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大西北概念兴起,甘肃旅游发展迎来新机遇「图」 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

大西北概念兴起,甘肃旅游发展迎来新机遇「图」

资料来源:甘肃省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5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甘肃省总面积达42.58万平方千米,全国面积排名第七,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自然生态呈现多元化,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从南到北分布着8个不同的气候类型区,自然地理风光独特。值得注意的是除海洋岛礁之外,甘肃拥有其他地区所有的旅游资源类型,因此旅游资源种类特别丰富,自然景观独特多样。甘肃省有国家级旅游资源195处,其中主要包括世界遗产7处,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0处。但是全省的旅游资源分布受到地形的影响极不均匀,目前主要的旅游资源呈现出东西两端丰富,中部开发不足的局面。

资料来源:甘肃省旅游厅,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但是受到地理区位以及交通方式的影响,导致全省旅游客流集中在以兰州为中心的周边地区特别是狭长的地形导致青海、宁夏的替代效应加强,而西北部客流分流严重。酒泉市是目前甘肃旅游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也是来甘肃旅游的游客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拥有4座世界遗产和5座国家级保护区。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距离省会兰州的距离太远,导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受限,2023年酒泉市全年旅游收入达418.6亿元,而兰州市全年为766.5亿元,全年接待游客数量仅为兰州的一半。说明受区位影响导致部分中短途游客放弃了前往酒泉旅游的计划,如西宁、宁夏都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景点,而且距离相对更近。

对于旅游者来说,到达旅游目的地后,一般倾向于选择旅游资源禀赋较高,基础设施完善、发展相对成熟的旅游点,其中交通的发展就尤为重要。尽管甘肃狭长的地形不利于边远地区通达度的提高,但是却有利于提高高铁的连接率,在宝兰、兰新高铁建设完毕后基本上实现了甘肃省主要旅游市州的串联,打破了城市原有的交通格局,满足了人们对于快旅慢游的需求,使得中远程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扩大,从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兰渝铁路的建成则有效改善了陇南地区的通达度,从而为日后开发旅游资源吸引客流打下了基础。高铁的开通使得整个西北地区全面纳入我国高铁网,甘肃省至周边各省份的最短旅行时间大大缩短,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明显降低,交通状况改善显著,省际可达性大幅提高。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也正是基于此,甘肃旅游业的发展目前主要依托铁路以及高速公路进行开发。交通构成了区域结构的骨架,目前甘肃以兰新高铁、宝兰高铁为主轴,在这条轴线上自东向西连接着中国乃至世界仅为少有的丝路黄金精品旅游资源,能够对周边地区起到较好的带动辐射作用。同时也重视与青海、宁夏邻省的跨省游合作,增强区域旅游联合发展。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四、甘肃旅游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甘肃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但短板仍然较明显,发展规模和质量均不高,特别是游客人均消费不足,数据显示2023年酒泉市接待的游客平均消费不足千元,兰州市接待游客平均消费也仅为933元,旅游业对于当地服务业的刺激依然有限。另外,在高铁建设依然不充分的情况下国内航班数量偏少,外地到甘肃省的交通运力不足。兰州市国内航线竞争性不强,航班少、价格高,加之甘肃省旅游热点城市与其他省会城市和重要客源城市之间直飞航班较少,甚至甘肃省内部分城市无航班航线,这也影响了国内旅游市场开发。在景区开发方面各景区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开发,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投资实体,多数景区处于传统的自然发展状态,旅游产品大都是单一游览观光的初级开发状态。部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没有,接待游客能力极弱,游客体验很差,不能建设起能够长时间吸引游客停留的大景区。

从贵州、云南的经验来看,后发省份通过旅游业实现基础设施以及当地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一条可行的道路。甘肃应尽快实现市州民航全覆盖、市州有铁路、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通过高铁和普通铁路,打造旅游专列,重点开发丝路旅游产品。旅游的辐射面非常广,与各行各业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甘肃省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依然要补齐基础设施方面的许多短板,提升景区的运营管理水平,以期实现以点带面的快速发展。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返回搜狐,查看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大有可为

    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集中在西部和边疆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多样性。我国民族地区纵跨多个纬度带,各类地形兼备,自然景观雄奇壮丽;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拥有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异彩纷呈。二是不可替代性。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人间瑶池”的黄龙、“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壁画长廊”的敦煌英高窟等,都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世界级的精、绝品资源。三是原始神秘性。由于受人为破坏较少,目前这些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人工雕饰的原始风貌,给人以强烈的新奇感。四是互补性。迥然不同的文化氛围和自然景观,与汉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互补。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民族性,利用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差异吸引旅游者,是民族旅游开发的切入点。对于游客而言,他们的目光始终聚焦在通过民族差异寻求“真实感”,追寻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如艺术品、节庆、仪式、饮食、服饰、建筑,等等。正是游客的这种心理需求,使得民族地区日益关注并维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云南省弥勒县可邑村的“彝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建设中,彝族村民就主动穿上已不多见的民族服装,加入民族的集体活动,并自发地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进行整理、创新、传承,成为了较成功的民族旅游“文化示范点”。

    民族地区开展生态旅游是有条件的:一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民族地区许多地方山清水秀,动植物种类丰富,是动植物的“基因库”,旅游供给有保障。二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态意识逐渐增强,“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成为人们释放身心压力的方式,市场需求旺盛。我国的自然资源保护区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1982年,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其神奇的地貌和优美的环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园风姿。目前,全国已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800余处,年吸引游客达五六千万人次。

    尊重自然是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前提。旅游区必须遵循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项目。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功能是综合性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涌现了一大批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人民脱贫致富和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乡村,如张家界、九寨沟、西双版纳、丽江、延吉和西北的很多地区。乡村旅游除了让少数民族农民直接得到经济利益之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观念上的变化,进而带来了社会的变化。

    我国西部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拥有很长的陆地边境线,具有发展边境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自然资源品位等级高。如地貌旅游中,西部边境地区有众多海拔七八千米以上的雪山冰峰。位于中尼边界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巴边界上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等,都是世界上许多登山爱好者所青睐的地方;在水体旅游资源中,新疆、西藏的出境河流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雅鲁藏布江等,水体清澈,风景秀丽,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考察价值。二是人文资源民族色彩浓厚。西部边境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婚丧嫁聚、民居建筑、民风习俗,别有风韵;西部边境地区还保存有许多古代民族活动的遗址、古墓葬、壁画、石窟、寺院、佛塔等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西北地区发展旅游业现状及发展浅析,旅游业发展现状,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云南旅游业发展现状,国外旅游业发展现状,2023年旅游业发展现状,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泰国旅游业发展现状,2023年旅游业发展现状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页文档大小:145.96K文档热度:文档分类: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文档标签:西北地区发展旅游业现状及发展浅析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23〕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把握机遇迎接大众旅游新时代

第一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走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前沿,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战略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2023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8%。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全面繁荣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

综合带动功能全面凸显。“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度为10.2%。旅游业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并带动大量贫困人口脱贫,绿水青山正在成为金山银山。

现代治理体系初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公布实施,依法治旅、依法促旅加快推进。建立了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3〕31号等文件,各地出台了旅游条例等法规制度,形成了以旅游法为核心、政策法规和地方条例为支撑的法律政策体系。

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出境旅游人数和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及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不断加强。积极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战略,举办了中美、中俄、中印、中韩旅游年等具有影响力的旅游交流活动,旅游外交工作格局开始形成。

专栏1“十二五”旅游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万人次

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

第二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机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大众旅游消费持续快速增长。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带薪休假制度逐步落实,假日制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等快速发展,旅游消费得到快速释放,为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旅游业成为优势产业。旅游业具有内生的创新引领性、协调带动性、开放互动性、环境友好性、共建共享性,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将进一步激发旅游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促进旅游业成为新常态下的优势产业。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和更为有利的产业政策,促进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中高端产品开发,优化旅游供给结构,推动旅游业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

旅游业被确立为幸福产业有利于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旅游业作为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将推动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促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