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中国旅游集团2023校园招聘 安阳旅游社招聘信息最新

中国旅游集团2023校园招聘

集团简介WHOWEARE

中国旅游集团旅行服务有限公司,简称“中旅旅行”。旅行服务业务是集团的基础业务。公司经营入境游、出境游、国内游、定制游、会奖业务、商旅业务、签证及证件业务等,在境内外拥有近3,000家经营网点。会展业务目前行业排名第一;证件业务在25个国家和地区运营中国境外签证中心,市场份额第一;受公安部委托,在香港地区独家办理“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

中国旅游集团投资运营有限公司,简称“中旅投资”。旅游投资和运营业务是集团核心业务,目前拥有和运营约50个景区、度假区,其中5A景区12家;开发运营绿色旅游地产和城市休闲地产,适度发展城市持有型商业地产,2023年首次进入排行榜100强;从事旅游演艺的天创公司被授予“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称号;旅游客运业务是粤港澳跨境水陆客运的主力运营商之一,已实现“大湾区”9+2城市全覆盖。

中国旅游集团中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旅免税”。以免税为核心的旅游零售业务是集团拳头业务,拥有免税综合牌照,目前在内地、港澳台和海外开设200多家免税店,目前全球行业排名第一,其中三亚国际免税城是全球最大单体市内免税店。“中国中免”是国内资本市场旅游板块龙头股,入选“A股最佳上市公司20强”。

中国旅游集团酒店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旅酒店”。公司拥有“维景”“睿景”“旅居”三个系列特色品牌酒店,在全球持有和管理酒店近200家,客房超过51000间,其中内地酒店覆盖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重庆、深圳等60余座城市;在英国自有的42家酒店覆盖伦敦、里兹、伯明翰、林肯、朴次茅斯、布莱顿等多个城市。

中国旅游集团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中旅金融”。公司拥有旅游产业基金、旅游特色银行、融资租赁公司以及消费信贷公司等,是集团利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旅游主业发展赋能的平台,目前正逐步在产融结合领域进行拓展和布局。旗下香港安信在香港拥有34间分行,是香港规模最大的非银行消费信贷服务公司。

中国旅游集团投资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旅资产”。公司拥有全资、控股、托管、参股企业47家,业务涉及商业地产、商贸综合体、物业经营与管理、旅游客运、资产经营和处置等领域。其中,房车业务开辟了川藏线、云南——东南亚出境线等精品房车旅游线路。

中旅邮轮海南有限公司,简称“中旅邮轮”。致力打造民族邮轮品牌,目前共孵化星旅远洋邮轮和南海邮轮两个项目。星旅远洋邮轮旗下“鼓浪屿”号,是国内首艘自主运营管理、首家获批海南无目地海上游资质的国际豪华邮轮;南海邮轮旗下“南海之梦”号运营三亚-西沙航线。

此外,集团分别成立海南和西南两个区域总部,搭建产品和资源的一体化平台,对内整合旅游产品和业务资源、对外开展多领域企业合作,发挥全产业链要素优势,重点打造海南、西南等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以“服务大众,创造快乐”为宗旨,切实履行央企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发挥旅游行业排头兵作用,努力成为拥有卓越产品创新能力与资源禀赋,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旅游产业集团。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标题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索引号E-00026失效时间发文机关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成文日期2023年06月15日发文字号安政〔2023〕14号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3日有效性有效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安政〔2023〕14号时间:来源: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分享: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现将安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文化旅游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安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殷墟文物保护的批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精神以及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系列重要论述,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思路,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守牢政治和安全底线,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全市文化和旅游跨越式发展。

“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三非遗保护传承成效明显。围绕非遗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进行创新发展,不断提升非遗保护和利用水平,促进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实现稳步繁荣发展。目前拥有国家、省、市三级非遗项目198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36项、市级155项。在省内率先成立安阳市非遗保护中心,成功申报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馆所,安阳县安丰乡渔洋村、林州市任村镇任村等4个村落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安阳县曲沟镇抬阁、吕村镇战鼓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同时也应看到,“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还存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融合不充分、发展不平衡。旅游宣传参与文化活动的营销较少,文化旅游品牌缺乏,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带动性的核心引爆点;文旅产品开发不够、创新不足,产品低端化,缺少精品;投资运营管理不够灵活,对市场主体培育引进不够,在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人才保障、宣传营销等方面有待加强。

二、“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安阳将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

中央对文旅发展新要求带来新机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建成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完善文化内容生产体系,健全文化价值转化机制;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中央关于推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对推动解决安阳文旅产业结构和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提供了政策支持。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迎来新机遇。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中原城市群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安阳处于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辐射区域,区位优势进入重构提升期、动能转化进入加速突破期,将推动安阳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迎来多重历史新机遇。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安阳经济增长的主导,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在新常态下扩大新供给、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新型创意产业、文体娱乐、健康养老、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将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科技赋能驱动文旅业态新变革。“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起步期,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将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新型基础设施”,能更好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文旅消费新需求将改变人们对旅行的全新沉浸式体验。

乡村振兴推动形成文旅融合新格局。把文化和旅游发展纳入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实现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改变传统的增长机制与方式,实现我市产业跨越式创新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新活力,促进城乡共融共力发展。

红色旅游为安阳文旅发展带来新契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打造具有安阳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新高地”带来发展契机,有利于我市将红色教育融入历史文化山水游,形成多元多样全域游,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外部环境压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冲突和风险隐患急剧上升,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调整,深度影响国内旅游消费;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给景区、旅行社、酒店、餐饮业等带来重大影响和冲击,传统文旅产业发展受到较大挑战,旅游结构及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给文旅产业发展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内在因素制约。灵活高效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尚未形成,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区域联动性差,形不成合力;文旅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明显、个性化不够,营销精准推广不到位,品牌带动性不强,文化旅游与科技、体育、商业、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融合不够;综合保障不到位,缺乏整体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直接制约“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当正确认识和把握外部环境压力与内部因素制约,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动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文化引领、旅游带动、文旅融合、创新突破、协调发展、补齐短板”的总体思路,以保护传承弘扬殷商历史文化和弘扬传承红旗渠精神为主线,以全域旅游为主导,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打造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强市为目标,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扩容提质升级,打响安阳殷商文化品牌,推动建设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和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心。

——坚持正确发展方向。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新需求,让人民共享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

——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为动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引擎;以协调为手段,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以绿色为基调,厚植文旅发展新优势;以开放为驱动,拓展文旅发展新空间;以共享为目标,展现文旅发展新担当。

——坚持保护性开发。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加强文旅资源保护,促进合理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以积极的开发促进有效的保护。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全方位全链条发展。

1.“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2.2035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全面建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成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安阳成为“殷商文化传承创新市”、红旗渠·国家级山水人文研学休闲度假区、国际低空运动文旅示范市,高起点培育“世界易都”品牌;文旅产业成为全市重要主导产业,文旅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产业竞争力、环境友好力显著提升,建成1-2个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成1-2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文旅居乡村,位居全国旅游城市先进行列。

“两核”:建设国际知名的殷墟、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两大文化旅游发展极核;以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为核心,建设上古殷商文化旅游区,以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为核心,建设国际户外运动旅游区、世界人文山水城市。

“四板块”:构建主题鲜明的历史文化、山水度假、乡村休闲、工业旅游四大文化旅游特色板块。

一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安阳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丰富群众精神世界,凝聚群众精神力量。

加强对中华文明的发掘研究和阐释。实施中华文明探源、著录等保护工程,深入开展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城文化、殷商文化、周易文化、根亲文化等研究阐释,梳理、汇编文化图谱和精神谱系;加强“甲骨文”“红旗渠精神”等文化品牌的时代化、标志化阐释与推广,创新文旅融合宣传设计理念,打造城市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延续历史文脉,弘扬时代价值;讲好安阳故事,鼓励全民阅读,探索多种文化新体验,增强群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活跃社会文化生活。

专栏1: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挖掘“殷商文化”“红旗渠精神”与新时代需求相呼应的文化元素,推出“六个一”系列推广载体,即一个标识、一句口号、一部宣传片、一套VI系统、一组特色文创、一本文化图谱,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

讲好安阳故事:深入研究安阳历史文化内涵及价值,挖掘安阳历史名人和新时代模范人物事迹,推出“安阳历史文化故事”100讲、“红旗渠畔的感人故事”100讲、“安阳党史人物故事”100讲、“安阳人民讲老家故事”100讲等。

二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与生产体系

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围绕“活力古都·出彩安阳”现实题材加强创作生产。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1.引导和培育精品力作。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百年党史、红旗渠世纪工程、乡村振兴等重要时代命题,推出一批反映人民美好生活、传承红色记忆的文艺精品;结合安阳文化资源和历史名人事迹,创作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加强戏曲、曲艺保护传承,弘扬发展“崔派”艺术;不断完善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演出演播和推广机制,加大对编剧、导演、表演、作曲等原创性作品和优秀创作人才的资助,明确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定位,开拓文艺新表达形式,引导新兴文艺类型健康发展。

2.提高文艺团体发展能力。

加强对国有文艺院团的扶持,探索开展文艺院团评估定级,建设一批重点文艺院团,全面提升院团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开展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工作,每年对国有文艺院团演职人员业务技能开展考核,树立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典型,加强示范引领;完善院团剧目生产表演的有效机制,优化剧场供应机制,支持团场合作、以团带场、以场带团;探索文艺院团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建,加大戏曲艺术研究、创新、宣传和校园普及力度。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支持、规范、引领,推动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高质量发展。

3.推动优秀作品演出演播。

定期举办安阳市戏剧大赛、安阳市小戏小品曲艺大赛、安阳市青年戏剧演员大赛、安阳市专业舞蹈大赛、安阳市专业声乐器乐大赛等,及时发现和推出优秀原创文艺作品,突破文艺创作局限,建立文艺种子孵化工程;健全优秀作品演播、展演机制,大力推进文艺作品的现代网络传播;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文艺演出力度,持续开展文艺惠民演出活动,推进艺术普及工作,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文艺精品创作项目:结合重要时代命题和安阳文化资源,创作大型舞台剧目和小型实景演出剧。重点围绕殷墟景区,打造反映殷商文化的舞台剧目;围绕红旗渠精神,提质升级大型音乐舞蹈剧走近红旗渠、大型话剧难忘红旗渠等剧节目;围绕岳飞庙、羑里城、扁鹊庙景区,打造提升反映“三圣文化”的实景表演类节目。

艺术传承普及项目:弘扬和发展“崔派”艺术、安阳县淮调、内黄落腔、滑县大平调、大弦戏、二夹弦等,建立安阳优秀剧目名录,推进珍贵艺术文献和传统剧节目数字化保存与传播;持续推进“舞台艺术送基层”、百场文艺惠民演出、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等。

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加强安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创新表达形式,丰富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1.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

专栏3: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

打造殷商文化品牌:重点围绕殷商祭祀文化,甲骨文和金文、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教育等人文文化,青铜器、陶器、玉器、车辆等器物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周易文化等传承创新,打响安阳殷商文化品牌。

甲骨文活化利用:推进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建设、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建设、甲骨文媒体互动推广计划、甲骨文展示游览提升计划、甲骨文文艺作品创作展演计划、甲骨文赛事活动体验计划、甲骨文识读新解普及计划、甲骨文文创产品培育计划、甲骨文传承人培育计划。

周易文化保护利用:加强周易文化的研究转化,挖掘周易文化内涵,结合新时代发展需求创造性转化,提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契合点,凸显易经对道家、儒家、佛家、兵家、农学、医学、建筑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的影响,展现易经“群经之首”的永固地位。

2.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

加强非遗保护研究。建立市、县市、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机构,完善非遗保护管理工作队伍,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建立非遗数字化档案,推进建设非遗智库,提高非遗记录研究水平;深入挖掘我市特色小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中的非遗资源,积极做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申报工作。

加强非遗传承项目及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开展非遗传承项目认定工作,探索认定非遗传承项目工作新模式,做好非遗传承项目与非遗传承人有关工作的衔接配合;建立四级非遗传承人名录体系,通过授予传承人称号、鼓励带徒传艺、举办传习班等方式支持非遗保护传承;发挥非遗保护研究会作用,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力量。

促进非遗展示与合理利用。结合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建设非遗传播队伍,创作一批非遗品牌传播项目;支持非遗资源丰富的村镇、街区建设非遗展示馆、非遗传习所,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鼓励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大节日,整合优质非遗资源,持续开展非遗培训、展览、学术交流、公共教育等活动。挖掘非遗内容与文旅的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对标,实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开发“非遗+N”产业新内容。

专栏4: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升培育计划: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研修培训,提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技能艺能;支持非遗传承人成立“非遗传习所”,择优申报一批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展示馆传习所;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和志愿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重点推进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所在地建立非遗展示馆传习所,结合重大节日庆典,开展跑帷子和吕村战鼓等非遗展示公共文化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N的产业融合:探索发展潮品文创、研学教育、体验工作坊、特色民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

四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优化城乡文化和旅游资源配置,统筹加强文化和旅游公共设施软硬件建设,以主客共享理念打造文化和旅游服务新空间,创新实施文化和旅游惠民工程,不断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文化和旅游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1.加强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增加公共图书馆数量,推动尚未达标的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达到国家建设标准,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区域布局,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推动剧院、体育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质增效;推进历史文化遗址公园和文化主题公园建设。

专栏5: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

安阳市文化中心大剧院、音乐厅、文化馆、科技馆、多功能厅,红旗渠公共服务中心科技馆、城市规划展览馆、档案馆、会展中心、演播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剧院、会议中心、政务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安阳文化会客厅。

2.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安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推动县市、区结合实际制定本辖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服务目录;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达标建设和规范管理,开展“美好公共文化空间”评选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县、乡镇、村创建工作,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对口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