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性服务合法化泰国租妻产业更疯狂,白天当导游晚上滚床单 泰国旅游业2022收入多少元以上

性服务合法化泰国租妻产业更疯狂,白天当导游晚上滚床单

其实,这只不过是个悲伤的故事。

听过租房、租车的,但是你知道妻子其实也能租么?

在风俗行业异常发达的泰国,盛行着一种独特的现象,那就是租妻。

不少欧美的退休男人,来到泰国后,会花钱雇佣一位年轻些的泰国女孩,让她们既当情人,又做保姆。

而这种看似荒诞的行为,在泰国却非常普遍,甚至被不少泰国女孩认为是脱贫捷径。

那么,泰国租妻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那些租妻的男人真的过上幸福生活了么?

众所周知,泰国的旅游业非常发达,其实泰国的风俗行业也很繁荣,产业价值更是达到了千亿级别。

如此巨额的经济产值,有一份贡献来自租妻。

租妻,顾名思义就是指花钱租个临时老婆,也就是俗称的包养。

虽说在中国包养也不犯法,最多遭受道德谴责,但泰国租妻却是真的可以堂而皇之地挣钱。

在泰国,随处可见“租妻”的广告,广告语也写得非常直白露骨:“你是孤独寂寞的男子么?来泰国找个女孩子做老婆,快乐一下。”

在芭提雅、曼谷等城市的街头,也可以随处见到租妻CP:一个肥胖的欧美老大爷牵着一个瘦小的泰国女孩……

泰国不少女人都从事租妻行业

可以说,“租妻”在泰国非常普遍。

一些外国男人,经常打着旅游的幌子来泰国,实际上他们是为了在泰国可以找到漂亮姑娘,填补自己心理和生理上的空虚。

来泰国租妻的外国人,大部分都是来自欧美国家的退休老人,他们拿着数额不少的退休金,又想要找年轻漂亮的姑娘来陪伴自己。

相比较欧美国家的高开销,泰国的消费水平非常低,这些欧美退休老头所拥有的财富,在泰国足以生活得非常随心所欲。

通常来说,“租妻”没有固定期限,非常灵活,短则几天,长则一两年,倘若足够有钱,甚至可以租一辈子。

洋大叔和“临时妻子”漫步在泰国街头

租客除了负责吃喝玩乐等一切费用,还需要给租妻足够的金钱购买其时间和服务。

和古代的青楼女子一样,泰国的“租妻”也是明码标价。

一般租妻都是根据每个待租“妻子”的质量和时间来算的。

一般来说,“临时妻子”素质越高,价格自然越高。学历高、年轻漂亮、身材好的“临时妻子”最值钱。

当然,长租和短租的价格也不同。租的时间越短,单价越高。

据泰媒报道,高质量的“临时妻子”,倘若租7天以上平均每天需9000泰铢约合人民币1726元,倘若少于7天,每天大概需要13000泰铢约合人民币2493元。倘若租赁一个月,价格就便宜很多,差不多每个月5万泰铢折合人民币9590元。

当然也有便宜的“临时妻子”,模样和身材都要差一些,价格也便宜不少,差不多每个月只要15000泰铢约合人民币2877元,算下来每天都不到一百元。

当然,如果实在钱不够还想放纵,每个月花费7500泰铢约合人民币1438元也是可以租到“妻子”的,只不过质量就非常堪忧了。

泰国普吉岛街头“租妻”们的身影

由于“租妻”在泰国算是合法行业,加上双方属于自愿缔结关系,如果有需要,甚至可以索取正规的发票,就是不知道这钱谁给报销。

而租来的“妻子”,除了没有法律承认的结婚证,甚至比真正的妻子还贴心。

在被租用的过程中,她们不仅要提供性服务,还要兼职当保姆、导游和翻译。

差不多是“白天洗衣做饭兼职导游,晚上洗澡谈心滚床单”。

当然,这些“租妻”除了承担妻子应尽的义务,还不被允许随意发脾气,差不多雇主说什么就是什么。

雇主既能体验到当丈夫的快感,还不需要尽责任,非常快活。

“租妻”文化在泰国如此流行,背后是有历史原因的。

越南战争时期,有大量美军驻扎在泰国芭提雅这个海滨小城,这些人拿着高昂薪水,在训练之余,除了喝酒买乐,还急需解决生理需求。

因此,不少家庭贫困的泰妹就闻风来到了芭提雅,之后,租赁形式的“临时妻子”渐渐应运而生。

美军撤退后,随着泰国旅游业日益繁荣,“租妻”这个行业又找到了新的生存之道。

“租妻”在泰国非常流行

不少欧美国家退休的单身老人,特别喜欢来泰国旅游,其中,“临时妻子”的诱惑是主要原因。

由于“租妻”直接促进了泰国旅游业发展,2002年以后,泰国政府就开始推出退休签证制度,并逐步降低申请门槛,就是为了鼓励

2023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现状及区域发展格局分析 一二线城市旅游需求更加强劲

1、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2023年我国旅游业总规模实现稳步增长,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0年旅游总收入为1.57万亿元,2023年中国旅游总收入为5.97万亿元。结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国民经济公报,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57251亿元,国际旅游收入1313亿美元,合计2023年中国旅游总收入约6.58万亿元。

2、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平稳增长,占总收入比重85%以上

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2023年,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平稳增长;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首次突破50亿人次;2023年,全年国内游客60.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4%,首次突破60亿次。

结合收入情况来看,2010-2023年中国国内旅游收入稳步增长,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增加至5.73万亿元。2010-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占中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始终保持在80%以上;其中,2013年达到历史最高值为89.1%,2023年,入境旅游市场从规模型发展向效益型转变,入境游收入显著提高,使得国内旅游收入占比下降;2023年后,国内旅游收入比重恢复稳步增长。

城镇居民仍然是国内旅游收入的主要贡献主体,且这一比重呈上升趋势;2023年,城镇居民对国内旅游收入的贡献度约83.0%,农村居民对国内旅游收入的贡献度约17.0%。这与国民收入息息相关,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

3、跨境旅游成为新热潮,2023年出境旅游人数首超入境人数

2023年,入境旅游市场稳步进入缓慢增长期,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发展。2010-2023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在130百万人次上下波动,而出境旅游人数一路飙升。

2023年开始,出境旅游人数首超入境人数,出境旅游成为新热潮。2023年,入境旅游人数14120万人次,比2023年同期增长1.2%;出境旅游人数14972万人次,比2023年同期增长14.7%。

2023年,中国入境游客14531万人次,增长2.9%。其中,外国人3188万人次,增长4.4%;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1342万人次,增长2.5%。国内居民出境16921万人次,增长4.5%。其中因私出境16211万人次,增长4.6%;赴港澳台出境10237万人次,增长3.2%。

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2023年我国入境旅游收入逐年攀升,从2023年的1053.8亿美元增加至2023年的1313亿美元;但增幅显著下降,2023年增幅仅3.3%,远低于中国旅游总收入10.6%的增幅。

4、2023年中国旅行社数量超3.8万家

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5.97亿人次,同比增长8.8%,入境旅游人数10876万人次,同比增长4.7%,出境旅游人数11990万人次,同比增长8.5%。随着我国旅游业总规模实现稳步增长,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旅行社数量也对应攀升。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2023-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旅行社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全国旅行社总数为38433家。

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的旅行社数量情况未纳入统计,下同。

5、中国旅游行业区域发展对比分析

——2023年重点旅游城市旅游收入均上涨

我国正在从世界旅游大国走向世界旅游强国,我国旅游业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国内不少城市都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城市旅游也从原来单一的景区建设走向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打造,城市旅游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拓展其社会功能。根据各城市的文旅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市的旅游总收入达到6224.6亿元,重庆市的旅游总收入也突破5500亿元。

注:上海市的旅游收入仅为国内旅游收入。

——入境:广东省国际旅游收入占26.3%

根据国家统计部发布数据,中国各地区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各不相同,2023年,广东省国际旅游收入约20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高达26.3%;其次,上海市境外游客的吸引力排名第二,北京排名第三。综合考虑,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区交通便利、国际航班较多;营商环境好,符合境外游客的商旅需求;文化较为多元,包容性强。

注:图中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与文旅部统计数据存在一定差异。

结合地图分布来看,我国各地区的入境吸引力差距更为显著。

——出境: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区潜在出境游力较强

从2023年的客源产出上看,经济增长是出境旅游的主要推动因素、中西部地区与二三四线城市市场活跃度进一步上升。除了签证便利度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客源地的国民收入水平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出游意愿与出游形式,研究显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出境人次数的匹配程度高度相关。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各省(区、市)客源地潜在出游力排名前五位的是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均为我国经济发展较好且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地区。

——旅行社: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山东旅行社数量较多

从全国旅行社分布来看,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中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及东北地区旅行社数量分别为19809家、8765家、6800家和3059家;分别占全国旅行社总量的51.5%、22.8%、17.7%和8.0%。

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旅行社数量在2500家以上的有5个地区,分别为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山东,数量最多的广东为3192家;1500-2000家的有3个地区,分别为上海、辽宁和河北;1000-1500家的有8个地区;旅行社数量在500-1000家的有11个地区;天津、海南、西藏、新疆兵团、宁夏5个地区旅行社数量少于500家,最少的宁夏为165家。

结合地图图示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旅行社数量显著高于内陆地区,福建的旅行社发展不尽如人意,作为沿海地区,旅行社数量仅1168家。

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的旅行社数量情况未纳入统计。

——旅行社:用户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下沉

2023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中国旅行社组织旅游用户市场有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下沉趋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等地区旅行社组织旅游市场也逐渐释放。而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等地,旅游人群更加偏向自由行,比如驾车行驶川西线、川藏线、阿里线等。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广东、江苏、浙江偏爱旅行社方式出游,这三个地区旅行社国内旅游组织人次都超过1000万人次;重庆、山东、湖北、上海、湖南、福建旅行社国内旅游组织人次在500-1000万人次之间,位于第二梯队。

——旅游景区:江浙地区5A景区集中

2023年年末全国共有A级景区11924个,全年接待总人数60.24亿人次,比上年末增长10.5%,实现旅游收入4707.5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8%。

2023年1月7日,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了22家景区为5A级景区,至此,除去已经摘牌的,我国5A级景区数量达到280家,其中江苏以24家的总量排名第一,浙江18家排名第二,河南、广东均为14家,并列第三名。

6、前瞻观点:旅游行业“一哥”难辨,各城市百花齐放

从收入来看,北京、广州、重庆、西安、杭州等重点城市旅游收入保持增长。从入境旅游来看,广东省国际旅游收入占26.3%;从出境旅游,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区潜在出境游力较强;从国内旅行社分布来看,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山东旅行社数量较多,用户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下沉;从旅游景区来看,江浙地区5A景区较为集中。

旅游行业“一哥”难辨,北上广、西安、成都、杭州等地均有其独特的旅游文化和特色;但从需求来看,一二线城市普遍收入水平更高,旅游需求更强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快、受益人口最多、辐射带动力最强的国家之一。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化转变、从单一入境游向出入境旅游并重格局转变,旅游业发展面由局部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社会共同推进的大格局。

未来30年,依旧是中国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旅游研究院局长李金早表示,随着“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旅游合作的进一步实施,中国旅游业将迎来提质增效的阶段,世界将充分分享中国旅游市场带来的巨大红利。

但由于2023年我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防止疫情扩散,我国湖北省多城市实行交通管制,并且政府多次建议全国人民减少外出,居家隔离,人员出行的减少势必会降低我国2023年第一季度疫情期间的国内旅游人数。此外,随着国外几个国家疫情的发展,出入境旅游市场也会受到较大冲击。2023年,全球和中国旅游市场均面临较为严峻的局面。

以上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202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强化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2023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34.16万个,比上年末减少0.63万个。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单位66555个,减少221个;从业人员69.98万人,增加0.46万人。

2023年,文化和旅游系统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舞台艺术和美术繁荣发展。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等关键时间节点,组织引导创作复排文艺精品力作,涌现歌剧红船同心结、舞剧英雄儿女骑兵、京剧奇袭白虎团、彩调剧新刘三姐、话剧三湾,那一夜等一批优秀作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时间在“中国艺术头条”微信公众号推出“艺术战‘疫’”专栏,共发布30期291件艺术作品,阅读量近两亿人次,带动了全国文艺界以“艺”战“疫”的热潮。推出“文艺中国”快手号,累计点击量2.1亿。举办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观看互动人次超11.7亿;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会演观看人次超8500万。组织国家京剧院及全国18家优秀京剧院团开展“京剧的夏天”线上公益展演,收看人数达7800万余人次。举办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展演116个剧种,演出大戏22台、折子戏组台20场,戏曲晚会1场,3年实现了348个戏曲剧种的“大团圆”。

2023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581个,比上年末减少214个;从业人员43.69万人,增加2.44万人。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2060个,占11.7%,从业人员10.75万人,占24.6%。

全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225.61万场,比上年下降24.0%;国内观众8.93亿人次,下降27.4%;演出收入86.63亿元,下降31.7%。

全年全国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共组织政府采购公益演出13.38万场,比上年下降14.9%;观众0.86亿人次,下降27.9%。

2023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2770个,比上年末增加54个;观众坐席数187.98万个,增长3.4%;全年共演映58.84万场,比上年下降54.2%;观众6064.67万人次,下降51.7%。公有制艺术表演场馆2060个,比上年末减少72个;全年共演映27.74万场,比上年下降33.2%;观众人次1259.50万人次,下降58.4%。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场馆1111个,比上年末减少91个,全年共演映3.38万场次,比上年下降45.4%;观众人次1072.76万人次,下降58.7%。

2023年末,全国共有美术馆618个,比上年末增加59个;从业人员5467人,增加451人。全年共举办展览5988次,比上年下降17.6%;参观人次2186.76万人次,下降47.1%。

2023年,文化和旅游系统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配合全国人大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执法检查。开展全国“乡村春晚”集中展演暨网络联动活动,全国24个省区、市88场“乡村春晚”参加活动,线上参与人次达1320.5万。启动小康生活主题美术创作征集展示活动,实施“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引领乡风文明建设。持续实施“春雨工程”“阳光工程”等重大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开展“央视频·文化志愿者专列”贫困地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推介等活动。推进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等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全年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2.03万座,超额完成新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旅游厕所电子地图上线,14.5万座厕所已在手机APP进行标注。

2023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比上年末增加16个;从业人员57980人,增加18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7053人,占12.2%;具有中级职称人员18868人,占32.5%。

2023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1785.77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2.2%;全国图书总藏量117929.99万册,增长6.1%;阅览室坐席数126.47万个,增长6.2%;计算机226234台,增加419台;其中供读者使用的电子阅览终端143714万台,减少2023台。

2023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26.49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5.09平方米,全国人均图书藏量0.84册,增加0.05册;全年全国人均购书费1.60元,减少0.08元。

全年公共图书馆发放借书证10251.31万个,比上年增长18.8%;总流通人次54145.81万,比上年下降39.9%;书刊文献外借42087.15万册次,下降31.4%;外借人次17466.62万,下降34.4%。全年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150713次,比上年下降23.0%;参加人次9279.33万,下降21.3%。

2023年末,全国共2397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406个公共图书馆组建理事会。

2023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3687个,比上年末减少386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2825个,减少705个。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185076人,比上年末减少499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7075人,占3.8%;具有中级职称人员17969人,占9.7%。

2023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4677.45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3.5%;业务用房面积3387.89万平方米,增长2.8%。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331.32平方米,增长2.67%。

全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92.65万场次,比上年下降21.4%;服务人次56327.04万人次,下降28.4%。

2023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9489个,演出12.08万场,观众6675.84万人次。由文化馆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45.46万个,馆办老年大学698个。

2023年末,全国共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384个,2578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394个文化馆组建理事会。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进一步支持引导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改进服务、转变形象,不断提升市场监管水平。起草制定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通知等制度规范性文件,为市场监管提供政策保障。修订印发演出管理有关工作指引,建立完善卡拉OK歌曲内容自审机制,实施实现游戏游艺设备内容审核“一网通办”和设备全流程电子标识管理。健全旅游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组织开展2023年旅游安全云课堂培训,指导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门和企业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40余次,培训人员近3万人次。进一步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深入开展信用评价规范研究,推进文化和旅游市场“失信名单”管理常态化,研究推进文化市场服务质量提升工作,落实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开展第三方评估,进一步提升政策效能。完善星评制度,推进旅游住宿业标准化工作。组织开展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和中高级导游等级考试,实施导游专业素养研培计划。

2023年末,全国共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0.89万家,从业人员160.91万人,营业收入9967.49亿元,营业利润1699.70亿元。其中,娱乐场所6.54万个,从业人员53.23万人,营业收入419.25亿元,营业利润5.33亿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0.62万个,从业人员24.71万人,营业收入181.53亿元。演出市场单位2.23万个,从业人员49.52万人,营业收入2157.50亿元,营业利润351.15亿元。艺术品经营机构0.53万个,从业人员1.94万人,营业收入71.99亿元,营业利润9.29亿元。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0.97万家,从业人员31.49万人,营业收入7137.22亿元,营业利润1331.13亿元。

根据31074家旅行社统计数据显示,全年旅行社营业收入2389.69亿元,营业利润-69.15亿元,直接从业人员32.25万人。

根据8423家星级饭店统计数据显示,全年星级饭店营业收入1221.53亿元,平均房价313.91元/间夜,平均出租率39.0%。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持续加强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等各类市场综合执法,以整合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省级层面,所有省区、市印发改革实施意见,所有省区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局处承担省级执法职责。市级层面,99.8%的市州、盟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与旅游市场执法队伍整合,85.5%的设区市整合区级执法队伍组建市级执法队伍,4.1%的设区市撤销市级执法队伍保留区级执法队伍。县级层面,95.9%的县市、区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与旅游市场执法队伍的整合,深入落实“局队合一”管理体制。全年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培训25期,累计培训3万余人次。指导监督各地开展执法资格专业考试9场次,完成4239人执法资格和证件信息采集汇总。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全面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线下开展四轮文化和旅游市场“体检式”暗访评估,范围基本覆盖全国各省。配合网信办等部门开展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行动,排查具有网络表演业务的手机直播应用软件。开展违法违规互联网文化活动查处,检查各类互联网文化经营单位,清理下线各类含有违规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加强假日旅游市场执法,部署执法队伍巡查景区等47万余次,及时处置问题1100余个。部署严查“直播带货”旅游产品,查处违规旅行社和网店30余家。开展第一批旅游市场集中办案,集中查处一批旅游市场典型案件。开展重大案件评选,评选87件2023-2023年度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大案件。联合中央宣传部、公安部、最高检等部门督办42起社会影响恶劣的重大案件。推进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全年通过该平台进行举报登记8827件、办结6725件;累计发起日常检查316.41万件,出动检查1088.94万人次;建议立案2.09万件,累计办结案件2.84万件。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库建设方案、数据规范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技术规程,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示范项目,推出22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1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公布第二批97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68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开展“心灵四季·美丽中国”“感受美丽家乡、发现户外精彩”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和全国冰雪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和“最美风景在路上”自驾游系列推广活动,支持黄河、长城、长江等旅游推广联盟开展跨区域主题推广。应对疫情影响及时开设“乡村旅游面对面直播课堂”,完成49期课堂,累计学习超过70万人次。组织编印“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自驾路书,推动开设“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客源援藏专列”,积极发挥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积极作用,2.26万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全部脱贫。深入实施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举办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征集展示活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2023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红色旅游云课堂、“红色之旅壮美兵团”等活动,红色旅游发展持续向好。

2023年末,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3332个,比上年末增加930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302个,增加22个;4A级旅游景区4030个,增加310个;3A级旅游景区6931个,增加733个。

2023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52.1%。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同比下降61.1%。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出台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联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消费新模式。联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第一批1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60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新命名9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授予18家园区创建资格。年末全国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9家。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制定印发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联合国家开发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遴选320个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项目总投资额6194.1亿元。举办包括7期精品项目交流对接会、大运河重点项目投融资对接会在内的各类投融资对接活动,共推介项目452个,总投资额3405.9亿元。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协议,新增1000亿元纾困复产贷款授信额度。依托中国银联对2.4万家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进行移动支付能力提升。举办“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论坛,与日本、韩国联合主办第13届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征集遴选2023年“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项目45个。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8514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2%。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完成“科技助力经济2023”国家重点专项、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遴选工作。故宫博物院获批科技部第二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发布文化和旅游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3项。公布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28个,2023年末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共有198家。加快推进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部省试点对接。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42项,加强对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选题研究。开展全国艺术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校园艺术作品展等活动。

2023年,文化和旅游系统、文物系统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23-2023的意见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制度体系,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和中国文化基因研究相关工作,启动南水北调东线二期考古和文物保护工程。国家文物局深入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共22个片区,涉及31个省228个市988个县。推动各地制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公布革命文物名录等,加强革命文物保护项目的组织实施,共批复国保、馆藏一级革命文物保护项目246个,推出“武汉革命文物线上展示月”“遵循先烈足迹”等主题活动。全国古籍普查完成汉文古籍270万余部。

2023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文物机构11314个,比上年末增加752个,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373个,占29.8%;博物馆5452个,占48.2%。年末全国文物机构从业人员17.5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4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1072人,占6.3%;中级职称22165人,占12.6%。

2023年末,全国文物机构藏品5089.10万件/套,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4319.09万件/套,占文物藏品总量的84.9%。

全年全国各类文物机构共举办陈列展览29347个,比上年减少1355个。其中,基本陈列16682个,增加1658个;临时展览12665个,减少3013个。接待观众61631.70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3.2%,其中未成年人13564.08万人次,下降57.1%,占参观总人数的22.0%。博物馆接待观众52652.35万人次,比上年减少53.1%,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总数的85.4%。

2023年,“太极拳”“送王船”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中蒙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有序推进。文化和旅游部完成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初评工作,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册项目保护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深入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对249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记录。建立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协同机制,组织实施黄河流域非遗调查,试点设立近40家非遗曲艺书场,设立河洛文化、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举办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全国非遗曲艺周”“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活动,支持各地举办“非遗购物节”、杭州工艺周、中国纺织非遗大会等品牌活动,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发布12条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2023年末,全国共有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2项,共有文化和旅游部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全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42项,位居世界第一。

年末全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2455个,从业人员16444人。全年全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举办演出56117场,比上年下降22.0%;举办民俗活动12227次,下降28.0%;举办展览16174场,下降17.4%。

八、文化和旅游对外及对港澳台交流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举办“云聚荟”直播盛典、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丝绸之路文献展览等活动,全面深化双边合作机制,开展部级双边访问、召开高级别会议16次,推动与匈牙利、希腊等7国签署合作执行计划或谅解备忘录,举办与意大利、沙特等6国建交周年庆祝活动,开展对尼日利亚等非洲8国人力资源培训班等项目。参与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长网络会议等重要会议活动32次,稳步推进世界旅游联盟总部建设。

文化和旅游部持续提升“美丽中国”整体形象,举办“欢乐春节”活动近200场,组织参加线上日本旅游博览会、英国伦敦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国际展会,举办“丝路交响”云端音乐会、“意会中国”亚非当代音乐论坛等线上交流活动,统筹指导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驻外旅游办事处开展全球联动的“云·游中国”系列线上活动和“天涯共此时——中秋节”线上文化周,举办各类活动2200余项。

文化和旅游部持续深化对港澳台文化和旅游工作,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召开“两岸旅游交流线上座谈会”“两岸文化交流线上座谈会”。举办“国家艺术院团澳门演出季”“金瓯无缺——纪念台湾光复75周年文献展”“艺海流金·美好安徽”“情系三江源·大美青海情”等活动。实施“港澳青少年知行计划”“台湾青少年春节习俗研习营”等青少年交流项目,举办港澳青少年游学推广活动暨内地游学联盟大会,不断做深做实对港澳台文化品牌。

2023年,在匈牙利、约旦、科威特新设3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截至2023年末,在全球设有45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20家驻外旅游办事处。此外,在香港设有亚洲旅游交流中心,在台湾设有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台北办事处、高雄办事分处。全年对外、对港澳台演出团体达947个团次,参与交流人员12552人。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年落实文化和旅游部部门预算59.51亿元,落实中央补助地方转移支付资金54.92亿元。运用全覆盖审计、绩效管理等手段,提高资金资产使用管理效能。国家美术馆工程、中国工艺美术馆工程暂定名、“平安故宫”工程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1088.26亿元,比上年增加23.51亿元,增长2.1%;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77.08元,比上年增加1.01元,增长1.3%。

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中,县以上文化和旅游事业费500.98亿元,占46.0%,比重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文化和旅游事业费587.28亿元,占54.0%,比重提高了2.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491.62亿元,占45.1%,比重提高了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269.78亿元,占24.8%,比重降低了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301.64亿元,占27.7%,比重提高了1.6个百分点。

全年全国文物事业费400.20亿元,比上年减少15.21亿元,下降3.7%。

2023年中国旅游市场分析报告

2023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旅游业逐步恢复,旅游企业生产经营向好,旅游业投资保持恢复势头。在疫情控制向好的大背景下,复苏仍是行业的主题,2023年,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进程加快;国内旅游市场有序恢复,假日旅游有力带动全年旅游消费;局部地区旅游热度不断攀升,其中西北旅游成为区域旅游经济中的一大亮点;我国人均出游花费不断增长,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增速较快。

一、国内旅游市场数据分析

2023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新冠疫情影响旅游业的第二年。国内进一步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成果,伴随疫苗普及,虽然存在局部地区疫情反弹压力,整体呈现有效控制态势,旅游市场稳企复苏。2023年首年受突发疫情影响,旅游业呈断崖式下降,2023年相比上年旅游业有所恢复,但是还未恢复到疫情之前。从国内游客人次来看,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减少30.22亿人次,同比下降52.1%;2023年,国内旅游总人次32.4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3.67亿人次,同比增长12.8%,恢复到2023年的54.0%。

从各季度国内旅游人数情况来看,国内旅游呈现分季度降幅收窄趋势,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同比2023年来说,旅游业恢复情况更好一点,2023年下半年国内疫情零星散发,且首次出现奥密克戎,让原本旅游业旺季的暑期因疫暂停,第四季度为旅游业的淡季,国内旅游人数相比其他季度更少。

从城乡划分来看,城镇居民是我国国内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其中,2023年城镇居民出游23.42亿人次,较上年增加2.77亿人次,同比增长13.4%,占旅游总人次的72.15%;农村居民出游9.04亿人次,较上年增加0.9亿人次,同比增长11.1%,占旅游总人次的27.85%。

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5万亿元,同比下降61.1%;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2.9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69万亿元,同比增长31.0%,恢复到2023年的51.0%。

其中,2023年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36万亿元,较上年增加0.56万亿元,同比增长31.6%,占旅游总收入的81.2%;农村居民旅游消费0.55万亿元,较上年增加0.12万亿元,同比增长28.4%,占旅游总收入的18.8%。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村居民的出游率和旅游消费在稳步提升,是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潜在市场。

从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同比增速来看,2023年以前,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速高于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速,2023年,出现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速低于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速,主要原因是疫情爆发初期,几乎全国停工停业,经济下行压力空前加大,但是下半年随着疫情影响渐消,居民压制已久的出行需求有望逐渐释放,出现“人多钱少”情形,2023年又恢复至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速高于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速,说明2023年国内旅游市场有序复苏,但旅游经济的回弹幅度低于预期。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作用,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大小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观察的重要指标。自2023年以来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例逐年攀升,2023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6.72%,较2023年增长了0.23%,2023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滑明显,2023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2.19%,较2023年减少了4.53%,2023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2.55%,较2023年增长0.36%,国内进一步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成果,伴随疫苗普及,虽然存在局部地区疫情反弹压力,整体呈现有效控制态势,旅游市场稳企复苏。

2023年,国内人均每次出游花费774.14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8.8%;2023年,国内人均每次旅游消费899.2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5.14元,同比增长16.2%。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每次旅游消费1009.57元,较上年增加139.32元,同比增长16.0%;农村居民人均每次旅游消费613.56元,较上年增加83.09元,同比增长15.7%。

北京: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2.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8.8%;实现旅游总收入4166.2亿元,增长43.0%。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5亿人次,增长38.9%,国内旅游总收入4138.5亿元,增长43.7%;接待入境游客24.5万人次,下降28.2%,国际旅游收入4.3亿美元,下降10.4%。

江苏: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7.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9.6%;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1672.7亿元,增长41.5%。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61.9万人次,下降19.7%。其中,外国人39.8万人次,下降23%;港澳台同胞22.1万人次,下降12.9%。旅游外汇收入11.4亿美元,下降31%。国内旅游快速增长。接待国内游客7.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9.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593.9亿元,增长42.5%。

山东:2023年接待游客7.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27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6%和37.5%。国家A级景区1193家,其中,5A级景区13家。星级饭店492家,旅行社2729家。文旅促进消费取得新成效,发放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1.5亿元,新增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6个、第二批国家级文旅消费示范试点市3个,国家级文旅消费试点市达到7个。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60个、景区化村庄285个。

青海:2023年,该省接待游客3973.42万人次,同比增长20%;实现旅游总收入349.9亿元,同比增长20.7%。同时,该省新增3A级以上景区32家、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乡镇3家、重点村5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家、旅游休闲街区17家、全域旅游示范区4家,20名乡村旅游能人获国家支持。推出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在丰富活动中感悟红色文化。

河南:2023年,河南省游客接待量达7.9亿人次,恢复到2023年的8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79亿元,恢复到2023年的63%。其中,新项目新业态增强发展动能,“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银基动物王国、冰雪大酒店等精彩亮相,成为河南文化和旅游新名片。中国节日“奇妙游”火爆出圈。

吉林:吉林省全年接待游客2.11亿人次,同比增长37.55%,恢复到2023年的85.33%;实现旅游收入3274.83亿元,同比增长29.54%,恢复到2023年的67.14%;恢复幅度分别高于全国18个和14个百分点。

上海:全年接待国际旅游入境者103.29万人次,比上年减少19.7%。其中,入境外国人56.67万人次,减少31.7%;港、澳同胞19.16万人次,增长25.0%;台湾同胞27.46万人次,减少9.3%。在国际旅游入境者中,过夜旅游者102.69万人次,减少1.4%。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9382.21万人次,增长24.5%,其中外省市来沪旅游者14228.28万人次,增长20.2%。全年入境旅游外汇收入35.85亿美元,减少5.0%;国内旅游收入3536.53亿元,增长25.9%。

二、2023年国内节假日旅游统计情况

2023年清明、五一小长假旅游热度攀升。2023年清明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02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44.6%,恢复至疫前同期的94.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1.68亿元,同比增长228.9%,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6.7%;2023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8.1%,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7.0%。从OTA数据来看,以旅游为出行目的酒店预订量大幅上升。目前清明假期国内机票预订量已经接近2023年同期水平,同比去年增长4.5倍,成都、上海、三亚成为酒店热度最高前三城市。今年五一假期连休5天落地,携程机票搜索量迅速攀升,4月30日-5月5日酒店订单较2023年订单量增长53%。小长假天数增加带动旅游出行消费边际效应大增,国内游预计呈现上涨态势。从出行方式来看,清明、五一期间自驾游、中短途游仍是消费者出行热门选择;从细分市场来看,私家团、高星酒店等高品质产品逐渐成为消费者出行首选。

2023年国庆小长假旅游热度较上半年有所下降。受天气和局部地区疫情反复影响,2023年国庆假期中远程旅行需求未能充分释放,旅游客流仍主要集中在省内,以短途游为主。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10月1日至7日,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1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减少1.5%,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0.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90.61亿元,同比减少4.7%,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9.9%。据文旅部报道,国庆期间,49.1%的游客选择省内跨市游,比去年提升4.1%;88.3%的游客出游距离在300公里以内:选择自驾出行游客达到了55.8%,比去年提升10.0%;游览城市周边乡村、郊区公园的游客比例分别为28.9%、25.8%,分别比去年提升4.6%、5.7%。

以国庆假期为例,从各省接待游客以及旅游收入来看,四川省一马当先,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6782.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9.04亿元,按可比口径比较,分别恢复到2023年同期的99.95%和95.97%,较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29.85%和21.41%。此外,江苏、江西国庆假期旅游收入均超400亿元;河南、贵州紧随其后,位于“300亿元梯队”;浙江、广西、上海、广东排序稍后,位于“200亿元梯队”;另有辽宁、云南、北京、吉林、甘肃5省份国庆旅游收入超100亿元。按游客接待量统计,四川、河南、江西国庆期间均接待游客超6500万人次,合计约2.00亿人次,占国内旅游出游总人次的比例达38.83%!贵州、广东、江苏、广西也是“游人如织”,游客接待量均在3000万人次以上;浙江、辽宁、云南、上海、甘肃、吉林、福建7省份游客接待量均超千万。

以国庆假期为例,从具体景区客流情况来看:1)自然景观类景区:10月1日至7日、峨眉山风景区、乐山大佛风景区等客流基本恢复至疼前同期水平,黄山风景区、杭州西湖景区等客流恢复至疫前同期的七成左右。张家界各重点景区客流恢复至疫前同期的四至五成。2)演艺类景区:宋城演艺国庆7天各大千古情等主秀演出229场,恢复至疫前同期八成以上: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其中散客占比83%:营业收入约1亿元,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5%,其中源自散客的收入已基本恢复至疫前同期水平。3)环球影城:环球影城对旅游的带动作用显著,国庆期间,北京外来消费增长超15%。国庆期间,北京环球度假区延长营业时间、增加演出频次,平均单日入园人数超2.5万人次,其中外省市购票游客约占五成:同时,北京市文旅局推出10条“环球度假区+”主题游线路,放大环球度假区溢出效应。据银联大数据显示,外来游客在京商品消费金额增长16.3%,住宿、文化娱乐类消费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7.5%和18.6%。

三、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

疫情进入第三年,疫情依然是左右旅游业复苏的关键因素,今年的旅游业开局并不乐观,但是旅游消费和休闲度假等弹性需求将会进一步的释放。中国旅游研究院出游意愿专项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居民旅游意愿为85.32%,同比增长3.15%。这意味着旅游需求的基本面还在,并稳步恢复至疫前水平。受流动性管控政策影响,近程与本地游需求进一步增长。从搜索量、预定量、关注度等先行指标来看,高品质的微旅行、宅度假和文化消费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高频低价仍是主流需求。近程、散客、休闲、体验成为主体,研学、自驾、旅游专列、宿营等产品需求旺盛。

近期,世界旅游组织表示,预计2024年全球旅游业才能完全恢复至疫情暴发以前的水平。而此前,该组织秘书长祖拉布•波洛利卡什维利宣称,全球旅游业最有可能在2023年之前恢复到大流行前的水平。

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39.8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8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和27%,分别恢复至2023年同期水平近七成。预计2023年出入境旅游人数将同比增长2成,恢复至2023年的25%左右。长期来看疫情倒逼行业内部洗牌,减少供给,疫情基本受控后需求恢复作用下行业景气度有望加速上升。疫情仍将是新一年里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变数,但复苏向上的进程不会停止,创新发展的势头不会减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