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国家旅游局关于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指导意见 国内游和国外游

国家旅游局关于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委:

    入境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对促进和带动我国旅游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对宣传我国旅游整体形象,增进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的友好交往,传播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文明成果,促进对外开放,推进和谐世界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加,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平、安全、发展的国际形象愈益突显,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我国入境旅游的发展也面临着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外部竞争日益加剧等新情况和新挑战。为认真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确保“十一五”发展目标如期实现,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当前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新形势

    一入境旅游保持持续较快的增长势头,带动和促进作用日渐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入境旅游取得了显著成绩。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17%,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9%。2006年,预计全年入境旅游人数可达1.24亿人次,入境过夜旅游人数496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35亿美元。我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外汇收入居全球第六位。入境旅游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并保持了持续较快的增长势头,这为“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发展态势良好,客源全球化进程加快。港澳台基础市场增长日趋稳健,已逐步进入稳定增长期;外国人市场高位增长态势日益明显,正进入快速发展期。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稳定增长,欧洲、北美、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加快成长,南美、中东、非洲等潜在市场日见端倪。

    2、需求空前活跃,市场成熟度明显提高。观光市场平稳增长,休闲度假市场加快发展,专项市场日益扩大;散客市场持续增长,商务市场蓬勃发展,高端市场日趋繁荣;消费结构开始提升,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收入增长快于人数增长,入境旅游市场日渐成熟。

    3、带动和促进作用不断增强,综合功能日渐显现。入境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购物等接待设施建设,促进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我国旅游整体供给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在旅游市场中发挥了先导、示范和促进作用;增加了国家外汇收入,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间友好交往,促进了对外开放;进一步宣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国家整体形象,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

    1、世界旅游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加速流动,全球旅游市场逐渐向相互融合和互动的方向推进,世界旅游业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全球入境过夜旅游者将达到10亿人次,国际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55万亿美元。作为世界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和全球最活跃的入境旅游市场之一,我国入境旅游必将随之不断增长。

    2、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发展入境旅游的宏观环境良好。以和平、发展、合作为主题的国际环境,以及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和谐世界建设,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为入境旅游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国际航线不断增多,人员交往更为便捷,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3、我国在世界上的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平将日益提升,现代化建设成就日新月异,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成果不断涌现,对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旅游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我国入境旅游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4、“奥运”、“世博”将拉动入境旅游市场增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两大全球性盛事的举办,将促进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游客来华旅游,直接拉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增长。国际经验表明,在奥运、世博综合效应中,旅游业特别是入境旅游是受益最直接、最显著、最持久的领域,这为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三入境旅游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

    当前,我国入境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需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妥善应对。

    1、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和地区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纷纷加大对客源市场的争夺,不断采取大规模、高投入的宣传攻势,与我国构成激烈竞争。周边国家和地区不断加大促销力度,客观上将使部分潜在市场发生消费转向、客源分流。

    2、影响入境旅游市场的不利因素增多。自然灾害、局部动荡、恐怖活动和重大突发事件等影响旅游市场发展的不利因素局部存在,对全球旅游市场消费需求带来不利影响,加大了全球旅游市场的变数,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增长。

    3、保持入境旅游市场快速增长的困难加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入境旅游持续较快增长,已形成了较大的市场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困难增大。特别是约占我国入境旅游总人数80%的港澳市场,经过较长时间的快速增长,已逐渐进入平稳增长阶段。预计今后大幅增加入境旅游人数的困难仍较大。

    4、有效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措施有待加强。同与我国构成竞争态势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入境旅游宣传促销整体投入不足;促销方式、工作手段不能很好地适应国际客源市场需求,难以应对剧烈的国际市场竞争,需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有待完善,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尚待全面发挥;专业营销人才队伍严重不足。

    二、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扩大开放,坚持互利合作,以提升国家整体形象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宣传促销、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建设为重点,依托政治、外交、经贸、文化交流等多种平台和渠道,动员各方面的积极力量,促进我国入境旅游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1.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国在全球旅游市场中的位次。“十一五”时期争取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跃居全球第三位,旅游外汇收入跃居全球第四位。

    2.入境旅游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游客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外国人市场的增幅和比重有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不断提升,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休闲度假产品和高端旅游产品大幅增长,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质量效益型增长明显增强。

    3.入境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政策环境更为有利,人才队伍建设达到新的水准,入境旅游迈入健康有序、持续较快发展的轨道。

    4.入境旅游综合功能更为显现。在提升国家整体形象,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经贸发展和民间友好交往等方面,入境旅游的积极作用更加显现。

    5.全面实现“十一五”时期入境旅游发展指标。到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1.6亿人次,年均增长6%;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6880万人次,年均增长8%;旅游外汇收入达470亿美元,年均增长10%。

    三、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市场研究,及时掌握国际旅游市场发展变化趋势。要进一步加强对国际旅游市场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准确把握主要客源市场、新兴市场和潜在市场的需求特征、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国家旅游局将制定入境旅游发展中长期规划,有条件的省区市也要研究制定入境旅游市场开发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增强市场开发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要及时跟踪和研究国际旅游市场新需求、新业态的发展变化,指导和促进入境旅游产品开发。要进一步加强入境旅游市场信息工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国家旅游局将召开年度入境旅游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入境旅游工作。

    二加强宣传促销,强化国家整体形象宣传。要继续加强对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主要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更加注重对欧美等中远程市场的开发,要大力开发欧洲、北美、澳新、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积极培育南美、中东、非洲等潜在市场。要坚持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推动各级政府增加宣传促销投入,引导企业加大市场营销投入。要主动加强与外宣、外交、外事、经贸、文化等部门的联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以旅游为载体,搭建多种平台,强化国家整体形象宣传。要认真组织开展旅游主题年活动,制定和实施“奥运—旅游”计划和“世博—旅游”计划,在主要客源国家、地区和城市,有计划、有步骤地形成较大影响的宣传促销高潮,提高市场影响力。各省区市要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研究确定主打市场和主打品牌,有针对性地加强市场促销。要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整合促销力量,改进促销方式,提高促销效率。

    三提升旅游供给水平,增强入境旅游吸引力。要适应国际旅游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以世界遗产和优秀旅游城市为龙头,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加快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中国国际旅游精品库”。要充分发挥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山川秀美的优势,大力培育具有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彰显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魅力。要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观光产品内涵,加快推进休闲度假产品和高端产品的开发,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发会议展览、邮轮游艇、温泉滑雪、科考探险、健康体育等有潜力的旅游产品,鼓励整合力量、集中培育大型旅游节事活动。要进一步提升宾馆饭店等旅游接待设施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准,注重培育国际化品牌。要提高导游服务水平,丰富导游语种,提升导游素质,满足入境旅游发展的需要。

    四建立完善配套服务,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要进一步推动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口岸等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和鼓励增开国际航线、简化签证手续,推动对有条件的客源地实施免签证、口岸签证,对符合条件的散客实行多次往返签证,为入境旅游者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将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纳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创建工作内容。要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加快建设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中外文标识系统,推动完善适应入境旅游需求的信用卡支付、外币兑换等金融服务体系,加强旅游安全、保险工作,推动建立健全旅游紧急救援体系。

    五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加快推进“金旅”工程、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等旅游信息化建设。办好中国旅游网和各省区市旅游专业网站,加快建设中国旅游网络营销总平台(www.china.travel)。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建设多语种旅游网站,构建无纸化宣传平台。支持利用国际网络预定系统,支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网上交易,支持举办网上旅游博览会。

    六加强政策引导,创造有利于入境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推动有条件的省区市出台发展入境旅游的政策措施,鼓励对入境旅游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予以奖励。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入境旅游包机船业务。鼓励有实力的旅游企业“走出去”发展,为入境旅游拓展市场。国家旅游局将建立健全表彰奖励制度,对为入境旅游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继续向为我国入境旅游做出杰出贡献的海外旅游机构和个人颁发“中国旅游金质奖章”。

    七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拓展入境旅游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广泛开展与国际旅游组织,各国和地区旅游部门,境外旅游团体以及国内各部门、地方、企业、机构的沟通、联系和合作,通过参加或共同举办旅游展销、国际会议、节庆活动等不同方式,建立多种合作管道,搭建多方合作平台,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促进入境旅游发展。进一步加强中日、中美、中俄、中韩、中印、中非及中国与东盟、中国与欧盟、内地与香港澳门、大陆与台湾的旅游合作与交流,深化合作机制,拓宽合作渠道,开拓入境旅游市场。积极利用我国出境旅游市场不断增长的有利条件,采取市场互换、入境旅游与出境旅游互动等方式,推进入境旅游发展。进一步发挥驻外使领馆、对外友好城市、对外友好团体的积极作用,并适时增开中国驻外旅游办事处,为入境旅游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八加强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要瞄准国际旅游市场,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市场、懂营销、懂运作的复合型旅游营销队伍。要加快建设高素质旅游规划、策划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推动入境旅游供给体系的全面提升。要加强对旅游管理部门市场营销人员、旅游企业促销人员的培训,加强对会展、邮轮、高尔夫等高端产品的专业营销队伍建设。国家旅游局将成立“中国入境旅游咨询委员会”,鼓励地方和企业聘请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旅游市场开发顾问。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对入境旅游重点市场进行跟踪研究。要建立对重大宣传促销活动的科学论证与效果评估制度。

    大力入境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各级旅游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把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列入重要工作目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加强对入境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制定工作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要把发展入境旅游的中长期规划与年度工作有机结合,把推进开拓性工作与做好常规性工作有机结合,把开发重点市场与巩固基础市场有机结合,把加强宣传促销与扎实做好基础工作有机结合。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充分调动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总之,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借助多种方式和手段,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完善体制机制,多方投入,共同努力,使我国入境旅游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国家旅游局

                                                     二○○七年一月九日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3在京发布

11月22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所所长杨劲松博士代表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3。

报告指出,受疫情影响,2023年至2023年的中国出境旅游总体处于停滞状态,依然在底部盘整。由于疫情防控得力和政策协调顺畅,前往澳门的内地游客市场出现明显复苏迹象,成为出境旅游的亮点。尽管面临极大的困难,但是业界从未放弃信心,也没有消极等待,创业创新一直都在进行,出境旅游目的地也以积极的行动表达出对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坚定信心。展望2023年,出境旅游市场的恢复步伐取决于全球范围内的疫情防控形势,部分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和疫情防控政策协调较为顺畅的目的地有望率先恢复。

一、2023-2023年出境旅游:全面停滞到艰难复苏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2023年全年出境旅游人数为2033.4万人次,同比减少86.9%。2023年,预测出境旅游人数为2562万人次,与2023年相比同比恢复17%,与2023年相比,同比增长27%。相比疫情前过亿人次的出游规模,出境旅游依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图12012-2023年出境旅游人次和变动情况

从2023年1月24号开始,我国的出境旅游供给和需求两侧,产业和市场两侧都出现断崖式下降。2023年2月我国出境旅游人次从1月份的上千万人次骤降至不足60万人次。由于团队出境旅游完全停止,随后各月只有零散游客出游,整体出境旅游人次始终在极低水平徘徊。

从出境目的地结构上看,亚洲继续在洲际目的地上占据首位,占比为95.45%。之后依次为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总体上看,较近程目的地受疫情冲击的影响较小。赴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和非洲等地区游客同比减幅在70%和95%之间。其中亚洲减幅最小,大洋洲减幅最大。港澳台地区依然是出境旅游最主要的目的地,占据8成以上的份额。

排名前十五的出境旅游目的地依次是中国澳门、中国香港、越南、韩国、日本、泰国、柬埔寨、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马来西亚、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印度尼西亚,其下降幅度在66%和98%之间。前往中国澳门的内地游客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

出境旅游持续承受全球疫情防控形势反复多变的压力。当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境外疫情此起彼伏,境内疫情时有散发。我国仍处于疫情动态清零进程中,境外输入病例发生并没有停止,各地仍需严加防控,这些给未来的出境旅游复苏带来了不确定性。

从短期看,疫情防控形势与出境旅游的重启可能性直接相关。各国和各地区正在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努力复苏旅游业。在疫情控制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人员流动和旅行开始尝试走向正轨。

从长期看,疫情及与之相关的防控措施对出境旅游产生直接影响并带来连锁反应。若全球疫情防控形势长期不确定,则出境旅游复苏前提难以充分,且会面临疫情反复冲击的风险和困难。

疫苗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变量,疫苗的接种率和有效率影响着旅游业的复苏进程。当前,我国疫情防控措施已经常态化,包括接种疫苗、快速核酸检测、数字健康码、发放疫苗护照、佩戴口罩、避免人群聚集等措施,给未来出境旅游复苏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技术准备。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国内旅游逐步复苏也给出境旅游的未来重启带来了信心。

未来,疫情防控措施将成为常态化存在,中国出境游客对安全、健康和便捷将有更高要求,出境旅游产业正在力图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适应这种新环境。

二、出境旅游向国内旅游转移过程中业界的努力和创新

2023年,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下,国内旅游大循环对出境旅游的替代效应明显,以往的出境旅游需求将寻找境内的释放空间。这体现在市场习惯的养成上,

旅游业融入“双循环”路径探析

文/吴曦,中原工学院系统与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为积极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带动性、支柱性和全民性功能至关重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国际旅游发展规律显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旅游将进入大众化日常性普遍消费阶段,2023年,我国人均GDP为11075.82美元,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十四五”是打造旅游强国的黄金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助力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近20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回顾

21世纪以来,我国国内、出境、入境旅游市场全面形成,旅游业进入完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旅游需求持续蓬勃发展。

2000—2023年,国内游需求上升迅猛,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达60.06亿人次,超过2000年7倍有余,是2010年的近3倍。2010年开始,城镇居民成为国内游客的主力军,其占国内游客总人数的比例逐年升高,2023年,城镇游客比例达74.4%。近十年,国内游人均花费持续上升,2023年开始,城镇居民国内游人均花费超过1000元。2023年,城镇及农村居民国内游人均花费分别为1063元和632元,国内旅游收入达5.73万亿元。

2000—2023年,出境游人数增长了15倍有余,达到1.69亿人次。其中,因私出境游客1.62亿,是2000年的近29倍。2011年开始,因私出境游客比例超过90%并保持上升趋势,2023年至今,一直保持在95%以上。在全球旅游市场上,我国出境游客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2012年开始,我国出境游总花费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2023年达到历史最高点2773亿美元,超过排名第二的美国近1倍。出境游人均花费在2023年创下最高纪录,达到2140美元。

相对国内游及出境游,入境游需求增长较为缓慢。2023年,入境游客总数为1.45亿人次,低于同期出境游客数量,近20年增长不到1倍。其中,入境过夜游客人数为6573万。过夜游客比例总体上升幅度不大,从2000年的37.4%上升到2023年的45.2%。从游客来源看,香港和澳门一直是入境游的主要客源地,近20年,港澳同胞一直占据入境游客总数的70%以上;台湾入境游客比例常年保持在9%左右;外国游客比例虽然有所上升,但仍低于30%。外国游客中,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游客占据半数以上,图5显示,2023年,外国入境游客中亚洲人占62.64%,排名第二及第三位的是来自欧洲和北美洲的游客,分别占据19.8%和10.92%。数据说明,我国入境游市场仍有较大潜力亟待开发,如何充分利用我国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吸引来自其他国家的游客,是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旅游业的冲击

2000—2023年,我国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趋势,这一趋势被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暂时打破。作为一次典型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旅游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旅游业未能幸免。然而,由于国内外疫情防控成效及相应的人员流动管控程度的不同,疫情对我国国内游及跨境游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别。

作为最早遭受新冠肺炎病毒打击的国家,中国无论是在疫情防控还是在经济复苏方面,都走在全球前列。疫情对国内旅游需求的影响较小,时间较短。目前,中国已经成功建立了一套科学的防疫体系,并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解除或放松了很多限制性措施,对恢复消费者及行业信心极为有利。更重要的是,中国成功把握疫情防控和发展经济的平衡,在保持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同时,大力开展刺激旅游的各项活动,鼓励国民在当地及区域内旅游,使得中国的国内旅游市场得以恢复。

疫情对我国国内游市场的冲击始于2023年1月份,最初的一个月,影响极其微小,随后的2月份是遭受打击最为严重的月份,中国最大的三家航空公司国航、东航及南航的国内航线载客量比上年同期下降近90%。从2023年3月份开始,国内游市场开始复苏,复苏势头一直持续,至2023年9月,我国国内游市场基本恢复。

鉴于多个国家严峻的疫情形势,跨境人员流动仍然受到严格限制。民航局于2023年3月份颁布的“五个一”政策仍在实施。政策规定,每周每个国家只能由一家航空公司通过一条航线往返中国,并且,为了减少病毒传播,国际航班的客座率被限制在75%以内。这些措施使得我国跨境旅游需求大幅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出境游及入境游冲击均十分严重。

疫情对我国跨境旅游市场的冲击始于2023年2月份,最初一个月即影响巨大,国航、东航和南航的国际航线载客量相比于上年同期分别下降77.2%、80.3%和85.6%。2023年3月至4月,国际航线旅客量进一步萎缩,跨境游市场的萎靡形势一直持续至今,三大航空公司国际航线月度载客量减少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跨境游市场未见任何复苏迹象。

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主要通过三条渠道传导。

除此之外,人员流动限制解除之后,旅游需求并不能即刻全部恢复,即旅游需求对人员流动限制的解除并不像对其实施那样极度敏感。2023年3月中旬,国内大部分地区已经恢复正常交通秩序,旅游景区逐步开放。然而,直到2023年4月底,国内航空旅游需求才恢复至上年同期水平的35%左右,也就是说人员流动的限制并不是旅游需求减少的唯一原因,疫情还通过其他两个重要渠道影响旅游需求。

其一,对经济的打击间接影响旅游需求。疫情导致企业停工停产,进一步引致企业裁员甚至倒闭,企业利润的减少引起企业出差预算及员工收入的下降,这一方面会引致旅游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失业及个人收入的减少导致个人旅游需求的减少。

其二,降低消费者安全感直接影响旅游需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会导致消费者对出行安全的担心,即使在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以后,最初的一段时间,大多数消费者仍持观望态度,他们担心在旅行途中可能会有健康隐患,因而降低出行意愿。

由于上述传导渠道的存在,人员流动限制的解除无法在短期内恢复全部潜在旅游需求,需求的全部恢复还需要其他措施的助力。比如,针对经济渠道的间接影响,从2023年3月开始,宾馆、航空公司及旅行社均推出大力度的优惠促销活动,以降低旅游成本,各级政府也推出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就业。与此同时,我国一直未放松疫情防控,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标准科学的防控措施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以保障游客安全,这有助于消费者安全感的重建。这些措施的实施逐步恢复了消费者及行业信心,引导旅游需求逐步回升。

三、后疫情时代我国旅游业发展新趋势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旅游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但是,旅游业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并未改变,这一点从我国国内游市场快速、高效的恢复上可以充分体现,后疫情时代我国旅游业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游市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国内游市场面临新的发展契机,一部分出境游将被国内游取代。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跨境旅游市场暂时关闭,在疫情尚未完全结束之前,国内游成为消费者的唯一选择。可以预测,在将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于一部分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游客,国内游将更受青睐。如果能充分调动起以往“出境游者”的旅游需求,将其最大限度地引导至国内游市场,无疑会更进一步推动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应,拉动需求增长,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旅游业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疫情终会过去,对外开放仍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增加就业,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重要举措。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ComprehensiveEconomicPartnership,RCEP的正式签署,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在逐渐形成中。在此背景下,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跨境游市场将迎接新的发展契机。旅游业作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将更加注重自由贸易区内旅游需求的开发,包括优化创新丝路沿线旅游产品、积极开拓协定成员国旅游市场、引导自贸区旅游、吸引外资投入我国旅游业等。

三旅游线路、项目及产品加快推陈出新

疫情改变了消费者偏好,新时期,消费者更加关注健康风险,更加注重旅游品质。小规模、自组织、家庭型、开放性的旅游线路,微旅行、慢休闲、深度假等旅游项目,以及户外休闲、个性化定制、小团深度游等旅游产品将更受欢迎。旅游业也必将顺应市场需求,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丰富旅游供给,努力提高供给质量,逐步实现提质扩容。

疫情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诸如野生动植物保护、节能减排、气候变化、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将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旅游是人与自然高度结合的主要方式之一,优美的自然环境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保护自然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十四五”时期,得益于旅游者及旅游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主观能动性的提高,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政策支持下,低碳旅游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五在线旅游资产进一步丰富

疫情促进了在线旅游认知度与接受度的提升,随着“云旅游”方式的普及,在线旅游资产将在旅游业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疫情时期,由于存在严格的人员流动限制,传统的旅游方式难以实现,各种旅游企业通过其在线资产满足消费者需要,以保留并吸引消费者。比如,一些目的地和景区积极提升线上渗透率,通过游记、笔记、短视频、直播等在线旅游内容获得并分享旅游消费信息,实现与潜在消费者的沟通与交互。

2023年3月18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旅游业线上资产测评方法和体系——“在线旅游资产指数”TravelPropertyIndex,TPI,该体系依托文化和旅游部的大数据平台,通过发布指数、传播指数、互动指数、口碑指数和交易指数五个视角,以科学统一的尺度,综合测评目的地、景区等旅游企业的线上资产,对旅游业线上资产的积累及增值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充分发挥旅游业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积极作用

“十四五”时期,应顺应发展趋势、科学系统谋划,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助力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进一步完善国内游市场,促进国内大循环

国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有利于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效应强的特点,有助于进一步拉动消费、增加就业、促进国内大循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国内游市场,需要注重推出特色旅游产品以吸引消费者,尤其是以往的“出境游者”。我国的“出境游者”是世界旅游市场上购买力最为强劲的消费群体,开发一个如此庞大的潜在市场,国内旅游线路、项目及产品的推陈出新至关重要。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首先,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通过文化与旅游融合,尤其是地方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生产力转变,丰富旅游线路;其次,通过放宽境内免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大型免税购物村及一系列配套休闲娱乐设施以带动区域游和周边游,最大限度引导出境旅游消费回流;再次,利用各种高新技术推出新型旅游产品,如利用5D技术,建立沙漠越野、海上航行、高空飞行、极地探险、野外生存等虚拟游乐场,吸引中青年游客。最后,可以预见的是,作为新冠病毒的易感群体,老年游客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更加青睐国内游,即使在国际市场开放之后,他们对出境游的选择也会更加慎重,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消费群体量身定制以健康、休闲、养生为特色的旅游线路及项目,充分开发其潜在需求。

据笔者估计,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境内不再有大规模暴发,国内游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在有效引导出境游需求回流的条件下,2023年国内旅游总人数将突破7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超过7万亿元;“十四五”时期,国内旅游需求将以10%的年平均增长率持续上升。

二深度开发入境游市场,加快国际循环

入境游市场一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短板,这与我国丰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是不匹配的。将我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有效生产力,以吸引外国游客,完善我国入境游市场,是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从市场结构看,港澳同胞构成了我国入境游客的主要来源,而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游客占入境外国游客的绝大多数。“十四五”时期,一方面,我们要保持并扩大现有市场,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开发潜在市场。

随着RCEP的正式签订、新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将重点放在吸引协定成员国游客上面,而且,对于不同成员国,要区别对待,以实现科学有效的市场开发。首先,要将重心放在开拓东盟十国及日本和韩国市场上。我国的旅游资源在亚洲其他国家知名度较高,并且,RCEP成员国间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自然人移动等领域的逐步开放,给成员国潜在旅游市场的开拓创造了极为有利条件,我们应该把握住这个机会,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内入境旅游需求增长。

另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也极具价值,这两个国家的游客是国际旅游市场上重要的消费者,2023年,两国游客国际旅游人均花费分别是3240美元和1520美元,排名全球第2及第15;同年,来自大洋洲的游客只占我国入境外国游客的2.94%,说明澳大利亚及新西兰仍有巨大的旅游市场需要开发。然而,由于疫情的冲击,可以预测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大洋洲旅游市场会比较封闭,为了降低健康风险,跨境旅游很可能主要在洲内实现。因此,开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新冠肺炎疫情彻底结束半年之后。

入境游市场的建设需要注重在国际市场有效提升中国品牌。我国旅游产品在境外市场上知名度较低,应积极创建中国品牌,通过多种媒体渠道拓宽我国旅游产品受众面,提升我国旅游产品知名度。应特别注重以外语开发在线旅游资产,实现我国旅游产品在线资产的境外利用与增值。

三优化旅游业对外开放,促进“双循环”

应积极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立丝路沿线旅游创新发展试点,升级自由贸易试验区,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旅游业对外开放模式,以加快“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丝绸之路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宝藏,汇集了无数可开发的潜在旅游线路、项目及产品,我们可以联合丝路沿线国家,联合创建具有“一带一路”特色的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以打造具有地域特性、不可替代的国际旅游项目。比如,开展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参与国家及地区的多层次、多形式旅游合作,加强互联互通,开辟“一程多站”邮轮旅游航线,共同推动海洋旅游发展;支持丝路沿线旅游村建设;开发“东方快车”“新中欧”等铁路旅游产品以吸引外国游客等。

优化旅游业对外开放,还需要不断完善各项软硬件配套旅游设施,并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以提高游客满意度。游客满意度对于旅游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提升游客满意度不仅可以提高重游率,还可以积极推动潜在市场的开发。多项研究表明,口碑对于旅游需求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要花大力气,通过多种手段提高游客满意度。比如,对于来自其他国家的游客,文化和语言差异是影响其旅游体验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需要站在境外游客的角度考虑,细化旅游设施建设及管理,在旅游的各个站点,包括机场、车站、景区、饭店等处设置各种规范的外语标识,设立外语帮助中心,并开通专门针对境外游客的外语电话服务热线。与此同时,需要建设一支精通外语、熟悉他国文化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打造高质量的境外游客服务体系。

四积极推动低碳旅游模式,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在进一步完善国内游市场、积极发展入境游市场的同时,切记要把握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避免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完善旅游业的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的特性在旅游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上能够极为充分的体现。许多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最看重的一个因素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多项研究表明,空气质量及气候条件显著影响旅游资源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分配,并进一步影响消费者的旅游决策及目的地选择,改变国际旅游市场结构。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得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从长远来看,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完善国内旅游业及发展入境旅游业不可或缺的一环,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留住国内消费者,引导出境旅游消费转向国内市场,还可以吸引外国游客,开拓入境游市场,这对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

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交通运输是温室气体及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庞大的国内游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态污染不容忽视。我们需要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积极倡导推广绿色出行,提倡每一位游客尽量减少自己的“碳足迹”。首先,构建以新能源交通工具为主的旅游交通体系,有效联通城镇主要交通汇集地及本地和周边主要景点;其次,在旅游景区内以新能源公交车联通主要景点,尽量杜绝私家车的使用;另外,开发并推广“碳足迹”衡量软件及app,让每一位游客可以计算不同的旅游交通方案所产生的碳排放,以直观、交互的方式让旅游者参与到节能减排的事业中。除此以外,积极发挥政府的力量,一方面要提供政策支持、财政补贴以鼓励旅游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及生态环境保护;另一方面要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进国土绿化,综合整治大气污染问题。

五继续深入实施“旅游+”工程,完善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旅游+”工程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整合力和提升力,积极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提升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水平与综合价值,并以此拉动需求,助力国内大循环。

以文旅融合为例,要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另外,也要重视我国境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可以依托于历史文化遗产,打造一批新型主题景区和旅游综合体,使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转化为科学生产力。

以旅游业与新科技的融合为例,要继续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5G移动技术以及大数据资源,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在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三方面加强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和整合,促进以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的整体转变。积极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坚持技术赋能,深入推进旅游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以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技术为支持的非接触式旅游体验项目,构建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旅游经济体系。鼓励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景区、饭店、娱乐中心等旅游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网站合作,利用VR技术,面对国内外消费者,提供虚拟营销平台,为潜在游客提供沉浸式虚拟体验服务,使其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国的旅游线路、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促进潜在客源向实际客流的转变,持续开拓新的市场。

六鼓励在线旅游资产建设,丰富国际在线旅游资产

构建丰富的在线旅游资产,有利于保留、吸引消费者,并最大限度地将潜在旅游需求转变为实际客流。以图文、视频和直播为主要形式的“云旅游”可以更加真实、生动地记录旅游景点的特点,以吸引潜在消费者的关注和问询。另外,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融合线上线下资产,发挥线上资产受众广、传播快、信息化和大数据优势,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能力和资源掌控力。可以通过“大数据+人”的战略深度开发旅游市场,其中,“大数据”依托的是互联网技术、庞大的流量入口和大数据基础,而“人”则是指连接消费者的旅游顾问,二者的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拉动旅游消费,带动内需。

此外,国际在线旅游资产的丰富对于促进国际循环的作用不容忽视。由于地域、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国家的消费者对于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不够了解,严重阻碍我国旅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不同于其他消费品,旅游消费的实现是以消费者的空间转移为条件,游客只有充分了解了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并对其产生了兴趣,才会进一步形成现实消费。因此,我国旅游资源的有效传播是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一环,作为一种网络信息传播形式,国际旅游资产无疑是打造我国旅游品牌、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渠道。以外语为媒介的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的在线旅游内容,能够实现与外国游客的深度交流与沟通,及时有效分享我国旅游消费信息,在境外市场上打开我国旅游产品知名度,吸引境外游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