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关于旅行和探险的50本(必备书单,值得收藏) 国内旅游书籍推荐

关于旅行和探险的50本必备书单,值得收藏

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作为元外交使团的一名外交官员,周达观奉命乘坐海船出使真腊,使团取海路从温州开洋,经七洲洋、占城等地,横渡淡洋至真腊国都吴哥登岸。回国后以游记形式创作了真腊风土记。

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和西夏乾定四年1227年,耶律楚材两次随成吉思汗西征中亚花剌子模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和中原地区的西夏国今宁夏、甘肃、内蒙古西部一带。

西游录一书就是对其随军西征、驻守西域的经历的记录。耶律楚材的旅行线路,向后世生动再现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轨迹。

3.佛国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陆上亲历中亚、印度并从海上航路经马六甲海峡和南海返回祖国的佛教旅行家。

东晋时佛教大师法显所撰,故本书又名法显传。

法显,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法显一行于399年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前往天竺今印度求法,于413年返回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

法显的旅行记录不仅对于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全球学者研究中亚、印度、南亚的历史地理、交通发展、佛教历史提供了关键资料。

法显,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法显一行于399年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前往天竺今印度求法,于413年返回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

法显的旅行记录不仅对于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全球学者研究中亚、印度、南亚的历史地理、交通发展、佛教历史提供了关键资料。

4.瀛涯胜览郑和船队翻译撰写关于郑和远航的记录。

自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

前后七次所经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30多个国家,建立或加深了中国和所到各地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这些远航足迹大多数都可以在马欢撰写的瀛涯胜览中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作者马欢是出生于浙江会稽绍兴的回族人,被郑和聘为船队的通事翻译官。从1416年开始撰写瀛涯胜览,经过35年的修改和整理,在景泰二年1451年定稿并流传至今。

5.马可波罗行纪世界历史上个将地大物博的中国向欧洲人作出报道的著作。

有史记载的第一位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由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欧洲的旅行家。

马可波罗MarcoPolo,1254~1324年,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

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马可波罗对东方蒙元帝国的描述,激起欧洲人对财富的向往和对比欧洲更高文明的景仰,某种程度上促发了其后欧洲人的航海地理大发现。

6.鉴真和尚东征传日本僧人真人元开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撰写,向后人再现鉴真东渡日本及传播佛教的事迹。

唐代的佛教高僧鉴真和尚为了弘扬佛法冒险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的行为,主要靠的是个人的胆魄与毅力。

7.伊本·白图泰游记在阿拉伯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游记,大大促进了中阿之间的文化交流。

元至正二年1342年,伊本·白图泰奉印度国王德里素丹之命由海上丝路出使中国拜见元顺帝,几次经停阿拉伯商人十分集中的当时中国最大港口贸易城市刺桐福建泉州,并且出访过沿海的其他几个著名城市,如穗城广州、行在杭州和汗八里克北京。

8.亚洲腹地旅行记被译成英文、德文、俄文等几十种语言,将古老的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到世界。

亚洲腹地旅行记,记录了发生于19世纪末叶与20世纪初叶之交的中亚、新疆、西藏等地的地理探险和科学发现事迹。

斯文·赫定陆续将其在中亚和中国西部的考察材料整理发布,成果总共超过50本书。亚洲腹地旅行记出版后,对世界各地的读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9.大唐西域记根据章巽、季羡林、董志翘等学者的整理研究,大唐西域记是丝绸之路文献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唐代僧人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年踏上丝绸之路,绕道葱岭前往天竺求法。于645年到达唐都长安。

撰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为中外研究佛教史和古代中亚、印度、南亚历史地理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二辑

10.海路校释近代早期民间远洋船员的“盲人”摸象。

海录一书形成于鸦片战争发生之前20年的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第一作者谢清高原籍广东嘉庆州今梅县,年轻时出海航行遇到海难,被葡萄牙商船救起后便留在商船上当了船工,一干就是14年。后因病导致双目失明,只能回到澳门陆上定居,靠给人当口译谋生。

基于失明前多年丰富的远洋轮航行和沿线国家的探访经历,他把依靠自己的记忆获得的对南洋、北印度洋、地中海周边沿线的见识,逐地转述给他的同乡杨炳南记录下来。杨炳南又在谢清高口述经历的基础上,引征了其他一些世界地理资料,于1820年整理成书并刊行于世。

11.乘槎笔记·航海述奇近代中国最早的官方使团行记。

同治五年1866年春清政府派出一支临时出访使团,访问游历了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等十个国家。

使团随员主要是同文馆清朝第一所外语专科学校的4名学生,其中一位同文馆学生叫张德彝,他和使团团长斌椿在回国后,分别撰写了相当于考察报告乘槎笔记和航海述奇。

斌椿的乘搓笔记,第一次向国人介绍了工业化之后的欧洲的各方面技术进步,第一次参观并记述了欧洲博览会、芭蕾舞、大英博物馆、国家议院、近代报社、高等学院等西方近代的科技与文明。

12.欧游杂录中国最早的欧洲科技考察记录。

光绪五年1879年6月,徐建寅作为近代中国最早派出国外考察工程技术的专业人士,以驻德国二等参赞名义出使德、英、法等国进行技术考察。

在欧洲诸国考察期间,他将所见所闻,编著成欧游杂录一书。

其中介绍了造船、机械、枪炮、火药、熔铁、铸钢、采煤、开矿、电器、印刷、水泥等几十个门类和行业的技术,涉及到设备、工艺、机器安装、船坞建造等方面的就有200余项,以及关于金属加工方面的技术60多项。

这些内容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创办,都是非常及时和有益的,在许多方面至今仍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13.傅云龙游历各国图经余记最勤奋的清末外交特使的地理信息记录;关于中南美洲诸国的考察笔记,填补了近代中国人考察游历世界的一个空白。

在清末受政府委派前往各国进行社会考察、外交活动的官员中,来自浙江德清的傅云龙可以称得上是最为勤勉的学者型外交官,没有之一。

光绪十三年1887年9月,作为当时外交部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出洋游历大臣外交特使。

他通常白天考察、收集资料,夜晚常常通宵达旦整理材料、编绘地图。这些图经专业性和学术性太强,为比较方便阅读的作品单独编辑成傅云龙游历各国图经余记,提供给今天的读者阅读品赏。

14.环游地球新录中国第一部关于世界博览会的现场参展、观展的实录。

光绪二年1876年,适逢美国建国100周年,美国邀请世界各国共襄盛举,在费城举办盛大的世界博览会。

美国举办费城世博会期间,清朝政府接受邀请组团前往美国正式参加盛会。李圭成为第一个以官方身份参加世博会,也是费城世博会中国代表团中唯一的一位中国人。

15.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唤醒国人推进洋务的驻外使节欧洲行记。

薛福成率领的外交使团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3月到达法国马赛港,先后奔波于法、英、比、意诸国,期间还到过德国、瑞士等国。薛福成将他在欧洲四年所闻所思详尽地作了日记,后据以编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印行于世。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的行程及其考察思索的结果,使薛福成成为了坚定的维新改革分子,并具体提出了“求新法以致富强”、“选贤能以任庶事”、“造机器以便制造”等洋务计划,努力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建设,摆脱当时已远远落后于西方世界的被动局面。

16.使东述略·扶桑游记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驻日使臣的日本考察记。

光绪三年1877年,清朝政府派出何如璋出任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驻日使臣。何如璋在日本大使任上工作了四年多,至光绪八年1882年离任回国。

光绪三年1877年,清朝政府派出何如璋出任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驻日使臣。何如璋在日本大使任上工作了四年多,至光绪八年1882年离任回国。

作为一份驻外工作的考察报告,他撰写的使东述略较丰富地观察、提倡了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取得的改革开放成就,力倡容纳西方科学思想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和改变封建专制,渴求强国之道。

作为一份驻外工作的考察报告,他撰写的使东述略较丰富地观察、提倡了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取得的改革开放成就,力倡容纳西方科学思想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和改变封建专制,渴求强国之道。

王韬,长期在上海、香港与英国传教士一起工作,从事英文图书翻译和新闻出版工作。其间他曾分别接受英国传教士和日本文人的邀请,前往欧洲和日本旅行考察并将所经见闻记录下来,其中扶桑游记是其光绪五年1879前往日本游历考察的记录。

王韬,长期在上海、香港与英国传教士一起工作,从事英文图书翻译和新闻出版工作。其间他曾分别接受英国传教士和日本文人的邀请,前往欧洲和日本旅行考察并将所经见闻记录下来,其中扶桑游记是其光绪五年1879前往日本游历考察的记录。

17.使西纪程·西洋杂志中国首位驻外使节的欧洲考察报告。

作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于光绪二年1876年冬率随员30余人启程赴英,在伦敦设立了中国驻英使馆。

赴英途中,郭嵩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整理成考察报告使西纪程上呈清廷总理衙门,遭到朝中顽固派的一片围攻。

跟随郭嵩焘首次驻外的从员中有一位同为曾国藩麾下四大弟子之一的黎庶昌,在郭嵩焘黯然结束其履外任期后,继续跟随新的使臣陈兰彬出使英、德、法、西等国。

基于以上外交官旅行经历,黎庶昌整理了多年的旅行记录,撰成西洋杂志一书

18.新大陆游记近代启蒙思想家流亡北美时的旅思。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2月,梁启超应美洲维新会之邀到新大陆游历。

他自日本横滨启航,先至加拿大温哥华,后转至美国纽约。

在美国旅行的9个月当中,梁启超一面观察、了解美国科技、产业、城市发展的现代化成果,一方面思考美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得失及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启示作用,所撰新大陆游记不仅是一部游程记录,还被誉为“一部全面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情况的综合性著作、国内秘密传布的维新立宪名著”。

19.康有为列国游记流亡欧美的改良派的长时观察与博引深思。

康有为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逃亡海外,背井离国16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始返故国。

在十数年的流亡过程中,康有为“三周大地、遍游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路”,沿途留下了大量游历笔记,这些笔记都一一体现在根据其遗稿整理出版的康有为列国游记之中。

20.伟大的探险家透过伦敦自然史博物馆二百余幅珍稀图像资料,来自英伦的专家学者为您讲述四十余位伟大探险家的故事。

本书从克里斯托夫·哥伦布的远航讲到安德鲁·詹姆斯·伊文斯的寻觅地下新世界,以40组人物的探险经历配以204幅插图,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人类历史上各时期在探索不同领域有重大发现和影响的伟大的探险家们的事迹,勾画了人类对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南北极以及太空的探索记录。

21.库克船长日记:“努力”号于1768-1771年的航行库克“发现”了澳大利亚,使得世界地图扩大了近80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

和哥伦布一起,库克为地理大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库克船长日记描述的是库克船长探险新西兰和澳洲的航行事迹,是库克船长本人逐日记录的他率“奋进”号所进行的伟大航行。

此次航行是库克奉英王之命、以科学考察为名而进行的一次对南太平洋当时名为Southsea的探察活动。

其间他环绕新西兰南北两岛,“发现”了澳大利亚,并在悉尼植物学湾登陆,后沿岸北上,在离开澳洲大陆之前宣布澳洲当时名为新荷兰,库克将其重新命名为新南威尔士为大英帝国所有。

此次航行是库克奉英王之命、以科学考察为名而进行的一次对南太平洋当时名为Southsea的探察活动。

其间他环绕新西兰南北两岛,“发现”了澳大利亚,并在悉尼植物学湾登陆,后沿岸北上,在离开澳洲大陆之前宣布澳洲当时名为新荷兰,库克将其重新命名为新南威尔士为大英帝国所有。

22.南极:"忍耐号"历险记第一批登陆南极大陆队伍的生死历程。

本书讲述了沙克尔顿爵士及其探险队在去往南极大陆的科考途中发生的故事。

书中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并大量引用了队员们的航海日记,更加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情况。

1914年,在欧洲战争的阴影下,由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带领的一群经验丰富的探险家首次横穿了南极大陆,成为了第一批登陆南极大陆的队伍。

他们最初的乐观主义是短暂的,然而,随着冰原逐渐地变厚,死神笼罩在“忍耐号”的周围。最终,“忍耐号”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并被冰原吞噬,将船上28名探险家孤立在了浮冰上。

沙克尔顿爵士率领他的团队与天气、地势和命运顽强地抗争着。无数的碎冰、波涛汹涌的海浪、巨大的冰山、无尽的严寒,以及时而因为食物短缺带来的饥饿都成为他们致命的敌人。

他们强大的意志力、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忍耐精神成就了他们这次的巨大伟业。

23.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第一次全方位展示两百余年的南极洲历史,一部可歌可泣的南极探险史。

在个人故事背后,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间对土地和资源控制的竞争。这本书带我们进入紧张的氛围,遥远的南极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原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做序。

原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做序。

译者李占生,多年随外交部组建的政府代表团出席海洋、南极的国际会议,参加过南极矿产资源和南极环境保护的国际谈判。1988年曾亲手将“中山”旗帜插在南极拉斯曼丘陵之上,参加了“中山站”建站的全过程。

译者李占生,多年随外交部组建的政府代表团出席海洋、南极的国际会议,参加过南极矿产资源和南极环境保护的国际谈判。1988年曾亲手将“中山”旗帜插在南极拉斯曼丘陵之上,参加了“中山站”建站的全过程。

1929年12月挪威探险队到达恩德比地,芬恩·霍尔姆登陆后升起了挪威国王和王后送给他的丝质国旗。他回国后宣布“恩德比地属于挪威所有”。挪威极地研究所

自1770年到今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南极洲—那片遥远神秘的冰雪大陆的征服与探索,探险家、科学家、政府官员、环保人士、商人纷纷登场,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曲折跌宕、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24.发现之旅——历史上最伟大的十次自然探险第八届文津图书奖,收录了历史上十次最重要的自然探险故事。

这本书实在很难让人剪刀下留情,它太美了,几乎每张素描画作都在低语诉说:“将我剪下来,贴在墙上吧!”

25.寻城记·广州“千年商都”,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中国最“洋气”的城市?

作为海上丝路的起点,东方第一大港市,广州注定会成为西域文明进入中国的第一站。

萧梁的达摩、唐初的宛葛素、明万历的利玛窦,三位圣人的使者都先后由印度、阿拉伯、意大利随商船远洋至广州,或译经传法,或结庐筑堂,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神圣而漫长的传教生涯。

圣心大教堂——远东的巴黎圣母院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法国传教士携来五十万法郎,仿照巴黎圣母院的样式在已经成为废墟的广东省府督院行署旧址上盖起了西方哥特式教堂,成为整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被西方人誉为“远东巴黎圣母院”。

黄飞鸿和霍元甲曾相距不过百米之遥?

近些年屡屡活跃于银屏的武之圣者无外乎四人:方世玉、黄飞鸿、霍元甲、李小龙。

这四人的传奇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四人虽没有一位生于广州,但在广州西关却有那么四处沉迹,讲述着四位武者的侠义之举:西禅寺、宝芝林、精武门、李小龙祖居。

“北有霍元甲,南有黄飞鸿”。

四人中,黄霍二位师傅虽一南一北,但同属一个时代,年龄相差也不过21岁,且象征二人武学精神的宝芝林和精武门,在1919年同处西关十三行,南北相距不过百余米之遥。

26.寻城记·重庆一座找不着北的城市。

重庆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一座典型的码头城市。

这里没有东南西北,只有上下左右。

这就是传说中的——九开八闭十七门。

东水门——古渡通津,八省会馆

自明清乃至民国,东水门城里城外的码头街肆,皆为市廛最盛处。商贾云集、桅樯林立,乃重庆府的古渡要津及商业中心。

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1938年的10月,宜昌,这座川江门户上的小城一片混乱。数十万的难民、伤兵、机关工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滞留在码头,候船西上。数十万吨的厂矿、设备、物资也沿着江滩堆成了一座座小山,等待运输。

1938年的10月,宜昌,这座川江门户上的小城一片混乱。数十万的难民、伤兵、机关工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滞留在码头,候船西上。数十万吨的厂矿、设备、物资也沿着江滩堆成了一座座小山,等待运输。

就在这危急关头,川江上的航运大亨卢作孚临危受命,赶赴宜昌,将屯集在宜昌码头上的大量人员和物资及时抢运入川。卢作孚飞抵宜昌后,在稳定人心的同时,制定了一个“四十天抢运计划”。调集轮船24艘、木船1200条,不分昼夜,分段抢运。

就在这危急关头,川江上的航运大亨卢作孚临危受命,赶赴宜昌,将屯集在宜昌码头上的大量人员和物资及时抢运入川。卢作孚飞抵宜昌后,在稳定人心的同时,制定了一个“四十天抢运计划”。调集轮船24艘、木船1200条,不分昼夜,分段抢运。

终于在长江枯水季节来临前,将所有物资和人员运到了四川,保住了中国工业的命脉,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抢运过程中,民生公司16艘轮船被日机炸沉,116名船员为国捐躯。

终于在长江枯水季节来临前,将所有物资和人员运到了四川,保住了中国工业的命脉,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抢运过程中,民生公司16艘轮船被日机炸沉,116名船员为国捐躯。

如今的重庆,多年的再造,使今日的山城已经没了原般的模样,呈现出来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