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旅游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泰国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和策略

旅游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背上行囊,约上亲友,奔赴另一座城市,徜徉于青山绿水,感受充满诗意的休闲假日时光。大众旅游时代,越来越多人走出家门,踏上旅途。旅游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成为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

  这十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跨越提升,旅游业快速发展扩大,旅游产品提质升级,旅游业成为带动消费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旅游出现了很大波动,但其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支柱性地位没有发生改变。”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说道。

  这十年,旅游创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趋势更加凸显,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旅游业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大步迈进。

1.旅游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动力

  中秋佳节,各地景区开启的夜游活动丰富精彩。张家界九歌山鬼景区、襄阳唐城景区、西湖西溪景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吸引了大量游人,星空露营、赏月品茶,一起猜灯谜,穿汉服,尝美食,人们在文化浓郁的氛围中共度佳节良宵。

  旅游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近些年人们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品质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升级,旅游市场开启了快速增长的时代。“十三五”期间,我国人均出游超过4次。人民群众通过旅游饱览祖国秀美山河、感受灿烂文化魅力,有力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年来,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以来,我国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0.6%左右。2023年,旅游总收入达到6.63万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56%左右。

  十年来,旅游产品供给不断提升优化,业态更加丰富。从2012年到2023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数量由6042家增加到14332家;5A级旅游景区数量由144家增加到306家,中高等级景区比例大幅提升。

  文旅产业高歌猛进,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旅游成为拉动消费增长、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彰显着改革的活力。

  今天,我国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传统观光旅游模式加速消退,休闲度假旅游、主题品质旅游、专项定制旅游等市场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旅游消费的需求经历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多样化转变,从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的旅游行业形成了新的消费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今年夏天,房车、露营、骑行等出行方式热潮不断引燃朋友圈。无论是亲朋好友自驾周边,还是租个民宿小院共度亲子时光,抑或露营、冲浪的健康时尚玩法,体验式度假旅游已经成为潮流。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拓展大众旅游消费体系等成为旅游业未来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

2.融合趋势催生文旅新业态

  在山水之间看一场实景演出,全息沉浸式游览网红博物馆,走在非遗街区体验精巧的手工技艺……近年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红色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不断发展,旅游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回顾旅游业十年发展,融合是重要趋势。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丰富了旅游内涵,催生了丰富业态,旅游的文化品质持续提升,历史文化类景区由2012年的2064个增加到2023年的4111个,增加了将近一倍。

  “不仅是传统的观光游,一些旅游的新业态也在不断涌现,比如工业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体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冰雪旅游、露营旅游等,人们选择的多样性更加丰富。”卢映川表示。近年来,各地实施“旅游+”战略,旅游业跨界融合步伐加快,丰富了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旅游与教育、工业、农业、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

  十年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从100处扩展至300处,广袤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红色资源,转化成为一个个寓教于游的红色景区,青少年学习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生动课堂。近年来,红色旅游接待游客年均增长率超过11%,2023年达到14.1亿人次。

  文旅部门还推出了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67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299个、省级以上旅游休闲街区300多家,形成各种类型的休闲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休闲度假需求。奔赴大自然的绿水青山,感受清新空气,放松疲惫身心——近些年生态旅游的兴起代表着人们对绿色健康生活的追求,国家公园、森林步道、冰雪旅游、湿地草场成为热点。2023年我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0.93亿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2%。

  今年的“中国旅游日”,线上开展的“万名导游带你云旅游”活动,让祖国的大好河山与游客们在“云端”相聚,成为这些年来智慧旅游发展的缩影。智能互联时代,新科技与旅游相遇,不仅催生新模式、创造新的场景体验,还可以提升产业效率。智慧博物馆、数字景区让文物活起来,虚拟展示、智慧导览、流量监测等新型服务体验不断升级。

3.百姓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在贵州花茂村,曾经的“荒茅田”已经大变样,成为山清水秀、枝繁叶茂的旅游胜地;在湖南十八洞村,山水民居、民族风情让游客流连忘返;河北德胜村、江西神山村等由曾经的贫困村变成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安徽西递村和浙江余村入选首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多年来,许多乡村不仅通过发展旅游脱贫致富走上小康路,还成为展示美丽中国形象的闪亮名片。

  在追求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旅游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地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悄然兴起。曾经闭塞落后的乡村实现了脱贫致富、就业增收,曾经无人问津的古老村落成为游客心中寄托乡愁的“世外桃源”。

  “这十年来,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农民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效益不断凸显。”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表示。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乡村旅游的游客年均增长在20%左右。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了12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打造了一批内涵丰富、主题鲜明的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乡村旅游集聚区。2023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过30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次的一半。

  旅游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领域,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广大乡村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被发掘盘活,越来越多城市游客走进乡村,在绿水青山之间诗意栖居,感受悠久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采摘体验、研学旅游、非遗手工、民俗节庆……乡村旅游业态不断丰富,越来越多游客们“留下来”,带动了当地消费增长。

  “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在内蒙古阿尔山市的一个林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吃上“旅游饭”的村民们写下了这副对联,成为旅游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生动写照。

  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不仅让村民们成为旅游从业者,也让腰包逐渐鼓起来的他们走出家门,成为旅游体验者。旅游业发展成果由百姓共享,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产业,也成为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道路上的一抹亮丽色彩。

  本报记者 鲁元珍

老挝旅游业发展趋势浅析

0分享至

【摘要】旅游业是拉动老挝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市场的重要来源,与电力和矿业位居老挝产业前三。老挝政府高度重视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宣布2023年为老挝旅游年,2023年为中老旅游年。老挝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为老挝旅游市场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其发展仍然面临道路基础设施薄弱、旅游服务不周等困境。

【关键词】旅游;旅游年;老挝

老挝信息文化旅游部宣布1月25日举办2023老中文化旅游年开幕式,以促进两国在2023年全年的旅游合作,中老双方加紧为2023年中老旅游年活动制定详细计划。中老合办旅游年是老挝首次与另一个国家就此类活动进行合作,这是老挝继实施2023年旅游年后,又一推动其旅游业发展的重大举措。2023年,中国到老游客数量达80万,同比增长26%。老挝政府希望通过举办“老中文化旅游年”,吸引

马 勇、江函哲:碳中和下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与提升策略

碳中和战略是我国制定的长期、有效地缓解世界气候恶劣变化的重要举措。2023年9月,习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确定实现碳中和的时间为2060年,碳中和战略的部署标志着我国正式踏上节能降碳、増汇中和的道路。碳中和不仅是改善温室效应、调节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环境协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长久动力,因而在努力达到碳中和总体目标上不应缺位。

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是多产业、多区域、多维度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旅游活动产生离不开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交通等多个要素相互配合。而在碳中和要求下,旅游企业应耦合低碳概念,将低碳技术应用于生产要素中。旅游者应培养低碳意识,将低碳行为融入旅游活动中,通过低碳旅游活动,辐射至其他产业低碳发展。鉴于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探寻碳中和目标下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与低碳旅游提升策略十分必要。

一、碳中和目标下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1.以旅游综合体为驱动的零碳旅游社区模式

2.以政府规划为导向的零碳旅游城市模式

3.以自然资源为引力的零碳旅游景区模式

二、碳中和目标下低碳旅游提升策略

1.政策引导:构建低碳旅游产业结构体系

“上兵伐谋,规划先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低碳旅游发展影响较大。我国在未来1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心会在水泥加工、发电供暖、能源材料等碳排放量大的产业上。在我国完成碳达峰后,由碳达峰到碳中和的阶段中,旅游业的产业优势更能体现。因而在我国实现碳中和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规范的政策以促使旅游业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

构建与完善低碳旅游产业结构体系有利于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还能推进旅游业碳中和进程。首先,要明确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并结合旅游业业态构成制定相关政策,形成全产业低碳化的发展趋势。其次,应分阶段规划旅游业实现碳中和历程,确定旅游业在碳达峰时期的具体目标,并部署2030年到2060年碳中和时期旅游业的基本方略。再次,要拟定旅游业碳中和法规,从政府角度规制从业者的碳排放总量。同样地,对于积极进行降碳减排的企业和个人也应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实现碳中和的最终目标。最后,是完善教育宣传体制,将双碳目标、双碳概念、低碳理念融入旅游业相关要素中,通过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景区和旅游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提升旅游者环境意识。

2.产业引领: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价值诉求

战略部署实施离不开产业发展与效益提升,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有融合性、驱动性、适应性和敏感性等特征,产业融合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文旅融合、交旅融合、科旅融合、农旅融合、工旅融合等多种“旅游+”和“+旅游”理念涌现,打造了一系列旅游新业态产品。在碳中和战略部署中,充分发挥旅游业融合特性,将低碳旅游融入旅游项目规划、旅游交通优化和旅游住宿转化中,以此实现多产业协同发展、多效能共同提升的目标。

在产业规划中,低碳旅游应充分发挥其价值导向及引领作用,推动旅游业向高质量转型。通过低碳旅游发展,一方面可以为碳中和目标下旅游业指明发展方向,提升旅游业碳排放效率,降低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另一方面,还能充分发挥旅游业产业融合功能,将低碳技术渗入多项业态,并引入旅游要素中,再通过“旅游+”的形式与其他产业进行耦合,从而实现旅游业碳中和及多产业碳中和。另外,在产业部署的过程中,旅游业通过有效串联,将高铁旅游、公交旅游、新能源旅游融入建设规划之中,将新能源材料应用于旅游产业发展,创新旅游业态,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宝贵经验。

3.科技引控:提升旅游节能减碳技术水准

碳中和目标实现与低碳旅游发展都需要有强大科技支撑,低碳科技在我国发展已有较长的历史。武汉的光伏产业园是全国唯一的综合性光伏产业园,用以制造新型太阳能产品将光热光电一体化,及开发太阳能半导体照明技术和风光互补技术;内蒙古地区利用丰富的风能资源,开展风力发电为能源转型作出卓越贡献。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低碳科技提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低碳旅游在科技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其一是新型材料的利用,在旅游规划中,应使用低碳材料进行建造,尤其在大型旅游综合体的建设中,使用太阳能材料、雨水回收循环系统、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将建筑的碳排放量降低。其二是新型能源的使用,将电能、氢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交通工具应用于旅游景区、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中,减少化石能源燃烧以实现降碳减排。其三是碳捕集技术应用,旅游目的地中有大量天然林地、山川冻土和海洋海藻资源,旅游企业与科创企业可以进行深度合作,将碳捕集技术应用于景区之中。碳捕集技术最大的难点在于运输,而旅游资源因地制宜的特性可以做天然碳储备罐,即刻生产碳汇并封存二氧化碳,将多余的二氧化碳封存在冻土、海洋等自然资源中,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创新碳捕集技术和实现旅游业碳中和作出贡献。

低碳旅游概念提出已十余年,多数研究都仅限于概念的提出,缺乏一定的实践与应用。在碳中和战略的部署下,低碳旅游发展将迎来新的阶段。本文立足于低碳旅游概念提出低碳旅游未来发展模式,从零碳旅游社区的打造到零碳旅游城市的推广,在运营旅游景区的同时,保障自然资源的存续,并在此基础上从政策、产业、科技3个方面提出低碳旅游在碳中和实现期间的提升策略,为实现我国碳中和远景目标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马勇,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函哲,湖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