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中国旅游研究院:2023年中国旅行服务业发展报告 泰国旅游业数据2020年报告分析

中国旅游研究院:2023年中国旅行服务业发展报告

报告复盘了2023年疫情之下旅行服务业的应对、变化与挑战,对疫情初期出现的“大规模退订”、疫情中期行业中火热的“直播”实践、疫情后期行业广泛热议的“转型探索”展开了深度剖析,并对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做出了学术回应。

复盘2023:疫情下的旅行服务业

2023 年是能够载入旅游业发展史册的一年,突发的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只是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是对旅行服务业发展走向与竞争格局的深刻影响。在行政主体、市场主体、NGO组织、游客多方共同努力下,旅行服务业的抗疫取得了显著成果,正加速进入复工复业复产的新阶段。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旅行社行业复工率已超60%。不同于以往的多数突发事件,此次疫情是对需求端与供给侧的双重冲击,消费者信心重构、疫后游客行为偏好变化、仍然存在的防疫压力,都使得旅行服务业的复苏还面临不小的挑战。

面对疫情这只“黑天鹅”,全行业在众志成城全力抗疫的同时,也需要冷静思考疫情对行业造成的深刻影响、疫情中行业暴露出的问题以及疫后行业可能面临的新走势。

契约引领:由“大规模退订”引发的思考

“退订”是疫情突发后旅游业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从“大规模退订”出现到“无损退订”的提出,众多头部旅行服务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自行垫资数亿元为游客提供无损退订和免费取消服务,一方面极大缓解了疫情下的各方焦虑,保障了消费者利益,为行业平稳发展做出显著贡献;另一方面,也使很多轻资产的中小企业及平台供应商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使得退订承诺在事实上转变为行业内的竞争门槛,加速了行业内的洗牌。

疫情等不可抗力风险的出现,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我们需要回归理性的思考,如果再次遭遇类似事件,行业内是否能够建立更加合理、更具实操性的风险共担机制,而不只是再依赖于企业的自觉与社会责任;行业内是否可以通过保险创新、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等新型解决方案,使疫情应对更加从容;行业内是否已经从形成了从行政主体到市场主体的应急预案体系,构建了可根据突发状况及严重程度的政策工具和市场工具体系,并能够及时评估应对效果,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疫后做深度的思考和切实的探索。

游客与企业在退订过程中的纠纷

2023世界旅游发展报告

图1全球旅游业受COVID-19疫情影响的总体情况数据来源:UNWTO

图22023年和2023年国际游客人数的对比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图3全球各地区国际旅游业与上年同比的变化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世界各国疫情发展阶段分化,国际旅游市场复苏节奏受制于防控短板。通过对比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旅游大国疫情数据可以发现,疫情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表1,以中国为代表的早防严防国家,疫情峰值出现在4月以前,还包括泰国、德国和意大利;以印度为代表的防控相对较晚的国家,疫情出现在7月之后,还包括墨西哥、菲律宾和美国;以法国为代表的过早放宽出行政策导致疫情反弹的国家,疫情的峰值有两个,还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奥地利和日本。UNWTO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入境游客减少50%,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是亚太地区,减少了72%,其次分别是欧洲、中东、美洲、非洲,1-8月全球酒店入住率为40%,其中非洲最低,为28%,1-9月酒店订单全球同比减少46%图4。截止6月份,法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日本、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大洋洲国家以谨慎的态度尝试分阶段解除入境管制。当前,新冠疫情已然国际化,国际旅游市场的全面复苏取决于疫情防控的最短板。

图42023年新冠疫情对全球主要旅游国家的影响数据来源:UNWTO

中国出境旅游市场收缩,显著影响国际旅游经济景气。受疫情影响,中国出境旅游市场急速萎缩。由于亚太地区多个国家旅游市场有显著的中国化倾向,其当地的航空公司、旅行社、住宿业、餐饮业、租车服务等行业的收入严重依赖中国游客的消费支出。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游客锐减,当地旅游业生存艰难,多家旅行社、酒店、餐馆陷入经营困境。主要目的地中国澳门地区、泰国、日本、韩国等地旅游业遭受重创。数据显示,2023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澳门地区入境旅客由1月份的285万人次锐减至3月份的21万人次,跌幅超过九成以上。泰国旅游局TAT公布的预测数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赴泰国旅游的中国游客可能会减少60%0日本NHK电视台4月16日报道,日本旅游业因疫情受到沉重打击,中国游客的消费额同比减少了44%,为234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4亿元。济州旅游协会消息称,2月1日至3月1日访问韩国济州岛中国游客仅为4355人次,同比减少94%。

主要国家国内旅游不同程度走向复工复产复业新阶段。新冠疫情对全球各个国家旅游业的影响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各个国家的疫情应对和旅游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但自6月以来,都不同程度走向了稳步复工复产图5o中国旅游经济依托国内超级大市场,已经进入疫情防控常态情境下全面复工复产复业新阶段,仅国庆节、中秋节八天,中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与端午节假期相比,恢复进度分别提高了28个和39个百分点,中国旅游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进一步稳固。奥地利旅游小镇哈尔施塔特6月中旬以来很多酒店重新开业,预订量不断增加,迎来了酒店和停车场游客爆满的场景,除了本土游客,来自德国、匈牙利等周边国家的游客比例也越来越大。法国一些地区夏季游客总人数较去年有所增加,有的地方甚至达到10%以上的增长率。马来西亚6月份客房总体预订量与2023年相比增长了接近190%。

图5新冠疫情对全球各地区旅游业的影响组图数据来源:UNWTO

企业积极开展互助自救,自我修复和研发创新动能正在集聚。在协会、商会的倡议和旅游集团的推动下,上下游企业和合作伙伴也在展开行业互助行动。中国锦江国际集团筹措了35亿元资金,支持旗下7500家酒店渡难关。其中,不超过4.5%利率的流动性支持贷款和物资采购贷款、减免加盟费和管理费,都是很实在的措施。中国旅游集团开通“线上巴士商城”和免税商品在线预订等新业务,三亚免税城2023年1月27日至2月13日在线累计实现销售同比增长92%。中国岭南集团在保障游客无损退改外,还通过岭南酒店和广之旅易起行平台,

推出外带安心居家美味服务,让老百姓能够不出家门享受名厨定制美味。携程集团启动了1亿元重大灾害保障金,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分担无损退订的损失。同程等在线平台积极拓展电商零售业务,东方、春秋、吉祥、华夏、重庆、四川等航空公司抓住各地有序复工复产的交通需求,主动推出价格灵活的包机服务。文化和旅游行业积极扩充数字文化产品,满足民众在疫情期间的在线文娱需求。中国国家文物局网站“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临时扩增在线展览内容,并通过新媒体和VR等技术呈现;全国各地博物馆推出网上展览超2000余项。在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的倡议下,阅文集团、喜马拉雅等数十家数字阅读企业也为用户免费开放了旗下精选资源。今日头条等平台春节上线了冏妈等影片,从影院形式变更为网络免费,大大满足了民众在线文化需求。

开展行之有效的政策研究、趋势研判、数据支撑和信息发布。中国政府及时组织专业机构开展专题研究和专业测算,及时开展专业统计、测算和评估工作,通过科学评估疫情影响避免出现全行业的蔓延性恐慌。以春节七天假期为例,有组织的团队和探亲访友之外的旅游活动大幅度减少直至全面停止,但是节前到达目的地的团队旅游者、自助旅游者和探亲访友的游客,其餐饮、住宿、购物、通讯等基本消费还是存在的。法国旅游局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为行业提供支持。奥地利农业、区域和旅游部与旅游行业及相关人员紧密讨论当前形势和应对措施。新加坡专门组建了一只旅游恢复队伍,联合了各部门以及行业中旅行社、导游、航空公司、酒店等的代表。韩国定期召开旅游部门、企业的视频会议对行业现有危机形势进行评估并讨论缓解危机的措施。泰国建立了一个大数据存储系统发展项目。德国专门开办了一个疫情导航网站,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最新的新闻和建议。希腊旅游部让危机管理委员会迅速对危机做出响应,要求它降低疫情对旅游业的潜在破坏力并保护游客、恢复游客的信心。UNWTO针对如何应对疫情导致的旅游业发展危机问题专门成立了全球旅游危机委员会GTCC。

适时发布旅游业重启以及国内旅游恢复一揽子计划。从5月中旬开始,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宣布重启旅游业,通过放宽出行限制来促进国内旅游业的恢复,截至9月,全球超过50%的目的地开始放宽旅行限制,其中,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比例分别达79%、47%O中国实施的是分阶段放宽政策,先是允许省内游,等疫情得到很好控制才放开跨省游,景点的流量限制也是逐渐提高,从最开始的30%到十一假期的75%O欧洲、亚洲和太平洋岛国开始实施旅游业重启举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开启了旅游泡泡计划,双方允许游客的往来。西班牙国家旅游局联合西班牙游客服务研究所建立了一个安全旅游认证系统,通过医疗部门认证的系统,医疗部通过这个系统发布一系列防疫指南,从而减少在酒店、高尔夫课程、露营、旅行社等旅游业各个领域的疫情传播。在市场方面,意大利、冰岛和韩国政府发放了国内旅游代金券。新加坡资助了一个市场合作项目,以加速旅游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主要是给旅游从业人员提供线上培训。埃及对景区门票进行减免,对入境的签证费也进行了减免。

二、正在经历的:走出至暗时刻,走向未来的光

1.旅游消费信心正在恢复

随着疫苗研发推进、公共卫生措施的正确应用,疫情在得到缓解的同时,旅游消费信心也在逐渐恢复。截止到2023年9月份,已有53%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谨慎的放松了旅游限制,以缓解由于旅行禁令所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与失业率。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数据显示,中国仅国庆节、中秋节八天,游客平均出游半径213.0公里,在目的地的平均游憩半径为14.2公里,出游半径较劳动节和端午假期增长56%以上;35.8%的游客选择“国内疫情形势好转,国内中长线旅游变为省内游或近程游”,跨省游的比例为29.1%,出行距离300公里以内的占比83.5%,不少人在假期中段返程后二次短途出游和多次本地休闲;85.0%的游客参与了各类文化休闲活动,其中参观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美术馆的游客比例分别为41.8%、40.5%和27.1%。10月1日至8日,访中国澳门地区游客共计15.63万人次,其中内地游客占比超过93%,有效带动了澳门旅游市场重现生机。Tripadvisor2023年9月最新的数据显示,有20个国家国内酒店的周订单量超过了20119年图6。

图6Tripadvisor网站国内酒店周订单量同比增长的20个国家

2.产业创新动能正在积聚

旅游业仍是最具投资价值的优选领域。2023年中国服贸会特别设立的旅游投融资大会上,签约总额达到157.1亿元人民币。美国探险邮轮Lindblad公司已通过优先可转股的形式,获得了8500万美元的融资。欧洲风投机构HowzatPartners最近计划融资1.2亿美元1亿欧元用于投资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出境游客中,前往泰国的几乎占半数

疫情前,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大出境游市场。2023年,我国居民出境人数达1.69亿人次,位居世界第一;居民国际旅游支出占全球旅游总支出的近五分之一。

中国重启出境游,令三年来受到疫情严重影响的全球旅游业者倍感振奋,众多国家期待中国游客的“回归”能够提振本国旅游业发展,促进疫后世界经济复苏。

曼谷当地时间1月9日12时17分,厦门航空MF833航班搭载269名旅客在曼谷素万那普国际机场落地。这是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前往泰国的首批中国游客。

“欢迎来到泰国!”泰国副总理兼卫生部长阿努廷、交通部长萨沙扬以及旅游和体育部长皮帕组成的“强大阵容”,在机场对刚刚落地的中国游客致以热烈欢迎,并亲手将精美的小礼品赠送给“久违”的中国朋友。

翘首以待中国游客“回归”

1月8日零时起,我国取消入境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优化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等政策正式生效。在因新冠疫情关闭近三年后,出境旅游有序恢复。

机构数据显示,1月8日出行的出入境机票订单量同比增长628%,创下了2023年3月以来的纪录。旅游资源丰富的泰国是中国游客出境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机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出境游客中,前往泰国的几乎占到半数。

泰国方面对中国游客的“回归”翘首以待。疫情前的2023年,赴泰国旅游的中国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占当年入境泰国外国游客总数的四分之一。赴机场迎接中国游客前,阿努廷公开发表

泰国旅游业困中求生

光明日报驻曼谷记者 付志刚

如果在泰国选一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那么非旅游业莫属了。2023年,泰国旅游业刚刚经历过高光时刻,外国游客全年到访量为3980万人次,境外游客贡献了泰国GDP的11.9%,再加上泰国国内游客的消费,旅游业是泰国经济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之一。

图为8月24日,市民在泰国曼谷仑披尼公园休息。新华社记者 张可任摄

“泰人游泰”“外国人游泰”

突如其来的疫情重创了泰国旅游业。国际游客数量数月内定格在今年3月下旬采取封锁措施前的数字,今年前7个月仅有669万外国游客入境,较去年同期下降71%,旅游收入3320亿泰铢,同比下降70.4%。数百万旅游业者无事可做,面临生存压力。

旅游业的困境引起泰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发泰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泰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想尽一切办法,积极协助旅游业共渡难关。泰国政府推出“泰人游泰”项目,通过为游客报销部分机票和酒店住宿餐饮的方式,鼓励泰国人游泰国。项目推出以来,400多万人注册,近百万人已经体验享受了这个优惠政策。因为取得成功,这一政策将延期至年底。

9月11日,泰国旅游局又推出了“外国人游泰”项目,将目光投向240多万拥有工作签证、长期在泰国生活的外国人。受疫情影响,这些原本可以回国休假或去周边国家旅行的外国人绝大多数只能留在泰国。泰国旅游部门瞄准这一群体,携手泰国旅行社协会、泰国酒店协会、航空公司、驰名商家等推出优惠套餐,鼓励这些“老泰”们在泰国旅游和消费。记者注意到,项目推出后十分火爆。曼谷航空推出的单程机票套餐价格仅3000余泰铢,很快就被抢购一空;高端泰式SPA店绿洲也放低身段,599泰铢1小时的泰式按摩券吸引了不少人。

此外,泰国政府还创设“小长假”,鼓励国民旅游消费。9月初,泰国政府补齐泰国新年“宋干节”假期,特意设置了一个为期4天的小长假。飞往旅游胜地普吉岛的85个航班均爆满,邻近首都曼谷的大象岛迎来了久违的汽车长龙。受此鼓舞,9月22日,泰国内阁会议决定,批准旅游与体育部建议,在11月和12月分别再设立一个为期4天的小长假。

把外国游客带来的风险置于可控范围

虽然泰国国内旅游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但作为一个旅游大国,仅仅依靠国内游客远远不能支撑本国旅游业发展,很多旅游企业仍面临生存危机。在普吉岛,酒店入住率仅为个位数,一位刚刚去过普吉岛出差的记者朋友在朋友圈分享说:“200多张床位的酒店仅有不到10位住客,太惨了!”在曼谷,那些依赖国际游客的行业大同小异。不久前的一个周末中午,记者在湄南河边一家网上评价颇高、点评数近2000条的网红店就餐,发现能容纳四五百人的偌大餐厅仅有三四桌食客,餐厅工作人员数倍于就餐者。泰国旅游局局长阿育塔表示,如果今年第四季度外国游客还无法入境,泰国旅游业400万从业者中将有250万面临失业危机。

面对旅游业的困境,泰国政府逐步意识到,为了避免大规模失业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必须承担重新开放国境带来的风险,关键是要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不使泰国疫情反复和造成冲击。泰国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阿努廷表示:“如果500万入境游客中仅有几人感染新冠病毒,开放是完全值得的。”因此,泰国开始探索逐步放开国境吸引国际游客入泰。

经过反复评估后,9月15日泰国政府宣布内阁通过了开放外国游客入境泰国的措施。该措施对入境外国游客制定了严格的条件:必须来自无疫情或疫情已经消除的国家,入境地点限制在春武里、普吉、曼谷和清迈四地,入境后必须在酒店隔离14天等。与此相配套,泰国出台了游客超长停留签证政策,第一次允许居留90天,可以延签两次,一次90天,共计9个月。泰国准备于10月份开始允许外国游客入境,一次允许100人,每月1200人。泰国预计,该措施的实施能够每个月给泰国带来12亿泰铢的收入。

显然,泰国这一措施针对的并非普通游客,而是长期停留的高端游客。由于游客数量有限,真正能从中受益的旅游业者寥寥无几。这一举措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是疫情下泰国对接待外国游客“旅游模式”的有益探索,是向世界宣布泰国旅游又回来了。

广大旅游从业者也在等待外国游客重新归来的那一天。8月20日,在曼谷泰中记协举行的“疫情后的中泰经济合作”论坛上,多位嘉宾不约而同地提到泰国旅游市场对中国游客的热盼以及中国游客对来泰旅游的期许。泰国旅游局官员表示,在近期中国的旅游推广路演中,很多中国游客表达了希望早日来泰旅游的愿望;两位观众也向在场泰国官员提出诉求,希望政府尽快允许中国游客入境。中国银行泰国分行行长李峰表示,疫情期间,中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中泰一家亲”亲上加亲。“疫情终将过去,相信到时会有

中国旅游研究院:2023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

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3依托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预测数据,以及国内旅游抽样调查、各省份旅游统计等资料,从全国宏观、区域中观和旅游者微观等多个研究视角,对国内旅游的客源市场、目的地特征、旅游者行为特征、旅游流动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并对国内旅游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一、2023年国内旅游总体情况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比2023年下降52.1%。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数下降幅度更大,达到53.8%,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数下降47.0%。

图12011-2023年国内旅游规模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通过积极争取纾困政策、指导地方用足用好政策、抓好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大金融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措施,推动旅游业复苏取得显著成效,国内旅游呈现分季度降幅收窄趋势。

图22023年分季度国内旅游人数

2.国内旅游收入降六成

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比2023年减少3.50万亿元,同比下降61.1%。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花费下降幅度更大,达到62.2%,农村居民国内旅游花费下降55.7%。

图32012-2023年国内旅游增长率

3.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小幅减少

2023年国内旅游人均花费774.14元,比2023年同比下降18.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花费870.25元,下降18.1%。农村居民人均花费530.47元,下降16.4%。

图42011-2023年国内旅游人均花费

二、2023年国内旅游发展趋势

1.“十四五”开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2023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旅游业逐步恢复,旅游企业生产经营向好,旅游业投资保持恢复势头。

1旅游企业预期继续改善。旅游业有望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但是,国内疫情防控压力犹存,接触性、聚集性旅游消费恢复相对滞后,旅游业恢复不平衡、基础不牢固问题仍较明显。

2旅游新业态加速演进。线上化、数字化加速向

2023年泰国旅游业现状、占gdp比重以及发达的原因

2023年泰国旅游业现状、占gdp比重以及发达的原因

2023年02月17日来源: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泰国事业部旅游餐饮事业部

  泰国一直都是东南亚地区在旅游业发展方面较为快速的一个地方,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十大旅游市场之一。那么泰国旅游业现状、占gdp比重以及发达的原因是什么呢?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泰国事业部根据对泰国旅游市场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泰国旅游业现状、占gdp比重以及发达的原因。

  1、泰国旅游业现状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泰国事业部旅游餐饮事业部撰写并发布的2023-2026年泰国旅游行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泰国境内有着丰富而又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特色民族文化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泰国旅游活动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好评。泰国国家旅游局今年首次升级地方跨年活动。除著名旅游目的地外,罗勇府、南邦府、北碧府、沙功那空府等地也举行了大型跨年倒计时活动,其中罗勇府的跨年活动吸引了约2万名游客参加。

  泰国2023年迎来3500多万外国游客,这些游客大多前往曼谷、普吉、清迈、芭堤雅等著名旅游目的地,一些有特色的二线城市却很少有人关注。旅游局今年工作的重点是将游客从一线城市分流到二线城市。

  他说,旅游业是泰国的支柱产业,而中国游客在泰国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提高对中国游客的接待能力,罗勇府附近的乌塔保机场进行了扩建,并将开通对

2023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现状及区域发展格局分析 一二线城市旅游需求更加强劲

1、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2023年我国旅游业总规模实现稳步增长,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0年旅游总收入为1.57万亿元,2023年中国旅游总收入为5.97万亿元。结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国民经济公报,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57251亿元,国际旅游收入1313亿美元,合计2023年中国旅游总收入约6.58万亿元。

2、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平稳增长,占总收入比重85%以上

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2023年,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平稳增长;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首次突破50亿人次;2023年,全年国内游客60.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4%,首次突破60亿次。

结合收入情况来看,2010-2023年中国国内旅游收入稳步增长,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增加至5.73万亿元。2010-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占中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始终保持在80%以上;其中,2013年达到历史最高值为89.1%,2023年,入境旅游市场从规模型发展向效益型转变,入境游收入显著提高,使得国内旅游收入占比下降;2023年后,国内旅游收入比重恢复稳步增长。

城镇居民仍然是国内旅游收入的主要贡献主体,且这一比重呈上升趋势;2023年,城镇居民对国内旅游收入的贡献度约83.0%,农村居民对国内旅游收入的贡献度约17.0%。这与国民收入息息相关,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

3、跨境旅游成为新热潮,2023年出境旅游人数首超入境人数

2023年,入境旅游市场稳步进入缓慢增长期,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发展。2010-2023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在130百万人次上下波动,而出境旅游人数一路飙升。

2023年开始,出境旅游人数首超入境人数,出境旅游成为新热潮。2023年,入境旅游人数14120万人次,比2023年同期增长1.2%;出境旅游人数14972万人次,比2023年同期增长14.7%。

2023年,中国入境游客14531万人次,增长2.9%。其中,外国人3188万人次,增长4.4%;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1342万人次,增长2.5%。国内居民出境16921万人次,增长4.5%。其中因私出境16211万人次,增长4.6%;赴港澳台出境10237万人次,增长3.2%。

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2023年我国入境旅游收入逐年攀升,从2023年的1053.8亿美元增加至2023年的1313亿美元;但增幅显著下降,2023年增幅仅3.3%,远低于中国旅游总收入10.6%的增幅。

4、2023年中国旅行社数量超3.8万家

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5.97亿人次,同比增长8.8%,入境旅游人数10876万人次,同比增长4.7%,出境旅游人数11990万人次,同比增长8.5%。随着我国旅游业总规模实现稳步增长,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旅行社数量也对应攀升。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2023-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旅行社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全国旅行社总数为38433家。

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的旅行社数量情况未纳入统计,下同。

5、中国旅游行业区域发展对比分析

——2023年重点旅游城市旅游收入均上涨

我国正在从世界旅游大国走向世界旅游强国,我国旅游业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国内不少城市都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城市旅游也从原来单一的景区建设走向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打造,城市旅游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拓展其社会功能。根据各城市的文旅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市的旅游总收入达到6224.6亿元,重庆市的旅游总收入也突破5500亿元。

注:上海市的旅游收入仅为国内旅游收入。

——入境:广东省国际旅游收入占26.3%

根据国家统计部发布数据,中国各地区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各不相同,2023年,广东省国际旅游收入约20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高达26.3%;其次,上海市境外游客的吸引力排名第二,北京排名第三。综合考虑,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区交通便利、国际航班较多;营商环境好,符合境外游客的商旅需求;文化较为多元,包容性强。

注:图中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与文旅部统计数据存在一定差异。

结合地图分布来看,我国各地区的入境吸引力差距更为显著。

——出境: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区潜在出境游力较强

从2023年的客源产出上看,经济增长是出境旅游的主要推动因素、中西部地区与二三四线城市市场活跃度进一步上升。除了签证便利度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客源地的国民收入水平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出游意愿与出游形式,研究显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出境人次数的匹配程度高度相关。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各省(区、市)客源地潜在出游力排名前五位的是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均为我国经济发展较好且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地区。

——旅行社: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山东旅行社数量较多

从全国旅行社分布来看,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中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及东北地区旅行社数量分别为19809家、8765家、6800家和3059家;分别占全国旅行社总量的51.5%、22.8%、17.7%和8.0%。

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旅行社数量在2500家以上的有5个地区,分别为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山东,数量最多的广东为3192家;1500-2000家的有3个地区,分别为上海、辽宁和河北;1000-1500家的有8个地区;旅行社数量在500-1000家的有11个地区;天津、海南、西藏、新疆兵团、宁夏5个地区旅行社数量少于500家,最少的宁夏为165家。

结合地图图示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旅行社数量显著高于内陆地区,福建的旅行社发展不尽如人意,作为沿海地区,旅行社数量仅1168家。

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的旅行社数量情况未纳入统计。

——旅行社:用户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下沉

2023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中国旅行社组织旅游用户市场有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下沉趋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等地区旅行社组织旅游市场也逐渐释放。而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等地,旅游人群更加偏向自由行,比如驾车行驶川西线、川藏线、阿里线等。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广东、江苏、浙江偏爱旅行社方式出游,这三个地区旅行社国内旅游组织人次都超过1000万人次;重庆、山东、湖北、上海、湖南、福建旅行社国内旅游组织人次在500-1000万人次之间,位于第二梯队。

——旅游景区:江浙地区5A景区集中

2023年年末全国共有A级景区11924个,全年接待总人数60.24亿人次,比上年末增长10.5%,实现旅游收入4707.5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8%。

2023年1月7日,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了22家景区为5A级景区,至此,除去已经摘牌的,我国5A级景区数量达到280家,其中江苏以24家的总量排名第一,浙江18家排名第二,河南、广东均为14家,并列第三名。

6、前瞻观点:旅游行业“一哥”难辨,各城市百花齐放

从收入来看,北京、广州、重庆、西安、杭州等重点城市旅游收入保持增长。从入境旅游来看,广东省国际旅游收入占26.3%;从出境旅游,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区潜在出境游力较强;从国内旅行社分布来看,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山东旅行社数量较多,用户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下沉;从旅游景区来看,江浙地区5A景区较为集中。

旅游行业“一哥”难辨,北上广、西安、成都、杭州等地均有其独特的旅游文化和特色;但从需求来看,一二线城市普遍收入水平更高,旅游需求更强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快、受益人口最多、辐射带动力最强的国家之一。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化转变、从单一入境游向出入境旅游并重格局转变,旅游业发展面由局部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社会共同推进的大格局。

未来30年,依旧是中国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旅游研究院局长李金早表示,随着“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旅游合作的进一步实施,中国旅游业将迎来提质增效的阶段,世界将充分分享中国旅游市场带来的巨大红利。

但由于2023年我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防止疫情扩散,我国湖北省多城市实行交通管制,并且政府多次建议全国人民减少外出,居家隔离,人员出行的减少势必会降低我国2023年第一季度疫情期间的国内旅游人数。此外,随着国外几个国家疫情的发展,出入境旅游市场也会受到较大冲击。2023年,全球和中国旅游市场均面临较为严峻的局面。

以上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202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强化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2023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34.16万个,比上年末减少0.63万个。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单位66555个,减少221个;从业人员69.98万人,增加0.46万人。

2023年,文化和旅游系统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舞台艺术和美术繁荣发展。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等关键时间节点,组织引导创作复排文艺精品力作,涌现歌剧红船同心结、舞剧英雄儿女骑兵、京剧奇袭白虎团、彩调剧新刘三姐、话剧三湾,那一夜等一批优秀作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时间在“中国艺术头条”微信公众号推出“艺术战‘疫’”专栏,共发布30期291件艺术作品,阅读量近两亿人次,带动了全国文艺界以“艺”战“疫”的热潮。推出“文艺中国”快手号,累计点击量2.1亿。举办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观看互动人次超11.7亿;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会演观看人次超8500万。组织国家京剧院及全国18家优秀京剧院团开展“京剧的夏天”线上公益展演,收看人数达7800万余人次。举办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展演116个剧种,演出大戏22台、折子戏组台20场,戏曲晚会1场,3年实现了348个戏曲剧种的“大团圆”。

2023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581个,比上年末减少214个;从业人员43.69万人,增加2.44万人。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2060个,占11.7%,从业人员10.75万人,占24.6%。

全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225.61万场,比上年下降24.0%;国内观众8.93亿人次,下降27.4%;演出收入86.63亿元,下降31.7%。

全年全国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共组织政府采购公益演出13.38万场,比上年下降14.9%;观众0.86亿人次,下降27.9%。

2023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2770个,比上年末增加54个;观众坐席数187.98万个,增长3.4%;全年共演映58.84万场,比上年下降54.2%;观众6064.67万人次,下降51.7%。公有制艺术表演场馆2060个,比上年末减少72个;全年共演映27.74万场,比上年下降33.2%;观众人次1259.50万人次,下降58.4%。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场馆1111个,比上年末减少91个,全年共演映3.38万场次,比上年下降45.4%;观众人次1072.76万人次,下降58.7%。

2023年末,全国共有美术馆618个,比上年末增加59个;从业人员5467人,增加451人。全年共举办展览5988次,比上年下降17.6%;参观人次2186.76万人次,下降47.1%。

2023年,文化和旅游系统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配合全国人大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执法检查。开展全国“乡村春晚”集中展演暨网络联动活动,全国24个省区、市88场“乡村春晚”参加活动,线上参与人次达1320.5万。启动小康生活主题美术创作征集展示活动,实施“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引领乡风文明建设。持续实施“春雨工程”“阳光工程”等重大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开展“央视频·文化志愿者专列”贫困地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推介等活动。推进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等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全年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2.03万座,超额完成新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旅游厕所电子地图上线,14.5万座厕所已在手机APP进行标注。

2023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比上年末增加16个;从业人员57980人,增加18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7053人,占12.2%;具有中级职称人员18868人,占32.5%。

2023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1785.77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2.2%;全国图书总藏量117929.99万册,增长6.1%;阅览室坐席数126.47万个,增长6.2%;计算机226234台,增加419台;其中供读者使用的电子阅览终端143714万台,减少2023台。

2023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26.49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5.09平方米,全国人均图书藏量0.84册,增加0.05册;全年全国人均购书费1.60元,减少0.08元。

全年公共图书馆发放借书证10251.31万个,比上年增长18.8%;总流通人次54145.81万,比上年下降39.9%;书刊文献外借42087.15万册次,下降31.4%;外借人次17466.62万,下降34.4%。全年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150713次,比上年下降23.0%;参加人次9279.33万,下降21.3%。

2023年末,全国共2397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406个公共图书馆组建理事会。

2023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3687个,比上年末减少386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2825个,减少705个。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185076人,比上年末减少499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7075人,占3.8%;具有中级职称人员17969人,占9.7%。

2023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4677.45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3.5%;业务用房面积3387.89万平方米,增长2.8%。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331.32平方米,增长2.67%。

全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92.65万场次,比上年下降21.4%;服务人次56327.04万人次,下降28.4%。

2023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9489个,演出12.08万场,观众6675.84万人次。由文化馆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45.46万个,馆办老年大学698个。

2023年末,全国共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384个,2578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394个文化馆组建理事会。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进一步支持引导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改进服务、转变形象,不断提升市场监管水平。起草制定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通知等制度规范性文件,为市场监管提供政策保障。修订印发演出管理有关工作指引,建立完善卡拉OK歌曲内容自审机制,实施实现游戏游艺设备内容审核“一网通办”和设备全流程电子标识管理。健全旅游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组织开展2023年旅游安全云课堂培训,指导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门和企业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40余次,培训人员近3万人次。进一步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深入开展信用评价规范研究,推进文化和旅游市场“失信名单”管理常态化,研究推进文化市场服务质量提升工作,落实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开展第三方评估,进一步提升政策效能。完善星评制度,推进旅游住宿业标准化工作。组织开展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和中高级导游等级考试,实施导游专业素养研培计划。

2023年末,全国共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0.89万家,从业人员160.91万人,营业收入9967.49亿元,营业利润1699.70亿元。其中,娱乐场所6.54万个,从业人员53.23万人,营业收入419.25亿元,营业利润5.33亿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0.62万个,从业人员24.71万人,营业收入181.53亿元。演出市场单位2.23万个,从业人员49.52万人,营业收入2157.50亿元,营业利润351.15亿元。艺术品经营机构0.53万个,从业人员1.94万人,营业收入71.99亿元,营业利润9.29亿元。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0.97万家,从业人员31.49万人,营业收入7137.22亿元,营业利润1331.13亿元。

根据31074家旅行社统计数据显示,全年旅行社营业收入2389.69亿元,营业利润-69.15亿元,直接从业人员32.25万人。

根据8423家星级饭店统计数据显示,全年星级饭店营业收入1221.53亿元,平均房价313.91元/间夜,平均出租率39.0%。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持续加强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等各类市场综合执法,以整合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省级层面,所有省区、市印发改革实施意见,所有省区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局处承担省级执法职责。市级层面,99.8%的市州、盟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与旅游市场执法队伍整合,85.5%的设区市整合区级执法队伍组建市级执法队伍,4.1%的设区市撤销市级执法队伍保留区级执法队伍。县级层面,95.9%的县市、区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与旅游市场执法队伍的整合,深入落实“局队合一”管理体制。全年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培训25期,累计培训3万余人次。指导监督各地开展执法资格专业考试9场次,完成4239人执法资格和证件信息采集汇总。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全面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线下开展四轮文化和旅游市场“体检式”暗访评估,范围基本覆盖全国各省。配合网信办等部门开展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行动,排查具有网络表演业务的手机直播应用软件。开展违法违规互联网文化活动查处,检查各类互联网文化经营单位,清理下线各类含有违规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加强假日旅游市场执法,部署执法队伍巡查景区等47万余次,及时处置问题1100余个。部署严查“直播带货”旅游产品,查处违规旅行社和网店30余家。开展第一批旅游市场集中办案,集中查处一批旅游市场典型案件。开展重大案件评选,评选87件2023-2023年度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大案件。联合中央宣传部、公安部、最高检等部门督办42起社会影响恶劣的重大案件。推进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全年通过该平台进行举报登记8827件、办结6725件;累计发起日常检查316.41万件,出动检查1088.94万人次;建议立案2.09万件,累计办结案件2.84万件。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库建设方案、数据规范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技术规程,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示范项目,推出22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1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公布第二批97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68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开展“心灵四季·美丽中国”“感受美丽家乡、发现户外精彩”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和全国冰雪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和“最美风景在路上”自驾游系列推广活动,支持黄河、长城、长江等旅游推广联盟开展跨区域主题推广。应对疫情影响及时开设“乡村旅游面对面直播课堂”,完成49期课堂,累计学习超过70万人次。组织编印“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自驾路书,推动开设“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客源援藏专列”,积极发挥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积极作用,2.26万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全部脱贫。深入实施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举办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征集展示活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2023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红色旅游云课堂、“红色之旅壮美兵团”等活动,红色旅游发展持续向好。

2023年末,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3332个,比上年末增加930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302个,增加22个;4A级旅游景区4030个,增加310个;3A级旅游景区6931个,增加733个。

2023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52.1%。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同比下降61.1%。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出台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联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消费新模式。联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第一批1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60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新命名9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授予18家园区创建资格。年末全国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9家。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制定印发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联合国家开发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遴选320个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项目总投资额6194.1亿元。举办包括7期精品项目交流对接会、大运河重点项目投融资对接会在内的各类投融资对接活动,共推介项目452个,总投资额3405.9亿元。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协议,新增1000亿元纾困复产贷款授信额度。依托中国银联对2.4万家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进行移动支付能力提升。举办“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论坛,与日本、韩国联合主办第13届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征集遴选2023年“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项目45个。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8514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2%。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完成“科技助力经济2023”国家重点专项、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遴选工作。故宫博物院获批科技部第二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发布文化和旅游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3项。公布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28个,2023年末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共有198家。加快推进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部省试点对接。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42项,加强对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选题研究。开展全国艺术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校园艺术作品展等活动。

2023年,文化和旅游系统、文物系统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23-2023的意见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制度体系,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和中国文化基因研究相关工作,启动南水北调东线二期考古和文物保护工程。国家文物局深入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共22个片区,涉及31个省228个市988个县。推动各地制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公布革命文物名录等,加强革命文物保护项目的组织实施,共批复国保、馆藏一级革命文物保护项目246个,推出“武汉革命文物线上展示月”“遵循先烈足迹”等主题活动。全国古籍普查完成汉文古籍270万余部。

2023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文物机构11314个,比上年末增加752个,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373个,占29.8%;博物馆5452个,占48.2%。年末全国文物机构从业人员17.5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4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1072人,占6.3%;中级职称22165人,占12.6%。

2023年末,全国文物机构藏品5089.10万件/套,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4319.09万件/套,占文物藏品总量的84.9%。

全年全国各类文物机构共举办陈列展览29347个,比上年减少1355个。其中,基本陈列16682个,增加1658个;临时展览12665个,减少3013个。接待观众61631.70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3.2%,其中未成年人13564.08万人次,下降57.1%,占参观总人数的22.0%。博物馆接待观众52652.35万人次,比上年减少53.1%,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总数的85.4%。

2023年末,全国共有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2项,共有文化和旅游部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全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42项,位居世界第一。

年末全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2455个,从业人员16444人。全年全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举办演出56117场,比上年下降22.0%;举办民俗活动12227次,下降28.0%;举办展览16174场,下降17.4%。

八、文化和旅游对外及对港澳台交流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举办“云聚荟”直播盛典、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丝绸之路文献展览等活动,全面深化双边合作机制,开展部级双边访问、召开高级别会议16次,推动与匈牙利、希腊等7国签署合作执行计划或谅解备忘录,举办与意大利、沙特等6国建交周年庆祝活动,开展对尼日利亚等非洲8国人力资源培训班等项目。参与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长网络会议等重要会议活动32次,稳步推进世界旅游联盟总部建设。

文化和旅游部持续提升“美丽中国”整体形象,举办“欢乐春节”活动近200场,组织参加线上日本旅游博览会、英国伦敦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国际展会,举办“丝路交响”云端音乐会、“意会中国”亚非当代音乐论坛等线上交流活动,统筹指导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驻外旅游办事处开展全球联动的“云·游中国”系列线上活动和“天涯共此时——中秋节”线上文化周,举办各类活动2200余项。

文化和旅游部持续深化对港澳台文化和旅游工作,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召开“两岸旅游交流线上座谈会”“两岸文化交流线上座谈会”。举办“国家艺术院团澳门演出季”“金瓯无缺——纪念台湾光复75周年文献展”“艺海流金·美好安徽”“情系三江源·大美青海情”等活动。实施“港澳青少年知行计划”“台湾青少年春节习俗研习营”等青少年交流项目,举办港澳青少年游学推广活动暨内地游学联盟大会,不断做深做实对港澳台文化品牌。

2023年,在匈牙利、约旦、科威特新设3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截至2023年末,在全球设有45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20家驻外旅游办事处。此外,在香港设有亚洲旅游交流中心,在台湾设有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台北办事处、高雄办事分处。全年对外、对港澳台演出团体达947个团次,参与交流人员12552人。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年落实文化和旅游部部门预算59.51亿元,落实中央补助地方转移支付资金54.92亿元。运用全覆盖审计、绩效管理等手段,提高资金资产使用管理效能。国家美术馆工程、中国工艺美术馆工程暂定名、“平安故宫”工程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1088.26亿元,比上年增加23.51亿元,增长2.1%;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77.08元,比上年增加1.01元,增长1.3%。

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中,县以上文化和旅游事业费500.98亿元,占46.0%,比重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文化和旅游事业费587.28亿元,占54.0%,比重提高了2.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491.62亿元,占45.1%,比重提高了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269.78亿元,占24.8%,比重降低了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301.64亿元,占27.7%,比重提高了1.6个百分点。

全年全国文物事业费400.20亿元,比上年减少15.21亿元,下降3.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