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去年中国游客在日消费11367亿元,日本旅游业的杀手锏是什么 泰国旅游业2022收入多少亿元呢

去年中国游客在日消费11367亿元,日本旅游业的杀手锏是什么

文旅&目的地去年中国游客在日消费1136.7亿元,日本旅游业的杀手锏是什么?钛媒体玉琴:32:49

中国游客可能是日本旅游业从业者最想看到的客人。

截止8月18日,日本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达到56717例。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从2003年就以“观光立国”为本的日本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根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上级经济研究员发表的研究报告,由于这一突发情况的出现,日本旅游相关行业的损失有可能会超过2兆4750亿日元约合224亿美元,约占日本2023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45%。

日本内阁府8月17日公布了4~6月国内生产总值GDP速报值。除去物价变动的影响,实际上比上季度下滑7.8%,按年率换算同比下滑27.8%。连续三个季度呈负增长,降幅超过了2009年1~3月按年率计算下滑17.8%,这是自198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

由于新冠病毒蔓延,日本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经济活动低迷,1-3月季度按年率换算下降了2.5%。

其中,占日本GDP过半的个人消费比上季度减少了8.2%。以餐饮和旅行等服务业为中心的消费锐减,降幅超过了2023年4~6月下滑4.8%,这也是198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

为推动观光业发展、刺激消费,日本政府推出了“GoToCampaign”活动,总预算高达1.7万亿日元。计划通过对地方政府、餐饮业、旅馆等进行补贴,以促进旅游交通业、餐饮业等的发展。分为第一弹“GoToTravel”及第二弹“GoToEat”。随着日本传统节日盂兰盆节的到来,疫情也还在持续恶化,迎来了第二波增长。

2023年7月22日,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厅主导的“GoToTravel“活动拉开帷幕。“GoToTravel”活动包含旅费打折、发行观光优惠券等项目。民众出游时,一般的费用可由政府补贴,但也设有上限,例如住宿一晚的补贴费用不得超过2万日元等。由于东京都疫情严重,出发地与目的地为东京的旅客将不能享受优惠。

在质疑声中,第二弹“GoToEat”活动也即将展开。“GoToEat”是以农林水产省为中心开展的支援餐饮业的活动,预计在8月下旬逐渐推行。

疫情这么严重,日本为何还鼓励大家出游?原因很简单:中国人不来了,只能靠内需。

首家因疫情破产的55年日本老店:接到太多中国游客取消订单

据日本帝国数据库资料显示,日本第一家因新冠疫情申请破产的企业,早在日本还没引起关注的2月21日,位于爱知县蒲郡市的日本老字号旅馆“富士见庄”申请破产。“富士见庄”创立于1956年。

2005年12月,由于可以眺望三河湾景观、品尝新鲜海鲜,该公司的销售额一度达到约5.5亿日元。但此后,由于业绩不佳,该公司陷入资金短缺状态,并于2013年8月再次陷入僵局。

在那之后,他们继续开展业务,由于访日中国人的增多,需求量很大,他们以开始接待中国团队游客为主要客源,客房一直呈满员状态。然而,在2023年1月,由于新型疫情,文化部禁飞条例,很多中国团体取消了旅游计划,接连的取消预约造成了经营困难。

截止2023年8月18日16时,日本全国共有443起与冠状病毒有关的破产案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行业区分来看,餐饮(62例),酒店/旅馆(49例),服装/杂货零售商(31例),食品批发商27例、建筑/工程26例、食品制造业20例等。

图片来源:帝国数据库报告新冠疫情相关破产发生数量

旅游热点地区破产数量靠前:东京都最多,达到109件;其次是大阪府46件,东京都和大阪府155件加起来占总数的34.9%。其他排名靠前的有北海道24件;静冈县21件。

占赴日旅游33%的中国客人,去年花了1兆7700亿日元

近年来,每年春节期间都会有大量中国游客前往日本旅行和购物,日本的旅游行业相关的从业者,如酒店、零售业等也都会早早的做好迎接中国游客的准备。

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局JNTO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赴日观光的中国人为959.4万人,占日本外国人访日游客比例高达33%。总消费额约为1兆7700亿日元按照2023年1月1日汇率约为1136.7亿人民币,占比更是高达40%。

日本2003年-2023年度赴日游客数量变化情况。数据来源:「訪日客数月別・年別統計データ2023」,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局。图表为钛媒体驻日团队整理

然而,日本国通交通厅最新数据表示,原定2月初有610趟航班的关机场西,最终只能削减到370趟,中部机场由200趟航班锐减为100趟,成田机场也削减了60趟航班。全日空航空公司宣布,到3月底把飞往中国大陆的航班数量减少一半,目前由于需求减少,2月和3月中国的预订量比去年下降了70%。

札幌出入国在留管理局数据显示,中国春节期间的中国人入境人次新千岁机场比去年少了32%。据北海道厅公布的数据预估,如果团体旅行禁令3月底还未被撤销,北海道的观光消费将会直接减少200亿日元。

据同厅对北海道350家旅馆统计数据表明,上个月每家平均收到420个预约取消,游览包车1700个取消,游览船只1100艘取消;新泻县2月14日调查,已经收到了3000个中国客人的预定取消,而且还有4、5月份的客人打电话来取消。日本北部尚且如此,靠旅游撑起来的京都、大阪、奈良和东京等地情况更不容乐观。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所带来的打击也让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在日本旅游业中所占有的巨大比重。自2006年,日本政府颁布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以来,旅游业已经成为了日本解决社会课题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日本旅游业的发展是离不开中国游客所给与的支持的。

接下来我们将会从日本旅游行业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来对日本的旅游行业进行详细讨论,让大家对日本旅游行业能够有一个更加系统的了解。

日本旅游的发展史,也是迎接中国客户的历史

之所以要首先盘点日本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是因为中国游客再日本旅游业的兴衰变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盘点这段历史,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中国游客对于日本旅游行业的重要性,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给日本旅游业造成的重创。

现阶段,日本政府对于旅游行业的态度是“观光立国”,旅游行业已经成为了解决社会课题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日本政府正式将旅游业指定为国家经济的指出产业,是从2003年开始的。

2003年1月,前日本总理小泉纯一郎主持召开了“观光立国恳谈会”;同年3月,“VisitJapan”计划正式出炉,旅游业就此成为日本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2006年12月,日本正式推出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标志着旅游业成为法律上的日本重点发展产业之一。2008年,日本正式设立观光厅,并将其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最高领导机构。

通过图3我们可以看到,从2003年日本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以来,赴日游客的人数就开始不断攀升。而其中有几个年份增长的特别明显,我们把增长率超过20%的年份标注出来,分别是2010年和2012到2023年这六个年份。我们把这六个时间点称作日本旅游行业的爆发式增长点。这几个爆发式增长点的出现,与中国游客数量的增长密不可分。

赴日外国游客数量变化、赴日中国游客的数量变化以及赴日中国游客数量的增长率变化情况。单位:万人。数据来源:「月別・年別統計データ2023」,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局。图表为钛媒体驻日团队整理

特设:向中国的个人游客发放赴日旅游签证

2009年末,日本政府正式对中国游客开放个人单次赴日旅游签证;2011年末,日本政府正式对中国游客正式开放个人多次赴日旅游签证。这两次签证的解禁说是改变日本旅游行业的大事件,因为在2009年和2011年,赴日游客的数量全部都出现了下跌,其中2011年的跌幅甚至达到了27.8%。

而对中国游客开放个人赴日旅游签证这一举措直接点燃了日本旅游市场。

2010年开放个人旅游签证之后,赴日外国游客的数量增长了26.8%,其中中国游客的数量相比前一年增长了40.4%;2011年开放个人多次赴日旅游签证以后,赴日外国游客的数量增长了34.4%,其中中国游客的数量相比前一年增长了36.6%;

在2023年,由于日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催生了“爆买”行动,即中国游客在日本大量购物这一行动之后,赴日中国游客的数量相比前一年暴增107.3%。中国游客在2023年的爆发式增长,也让日本迎来了史上赴日游客数量增长最快的一个年份。

回顾日本在2003年将旅游业立为重点发展行业以来赴日外国游客和赴日中国游客的增长率的变化,我们会发现两条曲线的重合度非常高。换句话说,中国游客数量的增长可以说是日本旅游业最大的推动力之一。

在日本政府观光厅的主页上,有一个页面是对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的解释,上面列举的基本都是日本政府在2003年以来在组织上、法律上和战略上对于旅游行业的改革措施,但是只有一条是例外的,这一条既不是组织上的改革措施,也不是法律上或者战略上的改革措施,而是所有条例中唯一一条制度上的改革措施。

大家应该也都猜到了,这条措施就是“2009年7月,开始向中国的个人游客发放赴日旅游签证”的改革。

日本政府对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的解释:向中国的个人游客发放赴日旅游签证。图片来源:日本政府观光厅主页

日本赴日旅游行业的现状

上文我们总结了中国游客在日本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接下来我们将目光放在现在,来讨论一下日本赴日旅游行业的现状。本节我们将会分为两个部分讨论,第一部分是“日本旅游业近年来的发展战略”,第二部分是“赴日外国游客的属性”。

接下来我们首先进入第一部分——日本旅游行业近年来发展战略的分析。

日本赴日旅游业界总消费金额的变化情况、人均消费金额的变化情况即增长率。总消费金额单位:千万日元;人均消费金额单位:日元。数据来源:「訪日外国人消費動向調査」,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厅。图表为钛媒体驻日团队整理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结论,最近几年日本旅游行业的发展战略是“相比提高游客的人均消费单价,更加注重增加游客的数量”。

2023年度,赴日外国游客在日本境内的总消费金额约为4兆5189亿日元,而日本造纸行业2023年的市场规模约为5兆3199亿日元,两个数额的差距并不大。换句话说,旅游业界的市场规模已经和日本排在第50位的造纸行业的市场规模相当,已经成为了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总消费金额的变化情况方面,除了2011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总消费金额下降之外,在2010年到2023年之间市场规模始终保持着增长的势头,其中涨幅最大的是2023年,达到了71.5%。在2023年之后涨幅开始回归正常水平,最近几年始终稳定在10%左右。

我们都知道,要发展某一个行业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多赚钱。而影响总消费金额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游客的总人数,另一个是游客的人均消费金额。那么推动日本赴日旅游业界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哪一个呢?

人均15万日元,中国游客的贡献值暴增

赴日外国游客的人均消费金额方面,从2010年到2023年,增长率从未超过20%,大部分年份都处在±5%上下,最近几年一直维持在15万日元/人左右的水平。而赴日游客总人数的增长幅度则要大得多,尤其是2012年到2023年,每一年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30%。因此,造成日本旅游业界市场规模快速扩大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人均消费金额的增长,而是赴日游客数量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人均消费金额的增长率仅有两年超过了10%,分别是2023年和2023年,增长率分别是10.6%和16.5%,这背后的原因相信大家应该猜的到,也是由于中国游客的贡献。

2023年前后,由于日元贬值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赴日旅游的中国游客中爆发了“爆买”行动,让人均消费金额在这两年出现了异常增长。而日元汇率恢复到正常水平之后,人均消费金额开始趋于平稳,在最近几年始终稳定在人均15万日元左右。

各国赴日游客数量变化情况。数据来源:「訪日客数月別・年別統計データ2023」,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局。图表为钛媒体驻日团队整理

在2023年以前,韩国游客一直是赴日外国游客的主力军,人数要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但是自从2009年日本政府对中国游客开放个人赴日旅游签证之后,赴日中国游客的数量就开始逐渐增长。

2023年“爆买”行动的出现则彻底点燃了中国游客赴日旅游的热度。2023年,中国赴日游客的数量达到了499万,相比2023年的增长率达到了107%,就此一举超越韩国成为每年前往赴日外国游客中占比最多的国家。2023年,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韩国赴日游客人数大幅度下降。但是好在中国游客数量继续高速增长,让日本赴日游客的数量并没有出现下滑,而是维持了小幅度的增长。

不过,由于2023年赴日韩国游客数量的大幅度下降,让中国游客在日本赴日旅游业中所占的地位更加重要。2023年度,赴日中国游客的数量为959.4万人,占了赴日游客总人数的30%以上。而排在第二位的韩国仅占了赴日游客总人数的17.5%,被甩开了一大截。对日本来说,中国游客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游客团体,并且重要性要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

2023年各国游客在日本境内的消费总金额对比,单位:亿日元。数据来源:「訪日外国人の消費動向——訪日外国人消費動向調査結果及び分析」,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厅。图表为钛媒体驻日团队整理

而消费金额方面,更加凸显了中国游客的重要性。2023年度,虽然赴日韩国游客与赴日中国游客的数量相差并不大,但是中国游客的总消费金额却达到了韩国游客总消费金额的2.6倍,占了总金额的34.2%。人均消费金额方面,中国游客大约为19万日元/人,远高于15万日元/人的平均水平,韩国游客则为7.8万日元/人,仅有平均消费水平的一半左右。

简单来说,就是中国游客不仅数量多,而且人均消费金额要远高于整体的平均水平。换句话说,中国游客可能是日本旅游业从业者最想看到的客人。

按照在赴日旅游之前是否到过日本这个标准划分,可以将游客分为两个类型,即“第一次来日本的外国游客”和“不是第一次来日本的外国游客”。为了方便叙述,我们将这两类外国游客分别成为“新客人”和“老客人”。

赴日游客中“新客人”和“老客人”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数据来源:「訪日外国人消費動向調査」,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厅。图表为钛媒体驻日团队整理

可以看到,自2000年以来,赴日旅游的外国游客中新客人数量占比最多的一年是2023年,占总人数的41.5%;最少的一年是2013年,占总人数的35.2%。总体来说,新客人的占比在38%±3%的区间内变化,而老客人的占比则在61%±3%的区间内变化,新客人的占比要远远少于老客人的占比。

因此,对于前往日本旅行的外国游客来说,多次去日本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每年赴日的外国游客中都有6成左右的游客是已经去过日本的“老客人”,这就体现出了日本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游客回头率高。 

赴日外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情况,单位为百分比。数据来源:「訪日外国人消費動向調査」,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厅。图表为钛媒体驻日团队整理

而外国游客之所以回头率高,与日本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是分不开的。在2023年到2023年三年的外国满意度调查中,每一年选择“满意及以上”的游客都占到了游客总数的97%以上,而选择“不满及以下”的游客占比只有2023年超过了0.5%。赴日外国游客的满意度可以说高到了一个离谱的水平。

总结来说,通过出色的服务质量给与顾客一个良好的旅行体验,从而提高顾客的回头率,是日本现阶段旅游行业的主要卖点,或者说发展战略之一。

接下来,我们按照游客来日本的目的,对游客进行第二次分类。

赴日外国游客前往日本的目的。数据来源:「訪日外国人消費動向調査2023」,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厅。图表为钛媒体驻日团队整理

总体来说,赴日旅游的目的按照热度,为了购物前往日本的人占的比重非常高,甚至超过了景点观光和城市观光所占的比重。因此,现阶段赴日旅游业相比其他国家的旅游业,除了美食、风土人情和景点观光等固定内容之外,最具特点也是最大的卖点之一的旅行内容,就是购物。

现在,我们对日本赴日旅游业界的现状进行一个总结。

1、首先,中国游客对于日本赴日旅游业界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群体,不管是人数上还是人均消费水平上都要领先于其他国家,一定程度上是推动赴日旅游业发展的主力军;

2、而日本旅游相比其他国家的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为了购物前往日本的游客比例较高,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日本产的药妆、家电等产品对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

3、而目前日本旅游业的发展策略是增加游客的人数而非人均消费金额,增加游客人数的主要策略是在增加“新客人”的同时,尽量提高游客在旅行中的满意度,来提高游客的回头率。这一点日本做的比较好,赴日游客的满意度和回头率都维持在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目前日本赴日旅游业的发展战略是“相比提高游客的人均消费单价,更加注重增加游客的数量”。首先,在游客人均消费金额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赴日游客的数量的确在稳步增长,但是这背后隐藏着两个问题:第一,东亚地区的游客占比极高;第二,游客大多集中在都市地区。

赴日外国游客的访问地分布情况。数据来源:「訪日外国人の消費動向——訪日外国人消費動向調査結果及び分析」,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厅。图表为钛媒体驻日团队整理

2023年度,总共有3119万外国游客前往日本旅行,其中有2675.8万都是来自亚洲地区的游客,约占总人数的85.8%;而大部分游客的目的地都是日本的三大都市圈——东京都、京都府和大阪府。

除了这三个地区之外,访问率最高的福冈县只有10.4%,还不到东京都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日本旅行存在“过于集中化”的问题。这里的集中化既指代游客的出身地过于集中的问题,也指代游客的访问地过于集中的问题。

而过于集中化带来了两个让日本旅游业界头疼不已的问题,第一是游客数量增长开始放缓,第二就是都市旅游资源短缺,而地方旅游资源却过剩。

首先,关于游客数量增长放缓的问题,近年来虽然赴日旅游的日本游客数量在持续增加,但是增长率的放缓已经很明显了。增长率最快的几年都是得益于中国游客数量的快速增长,而在最近几年中国游客数量的增长也开始放缓,再加上韩国游客数量的锐减,游客数量的增长已经到了瓶颈期。

现在摆在日本面前的有两个选择,要么进一步开拓亚洲市场,要么就是转而开发其他地区的市场。

2023年度,赴日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大约为959万,相比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还存在进一步开拓的可能性。而其他各大洲的市场,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市场还处在未开发的状态,也存在进一步开拓的可能性。

目前日本观光厅在加强与中国方面合作的同时,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向欧美地区宣传赴日旅游,也就是说,中国市场和欧美市场会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地区。日本的各大航空公司也在增加中国航线的同时推出各种廉价航空服务,降低中国游客的出行门槛,尝试着进一步增加中国赴日游客的人数。

相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要明显严重的多。

2023年度日本全国及主要都道府县的酒店使用率。数据来源:「宿泊旅行統計調査」2023年速報値,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厅。图表为钛媒体驻日团队整理

2023年度,东京都和大阪府两地的酒店利用率都已经达到了80%上下。考虑到日本发展旅游的重点策略是增加赴日旅游的人数,再考虑到赴日旅游的游客绝大部分的访问地都是日本的三大旅游都市圈,即使日本能够顺利度过人数增长的瓶颈期,让赴日旅游的游客人数取得进一步的增长,都市圈旅游资源的紧缺也会让这些努力化为泡影。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有两个,第一是增加都市圈的旅游资源,第二就是发展地方旅游事业。目前日本政府倾向于第二种方法,即发展地方旅游事业。

不过,作为日本地方旅游事业发展的最好的一个地区,日本福冈县的商工部观光局观光政策课在2023年发布了「福岡県観光の現状と課題」,文中在介绍了福冈县近年来在发展旅游事业上做的努力的同时,也指出了地方要发展旅游事业所面临的问题——资源不足。

这里的资源指的并不是所有的旅游资源,因为日本的地方地区不管是观光景点还是美食又或者是风土人情等资源都不比都市圈要差,像福冈县这样的日本拉面之乡甚至在美食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这里主要短缺的资源是购物资源和服务资源。

首先是购物资源,这个很容易理解,相比大城市,地方的购物资源相比大城市肯定要少得多。不过,地方所缺少的主要是购买奢侈品的地方,普通的家电、药妆等物品并不匮乏,因此购物资源的短缺目前还没有成为制约日本旅游发展的瓶颈。

至于,服务资源的缺乏就要严重的多了。总结来说,目前服务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了制约日本地方发展旅游事业的瓶颈。赴日外国游客感觉到最不方便的除了语言沟通交流,还有就是无线网不好这些硬件措施。

这一点在日本的非都市圈会更加明显,因为日本的都市圈已经在着手增加外国人店员的数量和改善广告牌信息提供的环境,而日本非都市圈是没有太多的资源来改善这些地方的。

不过,最近日本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随着东京奥运会的准备阶段,各部门也开始着手解决非都市圈旅游资源不足的问题。

具体措施包括通过人才派遣的方式增加外国店员、改善公共交通环境、增设外语指示牌等等。由于地方旅游是日本旅游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在未来非都市圈的旅游环境改善是一件非常值得期待的事情。

目前日本旅游业有两个杀手锏:一个是进一步增加赴日游客的人数,另一个是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首先,目前日本旅游业最大的一张底牌就是游客的高满意度所带来的高回头率,这也是让日本决定用增加游客人数的方发来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在下一个阶段,日本会进一步强化旅游行业的宣传,让

疫情下2247%的旅行社从业者转行!中国旅游数据报告出炉!

0分享至

从2023年初开始的这场疫情,让全球的旅游业受到巨大的打击,我国凭借着出色的防疫能力以及强大的内需,在这场全球旅游业的寒冬中率先走了出来,但由于不断有新的输入性病例影响,2023年我国疫情已经发生了多起由于境外输入引发的局部本土疫情,不断反复的疫情也让旅游业增加了一些不确定因素。

疫情一来,旅游业马上按下暂停键,防控形势好转,旅游业逐渐回温,这是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在疫情反复的影响下,我国的旅游业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国内旅游人数下降52.1%在疫情发生前的2010年-2023年,国内的旅游人数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平均增长率为11.03%,2023年由于疫情的影响,相比2023年减少了30.22亿人次,同比下降了52.1%,仅为28.79亿人次,相当于2012年的水平。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次为18.71亿人次,达到了2023年全年的64.99%。

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公开统计国内旅游收入下降61.1%2010年-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最高增长率为23.6%,平均增长率为16.37%,2023年相比2023年下降61.1%,2023年国内旅游总收入为22286亿元,同样相当于2012年的国内旅游收入水平。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次为16300亿元,达到了2023年全年的73.14%。

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公开统计全国旅行社数量增长4.47%2023年-2023年全国的旅行社数量逐年增长,2023年的旅行社的数量相比2023年增长了1739个,同比增长了4.47%。

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公开统计全国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减少22.47%与旅行社数量2023年逆势增长不同,2023年旅行社的从业人员为322497人,相比2023年的415941人,减少93444人,同比减少22.47%,同时,2023年旅行社的营收2389.69亿元仅仅是2023年的7103.38亿元的三分之一。

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公开统计从全国的数据看来,疫情对于我国的旅游业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我国整体旅游业都受到了较大影响的背景下,不同地区的表现又是怎么样的呢?海南省国内旅游收入减少12.67%海南省作为我国的旅游大省,在全国旅游业备受冲击的背景下,由于2023年6月份海南省从自由贸易区正式升级为自由贸易港,国内旅游人数仅减少了21.24%,国内旅游收入仅减少了12.76%,远远低于全国的52.1%和61.1%。

数据来源:海南省公开数据统计北京国内旅游人数下降42.13%在北上广三个一线旅游城市中,北京旅游从2023年的31800万人次下降到18400万人次,同比下降了42.13%,上海从36140万人次下降23605万人次,同比下降了34.68%,广州从5873万人次下降到3972万人次,同比下降了32.36%。

数据来源:广州市公开数据统计丽江国内旅游人数下降50.5%在我们抽样的3个国内低线重点旅游城市中,旅游人次及收入最高的是桂林,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是丽江,国内旅游者及国内收入分别减少了50.5%和50.6%。

以上内容节选于小鹰下沉市场研究院的中国旅游数据报告,完整报告请到小鹰财经社公众号相应文章查找。-转载合作-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202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强化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2023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34.16万个,比上年末减少0.63万个。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单位66555个,减少221个;从业人员69.98万人,增加0.46万人。

2023年,文化和旅游系统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舞台艺术和美术繁荣发展。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等关键时间节点,组织引导创作复排文艺精品力作,涌现歌剧红船同心结、舞剧英雄儿女骑兵、京剧奇袭白虎团、彩调剧新刘三姐、话剧三湾,那一夜等一批优秀作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时间在“中国艺术头条”微信公众号推出“艺术战‘疫’”专栏,共发布30期291件艺术作品,阅读量近两亿人次,带动了全国文艺界以“艺”战“疫”的热潮。推出“文艺中国”快手号,累计点击量2.1亿。举办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观看互动人次超11.7亿;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会演观看人次超8500万。组织国家京剧院及全国18家优秀京剧院团开展“京剧的夏天”线上公益展演,收看人数达7800万余人次。举办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展演116个剧种,演出大戏22台、折子戏组台20场,戏曲晚会1场,3年实现了348个戏曲剧种的“大团圆”。

2023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581个,比上年末减少214个;从业人员43.69万人,增加2.44万人。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2060个,占11.7%,从业人员10.75万人,占24.6%。

全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225.61万场,比上年下降24.0%;国内观众8.93亿人次,下降27.4%;演出收入86.63亿元,下降31.7%。

全年全国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共组织政府采购公益演出13.38万场,比上年下降14.9%;观众0.86亿人次,下降27.9%。

2023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2770个,比上年末增加54个;观众坐席数187.98万个,增长3.4%;全年共演映58.84万场,比上年下降54.2%;观众6064.67万人次,下降51.7%。公有制艺术表演场馆2060个,比上年末减少72个;全年共演映27.74万场,比上年下降33.2%;观众人次1259.50万人次,下降58.4%。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场馆1111个,比上年末减少91个,全年共演映3.38万场次,比上年下降45.4%;观众人次1072.76万人次,下降58.7%。

2023年末,全国共有美术馆618个,比上年末增加59个;从业人员5467人,增加451人。全年共举办展览5988次,比上年下降17.6%;参观人次2186.76万人次,下降47.1%。

2023年,文化和旅游系统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配合全国人大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执法检查。开展全国“乡村春晚”集中展演暨网络联动活动,全国24个省区、市88场“乡村春晚”参加活动,线上参与人次达1320.5万。启动小康生活主题美术创作征集展示活动,实施“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引领乡风文明建设。持续实施“春雨工程”“阳光工程”等重大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开展“央视频·文化志愿者专列”贫困地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推介等活动。推进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等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全年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2.03万座,超额完成新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旅游厕所电子地图上线,14.5万座厕所已在手机APP进行标注。

2023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比上年末增加16个;从业人员57980人,增加18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7053人,占12.2%;具有中级职称人员18868人,占32.5%。

2023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1785.77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2.2%;全国图书总藏量117929.99万册,增长6.1%;阅览室坐席数126.47万个,增长6.2%;计算机226234台,增加419台;其中供读者使用的电子阅览终端143714万台,减少2023台。

2023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26.49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5.09平方米,全国人均图书藏量0.84册,增加0.05册;全年全国人均购书费1.60元,减少0.08元。

全年公共图书馆发放借书证10251.31万个,比上年增长18.8%;总流通人次54145.81万,比上年下降39.9%;书刊文献外借42087.15万册次,下降31.4%;外借人次17466.62万,下降34.4%。全年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150713次,比上年下降23.0%;参加人次9279.33万,下降21.3%。

2023年末,全国共2397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406个公共图书馆组建理事会。

2023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3687个,比上年末减少386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2825个,减少705个。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185076人,比上年末减少499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7075人,占3.8%;具有中级职称人员17969人,占9.7%。

2023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4677.45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3.5%;业务用房面积3387.89万平方米,增长2.8%。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331.32平方米,增长2.67%。

全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92.65万场次,比上年下降21.4%;服务人次56327.04万人次,下降28.4%。

2023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9489个,演出12.08万场,观众6675.84万人次。由文化馆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45.46万个,馆办老年大学698个。

2023年末,全国共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384个,2578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394个文化馆组建理事会。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进一步支持引导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改进服务、转变形象,不断提升市场监管水平。起草制定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通知等制度规范性文件,为市场监管提供政策保障。修订印发演出管理有关工作指引,建立完善卡拉OK歌曲内容自审机制,实施实现游戏游艺设备内容审核“一网通办”和设备全流程电子标识管理。健全旅游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组织开展2023年旅游安全云课堂培训,指导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门和企业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40余次,培训人员近3万人次。进一步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深入开展信用评价规范研究,推进文化和旅游市场“失信名单”管理常态化,研究推进文化市场服务质量提升工作,落实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开展第三方评估,进一步提升政策效能。完善星评制度,推进旅游住宿业标准化工作。组织开展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和中高级导游等级考试,实施导游专业素养研培计划。

2023年末,全国共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0.89万家,从业人员160.91万人,营业收入9967.49亿元,营业利润1699.70亿元。其中,娱乐场所6.54万个,从业人员53.23万人,营业收入419.25亿元,营业利润5.33亿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0.62万个,从业人员24.71万人,营业收入181.53亿元。演出市场单位2.23万个,从业人员49.52万人,营业收入2157.50亿元,营业利润351.15亿元。艺术品经营机构0.53万个,从业人员1.94万人,营业收入71.99亿元,营业利润9.29亿元。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0.97万家,从业人员31.49万人,营业收入7137.22亿元,营业利润1331.13亿元。

根据31074家旅行社统计数据显示,全年旅行社营业收入2389.69亿元,营业利润-69.15亿元,直接从业人员32.25万人。

根据8423家星级饭店统计数据显示,全年星级饭店营业收入1221.53亿元,平均房价313.91元/间夜,平均出租率39.0%。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持续加强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等各类市场综合执法,以整合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省级层面,所有省区、市印发改革实施意见,所有省区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局处承担省级执法职责。市级层面,99.8%的市州、盟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与旅游市场执法队伍整合,85.5%的设区市整合区级执法队伍组建市级执法队伍,4.1%的设区市撤销市级执法队伍保留区级执法队伍。县级层面,95.9%的县市、区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与旅游市场执法队伍的整合,深入落实“局队合一”管理体制。全年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培训25期,累计培训3万余人次。指导监督各地开展执法资格专业考试9场次,完成4239人执法资格和证件信息采集汇总。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全面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线下开展四轮文化和旅游市场“体检式”暗访评估,范围基本覆盖全国各省。配合网信办等部门开展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行动,排查具有网络表演业务的手机直播应用软件。开展违法违规互联网文化活动查处,检查各类互联网文化经营单位,清理下线各类含有违规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加强假日旅游市场执法,部署执法队伍巡查景区等47万余次,及时处置问题1100余个。部署严查“直播带货”旅游产品,查处违规旅行社和网店30余家。开展第一批旅游市场集中办案,集中查处一批旅游市场典型案件。开展重大案件评选,评选87件2023-2023年度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大案件。联合中央宣传部、公安部、最高检等部门督办42起社会影响恶劣的重大案件。推进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全年通过该平台进行举报登记8827件、办结6725件;累计发起日常检查316.41万件,出动检查1088.94万人次;建议立案2.09万件,累计办结案件2.84万件。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库建设方案、数据规范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技术规程,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示范项目,推出22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1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公布第二批97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68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开展“心灵四季·美丽中国”“感受美丽家乡、发现户外精彩”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和全国冰雪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和“最美风景在路上”自驾游系列推广活动,支持黄河、长城、长江等旅游推广联盟开展跨区域主题推广。应对疫情影响及时开设“乡村旅游面对面直播课堂”,完成49期课堂,累计学习超过70万人次。组织编印“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自驾路书,推动开设“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客源援藏专列”,积极发挥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积极作用,2.26万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全部脱贫。深入实施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举办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征集展示活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2023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红色旅游云课堂、“红色之旅壮美兵团”等活动,红色旅游发展持续向好。

2023年末,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3332个,比上年末增加930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302个,增加22个;4A级旅游景区4030个,增加310个;3A级旅游景区6931个,增加733个。

2023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52.1%。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同比下降61.1%。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出台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联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消费新模式。联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第一批1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60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新命名9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授予18家园区创建资格。年末全国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9家。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制定印发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联合国家开发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遴选320个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项目总投资额6194.1亿元。举办包括7期精品项目交流对接会、大运河重点项目投融资对接会在内的各类投融资对接活动,共推介项目452个,总投资额3405.9亿元。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协议,新增1000亿元纾困复产贷款授信额度。依托中国银联对2.4万家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进行移动支付能力提升。举办“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论坛,与日本、韩国联合主办第13届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征集遴选2023年“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项目45个。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8514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2%。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完成“科技助力经济2023”国家重点专项、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遴选工作。故宫博物院获批科技部第二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发布文化和旅游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3项。公布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28个,2023年末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共有198家。加快推进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部省试点对接。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42项,加强对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选题研究。开展全国艺术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校园艺术作品展等活动。

2023年,文化和旅游系统、文物系统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23-2023的意见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制度体系,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和中国文化基因研究相关工作,启动南水北调东线二期考古和文物保护工程。国家文物局深入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共22个片区,涉及31个省228个市988个县。推动各地制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公布革命文物名录等,加强革命文物保护项目的组织实施,共批复国保、馆藏一级革命文物保护项目246个,推出“武汉革命文物线上展示月”“遵循先烈足迹”等主题活动。全国古籍普查完成汉文古籍270万余部。

2023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文物机构11314个,比上年末增加752个,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373个,占29.8%;博物馆5452个,占48.2%。年末全国文物机构从业人员17.5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4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1072人,占6.3%;中级职称22165人,占12.6%。

2023年末,全国文物机构藏品5089.10万件/套,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4319.09万件/套,占文物藏品总量的84.9%。

全年全国各类文物机构共举办陈列展览29347个,比上年减少1355个。其中,基本陈列16682个,增加1658个;临时展览12665个,减少3013个。接待观众61631.70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3.2%,其中未成年人13564.08万人次,下降57.1%,占参观总人数的22.0%。博物馆接待观众52652.35万人次,比上年减少53.1%,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总数的85.4%。

2023年,“太极拳”“送王船”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中蒙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有序推进。文化和旅游部完成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初评工作,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册项目保护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深入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对249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记录。建立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协同机制,组织实施黄河流域非遗调查,试点设立近40家非遗曲艺书场,设立河洛文化、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举办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全国非遗曲艺周”“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活动,支持各地举办“非遗购物节”、杭州工艺周、中国纺织非遗大会等品牌活动,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发布12条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2023年末,全国共有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2项,共有文化和旅游部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全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42项,位居世界第一。

年末全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2455个,从业人员16444人。全年全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举办演出56117场,比上年下降22.0%;举办民俗活动12227次,下降28.0%;举办展览16174场,下降17.4%。

八、文化和旅游对外及对港澳台交流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举办“云聚荟”直播盛典、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丝绸之路文献展览等活动,全面深化双边合作机制,开展部级双边访问、召开高级别会议16次,推动与匈牙利、希腊等7国签署合作执行计划或谅解备忘录,举办与意大利、沙特等6国建交周年庆祝活动,开展对尼日利亚等非洲8国人力资源培训班等项目。参与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长网络会议等重要会议活动32次,稳步推进世界旅游联盟总部建设。

文化和旅游部持续提升“美丽中国”整体形象,举办“欢乐春节”活动近200场,组织参加线上日本旅游博览会、英国伦敦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国际展会,举办“丝路交响”云端音乐会、“意会中国”亚非当代音乐论坛等线上交流活动,统筹指导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驻外旅游办事处开展全球联动的“云·游中国”系列线上活动和“天涯共此时——中秋节”线上文化周,举办各类活动2200余项。

文化和旅游部持续深化对港澳台文化和旅游工作,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召开“两岸旅游交流线上座谈会”“两岸文化交流线上座谈会”。举办“国家艺术院团澳门演出季”“金瓯无缺——纪念台湾光复75周年文献展”“艺海流金·美好安徽”“情系三江源·大美青海情”等活动。实施“港澳青少年知行计划”“台湾青少年春节习俗研习营”等青少年交流项目,举办港澳青少年游学推广活动暨内地游学联盟大会,不断做深做实对港澳台文化品牌。

2023年,在匈牙利、约旦、科威特新设3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截至2023年末,在全球设有45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20家驻外旅游办事处。此外,在香港设有亚洲旅游交流中心,在台湾设有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台北办事处、高雄办事分处。全年对外、对港澳台演出团体达947个团次,参与交流人员12552人。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年落实文化和旅游部部门预算59.51亿元,落实中央补助地方转移支付资金54.92亿元。运用全覆盖审计、绩效管理等手段,提高资金资产使用管理效能。国家美术馆工程、中国工艺美术馆工程暂定名、“平安故宫”工程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1088.26亿元,比上年增加23.51亿元,增长2.1%;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77.08元,比上年增加1.01元,增长1.3%。

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中,县以上文化和旅游事业费500.98亿元,占46.0%,比重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文化和旅游事业费587.28亿元,占54.0%,比重提高了2.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491.62亿元,占45.1%,比重提高了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269.78亿元,占24.8%,比重降低了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301.64亿元,占27.7%,比重提高了1.6个百分点。

全年全国文物事业费400.20亿元,比上年减少15.21亿元,下降3.7%。

2023年中国旅游市场现状:“云旅游”拉动旅游业复苏

报告指出,疫情影响下,2023年,国内旅游总人次32.46亿,比上年同期增加3.67亿,增长12.8%。国内旅游总消费2.9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69万亿元,增长31.0%。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持续增长的大众旅游需求没有改变,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不止是挑战更是机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消费主体和消费观念观念的改变,旅游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旅游业的发展前景空间巨大。到“十四五”末期,将会形成一个百亿人次、十万亿元消费的国内旅游大市场。到2035年,按照发达国家居民每人每月出游一次的频率,城乡居民现在每个季度才出游一次的频率,国内旅游市场规模至少有三倍左右的成长空间。

01旅游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2010-2023年国内旅游行业对GDP的贡献率呈现增长态势,从2010年的3.05%增长到了2023年的5.8%。2023年国内旅游行业受到疫情影响,冲击较大,根据2023年旅游收入估算,中国旅游业每停滞一天,损失可能超过170亿元。中国旅游行业对GDP贡献度比重降到了2.19%。伴随着2023年国内高效防控疫情和经济复苏,疫苗普及化,虽然局部地区疫情仍旧有反弹的压力,但整体得到有效控制,旅游经济呈阶梯型复苏、波动式回暖态势。2023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2.55%,较2023年增长0.36%。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主体和消费观念观念的改变,旅游市场在未来十年内还将继续平稳增长。

2010-2023年中国旅游行业对GDP贡献度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具体来看,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居民精神消费追求,还能促进餐饮及运输行业发展,带动就业等作用。

资料来源: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022023年中国旅游市场运行分析

2.12010-2023年国内旅游总人次

2010-2023年中国旅游总人次稳步增长,2023年疫情逐渐缓解,旅游总人次上升至32.46亿人次,同比增长12.75%。截止至2023年6月我国旅游总人次为14.55亿人次。

2010-2023年6月中国旅游总人次统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2.22010-2023年6月城镇居民旅游人次

2010-2023年中国城镇居民旅游人次稳步增长,2023年疫情逐渐缓解,旅游总人次上升到了23.42亿人次,同比上升至13.41%;截止至2023年6月中国城镇居民旅游人为10.91亿人次。

2010-2023年6月中国城镇居民旅游总人次统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2.32010-2023年6月农村居民旅游人次

2010-2023年中国农村居民旅游人次稳步增长,2023年疫情逐渐得到缓解,旅游总人次上升到了9.04亿人次,同比上升11.06%;截止至2023年6月中国农村居民旅游人次为:3.64亿人次。

2010-2023年6月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总人次统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2.42010-2023年国内居民出游率

2010-2023年中国居民出游率呈现增长态势,2023年疫情逐渐缓解,居民出游率上升至了229.79%,其中城镇居民出游率256.17%;农村居民出游率181.4%。

2010-2023年国内居民出游率趋势图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2.52010-2023年中国居民旅游花费情况

2010-2023年中国居民旅游花费稳步增长,2023年疫情有所缓解,旅游花费整体上升至了29200亿元同比上升31.02%;2023年1-6月中国居民旅游花费为11700亿元。

2010-2023年6月中国居民旅游花费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观知海内信息网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投资趋势研究分析报告涵盖行业最新数据,市场热点,政策规划,竞争情报,市场前景预测,投资策略等内容;报告针对旅游行业产品分类、应用、行业政策、产业链、生产模式、商业模式、行业发展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和进入壁垒做了详细分析。

2.62010-2023年中国城镇及农村居民旅游花费情况

2010-2023年中国城镇及农村居民旅游花费稳步增长,2023年疫情缓解,城镇居民旅游花费上升至了23600亿元,同比增长31.36%,2023年1-6月中国城镇居民旅游花费为9400亿元;2023年农村居民旅游花费上升到了5500亿元,同比增长27.32%,2023年1-6月中国农村居民旅游花费为2300亿元。

2010-2023年6月中国城镇居民旅游花费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2010-2023年6月中国农村居民旅游花费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2.72010-2023年中国居民旅游人均花费情况

2010-2023年中国城镇及农村居民旅游人均花费稳步增长,2023年1-6月受到疫情影响,城镇居民旅游人均花费下降到了861.59元/人,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下降到了530.4元/人。

2010-2023年6月中国居民旅游人均花费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2010-2023年6月中国城镇居民旅游人均花费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2010-2023年6月中国农村居民旅游人均花费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2.82010-2023年中国居民分季度旅游人次走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国内居民出游从季度上看,1季度是旅游旺季。其次是3季度。

2010-2023年6月中国城镇居民分季度旅游人次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2010-2023年6月中国农村居民分季度旅游人次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2.92023年旅游行业经济指标

2023年6月全年国内旅游人数为14.5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万亿元。2023年入境旅游人数2720万人次,同比减少81.3%。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70亿美元,同比减少87.1%。2023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2023万人次,同比减少86.9%。

2010-2023年中国旅游行业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3国家统计局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03旅游产业链发展分析

旅游产业链不仅包括旅行社、交通部门、餐饮、酒店、景区景点、旅游商店、旅游车船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等旅游核心企业,还关联到农业、园林、建筑、金融、保险、通讯、广告媒体以及政府和协会组织等辅助产业和部门。

资料来源: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3.2上游产业——旅游景区发展现状

截至2023年7月底,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4196个,比上年末增加864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306个,增加12个。截至2023年7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共确定了318个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2010-2023年7月中国5A级旅游景区数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3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截止到2023年7月,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4196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318个;4A级旅游景区超过4000个;3A级旅游景区超过7000个。

2023年7月中国5A级旅游景区数全国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3.3中游产业——旅游社发展现状

2010-2023年,我国旅行社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23年涨幅最大,数量从29717家迅速增长至37309家。2023年,我国旅行社总数增长至42432家,同比上升4.3%。超过2000家的旅行社省有: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其中数量最多的广东为3592家。

2010-2023年中国旅行社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文化和旅游部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近年来,旅游业迅猛发展吸引了众多企业加入,旅行社数量增加,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当前,我国旅行社主要品牌有中国国旅、中青旅、春秋旅游、广之旅、众信旅游、康辉旅游、广东中旅等。2013年旅行社行业收入3599.4亿元,到2023年增长到了7103.38亿元,2023年在疫情影响下,下滑至1857.16亿元。

2013-2023年中国旅行社营业收入及增速走势

资料来源:文化和旅游部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3.4下游产业——饭店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旅游饭店法人企业数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23年受到疫情影响下,企业数量仍增长。2023年我国旅游饭店法人企业数量达到了12538家。

2011-2023年中国旅游饭店法人企业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知海内信息网

旅游饭店是以旅游接待设施为依托通过向旅游者及所在社区提供住宿、餐饮、娱乐等综合服务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近几年,国内旅游饭店营业额维持在3000亿元,2023年受到疫情影响下滑至2814.43亿元,同比上升20.13%。

2011-2023年中国旅游饭店营业额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客房收入和餐费收入是旅游饭店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几年,国内旅游饭店营业额细分收入情况如下:

2011-2023年中国旅游饭店细分营业额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04房车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4.1房车旅游背景简介

目前,全球房车市场大致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北美市场美国、加拿大,二是欧洲市场,三是目前规模现状虽小但销售网络成熟的亚太房车市场澳大利亚、日本、南非、新西兰、中国。在美国和欧洲,经济型和平民化的消费定位使房车的保有量和普及程度都非常高。国外房车的生产和销售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2023年全球疫情仍然焦灼,国内则已进入后疫情时代,常态化疫情防控或将持续数年,以放松休闲为主,基于自驾、自助方式的家庭及亲友休闲娱乐产品成为市场需求热点。中国已经成为继北美、欧盟、澳大利亚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房车市场,同时也成了亚洲第一大房车市场。

2023年自驾游承继多年来的趋势,保持了稳定增长,自驾游比例达到64%。2023年3月以来,多地省内游陆续恢复,国内旅游市场逐步进入复苏期。截止至2023年6月,国内旅游出游14.55亿人次,同比下降22.23%,其中自驾游客占比70%以上。

观知海内信息网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投资趋势研究分析报告涵盖行业最新数据,市场热点,政策规划,竞争情报,市场前景预测,投资策略等内容;报告针对旅游行业产品分类、应用、行业政策、产业链、生产模式、商业模式、行业发展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和进入壁垒做了详细分析。

2023年-2023年6月国内旅游及自驾游情况统计图

资料来源:文化和旅游部、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4.2国内房车旅游数据

据统计2023年我国房车旅游出行次数为9.07万次,2023年我国房车旅游出行人数为71.81万次,2023年受疫情影响,在整体旅游业出现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我国房车旅游市场依旧保持快速增长,年度出行次数为96.22万次。

2023-2023年我国房车旅游出行次数统计图

资料来源: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我国房车旅游市场分为自有房车旅游及房车租赁旅游市场两大类别,2023年我国自有房车旅游出行为上升至64.81万次,同期租赁房车旅游出行次数下降至7.00万次;2023年我国自有房车旅游出行增长约88.64万次,同期租赁房车旅游出行次数上升到7.58万次。

2023-2023年我国房车旅游细分市场出行次数统计图

资料来源: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05旅游行业热点——网红旅游

网红旅游就是“网红+旅游”的模式,是利用网红带红旅游景点的商业形式,利用网红直播等,进一步扩大景点优势,提升品牌影响力,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网红变现方式有“网络红人”、“网红奶茶店”、“网红商品”、“网红城市”、“网红景点”等形象,通过打造“物”的网红影响力来直接变现。

火爆的网红旅游景点是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业态,为旅游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3年中国十大网红旅游景点排行版

5.2网红旅游与网红关系的本质

网红旅游通过对旅游地资源和旅游者需求的深度挖掘,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辅以短视频、直播等网络媒体,带来惊人的流量以打造网红旅游地、网红旅游产品,吸引来一大批旅游者进行游览参观、体验休闲、网红打卡等旅游模式,从而实现旅游产业的变现。网红旅游所具有的特征符合当下大众猎奇、从众、追求新鲜感的心理,激发了旅游者强烈的旅游动机,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打卡游”范式,其本质上网红旅游是网红经济产业链的衍生物。

2023年网红对网红旅游的影响框架模型

5.3网红旅游失序行为及治安治理对策

不同于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成熟管理模式的传统知名旅游景区,网红景点往往不具备有效应对游客量激增的能力,因此,伴随游客到来的还有各种旅游失序行为,存在的治安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网红旅游失序行为:

1.客流量大,人员混杂,侵财类案件频发。

2.责任意识弱,旅游服务差,治安纠纷常见。

二、网红旅游失序行为的治安治理对策:

1.严厉打击景区依靠“网红”滤镜开展虚假宣传的行为,保证宣传内容的符合景区实际。

2.建设科学的景点运营体系,发掘自身旅游特色,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开发景点,注重景点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化发展道路。

3.引进科技智能的安保设施,加强景点的治安防范宣传创新警民联合的旅游警务模式,发动景点当地商户、居民和景点经营者共同参与景点的治安维护。

5.4网红旅游打卡地的营销策略

网红旅游打卡地的策略营销

资料来源: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传统的旅游营销方式,已经很难吸引新一波年轻人,尤其在移动化、碎片化阅读时代。以上案例在创意上,融合了旅游、IP、跨界等元素,同时传播载体上,借助互联网、视频直播、新媒体的创新营销形式和内容,打造了新的爆点,吸引社会聚焦关注,面向越来越年轻化的主流客群,网红旅游营销推广上,起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

5.5网红旅游发展建议

一是开拓自身新媒体阵地,构建移动互联网传播体系;二是利用新媒体营销,形成网民打卡参与传播的浪潮;三是以疫情为“契机”,推动旅游业数字化升级;四是拓展线上业务,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第五,注重舆情监测和舆情应对,维护景区网络形象;第六,保证景区质量,创造适当的饥渴效果。

资料来源: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06疫情影响下旅游产业投融资情况

在新冠肺炎的打击下,国内企业停工停产,企业面临诸多压力,而行业巨头抓住时机扩张,抢占市场份额,创业环境恶劣,市场竞争加剧,部分中小企业被迫退出市场,据人民法院公告,截至2023年6月,以百程网为例的近百家旅游企业宣布破产。在新冠疫情和行业垄断的双重打击下,我国旅游业创业环境艰苦,发展困难。

企查查数据显示,近十年旅游行业投融资事件共2974起,披露融资金额近8000亿元。2023年受到疫情影响投融资事件降为123起,投融资金额1267.6亿元,成为2023年以来新低,资本市场对于旅游行业的“热情”整体而言也有所降温。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酒店领域相关企业融资事件有32起,占比26%;民宿领域相关融资事件有20起,占比16%;旅行社企业相关融资事件有22起,占比约18%;线上旅游平台相关融资事件有8起,占比约1%;B端服务企业有18起,占比约15%。

企查查数据显示:已披露的投融资事件显示,融资金额过亿的共有40起、融资金额超千万级共有31起、融资金额超百万级共有6起。这其中融资过亿的头部企业有KLOOK客路旅行、道旅、泊心云舍、携住科技等。

2011-2023年中国旅游行业投融资情况

资料来源:企查查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07疫情下旅游产业发展热点——文旅地产

旅游地产是以旅游度假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营销模式,其开发项目全部或部分实现旅游功能,旅游地产的开发对象是旅游物业。

旅游地产上游主要是土地、材料供应商、建筑公司等,下游主要是居民自主、养老居住、度假居住、商务等。

2023年旅游地产产业链

资料来源: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旅游地产参与主体主要是三类企业,一类是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商,代表企业有万科、万达、富丽等。二类是传统的旅游企业,代表企业有中旅、国旅、港中旅、华侨城等。三类是传统制造企业,代表有金杯、联想、用友等。

现今随着旅游和地产两大行业的不断发展,以旅游吸引物及其配套服务设施为导向,结合文化、休闲与度假等多功能。新型“文化+旅游+地产”开发模式形成,文旅地产是未来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2023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各行各业影响巨大,文旅产业更是首当其冲。但与此同时,我国文旅产业在危机中孕新机,在“战疫”中悄然巨变。文旅产业数字化进程大幅加快,数字文旅产业异军突起逆势上扬。相较于国际消费而言,我国国内文化旅游市场率先复苏,引领消费大规模回流,推动形成以经济内循环为主的文旅新格局。

在国家出台相关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政策以后,我国文化旅游以内循环为主的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目前国内游客甚至开始挖掘中国版海外游替代景区,如中国版66号公路、中国版恶魔之眼、中国版羚羊谷等,部分中国版替代景区依靠中国中西部独有的地貌特色鲜明,进一步助推中西部自然风光热度持续升温。恒大、碧桂园、万科等综合性房企巨头,主打产品体系,呈现布局广、项目多、单项目投入大等特征。如恒大旅游打造了“恒大童世界”和“恒大水世界“两大产品,其中童世界已布局15个,水世界未来2-3年计划布局20-30个。而发迹地域资源、文化富集的房企,如实力集团,则聚焦区域深耕,挖掘在地文化,打造生活方式引领旅居、康养项目,竞争优势凸显。

据数据显示:2023年文旅投融资事件新增549起,较2023年增长3.61%;文旅地产行业整体投融资总金额11435.53亿元,较2023年下降29.25%。投融资行业主要集中在文旅综合体、景区、酒店等。文旅制造领域投融资数量及金额大幅攀升,投资总额同比增长28.4倍,成为新型投融资新导向。而旅行社、在线旅游等领域投资金额大幅缩减。

2012-2023年中国文化旅游地产行业累计项目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新世界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2023-2023年中国文化旅游地产行业投资情况

资料来源:新旅界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根据2023年文旅投资项目分布情况来看,云贵川渝板块为文旅投资的重点集中地。2023年重点文旅项目数量排名前五省直辖市分别为:四川、海南、重庆、云南、江苏。其中重庆市是重点文旅项目数达129个,以总投资8995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2023年各地重点文旅项目数量

资料来源: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从文旅地产的区域发展格局来看,文旅项目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部湾、粤港澳、长三角、环渤海、中部、云贵川渝这六大区域。每个区域依托其独一无二的气候、山海、生态等自然资源,以及人文、经济等社会生活形态,对置业消费者构成了独有的吸引力。其中,旅游资源丰富且游客知名度较高的地区集聚了大量文旅项目,如长三角、云贵川渝、粤港澳及海峡西岸。随着北部湾自贸区建设、中部经济大发展、环渤海冰雪经济的持续带动和影响下,其也必将是文旅投资高地。

资料来源: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08后疫情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后疫情时代是指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基本控制的基础上人类进入的新时代。所谓基本控制,意味着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有间断散发的小规模流行和暴发,从国外回流或季节性发作。在这一特殊阶段,随着中国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旅游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内旅游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旅游市场热度将高于境外旅游

我国已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阶段,旅游消费需求在不断释放,境外游受限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善,国内游成了中国旅游行业中占比最大且发展趋势最好的市场。

二、短途游、散客旅游快速增长

一面对疫情,旅游者表现得非常谨慎,基于对自身健康的考虑和各地疫情管制政策变动的担忧,短途游将是国内旅游的首选。

短途游即在周边游、近郊游、省内游。短途游时间短、花费少,可以迅速决策,迅速实施。人们通过短途游暂时走出熟知的环境,融入大自然,有利于获得身心愉悦,满足心理需求。因此,城市本地游、周边游包括乡村游会发生明显增长,区域内场也将最大限度地被激发。

二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散客自由行、小团化、定制化也将成为主要趋势。相比于跟团游,人们更愿意单独行动,或带上家人和朋友,自主选择旅游线路和活动,或定制旅行社更小的团队进行出游。由于安全系数高,自驾游、亲子游、家庭游、私人订制游将是大众旅游的主要模式。

三、“云旅游”成为拉动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复苏的“优选项”

1.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改善“互联网+旅游”环境,有效整合旅游互联网线下旅游的市场资源、需求和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旅游行业与各行业的融合,培育新型的旅游互联网线下旅游服务龙头企业,扩大产业效应,加强在信息科技技术方面的创新,增添互联网技术的动力,构建旅游相关产业的综合大数据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疫情对国内旅游价值链的固有结构及其价值创造过程均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疫情之前,旅行社在价值链结构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决定了旅游产品的性质、特征以及中下游营销渠道的选择。疫情暴发后,旅行社作为旅游活动中间商与团体旅游产品生产者的角色被强烈弱化了,旅行社需要在旅游价值链重构的过程中对其功能与市场角色进行再次定位。此外,疫情暴发后,单体酒店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抗风险能力更强的连锁酒店将获得更为快速的发展;国内航空公司重组,新的航空公司联盟出现;数字内容与平台的共建等也导致了国内旅游价值链的认知革新。

后疫情时代国内旅游价值链重构的内生驱动路径模型

3.5G时代+VR引发直播新革命,大幅度提升用户的观看体验。“云”旅游的实现离不开5G、VR、AI、数字化技术。数字技术有助于推动实体产业转型,是带动产业转型的重要创新战略力量。数字技术为旅游企业赋予了新的发展空间,促使旅游企业转型以便更好服务旅游者,更好应对时代挑战,助力旅游产业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云旅游”的独特优势

“云旅游”,说法有很多,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游客通过基于云计算的旅游应用体验,对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智能感知、方便利用,更为充分地享受个性化旅游活动及个性旅游定制服务。它融合了现代高科技技术的智能化旅游系统,包含了导览、导购、导游和导航四个基本功能。与传统旅游活动相比,“云旅游”把旅游活动从实地体验上升为“在云端”的一种体验,突破了地理和时间的限制,通过云计算的功能,让游客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地享受旅游的乐趣。借助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云旅游形式,为消费者搭建了实现对美的渴望的平台,架起了通向“诗”与远方的桥梁。

资料来源: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三文旅企业的“云旅游”实践

疫情期间,多家文旅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云旅游”探索活动。

后疫情下的“云旅游”活动

资料来源:观知海内信息咨询整理

通过“云旅游”这类“无接触”旅游,是适应当下新冠疫情及之后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式,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维持了企业在旅游者面前必要的“出镜”率,为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复苏集聚了能量。

四“云旅游”对传统旅游行业的冲击的思考

“云旅游”对旅游行业的冲击

资料来源:观知海内咨询整理

责任编辑:陈小利

春节假期国内旅游收入289198亿元

文化和旅游部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春节假期7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51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23年春节假日同期的73.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91.98亿元,恢复至2023年春节假日同期的56.3%。春节假期,探亲访友、都市休闲、乡村度假、冰雪休闲成为市场主流,自驾旅游、家庭出游、小团定制、“研学+非遗”成为假日出游的主流模式。

“周边游+深度游”模式凸显,近程旅游品质化、个性化趋势突出。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假期,省内游、跨省游比例分别为78.3%、21.7%。民宿平台途家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期间独栋民宿订单量比2023年春节增长约56%。

冰雪旅游热度提升,成为春节假日旅游的新亮点。同程旅行大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冰雪类型景区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68%。记者王珂

奉节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2023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1437亿元,同比增长207%

2023第六届“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

奉节古称夔州,位于重庆东部、三峡库区腹心,“东据荆楚之上游,为巴蜀之喉吭”,有“三峡门户”之称。唐宋以来,李白、杜甫等诗人在这里留下了上万首传世名篇,被誉为“中华诗城”。

近年来,奉节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核心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中华诗城和山水文化名城”的发展定位,打好“三峡牌”“生态牌”“人文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持续唱响“三峡之巅诗橙奉节”的核心文化品牌,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打造优质旅游环境,取得显著成效。

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2560.01万人次,同比增长12.3%;旅游综合收入143.7亿元,同比增长20.7%;过夜游客150.7万人次,同比增长15.1%。

荣获国家5A级景区金字招牌

2023年12月16日,奉节县白帝城·瞿塘峡5A级旅游景区授牌活动在景区游客中心举行。

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我国景区评定的最高标准。2023年7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白帝城·瞿塘峡景区成功上榜。这是奉节县首个5A级旅游景区,也是重庆市第11家5A级旅游景区。

“此次创建成功可谓是举全县之力。”奉节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上下将国家5A级景区创建作为“一号工程”,组建综合协调等4个工作专班,坚持日督查、周通报、月调度,市场监管、交通、商务等27个涉旅单位通力合作,最终顺利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荣膺国家5A景区金字招牌。

据介绍,白帝城·瞿塘峡景区自2023年启动创建工作以来,投入资金7亿元,新建游客中心、扩建生态停车场,改建旅游厕所、重建标识系统、增设道路景观、建设智慧景区,同时全方位完善文化内涵挖掘、景区管理、培训提升、游客服务以及台账资料等软件工作,历时6年完成整改任务312项。

为了将白帝城·瞿塘峡景区打造成智慧旅游的便捷景区,奉节县投资2000余万元,优化升级景区智慧旅游系统,完善景区管控、应急指挥、综合调度、移动办公、电子导游、网上支付、交流分享于一体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提升游客接待中心、视频监控、广播系统、售检票系统等功能,全面提高景区智能管理水平。同时,高水平建设景区智慧旅游交通系统,建成容纳1000个车位的白帝城智能停车场,新增智能停车位610个。持续优化升级景区交通门禁系统,实现人车分流、专人值管、微信扫码支付等智慧功能,景区交通实现标准化、智能化、规范化管理,方便游客“智游”出行。

2023年,重庆文旅大数据发布会公布2023年重庆市首批7个智慧旅游景区典型案例,奉节县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入选。

在旅游景区创建方面,2023年,奉节县成功开园青龙大窝景区、三峡天坑乡村公园,创成永乐大坝2A级旅游景区,打造旅游新去处;启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成立兴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指挥部,立足“三峡凉都”生态康养品牌,全球公开征集兴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总体策划暨概念性规划。

截至目前,奉节县A级景区景点共有24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6个、3A级景区3个。

深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2023年12月26日,第六届“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系列活动正式开幕并在奉节县体育馆举行开幕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词爱好者齐聚奉节县,用诗歌唱出心中的诗和远方。

“奉节因山而特、因水而灵,生态和人文是本地特有的‘两大宝贝’。”奉节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县坚持文化搭台、旅游赋能、经济唱戏,通过做深做透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文旅提质增效的实施路径,不断放大生态和人文资源价值,把绿水青山变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