,与景区客流量直接关联的索道、景区、酒店等业务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下滑。为了改善经营现状,持续用黄山IP价值和资源优势,优化全域布局。景区方面,持续打响网红阳台、网红小火车等爆款产品,推出云上旅拍、高山派对等旅宿产品和消费场景;新零售方面,运用黄山IP赋能文创产品研发,创新推出新款迎客松雪糕,推出“放个松”系列新品。

/趁时代布局紧抓新消费趋势

在新时代消费趋势下,新一代旅行者旅游观念随之改变,多元化、个性化的旅行需求也在要求新产品的出现。旅游景区必须注意研究消费者市场需求,并预测其变化趋势,不断开发新项目,提高景区的应变能力与竞争能力。

在当下休闲旅游,研学游,沉浸夜游等盛行下,三特紧抓着些消费需求。去年年底三特索道拟收购当代地产所持有的崇阳三特隽水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据了解,隽水河公司当前主要经营崇阳旅游配套项目,经营研学小镇、商铺等资源。三特索道表示,收购完成后将适时配套商业街区、精品餐饮、主题展馆剧场、沉浸式夜游等业态设施,为游客提供多元化消费场景和一站式休闲度假体验。

/注入新血液老地方玩出“新花样”

疫情的影响使得不少传统旅企一些固有的问题充分暴露,设备老旧、缺乏配套设施、游戏项目“古老”等问题让传统景区逐渐丧失吸引力。因此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玩出“新花样”,老地方注入“新鲜血液”或是一条破圈路径。

一部分与时俱进的旅企拓展经营思维,引入数字技术,玩出新花样,打造智慧生态景区体系,积极迎合消费需求。如长江索道景区在其原本的观光式上又增添了一项新玩法——5G技术VR超感体验区在长江索道景区北站正式投入运行,游客戴上VR眼镜就能体验索道跨江的全过程,进一步强化了景区的体验感。

张家界景区依托XR、区块链、云计算等元宇宙技术,实现文旅场景融合创新,打造智慧旅游新体验,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文旅、社交、娱乐、消费多元应用场景。此外,众多文旅行业从业者也在以“文化+科技+旅游”的方式,努力探索合适形态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机会。

不可否认的是,索道是一项优质资产,同时也是旅游行业内公认的“茅台”。但一方面,资源型索道已从原来的增量时代变为如今的存量时代,出现了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单一的业务结构一旦遇上类似疫情等黑天鹅事件,企业较差的抗风险能力就随之显现。因此如何在新旅游消费的时代“逆风翻盘”,是众多资源型旅企必须解决的“生存危机”。随着文旅市场的持续回暖,期待

疫情中反思:传统旅游发展模式才是最大的危机

春节以来的新冠疫情已演变为全球旅游业的“黑天鹅”,也为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旅游业按下暂停键。预计2023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次负增长15.5%,全年较上年减少9.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负增长20.6%,全年较上年减收约1.18万亿元。入境旅游人次和国际旅游收入分别负增长51.7%和59.8%、34.7%和40.6%,全年分别较上年减少5032万人次和534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次负增长17.6%,全年较上年减少2763亿人次。在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战线的共同努力下,旅游业已经从全面停滞转向有序复工,并正在谋划疫后振兴的政策与战略。后疫情时的旅游业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要有新思维、新动能和新模式。疫情中反思:传统旅游发展模式才是最大的危机

旅游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外部环境的冲击和影响始终存在。在疫情之前,行业已经呈现出“宏观报喜,微观报忧”的现象。旅游消费的繁荣和旅游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多数旅行服务商、旅游景区和旅游住宿业却长期处于微利甚至亏损运营的状态。在市场内生动力积弱的情况下,只靠国家扶持政策,旅游业是无法实现疫后振兴目标的。

1.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消费市场的二元分割限制了旅游业发展空间

人们对于当代旅游业的认识是从团队旅游开始的,而且团队在很长时间内也是游客出游的主流方式,导致了政府和业界对旅游市场的认知长期受限于团队旅游。过去是外国人、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到访,才是游客。后来,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起来了,参团观光走线路的国民也成了游客。事实上,自助游的散客,而非团队游客,才是当今旅游市场的主流。每年60多亿人次的国内旅游市场中,旅行社接待的团队游客占国内旅游市场的份额只有4%不到,出境旅游团游高一些,但也不到40%。今天的游客已经从狭义的景区走向广泛目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外地游客旅游和本地居民休闲已经融为一体,并为旅游业带来更加丰厚的市场空间。

按照旅游调查统计制度测算的60亿人次的国内旅游市场规模,人均旅游时间约为7.65天。平均到每一天,再平均到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县,这个数据是很小的。与餐饮、购物、文化、娱乐、休闲等本地生活消费相比,频次就更低了。本来就低频的消费,若再用狭窄的团队观光游的思维去做市场,继续用传统旅行社的视角去看旅游经济,让3.8万家旅行社、2万家旅游景区、数十万家旅游住宿机构,在如此逼仄的市场上竞争,就是没有疫情,旅游业也是危机重重。随着旅游消费的增长和产业边界的扩大,旅游业需要突破原有对市场认知的自我设限,让市场基础变得更加厚实。

2.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导致旅游发展动能长期得不到更新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和人口红利,受团游操作模式的影响,“人山人海吃红利,圏山圏水收门票”的模式,在很长时期是内行之有效的。在需求散客化、个性化的时代,这种资源依赖和自发成长的模式已经无法继续引领行业发展,也阻碍了产业发展动能和企业研发机制的更新。受上个世纪八十年入境旅游的影响,普遍认为旅游业是少投资、见效快,甚至是不用投资就能够持续发展的“永远的朝阳产业”。在发展模式上陷入了资源开发的路径依赖,总是盯着老祖宗和老天爷留下的有限资源。游客行前的信息收集、票务预订、非在地体验、客源地小交通、中转和集散地比如机场和高速公路的商业形态,长期隔离在旅游业的视野之外。

这次疫情期间,除了少数旅游集团拥有较好的资本储备和银行授信以外,多数中小微型旅游企业的现金流很快就捉襟见肘。过去三十年,每当出现危机事件,旅游业就会出现既没有内生性动能储备,也没有外部产业协同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旅游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长期低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平均水平,技术进步对商业模式的改造速度相对缓慢,与文化、教育、科技、金融、工业、农业等领域有表面关联,无深层融合。市场主体唯有不断扩展视野,秉承开放的资源观和和融合的产业观,才能够与需求侧同频共振。

3.“政府主导、适度超前”的目的地建设思路无法适应当代旅游经济发展形势

4.陈旧的旅游话语体系无法支撑旅游大国地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入境旅游的“黄金十年”,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市场宣传、营销推广做得多么好,机场、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多么完善,酒店、景区和旅行社、导游等服务界面质量多么高,而是受益于“开放红利”。本世纪初兴起并持续增长的出境旅游市场,也同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多年以来,尽管双边和多边的国际旅游合作方面设立了旅游年、中日韩旅游部长会、中美旅游高峰对话等平台和机制,并在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等拥有了

“旅游+新媒体”如何引发旅游业裂变

>>>>二三大新媒体矩阵

经过时间的推移,新媒体基本形成三大矩阵、数个产品,很多旅游企业在营销推广的过程中会选择多个产品,试图广撒网多捞鱼。

>>>>三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从最初产生,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这是由于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特征和优势。特征方面,新媒体具有移动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灵活性与便捷性等特征;优势方面,新媒体强调个性化与扁平化,利用多媒体与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