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2023年中国旅游业最发达城市排行榜:北京、重庆、上海领衔前三 国内旅游app排行榜最新推荐

2023年中国旅游业最发达城市排行榜:北京、重庆、上海领衔前三

山城重庆的旅游人均消费由去年的727元上升到了今年873元,增幅达20%,在“中国最具性价比旅游城市排行榜”中由去年的第一滑到了今年的第三,究其“膨胀”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一夜爆红”。2023年重庆旅游总收入达5734亿元,旅游总人数达6亿5700万人次,增幅分别达32%、10%,旅客人数排名第一。即便价格稍有上涨,但这并不影响重庆对人们的极致吸引。穿梭于洪崖洞的街头巷尾,仿佛置身于宫崎骏笔下的千与千寻;随便找一家老火锅,品尝火锅带给你的味觉刺激;去长江索道,感受一下当地特色的交通方式;去南山一棵树,纵览重庆全夜景。

“东方巴黎”上海与其他城市相比整个氛围更显精致优雅。上海融合了中西文化,通过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的碰撞,形成了一个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说到上海,也许大家首先想到的景点是外滩、静安寺、东方明珠和迪士尼,其实除此之外,上海还有很多极具格调的街道值得细细品味,如思南路、武康路、衡山路等。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武康路现在已经成为新一代网红打卡圣地,路边的法国梧桐指引着游客一路向前,巴金故居和色戒取景地武康大楼也是不可错过的打卡景点。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老洋房,每一幢老洋房都承载着一个当年上海滩的故事,漫步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感受到现代的繁华,更有上一代人的传奇。2023年上海的生产总值达38155亿元,同比增长14%,位居中国城市GDP第一位。2023年上海的旅游总收入及旅游总收入分别为5372亿元及3亿7037万人次。

天府之国成都从去年的第六名上升到了今年的第五名,看近几年排名走势,一路上行。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为2亿8000万人次、4664亿元,比去年增长了17%、26%,吸引力暴增。抖音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成都旅游业的发展,2023年成都的旅游总收入占GDP的27%。由千年水利工程都江堰滋润着的古都成都,除了有美景更有美食,成都小吃家喻户晓,川菜的菜式更是多样,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宫保鸡丁等都是川菜的代表。有吃有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最宜居城市”非它莫属。

2023年年初,疫情在武汉爆发。疫情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武汉各行各业的发展,其中服务业及旅游业受挫严重。武汉的旅游数据在此榜单中排名第八,旅游总人数及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3亿1898万人次及3571亿元。武汉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登上独得古代文人墨客宠爱的黄鹤楼,享受与古人的隔空对话;游览长江大桥,感受其宏伟和壮观;武汉大学的樱花更是驰名中外,三四月份是樱花最美的时节,漫步在武汉大学校园的樱花树下,憧憬或回忆一下学生时代的美好;早起吃一碗热干面,感受武汉人民的“过早”。

从城市吸引力来看,重庆依然以绝对优势位居第一,吸引了6亿5700万人次的游客到访。今年旅游总人数前十的城市名单较去年变化不大,其中,人数上升最多的是重庆和西安,均增加了五千余万人次。古都西安的文化遗存资源密度大,保存完善。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兴教寺塔等古迹承载着整座城的魂,将它几千年的风韵一一展现给游客。九州之中,八水环绕,上有华夏之源黄河,下有中华龙脉秦岭,大气且沉稳,古朴而独具风情。

论“洋气”程度,深圳2023年入境旅客数量处于断层式一位,达到了3362万人次,比第二名广州的四倍还要多,较去年增加了176%。深圳的入境人数激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港澳游客前往内地的热情持续上涨,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更好地提供服务,深圳边检总站率先试行在空港、邮轮港口和同时通行港澳航线的海港口岸,持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的旅客可自助通关,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广州和上海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去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分别为899万人次和897万人次。北京的入境游客数量虽只排到了第七,但入境人均消费保持在最高。

今年榜单中的新秀:长春、扬州和佛山三个城市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第18名的长春被誉为“北国春城”,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排名第47名的扬州,可以看到文人才子们写不完、叹不倦的美景,有李白的“霜露催得橘柚黄”,有苏轼的“吹散春愁醉扬州”,也有杜牧的“明月旧楼,碧水悠悠”……多少人在诗词的指引下,亲自来到这座城市,先逛逛一草一木皆具风情的个园、何园,再去一睹瘦西湖的芳容,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瘦西湖为5A级国家景区,202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景点有大虹桥、长堤春柳、吹台、五亭桥等。第50名的佛山曾是中国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之一,拥有发达的民营经济。同时还是粤剧发源和传承的重要舞台,并有着独特的陶艺文化和武术文化,对广府文化感兴趣的游客们可不能错过这个绝佳目的地。

国家中心城市里,北京、重庆、上海、武汉、西安和郑州的排名未变化,成都小幅度提升,广州和天津排名略有下降。成都这两年的排名呈现着持续小幅上升的趋势,2023年旅游总人数为2亿8000万人次。较去年增加17%,总收入达到了4664亿元,较去年增加26%,占成都GDP的26.4%。

从数量上看,浙江省上榜的8个城市和去年一样,分别为杭州、宁波、温州、台州、湖州、嘉兴、金华和绍兴;江苏省除了去年上榜的苏州、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还增加了一个城市,扬州;福建省、广东省、江西省和山东省各有3个城市上榜。

界面新闻2023年中国旅游城市榜今日发布,这是一份揭示中国大陆城市旅游业实力的榜单。假期难得,旅行不易,目的地的选择决定了假期的品质,希望此榜单能为您的出行提供一份参考。

联系界面金榜部门,请邮件至shiguowei@jiemian.com。

界面金榜2023年榜单计划:返回搜狐,查看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23〕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3年12月22日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和旅游行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繁荣发展大众旅游,创新推动全域旅游,着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业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体系。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更为巩固。“十三五”以来,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业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旅游成为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十三五”期间年人均出游超过4次。人民群众通过旅游饱览祖国秀美山河、感受灿烂文化魅力,有力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旅游成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等蓬勃发展,旅游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

旅游成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纷纷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为旅游业营造优质发展环境。

旅游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领域。各地区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旅游道路。

旅游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各地区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普遍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

旅游成为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十三五”期间,出入境旅游发展健康有序,年出入境旅游总人数突破3亿人次。“一带一路”旅游合作、亚洲旅游促进计划等向纵深发展,旅游在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美丽中国”形象、促进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进入新发展阶段,旅游业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将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大众旅游出行和消费偏好发生深刻变化,线上线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加速融合。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成果要为百姓共享,旅游业要充分发挥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成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幸福产业。

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旅游业发挥独特优势,也对旅游业提出了扩大内需的重要任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充分利用旅游业涉及面广、带动力强、开放度高的优势,将其打造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要切实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更好发挥旅游业作用,为加快释放内需潜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贡献更大力量。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旅游业赋予新动能,也对旅游业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将深刻影响旅游信息获取、供应商选择、消费场景营造、便利支付以及社交分享等旅游全链条。同时,要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科技创新成果,升级传统旅游业态,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动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建设文化强国为旅游业明确了发展方向,也需要旅游业更加主动发挥作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传播中国文化、展示现代化建设成就、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

强化系统观念有利于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对旅游业提出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新任务。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发挥好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有利于为旅游业营造更具活力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优势。同时,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注重防范和化解风险,守住疫情防控底线、安全生产底线、生态安全底线、意识形态安全底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严峻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旅游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距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还有一定差距,旅游需求尚未充分释放,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依然较重,创新动能尚显不足,治理能力和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需进一步强化。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保护和利用,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创新提升国内旅游,在国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提下分步有序促进入境旅游、稳步发展出境旅游,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旅游强国建设,努力实现旅游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推动旅游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坚持系统观念、筑牢防线。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充分认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事关旅游业发展全局,将疫情防控要求贯彻到旅游业各环节、各领域,坚决切断疫情通过旅游渠道传播的链条。

——坚持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满足大众特色化、多层次旅游需求,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创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202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强化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2023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34.16万个,比上年末减少0.63万个。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单位66555个,减少221个;从业人员69.98万人,增加0.46万人。

2023年,文化和旅游系统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舞台艺术和美术繁荣发展。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等关键时间节点,组织引导创作复排文艺精品力作,涌现歌剧红船同心结、舞剧英雄儿女骑兵、京剧奇袭白虎团、彩调剧新刘三姐、话剧三湾,那一夜等一批优秀作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时间在“中国艺术头条”微信公众号推出“艺术战‘疫’”专栏,共发布30期291件艺术作品,阅读量近两亿人次,带动了全国文艺界以“艺”战“疫”的热潮。推出“文艺中国”快手号,累计点击量2.1亿。举办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观看互动人次超11.7亿;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会演观看人次超8500万。组织国家京剧院及全国18家优秀京剧院团开展“京剧的夏天”线上公益展演,收看人数达7800万余人次。举办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展演116个剧种,演出大戏22台、折子戏组台20场,戏曲晚会1场,3年实现了348个戏曲剧种的“大团圆”。

2023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581个,比上年末减少214个;从业人员43.69万人,增加2.44万人。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2060个,占11.7%,从业人员10.75万人,占24.6%。

全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225.61万场,比上年下降24.0%;国内观众8.93亿人次,下降27.4%;演出收入86.63亿元,下降31.7%。

全年全国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共组织政府采购公益演出13.38万场,比上年下降14.9%;观众0.86亿人次,下降27.9%。

2023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2770个,比上年末增加54个;观众坐席数187.98万个,增长3.4%;全年共演映58.84万场,比上年下降54.2%;观众6064.67万人次,下降51.7%。公有制艺术表演场馆2060个,比上年末减少72个;全年共演映27.74万场,比上年下降33.2%;观众人次1259.50万人次,下降58.4%。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场馆1111个,比上年末减少91个,全年共演映3.38万场次,比上年下降45.4%;观众人次1072.76万人次,下降58.7%。

2023年末,全国共有美术馆618个,比上年末增加59个;从业人员5467人,增加451人。全年共举办展览5988次,比上年下降17.6%;参观人次2186.76万人次,下降47.1%。

2023年,文化和旅游系统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配合全国人大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执法检查。开展全国“乡村春晚”集中展演暨网络联动活动,全国24个省区、市88场“乡村春晚”参加活动,线上参与人次达1320.5万。启动小康生活主题美术创作征集展示活动,实施“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引领乡风文明建设。持续实施“春雨工程”“阳光工程”等重大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开展“央视频·文化志愿者专列”贫困地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推介等活动。推进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等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全年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2.03万座,超额完成新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旅游厕所电子地图上线,14.5万座厕所已在手机APP进行标注。

2023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比上年末增加16个;从业人员57980人,增加18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7053人,占12.2%;具有中级职称人员18868人,占32.5%。

2023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1785.77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2.2%;全国图书总藏量117929.99万册,增长6.1%;阅览室坐席数126.47万个,增长6.2%;计算机226234台,增加419台;其中供读者使用的电子阅览终端143714万台,减少2023台。

2023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26.49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5.09平方米,全国人均图书藏量0.84册,增加0.05册;全年全国人均购书费1.60元,减少0.08元。

全年公共图书馆发放借书证10251.31万个,比上年增长18.8%;总流通人次54145.81万,比上年下降39.9%;书刊文献外借42087.15万册次,下降31.4%;外借人次17466.62万,下降34.4%。全年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150713次,比上年下降23.0%;参加人次9279.33万,下降21.3%。

2023年末,全国共2397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406个公共图书馆组建理事会。

2023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3687个,比上年末减少386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2825个,减少705个。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185076人,比上年末减少499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7075人,占3.8%;具有中级职称人员17969人,占9.7%。

2023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4677.45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3.5%;业务用房面积3387.89万平方米,增长2.8%。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331.32平方米,增长2.67%。

全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92.65万场次,比上年下降21.4%;服务人次56327.04万人次,下降28.4%。

2023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9489个,演出12.08万场,观众6675.84万人次。由文化馆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45.46万个,馆办老年大学698个。

2023年末,全国共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384个,2578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394个文化馆组建理事会。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进一步支持引导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改进服务、转变形象,不断提升市场监管水平。起草制定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通知等制度规范性文件,为市场监管提供政策保障。修订印发演出管理有关工作指引,建立完善卡拉OK歌曲内容自审机制,实施实现游戏游艺设备内容审核“一网通办”和设备全流程电子标识管理。健全旅游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组织开展2023年旅游安全云课堂培训,指导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门和企业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40余次,培训人员近3万人次。进一步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深入开展信用评价规范研究,推进文化和旅游市场“失信名单”管理常态化,研究推进文化市场服务质量提升工作,落实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开展第三方评估,进一步提升政策效能。完善星评制度,推进旅游住宿业标准化工作。组织开展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和中高级导游等级考试,实施导游专业素养研培计划。

2023年末,全国共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0.89万家,从业人员160.91万人,营业收入9967.49亿元,营业利润1699.70亿元。其中,娱乐场所6.54万个,从业人员53.23万人,营业收入419.25亿元,营业利润5.33亿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0.62万个,从业人员24.71万人,营业收入181.53亿元。演出市场单位2.23万个,从业人员49.52万人,营业收入2157.50亿元,营业利润351.15亿元。艺术品经营机构0.53万个,从业人员1.94万人,营业收入71.99亿元,营业利润9.29亿元。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0.97万家,从业人员31.49万人,营业收入7137.22亿元,营业利润1331.13亿元。

根据31074家旅行社统计数据显示,全年旅行社营业收入2389.69亿元,营业利润-69.15亿元,直接从业人员32.25万人。

根据8423家星级饭店统计数据显示,全年星级饭店营业收入1221.53亿元,平均房价313.91元/间夜,平均出租率39.0%。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持续加强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等各类市场综合执法,以整合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省级层面,所有省区、市印发改革实施意见,所有省区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局处承担省级执法职责。市级层面,99.8%的市州、盟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与旅游市场执法队伍整合,85.5%的设区市整合区级执法队伍组建市级执法队伍,4.1%的设区市撤销市级执法队伍保留区级执法队伍。县级层面,95.9%的县市、区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与旅游市场执法队伍的整合,深入落实“局队合一”管理体制。全年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培训25期,累计培训3万余人次。指导监督各地开展执法资格专业考试9场次,完成4239人执法资格和证件信息采集汇总。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全面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线下开展四轮文化和旅游市场“体检式”暗访评估,范围基本覆盖全国各省。配合网信办等部门开展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行动,排查具有网络表演业务的手机直播应用软件。开展违法违规互联网文化活动查处,检查各类互联网文化经营单位,清理下线各类含有违规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加强假日旅游市场执法,部署执法队伍巡查景区等47万余次,及时处置问题1100余个。部署严查“直播带货”旅游产品,查处违规旅行社和网店30余家。开展第一批旅游市场集中办案,集中查处一批旅游市场典型案件。开展重大案件评选,评选87件2023-2023年度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大案件。联合中央宣传部、公安部、最高检等部门督办42起社会影响恶劣的重大案件。推进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全年通过该平台进行举报登记8827件、办结6725件;累计发起日常检查316.41万件,出动检查1088.94万人次;建议立案2.09万件,累计办结案件2.84万件。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库建设方案、数据规范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技术规程,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示范项目,推出22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1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公布第二批97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68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开展“心灵四季·美丽中国”“感受美丽家乡、发现户外精彩”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和全国冰雪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和“最美风景在路上”自驾游系列推广活动,支持黄河、长城、长江等旅游推广联盟开展跨区域主题推广。应对疫情影响及时开设“乡村旅游面对面直播课堂”,完成49期课堂,累计学习超过70万人次。组织编印“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自驾路书,推动开设“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客源援藏专列”,积极发挥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积极作用,2.26万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全部脱贫。深入实施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举办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征集展示活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2023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红色旅游云课堂、“红色之旅壮美兵团”等活动,红色旅游发展持续向好。

2023年末,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3332个,比上年末增加930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302个,增加22个;4A级旅游景区4030个,增加310个;3A级旅游景区6931个,增加733个。

2023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52.1%。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同比下降61.1%。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出台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联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消费新模式。联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第一批1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60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新命名9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授予18家园区创建资格。年末全国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9家。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制定印发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联合国家开发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遴选320个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项目总投资额6194.1亿元。举办包括7期精品项目交流对接会、大运河重点项目投融资对接会在内的各类投融资对接活动,共推介项目452个,总投资额3405.9亿元。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协议,新增1000亿元纾困复产贷款授信额度。依托中国银联对2.4万家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进行移动支付能力提升。举办“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论坛,与日本、韩国联合主办第13届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征集遴选2023年“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项目45个。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8514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2%。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完成“科技助力经济2023”国家重点专项、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遴选工作。故宫博物院获批科技部第二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发布文化和旅游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3项。公布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28个,2023年末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共有198家。加快推进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部省试点对接。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42项,加强对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选题研究。开展全国艺术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校园艺术作品展等活动。

2023年,文化和旅游系统、文物系统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23-2023的意见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制度体系,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和中国文化基因研究相关工作,启动南水北调东线二期考古和文物保护工程。国家文物局深入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共22个片区,涉及31个省228个市988个县。推动各地制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公布革命文物名录等,加强革命文物保护项目的组织实施,共批复国保、馆藏一级革命文物保护项目246个,推出“武汉革命文物线上展示月”“遵循先烈足迹”等主题活动。全国古籍普查完成汉文古籍270万余部。

2023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文物机构11314个,比上年末增加752个,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373个,占29.8%;博物馆5452个,占48.2%。年末全国文物机构从业人员17.5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4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1072人,占6.3%;中级职称22165人,占12.6%。

2023年末,全国文物机构藏品5089.10万件/套,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4319.09万件/套,占文物藏品总量的84.9%。

全年全国各类文物机构共举办陈列展览29347个,比上年减少1355个。其中,基本陈列16682个,增加1658个;临时展览12665个,减少3013个。接待观众61631.70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3.2%,其中未成年人13564.08万人次,下降57.1%,占参观总人数的22.0%。博物馆接待观众52652.35万人次,比上年减少53.1%,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总数的85.4%。

2023年,“太极拳”“送王船”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中蒙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有序推进。文化和旅游部完成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初评工作,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册项目保护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深入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对249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记录。建立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协同机制,组织实施黄河流域非遗调查,试点设立近40家非遗曲艺书场,设立河洛文化、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举办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全国非遗曲艺周”“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活动,支持各地举办“非遗购物节”、杭州工艺周、中国纺织非遗大会等品牌活动,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发布12条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2023年末,全国共有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2项,共有文化和旅游部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全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42项,位居世界第一。

年末全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2455个,从业人员16444人。全年全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举办演出56117场,比上年下降22.0%;举办民俗活动12227次,下降28.0%;举办展览16174场,下降17.4%。

八、文化和旅游对外及对港澳台交流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举办“云聚荟”直播盛典、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丝绸之路文献展览等活动,全面深化双边合作机制,开展部级双边访问、召开高级别会议16次,推动与匈牙利、希腊等7国签署合作执行计划或谅解备忘录,举办与意大利、沙特等6国建交周年庆祝活动,开展对尼日利亚等非洲8国人力资源培训班等项目。参与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长网络会议等重要会议活动32次,稳步推进世界旅游联盟总部建设。

文化和旅游部持续提升“美丽中国”整体形象,举办“欢乐春节”活动近200场,组织参加线上日本旅游博览会、英国伦敦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国际展会,举办“丝路交响”云端音乐会、“意会中国”亚非当代音乐论坛等线上交流活动,统筹指导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驻外旅游办事处开展全球联动的“云·游中国”系列线上活动和“天涯共此时——中秋节”线上文化周,举办各类活动2200余项。

文化和旅游部持续深化对港澳台文化和旅游工作,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召开“两岸旅游交流线上座谈会”“两岸文化交流线上座谈会”。举办“国家艺术院团澳门演出季”“金瓯无缺——纪念台湾光复75周年文献展”“艺海流金·美好安徽”“情系三江源·大美青海情”等活动。实施“港澳青少年知行计划”“台湾青少年春节习俗研习营”等青少年交流项目,举办港澳青少年游学推广活动暨内地游学联盟大会,不断做深做实对港澳台文化品牌。

2023年,在匈牙利、约旦、科威特新设3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截至2023年末,在全球设有45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20家驻外旅游办事处。此外,在香港设有亚洲旅游交流中心,在台湾设有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台北办事处、高雄办事分处。全年对外、对港澳台演出团体达947个团次,参与交流人员12552人。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年落实文化和旅游部部门预算59.51亿元,落实中央补助地方转移支付资金54.92亿元。运用全覆盖审计、绩效管理等手段,提高资金资产使用管理效能。国家美术馆工程、中国工艺美术馆工程暂定名、“平安故宫”工程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1088.26亿元,比上年增加23.51亿元,增长2.1%;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77.08元,比上年增加1.01元,增长1.3%。

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中,县以上文化和旅游事业费500.98亿元,占46.0%,比重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文化和旅游事业费587.28亿元,占54.0%,比重提高了2.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491.62亿元,占45.1%,比重提高了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269.78亿元,占24.8%,比重降低了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301.64亿元,占27.7%,比重提高了1.6个百分点。

全年全国文物事业费400.20亿元,比上年减少15.21亿元,下降3.7%。

悠哉旅游网

上海迪士尼乐园+常州中华恐龙园+湖州凯蒂猫乐园+嬉水世界+动物世界+龙之梦太湖古镇夜景+魔都上海外滩¥3990起北京出发

宣纸文化园_七彩宏村_徽墨描金+研学体验¥3999起北京出发

南京+中山陵+报恩寺+常州中华恐龙园+乌镇西栅+杭州西湖+浙江大学+上海迪士尼+城隍庙¥4790起北京出发

一次腾格里沙漠徒步,一次探秘西夏之旅,一次黄河知识探索¥4999起北京出发¥15999起北京出发

冰川雪降直升机+TSS百年蒸汽船+米泰毛利+库克山¥26999起上海出发

2023年中国旅游业最发达城市排行榜:北京、重庆、上海连续四年领衔前三

这是界面新闻连续第四年发布中国大陆旅游业最发达城市榜,以下简称“中国旅游城市榜”。界面新闻根据中国大陆地级以上城市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旅游业比重、交通便利程度和旅游基础设施等五个维度来综合衡量各城市旅游业的发达程度,进而编制2023中国旅游城市榜。界面新闻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各地市统计局、各地市旅游局以及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纵观榜单,北京、重庆和上海连续四年名列前三。并且在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来、旅游基础设施三个维度排名上,这三个城市都是前三之列。

今年,北京再次登上榜首,且在旅游总收入、交通便利程度和旅游基础设施三个方面表现最为突出。2023年北京共接待游客3亿2200万人次,同比增长4%;旅游总收入达5866亿元,增长6%。从交通方面来说,北京交通四通八达。去年面积达70万平方米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通航城市达到124个,航线数量有328条。2023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日,当天北京举办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北京再一次成为人们心之向往的地方。

山城重庆的旅游人均消费由去年的727元上升到了今年873元,增幅达20%,在“中国最具性价比旅游城市排行榜”中由去年的第一滑到了今年的第三,究其“膨胀”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一夜爆红”。2023年重庆旅游总收入达5734亿元,旅游总人数达6亿5700万人次,增幅分别达32%、10%,旅客人数排名第一。即便价格稍有上涨,但这并不影响重庆对人们的极致吸引。穿梭于洪崖洞的街头巷尾,仿佛置身于宫崎骏笔下的千与千寻;随便找一家老火锅,品尝火锅带给你的味觉刺激;去长江索道,感受一下当地特色的交通方式;去南山一棵树,纵览重庆全夜景。

“东方巴黎”上海与其他城市相比整个氛围更显精致优雅。上海融合了中西文化,通过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的碰撞,形成了一个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说到上海,也许大家首先想到的景点是外滩、静安寺、东方明珠和迪士尼,其实除此之外,上海还有很多极具格调的街道值得细细品味,如思南路、武康路、衡山路等。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武康路现在已经成为新一代网红打卡圣地,路边的法国梧桐指引着游客一路向前,巴金故居和色戒取景地武康大楼也是不可错过的打卡景点。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老洋房,每一幢老洋房都承载着一个当年上海滩的故事,漫步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感受到现代的繁华,更有上一代人的传奇。 2023年上海的生产总值达38155亿元,同比增长14%,位居中国城市GDP第一位。2023年上海的旅游总收入及旅游总收入分别为5372亿元及3亿7037万人次。

天府之国成都从去年的第六名上升到了今年的第五名,看近几年排名走势,一路上行。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为2亿8000万人次、4664亿元,比去年增长了17%、26%,吸引力暴增。抖音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成都旅游业的发展,2023年成都的旅游总收入占GDP的27%。由千年水利工程都江堰滋润着的古都成都,除了有美景更有美食,成都小吃家喻户晓,川菜的菜式更是多样,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宫保鸡丁等都是川菜的代表。有吃有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最宜居城市”非它莫属。

2023年年初,疫情在武汉爆发。疫情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武汉各行各业的发展,其中服务业及旅游业受挫严重。武汉的旅游数据在此榜单中排名第八,旅游总人数及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3亿1898万人次及3571亿元。武汉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登上独得古代文人墨客宠爱的黄鹤楼,享受与古人的隔空对话;游览长江大桥,感受其宏伟和壮观;武汉大学的樱花更是驰名中外,三四月份是樱花最美的时节,漫步在武汉大学校园的樱花树下,憧憬或回忆一下学生时代的美好;早起吃一碗热干面,感受武汉人民的“过早”。

从城市吸引力来看,重庆依然以绝对优势位居第一,吸引了6亿5700万人次的游客到访。今年旅游总人数前十的城市名单较去年变化不大,其中,人数上升最多的是重庆和西安,均增加了五千余万人次。古都西安的文化遗存资源密度大,保存完善。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兴教寺塔等古迹承载着整座城的魂,将它几千年的风韵一一展现给游客。九州之中,八水环绕,上有华夏之源黄河,下有中华龙脉秦岭,大气且沉稳,古朴而独具风情。

论“洋气”程度,深圳2023年入境旅客数量处于断层式一位,达到了3362万人次,比第二名广州的四倍还要多,较去年增加了176%。深圳的入境人数激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港澳游客前往内地的热情持续上涨,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更好地提供服务,深圳边检总站率先试行在空港、邮轮港口和同时通行港澳航线的海港口岸,持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的旅客可自助通关,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广州和上海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去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分别为899万人次和897万人次。北京的入境游客数量虽只排到了第七,但入境人均消费保持在最高。

今年榜单中的新秀:长春、扬州和佛山三个城市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第18名的长春被誉为“北国春城”,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排名第47名的扬州,可以看到文人才子们写不完、叹不倦的美景,有李白的“霜露催得橘柚黄”,有苏轼的“吹散春愁醉扬州”,也有杜牧的“明月旧楼,碧水悠悠”……多少人在诗词的指引下,亲自来到这座城市,先逛逛一草一木皆具风情的个园、何园,再去一睹瘦西湖的芳容,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瘦西湖为5A级国家景区,202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景点有大虹桥、长堤春柳、吹台、五亭桥等。第50名的佛山曾是中国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之一,拥有发达的民营经济。同时还是粤剧发源和传承的重要舞台,并有着独特的陶艺文化和武术文化,对广府文化感兴趣的游客们可不能错过这个绝佳目的地。

国家中心城市里,北京、重庆、上海、武汉、西安和郑州的排名未变化,成都小幅度提升,广州和天津排名略有下降。成都这两年的排名呈现着持续小幅上升的趋势,2023年旅游总人数为2亿8000万人次。较去年增加17%,总收入达到了4664亿元,较去年增加26%,占成都GDP的26.4%。

从数量上看,浙江省上榜的8个城市和去年一样,分别为杭州、宁波、温州、台州、湖州、嘉兴、金华和绍兴;江苏省除了去年上榜的苏州、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还增加了一个城市,扬州;福建省、广东省、江西省和山东省各有3个城市上榜。

界面新闻2023年中国旅游城市榜今日发布,这是一份揭示中国大陆城市旅游业实力的榜单。假期难得,旅行不易,目的地的选择决定了假期的品质,希望此榜单能为您的出行提供一份参考。

联系界面金榜部门,请邮件至shiguowei@jiemian.com。

摘要:目前,我国已全面进入第四代通信技术,智能手机的应用,产生了APP技术。文章分析了目前国内旅游APP的发展现状和特点,通过对旅游APP产品设计的探讨,提出了旅游APP发展的前景,通过分析和探讨,完善旅游APP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APP的不断优化带动旅游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0页文档大小:19.5K文档热度: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文档标签:旅游发展分析目前我国全面进入四代通信系统标签:旅游发展目的地景点旅游者群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