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北京工业旅游线路精选:工业休闲之旅 北京旅游线路特色

北京工业旅游线路精选:工业休闲之旅

历史悠久的北京工业有着独特的韵味,精致与粗旷、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都让无数的中外游客心向往之。为此,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导策划推出了12条北京工业旅游线路。本次线路策划融合了多种类型的工业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从精品、主题与夜间线路出发,兼具时间性、知识性、文化性、休闲性与娱乐性,尽量突出北京的工业文化特色,工匠精神与文化创意,以形成具有较大吸引力的品牌旅游线路,从而展现文化工业、创意北京的品牌形象。

精品游线:工业休闲之旅

核心景点:二七厂•1897科创城、北京园博园、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首钢工业遗址公园。

线路特色:串联了遗址公园、文创园区与自然生态景区,将带领游客领略不同的休闲理念,感受工业休闲的独特魅力。

二七厂•1897科创城

西南五环外的中车北京二七机车有限公司,老北京人都管这里叫二七厂,创建于1897年的百年机车厂正悄然换装,变成保留工业元素的科创园区。如今,这个120余年的老厂有了新身份——“27-PARK,二七厂1897科创城”。

这里“知水暖”的小鸭子,是三通和拨叉焊接而成。大草坪上许多黑白相间的大奶牛,那是废旧工业铁桶组装的。喷泉瀑布由老镗床改装而来,老镗床是生产内燃机的重要设备。还有用内燃机喷嘴、机床垫铁拼接起来的小狗,利用旧天车建起的观景凉亭。至于其他各类带有工业元素的小鸟、小猪、小昆虫等装饰物,在如今的二七厂内更是比比皆是。

当然,既然叫科创城,只有工业装饰物是远远不够的,二七厂在过去的一年,把旧厂房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饬,变换出适合高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生态休闲以及相关配套产业入驻的新空间。

在二七厂的百年历史中,欧洲人、日本人、苏联人都留下过各种风格的建筑,现在这些建筑大多完整保留着。二七厂现存的欧式别墅,有百年历史,经过重新打理,如今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标性建筑。别墅内当年比利时人、法国人留下的瓷砖、地板保存完好,木质窗户也都可以正常使用。这些别墅,可以作为独栋办公楼使用。

二七厂一边改造、一边开放,各式各样的厂房,按照客户需求进行灵活多变的装修。行走其间,不经意间就会发现,拐角处一间普通厂房,正利用落地窗和旧货架重新混搭,摇身一变,成为服装设计室。如此精巧的创意改造,每天都在发生。

转型成科创城后,二七厂又迎来了新机遇,比如2023年北京冬奥会。2023年,二七厂与国家体育总局达成合作,二七厂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西区改建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巨大的钢结构建筑拔地而起。从基地规划图上看,这里将建成速滑馆、雪车雪橇馆、冰球训练馆、越野滑雪馆等场馆,以及造雪用房等一系列配套设施。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杨公庄路1号

北京园博园位于丰台区永定河西岸,北至莲石西路,南到梅市口路西延,西至北宫路,西南接园博大道,展区占地267公顷,园博湖占地246公顷,总占地513公顷。北京园博园秉承“文化传承、生态优先、服务民生、永续发展”的理念,利用绿色科技在建筑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生态修复建园,是一个集园林艺术、文化景观、生态休闲、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大型公益性城市公园。

园区规划布局为“一轴、两点、五园”,“一轴”即园博轴,是贯穿主展区的景观轴线。“两点”即永定塔和锦绣谷。永定塔为辽金风格的仿古塔,高69.7米,是园博园的标志性建筑;锦绣谷是园博园“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将一个20多公顷的建筑垃圾填埋坑打造成了花团锦簇的下沉式花谷。“五园”即传统展园、现代展园、创意展园、国际展园和湿地展园,共有展园69个。

北京园博园依托永定河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充分发挥首都优势,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品质建设,“化腐朽为神奇”,打造成为“建设世界城市的园林精品,实践三个北京的魅力工程”,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综合发展、构建京西旅游新格局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上一颗璀璨明珠。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镇射击场路15号

交通:地铁14号线园博园站下车,从A口出站,转乘专55路、994路公交到达园博园3号门,或到芦井北站下车,到达6号门。

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位于石景山区西南部,与北京园博园隔河相对。公园占地1815亩,因地制宜,建成“两核”、“一带”、“十大景点”的景观格局,将昔日黄沙漫天的荒滩地变为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的公园。

公园还用雕塑、石碑、景墙、铺装等形式,将永定河文化的内涵点缀其中,在和谐、自然的休憩环境中融入文化的气息,为广大市民营造了一个愉悦身心、亲近自然、了解永定河文化的健身休闲活动场所。

公园为公益性城市公园,首钢钢渣铁路线改造为观光线路,引进观光小火车和铁路自行车,开创了北京市乘火车游公园之先河,市民可以乘小火车赏花、观湖、隔河远眺园博园,体验永定河文化。

地址:石景山区京原路55号

位于石景山区的首钢园已有悠久的历史,园区内以钢铁建筑为主,巨兽一般的复杂建筑,百倍大的各种零件交织缠绕的管道,精心设计的几何结构,以及厚重的历史感,浓浓的重工业风都让人惊叹和着迷不已。

经过设计师的创意改造后,部分区域变成设计感十足的办公区域,三号高炉化身一座标志性建筑。

除了火遍网络的打卡圣地首钢园,近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详细规划处、市规划院联合发布了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北区规划方案,在首钢旧址上,一座融合冬奥体育、文化创意、场景商业、生态公园和新兴产业等于一体的活力城区将迅速崛起!

首钢北区是百年首钢发祥地,北拥石景山,西临永定河,内含秀池和群明湖,是自然山水和工业遗址,交融辉映的城市特色区域。

作为首钢工业区复兴的先行区,这里规划形成“三带五区”的空间结构。

其中最为亮眼的则是冬奥广场片区,整个冬奥广场片区的改造建设将于2023年全部完成,而截止目前首钢园区的各个冬奥会场馆和基础设施已经陆续完工,部分场馆已经开始接待运动员试训。

此外,这里还引入世界知名体育龙头企业、体育传媒、体育娱乐中心、科技与体育电子类企业,吸引体育创新孵化器等,将建设集商业、娱乐、办公、创意配套冬奥服务于一体的国际体育园区和梦想新城。

而在2023年首钢北区全面建成之时,不仅可以在这观看国际最高水平的冬奥冰雪赛事,尽情释放运动的激情,还可以徜徉于时尚潮流的商场,漫步永定河畔或群明湖边,领略京西的独特魅力!

地址:石景山区石景山路68号

交通:乘坐337、747路公交车至厂东门下车即到,或乘坐地铁1号线在古城路站下车A1西北口口出,换乘58路公交车直达首钢厂区。

周边购物、美食:金瑞天霖购物中心、喜隆多新国际购物中心、当代商城(鼎城店)、北京长安天街。

2023年“五一”假期,北京市文旅消费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复苏态势。“五一”假期旅游市场热点纷呈,最受欢迎目的地新格局初具规模。大运河水上游船游、中轴线深度游、进京赶考路线等都成为经典线路。本文为大家推介“中轴线深度游”。

北京中轴线是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礼仪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居中道路遗存,与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井然有序、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

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南至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北京城左右对称的形制和所有重要建筑的空间分布,几乎都依托这条中轴线而展开。依据规划,这15处建筑及遗存是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

北京中轴线承载了“以中为尊”“天人合一”等延续千年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

“鼓奏钟鸣壮帝畿。”在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矗立着两座古老建筑——钟楼和鼓楼。

暮鼓晨钟,曾代表着最古老、最正宗的北京时间。自先秦以来,每逢节日庆典,我们的祖先都会击鼓鸣钟,以示庆贺。钟声高亢刚阳,象征庄严贤明;鼓声悠扬深沉,象征厚德载物。钟鼓齐鸣,气势恢宏。

钟楼二层悬挂的“大明永乐年制”报时铜钟,重63吨,是我国的“古钟之王”。上世纪90年代,这口古钟恢复了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鸣钟庆贺的传统。

据记载,钟鼓楼最早建于元代,有着700余年的历史。古时,悠扬的钟声在晴天时甚至飞扬到通州。

1990年除夕之夜,沉睡66年的钟楼永乐大钟鸣响了祝福的钟声。全市人民喜迎九十年代马年第一春,怀着兴奋的心情期待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召开。当晚11点59分,大钟敲响,那有如交响乐般的巨响在夜空中远远飞扬。撞钟同时,正南相距百米的鼓楼上开始54响击鼓,钟声鼓声相和,大钟最后一响正与马年第一秒重合。鸣钟贺岁——时代赋予古钟新的含义,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希望。

2005年春节前夕,钟鼓楼文保所的专家们成功仿制出中国古代的铜刻漏。当年除夕之夜,随着铜漏壶中的水流尽,铜刻漏东边的铙神准时张开双臂,敲响了悦耳的铙声。8声过后,5位身穿大红袍的鼓手有节奏地敲响了鼓楼上的定更鼓。北面的钟楼上,制作于明永乐年间的大铜钟随后响起浑厚的钟声。“漏刻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景象在钟鼓楼再现。

跨越7个多世纪、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盛赞为“北京的灵魂和脊梁,全世界最长的南北中轴线”。时序更替,万象更新。钟声与鼓声汇合,历史与现代交响。人们在这里分享古都文明,聆听时代声音。

预约购票:“北京钟鼓楼”微信公众号

万宁桥俗称后门桥,因位于地安门亦称后门外而有此称。它南北向跨越通惠河今玉河,是北京中轴线和大运河文化带两大文化轴线交汇的节点,是古都北京极为珍贵和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

万宁桥属于闸桥,桥下的澄清上闸又名海子闸是漕船进入大运河终点的最后一道闸门,闸上的木板桥明代以后改为石桥也是漕船离开积水潭码头必经的第一座桥梁。桥梁连接的大道不仅是元大都的中轴线,也是南北交通要道。漕运物资汇集于海子沿岸,经此流向城里城外,其周边形成了元大都“面朝后市”中的市场格局,商业十分繁华。

如今万宁桥作为北京中轴线和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节点、枢纽,是古都北京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地标,更是难得的从元代延续至今的文物古迹,其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沿中轴线南行,至天坛路向东,来到高高的祈年殿前。阳光下,金黄色的宝顶熠熠生辉。这里,便是天坛了。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整体建筑规整有序,呈“回”字形布局,分为内坛和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乾殿、斋宫,外坛有神乐署和苍松翠柏。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场所,也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祈年殿位于天坛的北部,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庄严雄伟、气势磅礴。它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以“敬天礼神”为设计思想,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门窗雕刻精致,彩绘图案辉煌华丽。大殿坐落在三层汉白玉台阶上,白石雕刻结构精巧、富丽恢宏。

祈年殿内共有28根柱子,分别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一年十二个月以及十二时辰、周天星宿。整个大殿全凭木头卯榫嵌合,其木质构造里,还融入了天文地理、日月星辰、阴阳八卦等知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双环万寿亭原在中南海内,传说是清乾隆皇帝弘历为祝贺母亲的五十大寿于乾隆六年1741年所建。亭子精巧别致,寓意深刻,凝结了古代建筑师的设计巧思。整体由一对重檐圆亭套合而成,造型端庄匀称,屋面覆孔雀蓝琉璃瓦,色彩明快。亭基为一对寿桃,寓意和合、吉祥、长寿。

中国人最爱园林中的亭子,不仅因为它是具有美学价值的风景建筑物,也是因为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在山光水色之中,亭子是自然画卷的重要点缀;在休闲公园之中,它是人们休憩、赏景、交流的好去处。“无亭不成园”,如今的双环万寿亭,有古意、有故事、有人气,是天坛公园的绝美一角。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

天坛不仅有恢宏华美的建筑,更有遒劲朴实的松柏。坛庙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国家的“万世不移”之基,因此古代对坛庙植树极为重视。这些苍松翠柏历经悠悠岁月,最早的已经在这里屹立了近千年,它们身上有着历尽沧桑后的淡然。

“名园易建,古木难求”,古树是园林的灵魂和精髓,松柏更是天坛敬天文化的载体。天坛现存古树3600余棵,最古老的800余岁。苍翠的古树掩映在红墙青瓦之间,和祈年殿相互映衬,营造了庄严肃穆、宁静致远的氛围。置身其中,感官被充分打开,风吹过松树发出波涛般的声响,松针和泥土的清香萦绕在周围,时光在这一刻仿佛凝固、静止了……

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天坛中得以充分体现。这里不仅有规制严整的祭天建筑群,更有自然赋予的优美景色。蓝天、流云、山石、鲜花、绿树与建筑群一起,构成了安宁静谧的诗意天坛。

天坛有几大“花事”,每年二月兰、杏花和月季依次盛放。与其他两种花短暂的花期不同,天坛的月季花期长,颜色绚丽缤纷,春夏秋三季艳冠群芳、花香四溢。每年月季文化节期间,祈年殿前百余盆各色月季争奇斗艳,为天坛增添了几许靓丽的色彩。

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祭坛和园林景观,天坛浓缩了古人的智慧和力量,展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与厚重,如今作为对外开放的百姓公园,中轴线上的这颗明星,依旧熠熠生辉,时光变迁,赏览天坛的建筑时和历史对话,感受“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预约购票:“畅游公园”微信公众号

在北京中轴线的南端,坐落着一处坛庙建筑群,那里是古代皇帝亲耕“一亩三分地”的地方——先农坛。目前也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所在地。

北京先农坛坐落于永定门大街西,与天坛东西相望。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山川坛”。嘉靖十年1531年于内坛墙南部建天神坛、地祇坛,形成先农坛现今的格局。

明万历四年1576年改山川坛之名为先农坛,设置先农坛祠祭署,铸先农坛祠祭署印。清代,先农坛之名沿用,并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行了大规模改建。祭祀先农神的坛台先农神坛,即是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

坛为方形,一层,南向,砖石结构。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或亲临或遣官在此祭拜先农,随后到“一亩三分”的籍田中行籍田礼,扶犁亲耕。

太岁殿是供奉祭祀太岁神的。据说,太岁神是木星,是值年之神。每年十二个月,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三个将神,按月轮流当值主事,东西两庑殿各六位,共十二位,成龙配套,像人间一样有完备的组织领导系统。

太岁殿是先农坛内最大的单体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叫太岁坛。明嘉靖以前,太岁、风云雷雨、山岳海渎等神灵都在此供奉,此后则专门用来祭祀太岁及十二月将等自然神祇。明清时期。每年冬至或翌年立春及遇到水旱灾害时,都要在此进行祭祀太岁的活动。

庆成宫始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当时叫做“斋宫”,是皇帝祭祀亲耕前斋戒的地方。但是从建成后基本没有使用过。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称为“庆成宫”,成为皇帝行耕籍礼后,休息和犒劳随从百官茶果的地方。庆成宫前殿有宽大的月台,可以举办祭祀礼仪活动。

神厨院落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祭祀先农坛内诸神准备牺牲祭品及存放先农神牌位的地方。

神厨院占地面积约3790平方米(不包括宰牲亭),坐北向南,“北正殿五间,以藏神牌,东为神库,西神厨,各五间,左右井亭各一”(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五)。

宰牲亭院落是祭祀先农坛内诸神时宰杀牺牲的地方。室内明间正中心有一洗牲池,池上下都有排水口,宰牲过程中产生的毛血等物可流入其中。

宰牲亭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悬山顶,这种形式在国内现存的明代官式建筑中是罕见的,被誉为“明代官式建筑中的孤例”。

神仓位于太岁殿东,原为明代旗纛庙,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改建为神仓。明清时期,皇帝亲耕的籍田收获下来的粮食就储存在这里,作为祭品用于京城皇家坛庙的祭祀。

为了使这些粮食免遭虫害,防止发霉,在建筑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筑上使用雄黄玉三硫华砷彩画,颜料有巨毒,可以驱虫;为了便于通风换气,防止谷物发霉,在仓房上都开有气窗。

5.俱服殿、观耕台和皇帝的一亩三分地

具服殿、观耕台和皇帝的一亩三分地位于太岁殿南侧。观耕台是皇帝观看大臣行耕籍礼的观礼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砖石结构,台高1.6米,台平面19米见方,须弥座以黄绿琉璃砖砌筑,装饰精美。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的籍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籍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

北京先农坛的“一亩三分地”长11丈,宽4丈,分为12畦。中间为皇帝亲耕之位,三公九卿从耕,位于两侧。依照古制,皇帝亲耕时要右手扶犁,左手执鞭。

先农坛台位于开放的古坛区内,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坛台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四面各建有八层台阶。明清时期,仲春时节皇帝亲临或遣官来此拜祭先农。

天神、地祇坛是明嘉靖时期根据典章制度改革的需要,于先农坛内坛南门外增建,用以供奉风云雷雨、山岳海渎等神灵,以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农业的丰收,成为中国古代重农尊祖思想的体现。天神、地祇坛形制现已无存,目前尚有保存完好的地祇坛石龛座移入博物馆内,以绿色植物示意地祇坛原有形制。

坛在坐北朝南的一个四周围墙围起的大院子里,坛为两座,东是天神坛,西是地祇坛。两坛同高,面积却不一样,天神坛比地祇坛小了近一半,都有围墙,围墙上都夹三座棂星门,并立石龛。

天神坛的石龛在北面,白色,雕流云、海水江崖纹,为风、雨、雷、电四天神。地祇坛石龛在南面,五座,青白色,三座刻山形,为五岳、五镇、五山神;两座刻水纹,为四海、四渎神。坛东坛西还各有石龛,东为京畿山川神,西为天下山川神,有地方,有全国,照顾得很周到。

温馨提示:目前馆内正在修缮,暂未开放,预计6月中下旬开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东经路21号

预约参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公众号

永定门是明清北京外城南城墙的正门,位于北京中轴线最南端,矗立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是北京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建永定门,当时只修建了城门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补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增建箭楼,并重修瓮城,从而达到后来保持了二百年的典型式样,永定门城楼历时197年,跨越了明、清两代才完全建成。

永定门最早称为“正阳外门”,明嘉靖四十三年取“永远安定”之意,正式命名为永定门。又因永定门为皇都最外边的门,且门外有一元大都时南方之镇的土皋燕墩,故又称之为“郭门”或“皋门”。

永定门虽然是外城城门,但是,建成后的永定门城楼形制,却是按照内城形制建筑的,是典型的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老北京城南部是以永定门为标志,永定门以内称作南城,出了永定门就是城南了。

外城建成之后,北京城的中轴线由正阳门延伸至永定门,北距钟楼长达7.8公里。从而奠定了北京城中轴线作为城市中轴线的世界之最,至今仍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作为外城的城门,永定门的气势虽不如同为中轴线遗产点的故宫的红墙黄瓦惹人眼目,也不如天坛、钟楼、鼓楼那样名声在外,但是永定门的地位同样重要。

永定门因其高度,与景山、钟楼、鼓楼一同被称为中轴线上的高点,是观赏中轴线及城市风光的绝佳去处。天气晴朗之时,登临城楼北望,城内风光尽收眼底。只见所有建筑都由一条中线两边分列排开:大街东西两侧分列的皇家祭坛——天坛和先农坛的城墙,再北是鳞次櫛比的店舖,一直延伸到正阳门。

然而,雄伟壮观的永定门并非自建成之日起就一直矗立于此见证北京城的沧桑变化,永定门城楼曾同大多数北京城楼一样,没有逃过被拆除的命运。

永定门城楼的重建得益于申奥成功。永定门是京城中轴线景观整治工程最重要的一项。没有了永定门,中轴线就不完整。为此,2004年在原址按历史原貌复建永定门城楼,重新打造北京南中轴起点。

2003年,在先农坛内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一株古柏树下,发现了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建成永定门时悬挂在永定门上的石匾额。目前复建的永定门上所嵌石额就是仿照这块石匾额制成的。

复建的永定门城楼总高26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坐北朝南,采用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使用灰筒瓦、绿剪边,饰琉璃瓦脊兽。

永定门南侧是宽阔的永定门广场,北侧是绿树掩映的永定门公园。广场上,傍晚之时可见天空中无数风筝飘荡,各色风筝点缀着历史感厚重的灰色城楼多了色彩与活力。公园内,经过清淤治理之后的护城河碧水荡漾,映着夕阳下的永定门城楼更显高大雄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