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大有可为 西北地区旅行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大有可为

    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集中在西部和边疆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多样性。我国民族地区纵跨多个纬度带,各类地形兼备,自然景观雄奇壮丽;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拥有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异彩纷呈。二是不可替代性。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人间瑶池”的黄龙、“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壁画长廊”的敦煌英高窟等,都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世界级的精、绝品资源。三是原始神秘性。由于受人为破坏较少,目前这些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人工雕饰的原始风貌,给人以强烈的新奇感。四是互补性。迥然不同的文化氛围和自然景观,与汉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互补。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民族性,利用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差异吸引旅游者,是民族旅游开发的切入点。对于游客而言,他们的目光始终聚焦在通过民族差异寻求“真实感”,追寻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如艺术品、节庆、仪式、饮食、服饰、建筑,等等。正是游客的这种心理需求,使得民族地区日益关注并维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云南省弥勒县可邑村的“彝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建设中,彝族村民就主动穿上已不多见的民族服装,加入民族的集体活动,并自发地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进行整理、创新、传承,成为了较成功的民族旅游“文化示范点”。

    民族地区开展生态旅游是有条件的:一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民族地区许多地方山清水秀,动植物种类丰富,是动植物的“基因库”,旅游供给有保障。二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态意识逐渐增强,“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成为人们释放身心压力的方式,市场需求旺盛。我国的自然资源保护区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1982年,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其神奇的地貌和优美的环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园风姿。目前,全国已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800余处,年吸引游客达五六千万人次。

    尊重自然是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前提。旅游区必须遵循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项目。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功能是综合性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涌现了一大批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人民脱贫致富和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乡村,如张家界、九寨沟、西双版纳、丽江、延吉和西北的很多地区。乡村旅游除了让少数民族农民直接得到经济利益之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观念上的变化,进而带来了社会的变化。

    我国西部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拥有很长的陆地边境线,具有发展边境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自然资源品位等级高。如地貌旅游中,西部边境地区有众多海拔七八千米以上的雪山冰峰。位于中尼边界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巴边界上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等,都是世界上许多登山爱好者所青睐的地方;在水体旅游资源中,新疆、西藏的出境河流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雅鲁藏布江等,水体清澈,风景秀丽,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考察价值。二是人文资源民族色彩浓厚。西部边境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婚丧嫁聚、民居建筑、民风习俗,别有风韵;西部边境地区还保存有许多古代民族活动的遗址、古墓葬、壁画、石窟、寺院、佛塔等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开展边境旅游,有利于充分发挥边境地区的优势,充分发挥边境少数民族的优势,有利于边境地区的和谐安宁。边境旅游的开展,一方面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到边境地区,加强了内地对边境地区的了解和联系,不仅有利于边境地区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信息交流,也有利于开辟内地与边境多方面的合作途径。另一方面,跨境的边境旅游活动,可以加强对相邻国家的了解与联系,创造贸易、经济合作的机会。边境民族地区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国防才能巩固,社会才能和谐。张英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2023年中国旅游市场分析报告

2023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旅游业逐步恢复,旅游企业生产经营向好,旅游业投资保持恢复势头。在疫情控制向好的大背景下,复苏仍是行业的主题,2023年,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进程加快;国内旅游市场有序恢复,假日旅游有力带动全年旅游消费;局部地区旅游热度不断攀升,其中西北旅游成为区域旅游经济中的一大亮点;我国人均出游花费不断增长,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增速较快。

一、国内旅游市场数据分析

2023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新冠疫情影响旅游业的第二年。国内进一步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成果,伴随疫苗普及,虽然存在局部地区疫情反弹压力,整体呈现有效控制态势,旅游市场稳企复苏。2023年首年受突发疫情影响,旅游业呈断崖式下降,2023年相比上年旅游业有所恢复,但是还未恢复到疫情之前。从国内游客人次来看,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减少30.22亿人次,同比下降52.1%;2023年,国内旅游总人次32.4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3.67亿人次,同比增长12.8%,恢复到2023年的54.0%。

从各季度国内旅游人数情况来看,国内旅游呈现分季度降幅收窄趋势,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同比2023年来说,旅游业恢复情况更好一点,2023年下半年国内疫情零星散发,且首次出现奥密克戎,让原本旅游业旺季的暑期因疫暂停,第四季度为旅游业的淡季,国内旅游人数相比其他季度更少。

从城乡划分来看,城镇居民是我国国内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其中,2023年城镇居民出游23.42亿人次,较上年增加2.77亿人次,同比增长13.4%,占旅游总人次的72.15%;农村居民出游9.04亿人次,较上年增加0.9亿人次,同比增长11.1%,占旅游总人次的27.85%。

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5万亿元,同比下降61.1%;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2.9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69万亿元,同比增长31.0%,恢复到2023年的51.0%。

其中,2023年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36万亿元,较上年增加0.56万亿元,同比增长31.6%,占旅游总收入的81.2%;农村居民旅游消费0.55万亿元,较上年增加0.12万亿元,同比增长28.4%,占旅游总收入的18.8%。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村居民的出游率和旅游消费在稳步提升,是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潜在市场。

从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同比增速来看,2023年以前,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速高于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速,2023年,出现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速低于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速,主要原因是疫情爆发初期,几乎全国停工停业,经济下行压力空前加大,但是下半年随着疫情影响渐消,居民压制已久的出行需求有望逐渐释放,出现“人多钱少”情形,2023年又恢复至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速高于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速,说明2023年国内旅游市场有序复苏,但旅游经济的回弹幅度低于预期。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作用,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大小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观察的重要指标。自2023年以来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例逐年攀升,2023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6.72%,较2023年增长了0.23%,2023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滑明显,2023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2.19%,较2023年减少了4.53%,2023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2.55%,较2023年增长0.36%,国内进一步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成果,伴随疫苗普及,虽然存在局部地区疫情反弹压力,整体呈现有效控制态势,旅游市场稳企复苏。

2023年,国内人均每次出游花费774.14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8.8%;2023年,国内人均每次旅游消费899.2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5.14元,同比增长16.2%。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每次旅游消费1009.57元,较上年增加139.32元,同比增长16.0%;农村居民人均每次旅游消费613.56元,较上年增加83.09元,同比增长15.7%。

北京: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2.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8.8%;实现旅游总收入4166.2亿元,增长43.0%。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5亿人次,增长38.9%,国内旅游总收入4138.5亿元,增长43.7%;接待入境游客24.5万人次,下降28.2%,国际旅游收入4.3亿美元,下降10.4%。

江苏: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7.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9.6%;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1672.7亿元,增长41.5%。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61.9万人次,下降19.7%。其中,外国人39.8万人次,下降23%;港澳台同胞22.1万人次,下降12.9%。旅游外汇收入11.4亿美元,下降31%。国内旅游快速增长。接待国内游客7.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9.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593.9亿元,增长42.5%。

山东:2023年接待游客7.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27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6%和37.5%。国家A级景区1193家,其中,5A级景区13家。星级饭店492家,旅行社2729家。文旅促进消费取得新成效,发放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1.5亿元,新增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6个、第二批国家级文旅消费示范试点市3个,国家级文旅消费试点市达到7个。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60个、景区化村庄285个。

青海:2023年,该省接待游客3973.42万人次,同比增长20%;实现旅游总收入349.9亿元,同比增长20.7%。同时,该省新增3A级以上景区32家、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乡镇3家、重点村5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家、旅游休闲街区17家、全域旅游示范区4家,20名乡村旅游能人获国家支持。推出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在丰富活动中感悟红色文化。

河南:2023年,河南省游客接待量达7.9亿人次,恢复到2023年的8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79亿元,恢复到2023年的63%。其中,新项目新业态增强发展动能,“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银基动物王国、冰雪大酒店等精彩亮相,成为河南文化和旅游新名片。中国节日“奇妙游”火爆出圈。

吉林:吉林省全年接待游客2.11亿人次,同比增长37.55%,恢复到2023年的85.33%;实现旅游收入3274.83亿元,同比增长29.54%,恢复到2023年的67.14%;恢复幅度分别高于全国18个和14个百分点。

上海:全年接待国际旅游入境者103.29万人次,比上年减少19.7%。其中,入境外国人56.67万人次,减少31.7%;港、澳同胞19.16万人次,增长25.0%;台湾同胞27.46万人次,减少9.3%。在国际旅游入境者中,过夜旅游者102.69万人次,减少1.4%。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9382.21万人次,增长24.5%,其中外省市来沪旅游者14228.28万人次,增长20.2%。全年入境旅游外汇收入35.85亿美元,减少5.0%;国内旅游收入3536.53亿元,增长25.9%。

二、2023年国内节假日旅游统计情况

2023年国庆小长假旅游热度较上半年有所下降。受天气和局部地区疫情反复影响,2023年国庆假期中远程旅行需求未能充分释放,旅游客流仍主要集中在省内,以短途游为主。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10月1日至7日,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1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减少1.5%,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0.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90.61亿元,同比减少4.7%,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9.9%。据文旅部报道,国庆期间,49.1%的游客选择省内跨市游,比去年提升4.1%;88.3%的游客出游距离在300公里以内:选择自驾出行游客达到了55.8%,比去年提升10.0%;游览城市周边乡村、郊区公园的游客比例分别为28.9%、25.8%,分别比去年提升4.6%、5.7%。

三、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

疫情进入第三年,疫情依然是左右旅游业复苏的关键因素,今年的旅游业开局并不乐观,但是旅游消费和休闲度假等弹性需求将会进一步的释放。中国旅游研究院出游意愿专项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居民旅游意愿为85.32%,同比增长3.15%。这意味着旅游需求的基本面还在,并稳步恢复至疫前水平。受流动性管控政策影响,近程与本地游需求进一步增长。从搜索量、预定量、关注度等先行指标来看,高品质的微旅行、宅度假和文化消费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高频低价仍是主流需求。近程、散客、休闲、体验成为主体,研学、自驾、旅游专列、宿营等产品需求旺盛。

近期,世界旅游组织表示,预计2024年全球旅游业才能完全恢复至疫情暴发以前的水平。而此前,该组织秘书长祖拉布•波洛利卡什维利宣称,全球旅游业最有可能在2023年之前恢复到大流行前的水平。

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39.8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8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和27%,分别恢复至2023年同期水平近七成。预计2023年出入境旅游人数将同比增长2成,恢复至2023年的25%左右。长期来看疫情倒逼行业内部洗牌,减少供给,疫情基本受控后需求恢复作用下行业景气度有望加速上升。疫情仍将是新一年里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变数,但复苏向上的进程不会停止,创新发展的势头不会减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