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协作协同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旅游产业发展 跟团旅游利弊分析论文

协作协同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旅游产业发展

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thevideotag.

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特别是随着国内旅游从逐步重启向全面复苏发展,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要求,成渝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这是继今年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建设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线路图更加清晰、施工图更加明确。

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特别是随着国内旅游从逐步重启向全面复苏发展,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成都、重庆双双“游走”在各大旅游目的地榜单前列,成为国内热门的“网红”旅游目的地。假日期间,成都、重庆接待总人数分别恢复到去年同期的90.4%和86.3%,充分展示了成渝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巨大潜力。

笔者认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打好配合战,升级组合拳,不断强化内部协作与外部协同。

一是强化内部协作,进一步完善共建共享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索跨省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着力推进旅游便利化程度,实现客源共享。

当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已经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川渝两地文化和旅游部门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启动编制实施方案和规划、开展各类宣传推广活动等方式加强协作,有力推动了成渝地区旅游合作发展。从发展实际来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具有资源富集但又相似性强、空间广阔但又开发集中、市场容量大但又竞争激烈的特点。因此,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关键是要强化内部协作,防止“内耗”,需要打破成渝地区两省市双方多地在行政区划、资源权属、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各自为政的思维定式,把点状的资源观、零散的空间观、单一的市场观和单向的管理观,拓展为综合性的全域旅游发展观,探索跨省域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具体而言,在资源上,注重差异化、特色化,把巴山蜀水所蕴含的地脉、文脉和人脉活化为巴蜀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共同塑造培育新时代巴蜀风景区域文化品牌,同时做精各地特色产品和项目;在空间上,依托成都、重庆主城区极核、区域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以及川渝毗邻地区建设,构建涵盖城乡的游憩空间,扩容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在市场上,开展整合营销和联合推广,依托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和智慧旅游平台,共同做大游客总量,把游客请进来、留下来、动起来,实现区域内客源互送与共享。

二是注重外部协同,聚焦区域性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增强旅游综合竞争力。

重庆和四川互为最大的客源地,2023年,重庆、四川接待对方游客总量超过1.4亿人次,增速远高于两地国内游客增长水平。当前成渝地区仍以当地和周边的短程市场、一日游为主,如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前7天,重庆全市253家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108.6万人次,过夜住宿人数仅为189.91万人次。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游客总量是基础指标,游客结构则是核心指标。下一步,成渝地区还需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品供给、市场规模、发展潜力等,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旅游便利性、特色化,积极打造扎根西部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

同时,受疫情冲击,国际游客出游需求和行为发生了重大改变,国际旅游市场正在进行深刻的调整,这也是加快推进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窗口期。因此,在做好国内客源市场结构升级的基础上,成渝地区还需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积极争取全域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等国际旅游便利化措施,加快布局适应国际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重大项目和重点产品,积极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我国老年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

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thevideotag.

旅游是老年人重要的休闲方式,也是其基本的生活权利。健康的老年旅游文化氛围,是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和旅游需求的寄托,也是社会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形式和体现。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委托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组织的中国老年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课题圆满完成,该课题由中国老龄产业协会老龄旅游产业促进委员会负责协调并参与研究,由北京联合大学的相关专家教授组成课题组。该课题对我国老年旅游业进行系统研究和梳理,为我国老年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一、我国老年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老年旅游市场需求巨大,2023年老年游客的平均出游时间为5天,人均消费超过3600元,老年旅游消费已经是一个约万亿元的市场。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老年旅游目的地和线路产品,主要有旅居养老、医疗旅游、观光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业态,也初步形成了一批专业的老年旅游指导机构和供给商。但总体上,我国老年旅游发展的主体规模不够,专业化水平总体不高,老年旅游品牌尚未形成,老年旅游市场竞争开始加剧,老年旅游业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按照国内外相关经验和预测,我国在2040年左右将进入老年旅游稳定发展期,老年旅游将占到全国旅游市场的50%左右。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8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36.5%,在旅游意愿与人均消费额不变的前提下,老年人口旅游消费总额将达2.4万亿元以上。未来我国积极的老年旅游消费观念将逐步形成,老年旅游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将进一步改善,老年健康旅游和智慧旅游服务的需求将快速增长,老年旅游企业对市场的反应变得越来越敏捷,供给将呈现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新型化和智能化。为此,我们应当积极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氛围,以支持老年旅游的发展,构建老年旅游制度体系、产品结构体系、品牌体系、市场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专业人员体系,从增加闲暇时间、增强老年旅游经济收入和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促进老年旅游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老年旅游对推动“积极老龄化”的作用

预计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近20亿,占总人口的21%。历史证明,从老龄化社会过渡到老龄社会是加速度进行的,预计2025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3亿,将提前进入老龄社会,该趋势会持续到2040年,老龄化的峰值将在2049年左右出现。当前,我国老年旅游潜在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亿人次,未来2060年会达到约4亿人次的规模。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不仅对旅游市场供需提出新的要求,也必然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并改变全球旅游业的竞争格局。

面对老龄化社会,健康是全人类永远的追求目标,更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保障基础,对提高晚年生活质量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要突出解决好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要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健身休闲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老年旅游不仅能够满足愉悦身心的需要,还能够促进身心健康,缓解和消除身心疲乏。老年旅游者的增多是生活幸福的重要标志,是老年人“老有所乐”的重要表现,是构建健康和谐老龄化社会的关键。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助于延长寿命,保持较长时间的健康,并且也能够提高其对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满意度。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中把积极老龄化界定为:积极老龄化是指在老年时为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促进积极老龄化对社会融合、改善社会福祉并促进参与者的个人发展具有内在价值。老年旅游在实现我国“积极老龄化”和促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以及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方面将发挥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鼓励老年人尤其是低龄活力老年人旅游,是扩大健身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实现“积极老龄化”。旅游是老年人重要的休闲方式,也是其基本的生活权利。健康的老年旅游文化氛围,是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和旅游需求的寄托,也是社会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形式和体现。

三、我国老年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我国老年旅游发展总体上缺乏顶层设计。老年旅游在国家层面缺乏独立的国家战略或没有被系统地纳入国家战略。老年旅游缺乏系统性,各部门各自为战,旅游企业也是在各自做各自的事。

第二,缺乏积极的老年旅游消费观和消费文化。老年游客对价格敏感,不易接受高价旅游产品,相较于青年群体花费总体水平较低。老年旅游较容易被近距离休闲活动替代,比如跳广场舞、参加老年兴趣班、到老年健身中心等。总之,老年旅游在老年活动中占比还不够高,市场渗透率也较低。

第三,市场结构不平衡,亟需调整和优化。由于我国区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城乡老年旅游市场发展不均衡,城市老年旅游、城镇老年旅游和乡村老年旅游的比例不协调;在全国区域空间分布上,老年人口东西阶梯状分布特征以及东中西区域经济差异决定了老年旅游市场存在东西差异。目前,60-70岁老年人成为老年旅游市场主力,但7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表达出了较强的旅游意愿,可由于受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限制,旅游供给方针对这部分老年旅游者的旅游产品供给较少。

第四,产业结构不协调,亟需优化和升级。目前针对老年人口旅游消费特征而推出的旅游消费产品、旅游线路数量较少,与老年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不相匹配。许多旅行社在组织老年旅游项目时只是简单地将既有旅游产品贴上“夕阳红”的“新标签”,“夕阳红旅游”“银发旅游”“老年养生旅游”等老年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同质化严重。老年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市场细分,产品供给在时间上也具有不平衡性,每年仅在重阳节等少数特殊节日时期,旅行社、景区等才重点推出老年旅游产品。

第五,精细化管理不够,亟需智慧体系建设。我国老年旅游业急需利用旅游大数据来促进发展,通过大数据对老年游客量、老年游客构成以及老年游客的兴趣、轨迹、偏好进行梳理分析,提高对老年旅游市场的精准营销以及产品与业态创新能力,提高服务和监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四、对我国老年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是要构建老年旅游制度体系。建议编制中国老年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国老年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相关的异地养老旅游政策和相关准入机制标准以及对老年人消费税收、生活补贴和医疗扶持等相关法律政策;通过减税和信贷担保以及利率优惠等方式来鼓励老年旅游企业发展;切实加强引导与调控,有效规范老年旅游市场秩序,为各类主体公平竞争提供良好环境。

二是要构建老年旅游产品体系。完善现有老年旅游产品,提高现有旅游产品质量;开发高端产品与大众产品相结合、价格多层次的老年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新型老年旅游产品,开发环城市旅游度假产品、乡村养生旅游产品、老年体育旅游和生态旅游产品等;大力开展老年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打造多种类型的老年旅游节庆文化,营造老年旅游的文化氛围;定期举办老年旅游博览会,或者在旅游博览会和老龄产业博览会中设置老年旅游的独立展区。

三是要构建老年旅游品牌体系。建立完善老年旅游业标准体系,尽快出台老年旅游业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开展全国老年旅游标准化建设试点,在试点地区建立符合当地特点的旅游标准化体系,通过试点形成经验逐步推广;鼓励引导地方和企业开展老年友好型旅游品牌建设,打造并向市场推出一批老年旅游目的地品牌、老年旅游企业品牌、老年旅游产品品牌等。

四是要构建规范的老年旅游市场体系。制定发布老年旅游合同范本,建立老年旅游企业信用体系,发布“老年旅游产品精品目录”“老年旅游专业旅行社名录”“老年旅居基地名录”等,推动老年旅游专业化发展;大力表彰信誉良好的老年旅游从业机构和从业者;建立旅游目的地客流量的通报和预报制度,引导老年游客错时错峰旅游;编制全国老年旅游年度发展报告,举办老年旅游发展论坛,对老年旅游市场的科学健康发展作出引导和指导。

五是要构建老年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时应当充分考虑和保障老年群体的需求,提高旅游场所公共服务适老化程度;应当将老年旅游服务质量作为考察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在智慧旅游设施使用方面为老年游客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人工帮扶、日常培训等服务工作。

六是要构建老年旅游人才队伍体系。大力开发与培养老年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对从业人员进行护理和急救基本知识的培训;提高老年旅游商业化服务水平;吸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