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2023年,西安接待游客超26亿,旅游收入突破3100亿! 2020年泰国旅游收入多少亿元

2023年,西安接待游客超26亿,旅游收入突破3100亿!

大力推进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强化A级景区复核和退出机制,进一步提升景区建设与管理水平。积极推动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朱雀—太平森林公园景区、大明宫景区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着力创建一批省级及以上水利风景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全面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市A级旅游景区达到100个,其中5A级景区5个,4A级景区30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达到2~3个。

推动临潼旅游度假区、楼观道文化旅游度假区、浐灞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推进西安秦岭旅游度假区、汤峪温泉旅游度假区省级度假区创建工作,打造度假产业集群区,带动传统旅游产品向高端休闲疗养和康体养生度假转型。

③加快重大项目和旅游特色小镇建设

加快推进华侨城集团、万达集团、宋城集团、华夏文旅集团、恒大集团签约项目落地,积极推进一批文化旅游综合体建设,按照3A级景区标准,加快培育建设特色小镇,其中旅游特色小镇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打造“文化+旅游+城镇化”大平台,引领产业升级,拓展发展格局。

④加快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

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田园综合体、精品民宿、农事体验、乡村休闲为重点,加快农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推进实施西安市旅游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23—2023),以产业带动为龙头,助推旅游精准扶贫。到2023年,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镇)达到30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达到30个,打造特色旅游民宿100家。

⑤加快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

依托葛牌镇红25军旧址、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等革命历史遗存,促进革命旧址观光产品向红色文化体验产品转型升级。大力促进红色主题产品开发,指导培育一批红色主题精品酒店、特色民宿、主题餐厅、旅游商品等。联合延安等省内外红色旅游景区,打造区域红色精品线路。

①构建全域旅游交通体系

增开西安至美、日、韩等重要客源国的国际航线,鼓励发展旅游包机服务。积极拓展72小时过境免签旅游线路。加快西安—韩城、西安—法门寺、西安咸阳机场—法门寺、阎良—西安咸阳机场等4条城际铁路建设,增开丝绸之路旅游专列,开通新能源城市观光巴士。

加快构建以西安咸阳机场、西安北站、火车站为中心,城区各大客运站以及区县客运中心为节点,辐射各景区(点)的一体化旅游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提升航空、铁路、公路枢纽的旅游交通无缝对接服务。

推进旅游景区“最后一公里”景观道路建设工程,建设景区慢行系统。优化提升全市4A级以上景区之间、景区与城市之间、景区与主干公路之间的通达性。完善公共交通的旅游服务功能以及停车场、服务区等相应配套基础设施。

②完善旅游集散与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规划建立包括大型交通枢纽、核心旅游区域、景区所在区域三级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其中一级集散中心(城市级)9个,二级集散中心(片区级)9个,三级集散中心(景区级)13个。在全市建成1个综合性、1个中心性和4个重点区域市民及游客服务中心,提升完善所有A级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功能。到2023年,建成覆盖全域、功能完善的市民及游客服务中心体系、旅游集散中心体系以及旅游咨询服务体系。

按照国际标准,制定全市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到2023年,城区旅游公共标识、4A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特色旅游名镇、乡村旅游示范村等沿途旅游标识建设规范准确、布局合理。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旅游专用道路以及商业步行街区等游客集中区域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体系全覆盖。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标准规范等手段,重点推动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特色小镇以及交通集散地等涉旅场所公共厕所的改造提升。开发智能厕所搜索系统,鼓励涉旅场所、企事业单位公厕对外开放,提高服务便捷性。到2023年,新建改建旅游厕所不少于465座,所有主要涉旅场所、A级景区旅游厕所达到相应标准,加快推进第三卫生间(家庭卫生间)建设。

⑤加快推进自驾车宿营地建设

加快长安区、蓝田县及未央区3处自驾车露营地建设。2023年前,在秦岭北麓西安段新建一批自驾车营地,为自驾车游客提供停车、加油、露营、房车宿营、交通指引等配套及特色服务。

进一步优化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环境,重点围绕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秦岭文化领域,以体制机制建设、产业集群培育、创意设计研发、人才技术支撑等为重点,让文化活起来,全方位、深层次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构筑文化旅游新高地。

开发拓展现代农业、林业的生态、休闲、教育等功能,积极发展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园、美丽乡村等农业观光、休闲、度假项目,开发建设林业观光园、林业采摘园等特色林业旅游项目,构建重点突出、功能齐全、多元发展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产品体系。

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融入旅游元素,完善旅游功能,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水利风景区特色的体验产品、休闲产品、娱乐产品,加快推进渼陂湖、昆明池、汉城湖、石川河等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覆盖全市主要河流、湖泊和大中型水利工程的水利风景区体系。

全方位创新发展体育旅游产品,积极组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赛事活动,迎接全运会举办,全面推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旅游化进程。加快第14届全运会场馆建设,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逐步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体育旅游产业体系。

扩大教育旅游产品供给,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教育交流、访问活动,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和营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增强西安教育旅游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通过建立高效的融合发展统筹体制机制和有效的产业融合战略,加快推进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基础扎实、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旅游会展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培育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会展中心、曲江国际会展产业园区等旅游会展产业集群。

丝路会议会展中心效果图

⑦推进旅游与其它产业融合

鼓励开发建设集医疗康复、养生保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康养旅游项目,加大与工业、文物、金融、商务、交通、住建等融合发展,催生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着力打造旅游经济增长新引擎。

①构建多元旅游住宿体系

落实西安市关于加快推进高品质特色酒店建设的政策意见,在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沣东新城、国际港务区等片区重点引入国际知名酒店连锁品牌,形成高星级商务酒店集群。到2023年,建设高品质特色酒店50家。

②提升西安餐饮品牌影响力

推进“陕菜品牌创新工程”,深入挖掘、整理和发扬西安地方特色菜品、风味小吃,进一步弘扬“中华名小吃”餐饮品牌,积极开展“金牌小吃”“西安名小吃”等评选活动。推进特色美食街区建设,改造大唐西市丝路风情街、绿地饕界美食城等5大街区。到2023年,打造特色美食商业街区10条以上,评定陕菜“品牌店”“示范店”50家以上。

打造一批具有西安休闲特色、配套服务水平达到国际品质的特色旅游购物街区,引导发展旅游购物示范点。支持和鼓励旅游商品开发,重点开发文博创意系列、土特产品系列、丝路风情系列、关中美食系列旅游商品。推行便捷购物措施,逐步扩大外币卡使用范围。到2023年,建设旅游购物街区10条,打造旅游购物示范点30处,推出10种系列旅游商品。

鼓励引入国际品牌的休闲娱乐、旅游演艺企业入驻西安,提升旅游娱乐的国际化程度。在巩固长恨歌、仿唐歌舞、西安鼓乐、秦腔、皮影等演艺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秦汉文化主题演艺产品的开发。完善城市公园、休闲街区、博物馆等休闲娱乐资源配置,加大旅游创意策划投入,将地方特色与时尚文化相结合,重点支持“大唐不夜城”等城市休闲娱乐品牌建设。推广“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等娱乐模式,支持景区旅游文化演艺节目发展。到2023年,打造出10种不同主题的旅游演艺活动。

⑤推动旅行社业转型升级

以简政放权、创新管理和优化服务为重点,推动旅行社从“低价竞争型”向“品质竞争型”转变。推动传统旅行社提高专业化、精细化、国际化市场开拓能力,鼓励优势旅游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在线旅游企业全产业链运营,鼓励有实力的旅行社跨省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旅行社服务网络进社区和农村,鼓励中小旅行社根据自身特点,开发细分市场的独特产品。

建立市、区县、景区(点)三级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指挥中心体系,将涉旅相关数据接入中心,实时监测旅游行业运行动态。到2023年,旅游重点领域数据接入率达80%以上。加强旅游大数据分析,为旅游决策和流量预警提供依据。

一是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提升市级旅游官方网站及资讯网建设水平,完善官方微信微博。二是旅游电子商务营销平台。鼓励企业开发手机客户端(APP)在线营销服务,引导旅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加强线上线下旅游产品对接。三是旅游政务管理平台。优化内部信息共享、在线办公等政务管理系统,建立政务信息发布机制,加快旅行社监管平台、导游公共服务监管平台、旅游行业诚信管理系统建设。

③创建智慧旅游五类典型示范

优化旅游基础网络环境,积极推进“无线西安”建设,全市主要涉旅场所实现WIFI全覆盖。坚持示范带动,加快推进设施、服务与国际接轨。

到2023年,创建12家智慧景区示范点、15家智慧酒店示范点、10家智慧旅行社示范点、5个智慧乡村示范点、4个智慧自驾车房车营地示范点。

①打造国际旅游品牌形象

实施面向全球的城市旅游形象推广计划,面向全球征集西安旅游宣传口号和旅游形象标识,充分发挥“西安年·最中国”品牌效应,持续打造大西安“春、夏、秋、冬”系列主题品牌活动。继续开展对友好城市、友好交流城市兵马俑复制品的赠送活动,鼓励外国城市设立“西安之窗”,进一步提升西安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在入境市场上,围绕欧美、日韩、东南亚、港澳台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等主要客源市场强化营销。在国内市场上,加大在央视的宣传力度,突出对高铁开通城市的营销。针对本地和周边市场,推出“西安旅游特惠套餐”,以优惠券、福利卡等形式鼓励市民、游客再次消费。

大唐不夜城“醉西安”演唱会主会场

加强对旅游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综合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OTA电商平台、影视传播等多重营销渠道,全方位推介西安旅游。实施会展、节事旅游提升行动,利用欧亚经济论坛、西商大会、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丝博会、西安国际马拉松赛等会议、节事活动,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整合营销力量,全市重大招商、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等活动都与旅游宣传结合起来,开展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四位一体”的全民营销。

2023西安国际马拉松赛

①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

完善旅游法规标准体系,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属地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市、区县各相关部门监管职责,严厉打击和遏制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等旅游违法违规行为,实现旅游市场网格化、无缝隙管理。加强对旅游客运市场秩序的整治,严厉打击“涉旅”违法违规运营现象,规范旅游客运车辆经营行为。

②加强旅游行业诚信建设

将旅游诚信建设纳入全市社会信用体系,打响“诚信西安游”品牌。加强诚信制度化建设,制定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规范旅游消费者投诉、意见反馈以及游客不文明行为信息记录,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诚信建设查询系统,加强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共享,大力营造旅游市场的诚信经营氛围。

③加强旅游投诉受理服务

提升游客服务信息化水平,以12345市民热线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实现热线资源整合优化,统一受理全市旅游咨询、举报、投诉和建议。按照“有诉必接、每接必查、每查必果”要求,加强部门间联动,提高游客满意度水平。

①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

以大遗址和秦岭保护开发利用为重点,创新人文和风景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机制。推进秦岭北麓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建立科学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旅游项目会审。实施旅游能效提升计划,推广节水节能产品、技术和新能源燃料的使用。实施城乡景观环境绿化、美化工程,加强全域道路、建筑、设施的景观化建设,推进乡村实施“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工作。落实国家绿色认证制度,推行绿色旅游产品、绿色旅游企业认证。

②提升旅游共建共享水平

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建立、完善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营造安全旅游环境。推进公共博物馆、城市休闲公园、科技馆等公益性场所免费开放,旅游接待场所配备特定人群服务设施并实施价格优惠。加强旅游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发挥引导监督作用,广泛开展文明旅游活动,引导旅游企业自觉营造诚实守信经营环境,旅游者自觉遵守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行为指南。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返回搜狐,查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202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不断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2023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35.05万个,从业人员516.14万人。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单位66775个,减少60个;从业人员69.49万人,增加2.43万人。

2023年,全国艺术院团继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树立精品意识,攀登艺术高峰。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以提高文艺作品质量为生命线,涌现出豫剧重渡沟、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话剧人间烟火、儿童剧火光中的繁星、歌剧道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草原英雄小姐妹、芭蕾诗沂蒙三章、交响音乐会钱塘江交响、民族音乐会畅想京津冀等一批优秀作品。根据对全国400家重点统计艺术院团统计,2023年共创排艺术作品816部,其中新创523部,复排228部,移植改编65部。

在上海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艺术节坚持以“逐梦新时代——向国庆献礼,向人民汇报”为主题,51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演出102场;话剧谷文昌等10部作品获得第十六届文华大奖,曹舒慈等10位演员获得文华表演奖。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共计展出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近1200件,充分实现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办节宗旨和“十万观众在剧场、百万观众在现场、千万观众在线上”的办节目标。

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795个,比上年末增加672个,从业人员41.2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2万人。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的艺术表演团体2051个,占11.5%,从业人员11.33万人,占27.5%。

全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296.80万场,比上年降低5.0%,其中赴农村演出171.27万场,赴农村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57.7%;国内观众12.30亿人次,比上年增加4.6%,其中农村观众7.68亿人次;演出收入127.77亿元,降低16.1%。

全年全国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共组织政府采购公益演出15.73万场,观众1.20亿人次,分别比上年降低2.7%和6.3%。利用流动舞台车演出11.26万场次,观众0.89亿人次,分别比上年降低4.6%和6.3%。

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2716个,比上年末增加238个。观众座席数181.87万个,比上年降低5.3%。全年共举行艺术演出24.54万场次,增长37.2%;艺术演出观众人次67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8%;艺术演出收入55.92亿元,比上年增长49.4%。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场馆1202个,比上年减少34个。全年共举行艺术演出6.19万场次,比上年增长2.8%;艺术演出观众人次25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3%。

年末全国有美术馆559个,比上年末增加31个,从业人员5016人,增加272人。全年共举办展览7268次,比上年增长3.5%,参观人次41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2%。

2023年,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切实推动落实各项公共服务领域重点改革任务,2325个县市、区出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494747个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649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1711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推进戏曲进乡村,全年为国家级贫困县的12984个乡镇配送8万场戏曲演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国家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中心,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第四批创建示范区暗访工作。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第十八届群星奖评奖、第二十届中国老年合唱节、“我和我的祖国”—文化新生活全国广场舞展演、2023年全国乡村春晚百县万村网络联动等活动,全面展示新时代群众文艺繁荣发展的最新成果。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启动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和城市旅游服务中心规范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全年共建设旅游厕所2.23万座,完善全国旅游厕所管理系统,上线旅游厕所电子地图。

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96个,比上年末增加20个。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57796人,比上年末增加19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6966人,占12.1%;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18540人,占32.1%。

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1699.67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6.5%;图书总藏量111781万册,比上年末增长7.3%;电子图书86557万册,增长7.0%;阅览室座席数119.07万个,比上年末增长6.6%;计算机22.58万台,其中供读者使用的电子阅览终端14.57万台,均与上年基本持平。

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21.4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7.0平方米;全国人均图书藏量0.79册,比上年末增加0.05册;全年全国人均购书费1.68元,比上年末减少0.09元。

全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发放借书证8627万个,比上年增长18.8%;总流通人次90135万,增长9.9%。书刊文献外借册次61373万,比上年增长5.8%;外借人次26609万,比上年增长3.1%。全年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195732次,比上年增长9.3%;参加人次11786万,比上年增长10.7%。

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073个,比上年末减少391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3530个,比上年末减少328个。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190068人,比上年末增加443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6675人,占3.5%;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17503人,占9.2%。

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4518.18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5.5%;业务用房面积3295.21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4.7%。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322.72平方米,比上年末提高15.77平方米。

全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45.11万场次,比上年增长11.7%;服务人次78716万,比上年增长11.6%。

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8094个,演出17.65万场,观众7564万人次。由文化馆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44.18万个,馆办老年大学769个。

四、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

2023年,进一步强化担当作为,注重源头把关,支持引导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改进服务、转变形象,进一步提升市场监管水平。起草制定关于加强重点营业性演出活动监管的通知游戏游艺设备管理办法网络音乐内容自审规范旅游产品和服务内容管理指导规范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为提升质量、规范管理提供政策保障。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严格旅行社资质管理,取消112家旅行社出境游业务资质或旅行社业务资质。开展星级饭店专项整治,完成对30个省份93家五星级饭店的暗访检查。启动首批星级旅游民宿评定工作,对24个省份52家民宿进行现场检查。依法调整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审批范围,清理僵尸企业并注销许可证1228家。举办第四届全国导游大赛,召开全国导游工作座谈会,启动导游专业素养研培计划。建立歌舞娱乐场所曲库提供商内容自审机制,加强卡拉OK音乐源头治理。制定全国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工作流程,公布首批全国旅游市场黑名单。开展“文明旅游为中国加分”“文明旅游视频挑战赛”等活动,陆续推出70位知名文艺工作者微博视频,号召大家文明出行。

年末,全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共计22.02万家,较上年末减少1.91万家;从业人员164.59万人;营业收入8467.90亿元,营业利润1046.58亿元。其中,娱乐场所67367个,从业人员54.25万人,营业收入535.50亿元,营业利润71.55亿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16809个,从业人员31.19万人,营业收入243.85亿元,营业利润41.28亿元;演出市场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共有机构数22944个,从业人员49.94万人,营业收入1551.87亿元,营业利润134.80亿元;艺术品经营机构6036个,从业人员2.44万人,营业收入89.30亿元,营业利润20.30亿元;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7002家,从业人员26.78万人,营业收入6035.15亿元,营业利润776.20亿元。

年末全国旅行社38943个,比上年末增加2940个。全年入境旅游接待1829.62万人次,国内旅游接待18472.66万人次,出境旅游组织6288.06万人次。2023年度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6621.76亿元,营业利润30.06亿元。2023年全国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41.06万人。

年末全国星级饭店10130家,平均房价378.55元/间夜,同比增长6.3%;平均出租率56.7%,同比下降1.3%;每间可供出租客房收入214.65元/间夜,同比增长4.9%;每间客房平摊营业收入40424.51元/间,同比增长5.4%。

2023年,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持续加强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等各类市场综合执法。以整合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全国各省区、市均已印发改革实施意见。198个市州、盟,1158个县市、区完成整合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与旅游市场执法队伍、整合市区两级执法队伍、落实“局队合一”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全年开展各类培训10类20余期,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指导各地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全年通过该平台进行举报登记13802件,办结10758件;累计发起日常检查1994571件,出动检查5367862人次;建议立案28330件,办结案件累计39219件。开展重大案件评选,评选80余件2023-2023年度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大案件。

全面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建立常态化“体检式”暗访评估机制,基本实现全国全覆盖。排查主要营业性演出票务平台、网络文化经营单位,部署查处违规从事演出票务经营活动、经营含有禁止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案件。整治旅游市场突出问题,集中对黑龙江、吉林、广西等重点地区边境旅游市场进行专项整治。部署开展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120余万人次,检查经营单位52万余家,立案调查8300余件,责令停业整顿715家,吊销许可证113家。

五、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2023年,制定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实施方案,协调推进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美术馆藏品、地方戏曲剧种、传统器乐乐种的全国普查。印发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技术规程,开展旅游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制定、组织编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协同推进资源开发和市场开发,举办“心灵四季·美丽中国”夏季、冬季旅游推广活动。举办第十四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印发实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公布首批71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5A级旅游景区新增22家。加强旅游景区动态管理,开展旅游景区整改提质专项行动,全年复核景区总数超过5000家,对7家5A级旅游景区、1186家4A级及以下等级景区做出处理。新认定4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形成以3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引领、453家省级旅游度假区为基础的度假旅游发展格局。印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开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质升级工作,对首批17家国家旅游度假区进行复核并限期整改。

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工作,举办第二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建设行动。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开展系列活动,策划推出10大类、100条体现时代精神的学习体验精品旅游线路,启动了红色基因代代传系列红色故事短视频拍摄,指导开展了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服务规范行业标准进行修订,开展红色旅游优秀讲解词出版活动,启动罗霄山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四渡赤水红色旅游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深化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首批32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健全乡村旅游金融支撑体系,会同中国农业银行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的通知,未来5年将提供1000亿元意向性信用额度,用于支持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与推广。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力量,举办12期培训班,培训村干部和乡村旅游带头人1700余次。

深入推进旅游扶贫工作,推出“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品牌,开通“三区三州”旅游扶贫专列,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文化旅游提升工程积极支持“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年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有关项目329个,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2.65亿元。

2023年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稳步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基础更加牢固。全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入境旅游人数1453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出境旅游人数1546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3%;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1%。

年末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2402个,全年接待总人数64.7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7.5%,实现旅游收入5065.72亿元,增长7.6%。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24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7.0%,持续保持较快增长。

2023年,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各地文物行政执法责任、职责分工和协同机制。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效能,推动国务院核定公布第八批7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总数达到55项,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公布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建立长城保护传承利用长效工作机制。继续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印发藏文古籍保护工作方案。启动西藏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工程。开展全国文物建筑和博物馆消防安全大检查及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公布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印发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编制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总体规划,开展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和闽西、金寨、阿坝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开放延安鲁艺旧址。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及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全国共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

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文物机构10562个,比上年末减少402个。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518个,占33.3%;博物馆5132个,占48.6%。年末全国文物机构从业人员16.2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2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0123人,占6.2%,中级职称21176人,占13.0%。

年末全国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5130.19万件,比上年末增加166.57万件/套,增长3.4%。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3955.38万件/套,占文物藏品总量的78.0%。

2023年全国各类文物机构共举办陈列展览30728个,比上年增加2809个。其中,基本陈列15038个,比上年增加1362个;临时展览15690个,比上年增加1447个。接待观众1342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其中未成年人31654万人次,增长6.7%,占参观总人数的23.6%。博物馆接待观1147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9%,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总数的85.5%。

截至2023年末,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2项。进一步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全年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01亿元,支持建设了2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有效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2453个,从业人员17032人。全年全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举办演出71903场,比上年增长9.7%;举办民俗活动16987次,比上年增长0.8%;举办展览19584场,比上年增长3.6%。

八、文化和旅游对外及对港澳台交流

2023年,以文化和旅游双边交流机制及中俄、中南非、中印、中日、中欧、中英、中法、中德等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为抓手,深化推动与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文化和旅游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中文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成功连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执委会成员2023—2023年。在金砖合作机制、G20机制、上合组织等多边合作机制框架下开展广泛合作。

不断加强品牌培育,2023年“欢乐春节”在133个国家和地区的396座城市开展近1500场活动,活动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互动性和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持续加强“美丽中国”旅游形象海外推广,组织参加各类国际旅游展,成功举办“葡萄牙中国文化节”“中老挝旅游年”“中柬埔寨文化旅游年”“中国—太平洋岛国旅游年”“中国—新西兰旅游年”“中赞比亚文化年”“中国—克罗地亚文化和旅游年”“俄罗斯文化节”“2023越南文化日”“跨越太平洋—中国艺术节”“中葡文化节”等形式丰富的文化交流和旅游推介活动。

加强海外阵地建设,完成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展览补充方案,与芬兰签署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协定,在马来西亚、罗马尼亚、卢森堡新设3家中国文化中心。截至年末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数量达到40家,驻外旅游办事处20家。指导驻外机构联动举办“中国旅游文化周”等品牌活动,组织各类活动379场次,参与公众累计194万余人次,中外媒体报道1100余篇,有效覆盖超过5000万人次。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建设,共有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的475家国内外文化艺术机构加入。举办第4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9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推进“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推动海外中华古籍数字化回归和重点古籍保护工作。遴选扶持45个“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在俄罗斯、越南等10多个国家陆续实施。

深入开展对港澳台文化和旅游工作,开展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系列交流活动。研究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出台文化和旅游领域落实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措施。实施“支持港澳文化内地及海外交流计划”“港澳青少年知行计划”和“华夏文明·薪火相传”计划。组织参加香港国际授权展、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海峡两岸台北夏季旅游展等展会。举办“海峡两岸书院创新与融合论坛”,成立“海峡两岸书院联盟”。持续开展“根与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2023艺海流金诗画浙江——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界交流活动”“守望精神家园——第6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活动,不断做深做实对港澳台文化品牌。

全年经文化系统审批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2292起,46060人次参加;对港澳文化交流项目326项,7290人次参加;对台文化交流项目197项,6457人次参加。

2023年,中央财政通过继续实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发展基金等项目,共补助各地文化和旅游建设资金101.00亿元,比上年22.5%。

全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1065.02亿元,比上年增加136.7亿元,增长14.7%;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76.07元,比上年增加9.54元,增14.3%。

文化和旅游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45%,比重比上年增长0.03个百分点。

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中,县以上516.91亿元,占48.5%,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文化和旅游事业费548.11亿元,占51.5%,比重比上年降低了2.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478.15亿元,占44.9%,比重提高了0.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265.31亿元,占24.9%,比重降低了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277.97亿元,占26.1%,比重降低了0.1个百分点。

全年全国文物事业费415.40亿元,比上年增加36.61亿元,增长9.7%;文物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18%,比重比上年增长0.01个百分点。

据财政部统计,2023年全国财政支出中,文化旅游体育传媒经费4033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3%,占财政支出的1.69%,比重比上年增长0.10个百分点。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河南:2023年接待游客9亿人次 旅游收入突破1万亿元

顺应时代发展,打造可视化焦点网谈,大河网全面升级在线访谈,适配移动化传播,重磅推出融媒问政大型访谈栏目。

今天,融媒问政推出第一期,邀请到的嘉宾是河南省旅游局副局长李延庆,谈论的话题是河南省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大家聊聊河南旅游未来几年的目标。

主持人:河南旅游业的转型发展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在支撑我省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方面目前取得了哪些可喜成绩?

李延庆:河南是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经济大省,主要优势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是规模大。去年河南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了5.83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了5764亿元。第二是位置靠前。目前河南旅游收入在全国排第五位,旅游综合收入在全国排第六位。第三是品牌效应显著增大。5A景区的数量现在达到了13家,在全国排第三位。第四是形象深入人心。近年来,河南省旅游局全力推广老家河南的形象,不但在省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国内甚至国外,都收到了很好的效益。第五是推出了一些代表河南省旅游业的经验,比如说焦作现象。焦作现象的主要本质,是从煤城变成了旅游城、山水城。另外在县级层面上,还推出了栾川模式、西峡经验等。第六是国际化。我们成功举办了几届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还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等,办得有声有色,这些都让河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主持人:今年8月底,我省召开了全省旅游业转型发展工作会议,对河南省旅游业转型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您认为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应该处理好哪些问题?

李延庆:加快河南旅游业转型升级,必须处理好三个问题。

一是必须明确转什么?要找准“痛点”,在转观念、转方式、转模式上下功夫。我们原来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以后可能更加精细化,怎样实现三转?河南旅游提出了“三大”,就是要有大思路、大手笔、大项目。强化规划龙头作用,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必须明确往哪里转?这次转型升级方案提出了“五化”,要瞄准现代旅游发展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标准化。

三是必须明确重点,抓紧转。这次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我们提出了20项行动计划,包括空间结构的优化、产品结构的优化、客源结构的优化和消费结构的优化等,每项行动每年按计划进行。

主持人:河南省旅游业转型升级是我省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推动河南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跨越的重大发展战略,省旅游局在抢抓这次转型机遇上有哪些具体措施?

李延庆:河南省旅游业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四个做好”。

第一是做好参谋,把旅游业放在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考虑。我们省出台了三个文件,包括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23―2023年)河南省“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创建郑汴洛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我们要把郑州、洛阳、开封这三个区域打造成一个全域旅游示范区,这在全国还是第一家。

第二是努力做好河南省旅游项目库建设。超10亿元的项目就梳理出近80个,大项目库建设呈现出非常好的势头。

第三是做好融合。旅游业的发展要和各部门紧密结合,比如河南旅游和工业融合、河南旅游和文化融合、河南旅游和农业融合等。我们计划在明年初召开河南省工业旅游创新大会。

第四是做好督促。出台考核办法,争取把旅游业的发展纳入一个好的平台,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去,通过考核促进各省辖市、各省直管县(市)把旅游业做大做强。

主持人:面对当前旅游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产业融合化的“三化”发展趋势,您认为河南应如何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李延庆:首先,要营造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良好环境。从政府层面、从部门层面、从社会层面、从企业主体层面,我们要打造一个大环境,适应旅游业发展,营造一个让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的环境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提高执行力,规划再好,也是蓝图,必须行动,我们现在提出搞“五大提升工程”,重点实施好旅游服务、旅游交通、旅游品牌、旅游产业、旅游管理等提升工程。特别是旅游交通,现在是旅游业发展到哪儿,交通要跟到哪儿。再次是要有政策支持,其中包括财政政策,转型升级需要打造一些重要品牌,比如老家河南,必须提供财力支持,把河南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最后是重视旅游业人才的培育,目前旅游业发展缺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人才的培养周期比较长,河南的旅游业发展速度快,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

主持人:能不能给广大网友透露一下河南省旅游业未来几年的目标?

李延庆:根据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23―2023年),希望通过这三年转型升级的举措,力争到202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量达到9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要突破1万亿元,进入全国旅游“第一方阵”。

深度解析中国红色旅游行业市场:2023年收入将近4000亿

红色旅游,顾名思义包含了两个内容:红色,即回顾革命传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旅游,自是观光休闲放松身心。把这看似互不相干的两者融为一体,正是红色旅游的魅力所在。

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红色旅游是伴随中国旅游业逐步发展的一种特色主题旅游,是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多重意义的带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新创造。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利好不断,全国红色旅游投资增速不断提高,接待人数高速增长,红色旅游已成为文旅融合的新焦点,文旅产业的重要板块。

特别是2023年、2023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及建党99周年,两大节点的到来助推红色旅游愈加升温,为红色旅游发展添了“一把火”。数据预测,2023年我国红色旅游收入规模将接近4000亿元,2023年红色旅游综合收入有望破万亿元。

     一、中国红色旅游市场数据分析

一多年布局,红色旅游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 

我国大力推行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红色旅游发展奠定了强劲的文化基底。纵观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1960年以前的萌芽阶段,1960-1994年的初步规模化阶段,1995-2004年的市场化阶段及2005年之后的全方位发展四个阶段。

2005年红色旅游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由于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消费观念转变,红色旅游的发展受到了国家及代表性省市的大力推动。 

二政策资金助力,加速推动红色旅游快速发展 

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加持与助力。近年来,红色旅游多次被写入国家级政策文件,2023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提升全国红色旅游发展水平。同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23-2023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至2023年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5亿人,实现红色旅游收入近4000亿元。

在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全国红色旅游公路规划(2023—2023年)政策的提出,为红色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支持。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发展支持。

2023年8月,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全国红色旅游公路规划(2023—2023年)显示,至2023年筛选确定的126个红色旅游公路项目涉及28个省(区、市),建设总里程约2442公里,其中中西部地区建设里程占比达90.8%。目前,共有20个普通干线公路项目和106个红色旅游专用公路项目纳入规划,其中,二级公路约1214公里,三级公路约1228公里。项目区域方面,东部地区项目20个,建设里程约224公里;中部地区项目50个,建设里程约873公里;西部地区项目56个,建设里程约1345公里。

2023—2023年中国红色旅游公路规划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除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和方向引导外,中央财政对于红色旅游的专项资金投入也在持续增加。2005年,财政部划拨专项资金7亿元,资助48个红色旅游项目的建设和改造工程,到2023年这笔资金翻倍至15.47亿元,应用范围也从景区的建设和改造,扩展至红色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精品线路与景区宣传推广等。

未来,在国家积极推动红色旅游及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应扩大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力度,按照3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平均2000万元资金安排专项计算,2023年财政支持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资金达60亿元。

2005-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资金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景区建设发力,300个全国红色旅游景区获批复 

1996-2009年我国完成了四批共353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红色革命教育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示范基地。2023年12月,共批复了300个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进一步为国家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及红色旅游景点景发展历程分析情况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300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以中东部地区较为集中,其中北京市红色旅游景区最多,共有15个,排名首位;河北、湖北、湖南红色旅游景区各14个;山东、陕西、广东红色旅游景区13个;另外以江西等为代表的我国重要的革命基地,其旅游景区也有11个。

中国红色旅游景区数量地区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2023年我国红色旅游人数将达15亿,旅游收入将近4000亿左右 

随着我国旅游热度的提升,红色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青睐。2010年我国红色旅游人数4.3亿人,占当年旅游总人数的20.45%,至2023年,我国红色旅游接待游客数13.24亿人,占全国游客数的26.39%。2010-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7.38%。预计到2023年,我国红色旅游人数超过15亿人。

2010-2023年中国红色旅游人数及占国内旅游人数比重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随着全国红色旅游游客人数的增加,我国红色旅游收入不断增加,占全国旅游收入的比重也基本稳定。2010年我国4.3亿红色旅游人数共实现1032亿元的旅游收入,至2023年红色旅游收入达到3622.4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但是相比于人均900元以上的旅游消费,红色旅游人均274元的旅游消费水平仍较低。

2010-2023年中国红色旅游收入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中国红色旅游三大发展挑战分析

一部分景区低俗现象突出 

虽然红色旅游市场整体趋好,但部分区域的红旅发展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低俗、过度娱乐化等现象在某些地区红色旅游区域较为突出。红色旅游中低俗、庸俗和恶俗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景区移花接木虚造历史场景、历史建筑以及历史器物;二是部分区域将景点做成不伦不类的游乐园;三是部分旅游讲解词与革命史实不符;四是部分纪念馆、纪念碑越建越气派、越建越高;五是部分景点垄断经营或强行兜售高价花圈、花篮等悼念品牟利;六是部分景区经营人员打着“忆苦饭”等名头提供价实不符的饮食等。

上述种种现象严重背离了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初衷,相关部门应当引起重视并加强整改,为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发展环境。

一方面,周边环境缺乏有效支撑和依托。如对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不到位,开发不合理造成红色资源的严重浪费,旅游主体周边环境及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无法有力支撑相应的旅游文化。

另一方面,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趋同现象严重。旅游项目外在呈现形式大多以故居、纪念馆、塑像等为主,展示方式老套且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开发现状也并不尽如人意,产品同质化、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比较突出。不论是从红旅项目本身、红旅产品结构还是周边配套建设方面来看,国内部分区域的红色旅游发展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可持续性挑战。

三“红色+”发展模式有待拓展 

尽管红色旅游与其他优势传播资源间呈现一定的融合趋势,但总体上仍然难以“独挑大梁”。

目前为止,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相对比较“传统”,市场中出现的主要发展模式集中停留在纪念场馆的参观学习,生态观光、演艺表演等层面,缺乏创新;“红+绿”(红色旅游+绿水青山)依然是景区产业链扩展的主要模式,“红+古”(红色旅游+古村落)、“红+乡”(红色旅游+美丽乡村)模式虽日益受到重视,但相关项目占比较低;感受层面的发展模式集中在演艺表演、模拟感受两个方面,发展方式相对“保守”,对于“互联网+”、“IP打造”仍欠缺方式与方法。红色文化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还需进一步加深,其发展模式亦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中国红色旅游三大发展方向研究分析

一“文创灯光+夜游”:推动红色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及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的持续增加下,红色旅游必将成为新蓝海,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开始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产品,进行“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科技旅游”等多种形式的探索,不断丰富红色旅游文化内涵和产品,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

事实上,国内旅游业经过数十年发展,不管是游客旅游诉求和出游习惯,还是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和发展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随着越来越多游客开始向“上午睡觉、下午溜达、晚上疯玩”的模式转变,旅游消费时间也在向晚间靠拢,夜游经济显露头角;同时,游客青睐的旅游空间也由以景区观光为主,逐步向休闲旅游、体验旅游、度假旅游转变,不再局限于封闭的景区,而是走向城市社区、乡村田园或其他更开放的自由空间;此外,旅游产业收入来源则逐步转向弹性空间更大的以吃、住、玩、乐、行等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综合消费。

特别是随着全域旅游的深入推进,旅游活动及产业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放大,社区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园区旅游、研学旅行等开放型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对传统单一观光型景区造成巨大冲击。

当前,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趋势下,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组成部分的红色旅游,该如何紧跟夜游经济发展潮流,围绕“自然景观+灯光艺术+文化特色”打造夜游新名片;如何切入到全域旅游的发展中,分一杯羹,从制造到规划,从设计到工程,从工程到运营各方面进行模式创新,带动体验、娱乐、餐饮、购物等消费领域?

文创灯光与夜游融合,打造独特IP的红色夜游项目,真正形成全域、全天候的旅游氛围,将会成为红色旅游创新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新突破的破题之举。

由夜游文创灯光研究院倾力打造的古田红军小镇就是实现“红色+”的典范。古田隶属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以1929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在这里召开,毛泽东在此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辉篇章,而闻名于世。2023年,经过相关部门的多次调研,最后决定在吴地村规划建设古田红军小镇,由此古田吴地红军小镇应运而生。然而,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升级,“白天看景,晚上走人”的传统的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夜游成为不少旅游景区的破题之举,对于古田这个红军小镇也不例外。2023年年底,古田吴地红军小镇正式引入文创灯光项目,开始了夜游模式的积极探索。

随着文创灯光夜游项目的引进,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小镇都充满了惊喜,让人热血沸腾:白天,走在小镇上,随处可见的红色文化标语、红军旗帜,处处可听到的红色歌曲,刻满艰辛与回忆的红色遗迹,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红军生产生活及革命的场景;晚上,集结军号、星火燎原、红军小径、星星树、红星闪闪、群英流芳、胜利之光、辉煌广场、山花烂漫等齐齐亮起,在声光电的交织下,整个小镇活了起来,让人彷佛穿越时空,置身9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

二红色+旅游演艺:奇幻演艺空间再现红色文化

2023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着力推进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新课堂,政治效益、社会教育、经济效益明显。

同时,报告中指出:打造优质旅游是未来几年旅游业的主要发展目标,而优质旅游的内涵包含三方面:

1.优质旅游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的旅游;2.优质旅游是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旅游;3.优质旅游是能够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产品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旅游。

围绕着这三点逐步发展,旅游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化,旅游演艺是其中的一种,旅游演艺目前的应用主要在文化旅游中进行文化传递。

旅游演艺目前的主流形式有两种——室内演艺和实景演出,两种演艺本身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室内演艺更倾向于技术演艺,利用技术手段打造奇幻的演艺空间,带给参观者冲击性的视觉体验,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的室内演艺基本形式为虚拟结合现实,让参观者沉浸其中。室外实景演出借助的是真正具有物理衔接性、具有市场吸引力的实景进行演出,也是舞台演艺的一种。在红色旅游中实景演出占据的比例更大一些,利用演员和舞台打造宏大的战争场面或者机智勇敢的抗日故事向参观者传递抗日精神。

延安保育院是中国首部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该剧依托大量深度挖掘的第一手珍贵史料,借助声、光、电、水、雾、乐、舞、歌等舞台理念和全自动化舞台等设备,以独特的视角的“小故事”演绎“大精神”,铸就新时代的“延安梦想”。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与赞誉,被公认为是一部内容深刻、影响巨大的全新红色演艺精品。

三红色+沉浸式:多维感官加深对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理解 

近年来,红色旅游的一个较显著变化就是年轻人渐成主力人群,但是数据却显示年轻人在红色旅游景区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凤凰数字科技副总裁杨智予表示:究其原因,是由于成长年代、生活阅历不同,年轻人很难与上一代人产生共情。“90后”、“00后”成长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没有亲身经历过中国逐步变强的过程,因此,若按传统方式描述祖国在苦难中崛起的历程,他们很难理解。“讲到西柏坡、正定、白洋淀,中国人在这里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但年轻人是没有感觉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杨智予指出,用数字科技领域的沉浸式体验技术,可以直观展现历史场景和环境。

红色旅游应以创意开发、现代技术为牵引,依托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提升红色景区项目可视化效果、互动参与深度,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等诸多方面技术突破。提高计算机芯片算法,加快多媒体软件运行速度,借助VR、全息投影、信息显示屏等高科技形式进行展览,打造虚拟形态的互动体验、沉浸式体验、5D体验等交互体验,这不仅能让游客通过多元互动感受更深层次的体验红色精神,更可以让受流行文化影响较深、在传统阅读上更缺乏耐心的年轻人,更愿意来体验“高大上”的红色文化。而通过直观的体验,口味更刁钻的年轻人会更容易理解红色旅游中的“内核”,也会更愿意去消费相关的文化产品。

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就是利用技术讲述历史的优秀案例。该博物馆以多媒体手段,互动式体验、沉浸式空间打造,借助4D体验、360度展示、动画地图、交互式信息亭和数字显示等载体,翔实、深刻、多方位地重现历史,带领游客进行二战的沉浸式游览,扩展游客对美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和历史意义,理解和感受美国的优势和价值观。

2023年全球旅游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人次下降60%至80%【组图】

当前位置:前瞻产业研究院»经济学人»研究员专栏2023年全球旅游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人次下降60%至80%【组图】UVc分享到:刘芬•:20:15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E11203G02023-2028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23-2028年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2023-2028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23-2028中国主题公园旅游最佳商业模式分析与开发策略报告2023-2028年中国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与区域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全球:国际游客人次下降60%至80%

2023年1月8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在京共同发布了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3)。报告指出,全球旅游总收入呈现增长趋势,2023年全球旅游总收入达到5.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8.6%。

2023年,由于3月份新冠病毒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各国开始施加种种封锁措施,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估计,2023年,全球旅游业收入或将减少9100亿美元,则2023年全球旅游收入预计为4.89万亿美元,全球旅游行业损失1亿至1.2亿个直接工作机会。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国际游客累计达15亿人次,同比增长4%,其中接待最多国际游客的国家依次为法国、西班牙和美国。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23年全球旅游业遭受新冠病毒疫情重创,在2023年的前5个月中,国际旅行在4月和5月份停止了急剧增长,国际游客数量同比减少了近60%。全年国际游客人次较2023年或下降60%至80%。以中间数70%测算,2023年全年国际游客人次下降为4.5亿人次。国际旅游预计将在2023年迎来复苏。

区域:美国旅游收入损失额位于首位

区域方面,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将全球各个国家中旅游总收入排名前20位的国家列为T20国家。总体来看,全球旅游经济80%集中于Top20国家。2023年全球旅游总收入Top20国家包括美国、中国、德国、英国、印度等国家,2013年以来,美国、中国、德国一直占据旅游总收入前三。

2023年受疫情影响,全球各国和地区旅游业受到疫情较大冲击。世界旅游组织(UNWTO)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COVID-19大流行导致国际游客人数下降22%。欧洲下降19%,亚太地区下降35%,美国下降15%。

随着新冠疫情中心向美国转移,美国疫情趋于严峻,受疫情影响,美国旅游业受到强烈冲击。根据酒店业研究公司STR提供的数据,2023年7月美国酒店的入住率仅为48%,同比下滑超25%。据夏威夷州旅游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7月,夏威夷接待的旅游人数约为22562人次,同比下降98%。其中,大部分游客来自美国本土,国际游客数量只占约10%。预计,旅游业要到2024年才能恢复。

国内方面,随着我国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旅游行业逐渐恢复。2023年9月14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国内旅游发展报告2023,报告对2023年下半年旅游经济运行持“相对乐观”预期,旅游市场将呈现W型恢复增长态势。报告预计2023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34.26亿人次,同比负增长42.96%。

在旅游收入损失最大的国家中,欧洲国家占了50%,其中西班牙、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都在受影响最严重的前10名之列。

据报道,6月份国际游客到达人数下降了98%,西班牙是收入损失最大的欧洲国家,为974万美元,美国旅游收入损失额位于首位,达到3070万美元。

全球旅游业仍然受到疫情较大影响主要是全球大部分旅游目的地仍然存在旅行限制和边境管控措施、主要出境游来源国仍未放开、人们对旅行安全的担忧、疫情再起和新一轮“封城”的可能性等。此外,缺乏可靠的旅行信息以及经济环境恶化亦被认为是打击消费者出游信心的因素。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文旅部:2023年国内旅游人次3246亿人,旅游总收入292万亿元

央广网北京1月26日消息据文化和旅游部消息,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23年度国内旅游数据情况。

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23年,国内旅游总人次32.46亿,比上年同期增加3.67亿,增长12.8%恢复到2023年的54.0%。其中,城镇居民23.42亿人次,增长13.4%;农村居民9.04亿人次,增长11.1%。

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2.9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69万亿元,增长31.0%恢复到2023年的51.0%。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36万亿元,增长31.6%;农村居民旅游消费0.55万亿元,增长28.4%。

人均每次旅游消费899.2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5.14元,增长16.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每次旅游消费1009.57元,增长16.0%;农村居民人均每次旅游消费613.56元,增长15.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