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行业深度!一文了解2023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前景 我国青少年旅游市场分析报告

行业深度!一文了解2023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前景

1、在线旅游产业简介:涉及领域广,参与企业多

在线旅游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型旅游商业模式,是指旅游消费者通过网络向旅游服务提供商预订旅游产品或服务,并通过网上支付或线下付费获得旅游资源的一种商业模式。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与旅游相关的产品或服务,而将旅游资源整合制作成产品在互联网上进行销售的在线旅游平台则是在线旅游产业的核心。

在线旅游产业链涉及众多领域,参与企业数量众多,且所处行业十分广泛。在线旅游产业链的上游是旅游资源的供应商,包括交通、住宿、旅游项目、服务支持等资源,涉及航空、高铁、客运、酒店、景气、租车公司、娱乐设施、保险签证等诸多企业。

在线旅游产业链的中游是旅游产品整合及分销的线上线下平台,按照模式可以分为线下分销和线上产品整合及分销;线上产品整合及分销模式根据客户群体不同和平台模式不同又可以分为B2B平台、OTA类B2C平台和非OTA类B2C平台。

在线旅游的下游主要是各类营销平台,包括个人原创的UGC平台、社交网络、搜索引擎、视频网站、移动应用等。此外,对在线旅游提供支持服务的产业也可以算作产业链的一部分,例如支付、旅游金融、到达服务、出行信息提供等,贯穿于整个产业链中。

2、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旅游业蓬勃发展、互联网普及率提升推动行业发展

在我国旅游蓬勃发展的当下,加之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我国在线旅游行业不断发展。在线旅游企业积极与旅游资源供给方合作,双方融合程度不断提高,相继推出性价比远远高于传统旅游行业的旅游产品,人们对在线旅游的认可程度逐渐提高,营销平台的不断发展壮大。2023年我国在线旅游用户规模(旅游预订)达到41001万人,2023年在线旅游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

2)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行业

2023年突如其来的受疫情使得国内旅游业被迫按下暂停键,在线旅游行业受到冲击,在线旅游月活用户规模在2023年2月跌至最低点,为0.6亿人;2023年全年在线旅游用户规模(旅游预订)降至34244万人,使用率为52.4%;2023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将首次出现负增长,市场交易规模约为7950亿元,同比下降26.84%。

3)目前在线旅游行业已经逐渐复苏,预计2023年有较大幅度反弹

不过,伴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家政府陆续积极出台旅游业相应支援措施,如各地方政府、文旅行业发放旅消费券、2023年7月下旬国家将景区接待游客量上调至承载量的75%等。

同时,在线旅游平台也积极自救推出“超值套餐”活动,如携程推出“2023旅游复兴V计划”,启动10亿复苏基金、美团启动“一千零一夜”旅行直播、飞猪推出“随心飞”产品,我国在线旅游行业目前已经逐渐复苏,而这一迹象最早体现在2023年下半年。

2023年6月以来,我国在线旅游月活用户规模逐渐恢复以往水平,2023年12月我国在线旅游月活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32亿人。与此同时,在线旅游新增用户规模也重返稳定增长时期。

2023年8月以来,新增用户规模均在1300万人以上。用户留存率也保持在较高水平,30日留存率在58%左右。预计2023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会有较大幅度地反弹。

注:1)在线旅游月活用户规模统计仅对APP启动时长或页面停留时长>10秒的有效活跃用户数据进行统计。

2)新增用户规模统计结果不包括新机预装在线旅游APP数据。

3、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几大平台均有互联网巨头靠山

目前,我国在线旅游主要参与者有携程旅行、美团、去哪儿、同程旅游四大平台,这四大平台背后均各自背靠我国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携程旅行背靠百度;同程旅行和美团背靠腾讯,不过携程旅行持有同程旅行旗下同程艺龙26.14%的股份;飞猪背靠阿里巴巴。

我国最早进入在线旅游产业是携程旅游网,1999年成立,至今已有20年之久,携程旅行也凭借先发优势,不断在在线旅游市场中布局,业务覆盖酒店预订、机票预订、旅游度假、商旅管理等领域。2023年10月通过换股的方式收购去哪儿网,加上背后有百度股东的流量入口和资源优势,在线旅游领域变为携程系一家独大。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携程旅行市占率达到40.7%,去哪儿旅行市占率为17.5%,合计携程系市占率达到58.2%。

4、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市场需求下沉,三线及以下城市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在线旅游行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一二线城市在线旅游渗透率逐渐进入稳态,其用户增长也逐渐趋缓,而三线及以下城市处于渗透率提升、用户增长的高成长阶段,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规模占比由2023年的35.9%上升至2023年的46.1%。

2023年三线及以下城市需求下滑主要是受到疫情影响,但是低线城市需求崛起趋势不变。未来,三线及以下城市或将成为在线旅游增长的主要区域,发展潜力巨大。

2)市场往年轻化、下沉式、本地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在线旅游需求向低线城市转移之外,未来在线旅游产业也将呈现年轻化、下沉式、本地化和多样化的特征。

年轻客群正在成长,未来将是在线旅游市场的消费主力。目前30-45岁是我国最核心的高支柱型消费群体,当前消费能力最强;25-30岁是我国最好的高潜型消费群体,美团深耕的是这类群体,消费能力尚未到顶。

随着代际更替,大约3-5年后,二三十岁的年轻客群将成长为在线旅游市场的消费主力,而随着消费结构的逐渐变化,旅游市场结构也将逐渐向低龄化转变,在线旅游市场也将呈现低龄化的特点。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2月,Y世代是在线旅游的消费主力军,占比达到37.8%。X世代用户在线旅游占比排名第二,为28.7%。95后旅游消费能力快速释放,约四分之一在线旅游需求来自Z世代用户。

随着年轻情侣相聚需求及本地用户周边游需求持续增加,在线酒店预订从过去的异地预订为主向本异地场景并举转移,主流在线旅游平台也纷纷布局本地化在线旅游,主打本地生活服务的美团在本地酒店预订市场占据优势,易于实现“酒店+餐饮”等的配套服务。携程早在2023年就上线了“玩转当地”频道,未来也将持续发展本地化战略。

随着消费者的住宿需求更加多样化,共享住宿逐渐流行,民宿为在线旅游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房源,而且民宿对在线旅游的依赖度更高。相较于酒店的统一场景,消费者也乐于在旅程中体验多样化的住宿场景,多样化也将逐渐成为在线住宿的主要模式。

3)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两万亿元

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行业标准的制定,高质量、高服务、高效率的在线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的主要模式。未来,在线旅游或将逐渐代替传统旅游,在旅游产业中市场份额越来越高,预计2026年我国在线旅游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两万亿元。

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旅游用户分析报告

2023年中国“十一”国内游人次及收入分析

受疫情的影响,今年“国庆黄金周”的出国旅游量将大幅减少,国内旅游消费势头旺盛。数据显示,国庆节假期国内旅游总数为7.82亿人,创造了近6500亿元的旅游收入。根据中国文化与旅游部的测算,2023年,中国“十一”国内游人次为6.37亿人,国内旅游收入为4665.6亿元,两者皆已达到去年同期的七八成水平。国内热门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市场迎来增长机遇。

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历程分析

2023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数据分析

乡村旅游接待量将稳步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1-8月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减少60.9%至12.07亿人。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按下了“暂停键”。5月份以来,各地有序重启乡村休闲旅游市场,目前不少地方乡村旅游基本恢复,但全面恢复还面临一些困难。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城乡居民被抑制的需求将持续释放,山清水秀、生态优美的乡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吸引力。

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社会需求:旅游消费

2023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00元,同比增长8.9%。2023年,中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持续攀升。城镇居民旅游消费达4.75万亿元,乡村居民旅游消费为0.97万亿元,旅游成为中国人民的必需品。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全域旅游意识的提升,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较广阔。乡村旅游是应对全面小康社会大众旅游规模化需求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战略。

市场数据分析(节选):

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消费者旅游频率分析

乡村旅游已成旅游市场的“热点”,成为中国居民的主要旅游方式。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旅游用户最近一年或半年到城郊或省内乡村旅游的比例达七成,五成以上旅游用户一年多次到乡村旅游,18.12%的旅游用户1月多次到乡村旅游。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近些年,城郊或乡村成为都市人远离“城市喧嚣,放松身心”的选择,乡村旅游随之兴盛起来。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游客越来越倾向于慢节奏、短周期、近距离的出游方式,对安全、健康、舒适等旅游体验也更加看重。

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消费者资讯获悉途径

短视频、直播等社交媒体成为乡村旅游宣传的重要窗口。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社交媒体中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vlog打卡、微博大V推荐以及朋友圈旅游消息转发等渠道旅游用户获取乡村旅游资讯的又一重要渠道,占比为55.56%。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短视频、直播迎来风口期,各乡村旅游景点可借用平台流量优势进行营销。

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消费者选择产品类别分析

乡村旅游业态逐渐多样化,从农家乐向休闲观光型、健康养生型转变。

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乡村旅游产品的选择上,农家乐、蔬果采摘等形式的乡村体验型产品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占比为45.61%。生态风光型旅游产品、健康养生型旅游产品逐渐受到游客青睐,两者攀升至二、三名,占比分别为39.77%和30.99%。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近些年,中国乡村旅游进入新时代,个性化休闲时代到来。产品乡村旅游已超越农家乐形式,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乡村旅游产品进入创意化、精致化发展新阶段。

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消费者对市场评价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还需“软、硬件设施”两手抓。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原始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农货产品、土特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颇受消费者好评,然而,一些地区的硬件设施缺乏,配套服务跟不上,影响了游客的体验。随着各省市政府对乡村进行改造,乡村建设等物质层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乡村旅游的安全卫生问题、服务水平等软性层面还存在不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要想真正产生变化、达成实效,需要坚持“软、硬件设施”两手抓,提高乡村旅游市场的服务水平。

典型案例分析(节选):

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典型省份分布

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广东阳江(一)

阳江市阳西县建县于1988年,隶属广东省阳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全县总面积1455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26.6千米。阳西县“中国塑料吹膜级色母粒生产基地”、“国家级近江牡蛎吊养标准化示范区”、“广东省山歌之乡”。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净业寺、万佛塔、塘口古堡群、忠勇祠、大洲村古村落等。

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广东阳江(二)

2023年端午期间(6月25日至6月27日),阳西县共接待游客10.01万人次,同比下降34.8%;旅游总收入6265万元,同比下降36.2%。

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广东阳江(三)

据数据显示,2023年阳西县旅游项目效益明显,碧海蓝天旅游度假村分红20.664万元,西荔王农业生态园项目分红58.88万元,分红受益村委会达14个,受益贫困户超300户,1000余人。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旅游产业扶贫形式主要是通过与阳西县乡村旅游精品成熟项目合作,以扶贫专项资金入股分红的形式扶持旅游项目,结合地方实际,成效明显,可持续推动当地经济。

行业趋势分析(节选):

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挑战:产品同质化

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一)

在繁忙、快节奏的都市人群需要在工作之余休闲,体验生活。在消费升级带动下的城市微旅游市场迅速崛起以及政府政策导向乡村旅游成为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的重点等因素的驱动下,未来,城市近郊、省内乡村游将成为中国国民旅游的常态。

当下的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游客感觉缺乏新意而难以保持故地重游的热情,为此,各地需要深挖当地民俗的文化内涵,将自身文化特色作为乡村旅游主打点,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旅游产品。特色乡村旅游成型,乡愁文化旅游、精致民宿文化旅游以及红色旅游等乡村特色旅游将成为发展趋势。

本文数据及图片内容节选自艾媒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旅游用户分析报告,查看高清完整报告及

2023年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体育旅游市场正在以30%—40%的速度快速增长,远远高于全球体育旅游市场的平均增速。基于新经济、新基建、新客群和新需求,中国的体育旅游将以创新突破来实现多元发展。

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体育旅游对于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023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基于新经济、新基建、新客群和新需求,中国的体育旅游将以创新突破来实现多元发展。

1.2023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年

2023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体育旅游的全面发展将是改革开放、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方式。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体育旅游产业的年均增速在15%左右,是旅游产业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中国体育旅游市场正在以30%—40%的速度快速增长,远远高于全球体育旅游市场的平均增速。

2.2023年是“十四五”的起始之年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积极应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化的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中国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旅游业的发展也在由外延式数量型增长向内涵化质量型增长转变,体育和旅游融合发展将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3.2023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效应的呈现之年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3年全球经济萎缩。国家统计局于2023年2月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GDP同比增长2.3%,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未来一段时间,世界政治格局将更加复杂多变,诸多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将发生改变,在旅游方面,国内旅游成为主要市场,城市周边及近程的休闲游、度假游将持续火爆。体育旅游将以参与性、体验性、经常性等特色在变革中脱颖而出。

1.对健康的重视将助力体育旅游快速发展

2023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列为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提出“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等要求。全球健康研究所GlobalWellnessInstitute的数据显示,近5年全球健康旅游增长率为9.9%。预计到2023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919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5%,潜在的市场规模达万亿级。2023年原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数达到旅游总人数的5%,中医药健康旅游收入达到5000亿元。

2.赛事观赛游增长速度将适当放缓

2023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体育赛事大规模取消或者暂停。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体育赛事和活动将有序恢复,但大规模的跨区域人口流动仍将受到一定的限制,国际和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预见,2023年体育赛事活动在规模上将呈现小型化和区域化的特点,减少人口的跨区域流动;在发展方式上将呈现专业化和网络化的特点,依靠技术手段,跨时空跨区域同步竞赛;从观赛游的特点来看,由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人们对这类需要近距离与陌生人接触的环境会有所顾忌,所以观赛游的增长速度会适当放缓。

3.突出参与性和娱乐性的户外运动游将蓬勃发展

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即便是传统的跑步,场景也在不断延伸:公益跑、马拉松、街头夜跑、垂直跑等多场景的出现,丰富了传统户外运动方式,给人们带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202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不断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2023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35.05万个,从业人员516.14万人。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单位66775个,减少60个;从业人员69.49万人,增加2.43万人。

2023年,全国艺术院团继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树立精品意识,攀登艺术高峰。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以提高文艺作品质量为生命线,涌现出豫剧重渡沟、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话剧人间烟火、儿童剧火光中的繁星、歌剧道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草原英雄小姐妹、芭蕾诗沂蒙三章、交响音乐会钱塘江交响、民族音乐会畅想京津冀等一批优秀作品。根据对全国400家重点统计艺术院团统计,2023年共创排艺术作品816部,其中新创523部,复排228部,移植改编65部。

在上海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艺术节坚持以“逐梦新时代——向国庆献礼,向人民汇报”为主题,51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演出102场;话剧谷文昌等10部作品获得第十六届文华大奖,曹舒慈等10位演员获得文华表演奖。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共计展出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近1200件,充分实现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办节宗旨和“十万观众在剧场、百万观众在现场、千万观众在线上”的办节目标。

隆重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中华儿女,晚会以“奋斗”主线贯穿始终,以多种艺术形式综合、立体、全面地呈现了党领导亿万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主题。举办“伟大历程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精心组织202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暨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第五届中国西部交响音乐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等展览展演活动。继续开展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组织专家指导入选的25部名录剧目,对其中10部重点扶持剧目进行跟踪指导考核验收。实施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创作原创剧目专家支持项目、戏曲振兴工程和剧本扶持工程,充分运用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组织编写中国戏曲剧种全集。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开展“时代交响——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和“当代少儿歌曲创作推广活动”,积极开展主题歌曲创作工作。组织实施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推出入选作品134件,推出了一批聚焦现实题材的重头画作和一批中青年画家。提高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管理水平,2023年度立项一般资助项目1097项、滚动资助项目20项,资助资金总额达7.84亿元,有效发挥了推动优秀作品创作和优秀人才成长的孵化器作用。

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795个,比上年末增加672个,从业人员41.2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2万人。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的艺术表演团体2051个,占11.5%,从业人员11.33万人,占27.5%。

全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296.80万场,比上年降低5.0%,其中赴农村演出171.27万场,赴农村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57.7%;国内观众12.30亿人次,比上年增加4.6%,其中农村观众7.68亿人次;演出收入127.77亿元,降低16.1%。

全年全国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共组织政府采购公益演出15.73万场,观众1.20亿人次,分别比上年降低2.7%和6.3%。利用流动舞台车演出11.26万场次,观众0.89亿人次,分别比上年降低4.6%和6.3%。

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2716个,比上年末增加238个。观众座席数181.87万个,比上年降低5.3%。全年共举行艺术演出24.54万场次,增长37.2%;艺术演出观众人次67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8%;艺术演出收入55.92亿元,比上年增长49.4%。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场馆1202个,比上年减少34个。全年共举行艺术演出6.19万场次,比上年增长2.8%;艺术演出观众人次25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3%。

年末全国有美术馆559个,比上年末增加31个,从业人员5016人,增加272人。全年共举办展览7268次,比上年增长3.5%,参观人次41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2%。

2023年,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切实推动落实各项公共服务领域重点改革任务,2325个县市、区出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494747个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649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1711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推进戏曲进乡村,全年为国家级贫困县的12984个乡镇配送8万场戏曲演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国家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中心,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第四批创建示范区暗访工作。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第十八届群星奖评奖、第二十届中国老年合唱节、“我和我的祖国”—文化新生活全国广场舞展演、2023年全国乡村春晚百县万村网络联动等活动,全面展示新时代群众文艺繁荣发展的最新成果。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启动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和城市旅游服务中心规范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全年共建设旅游厕所2.23万座,完善全国旅游厕所管理系统,上线旅游厕所电子地图。

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96个,比上年末增加20个。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57796人,比上年末增加19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6966人,占12.1%;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18540人,占32.1%。

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1699.67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6.5%;图书总藏量111781万册,比上年末增长7.3%;电子图书86557万册,增长7.0%;阅览室座席数119.07万个,比上年末增长6.6%;计算机22.58万台,其中供读者使用的电子阅览终端14.57万台,均与上年基本持平。

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21.4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7.0平方米;全国人均图书藏量0.79册,比上年末增加0.05册;全年全国人均购书费1.68元,比上年末减少0.09元。

全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发放借书证8627万个,比上年增长18.8%;总流通人次90135万,增长9.9%。书刊文献外借册次61373万,比上年增长5.8%;外借人次26609万,比上年增长3.1%。全年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195732次,比上年增长9.3%;参加人次11786万,比上年增长10.7%。

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073个,比上年末减少391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3530个,比上年末减少328个。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190068人,比上年末增加443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6675人,占3.5%;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17503人,占9.2%。

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4518.18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5.5%;业务用房面积3295.21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4.7%。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322.72平方米,比上年末提高15.77平方米。

全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45.11万场次,比上年增长11.7%;服务人次78716万,比上年增长11.6%。

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8094个,演出17.65万场,观众7564万人次。由文化馆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44.18万个,馆办老年大学769个。

四、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

2023年,进一步强化担当作为,注重源头把关,支持引导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改进服务、转变形象,进一步提升市场监管水平。起草制定关于加强重点营业性演出活动监管的通知游戏游艺设备管理办法网络音乐内容自审规范旅游产品和服务内容管理指导规范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为提升质量、规范管理提供政策保障。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严格旅行社资质管理,取消112家旅行社出境游业务资质或旅行社业务资质。开展星级饭店专项整治,完成对30个省份93家五星级饭店的暗访检查。启动首批星级旅游民宿评定工作,对24个省份52家民宿进行现场检查。依法调整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审批范围,清理僵尸企业并注销许可证1228家。举办第四届全国导游大赛,召开全国导游工作座谈会,启动导游专业素养研培计划。建立歌舞娱乐场所曲库提供商内容自审机制,加强卡拉OK音乐源头治理。制定全国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工作流程,公布首批全国旅游市场黑名单。开展“文明旅游为中国加分”“文明旅游视频挑战赛”等活动,陆续推出70位知名文艺工作者微博视频,号召大家文明出行。

年末,全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共计22.02万家,较上年末减少1.91万家;从业人员164.59万人;营业收入8467.90亿元,营业利润1046.58亿元。其中,娱乐场所67367个,从业人员54.25万人,营业收入535.50亿元,营业利润71.55亿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16809个,从业人员31.19万人,营业收入243.85亿元,营业利润41.28亿元;演出市场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共有机构数22944个,从业人员49.94万人,营业收入1551.87亿元,营业利润134.80亿元;艺术品经营机构6036个,从业人员2.44万人,营业收入89.30亿元,营业利润20.30亿元;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7002家,从业人员26.78万人,营业收入6035.15亿元,营业利润776.20亿元。

年末全国旅行社38943个,比上年末增加2940个。全年入境旅游接待1829.62万人次,国内旅游接待18472.66万人次,出境旅游组织6288.06万人次。2023年度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6621.76亿元,营业利润30.06亿元。2023年全国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41.06万人。

年末全国星级饭店10130家,平均房价378.55元/间夜,同比增长6.3%;平均出租率56.7%,同比下降1.3%;每间可供出租客房收入214.65元/间夜,同比增长4.9%;每间客房平摊营业收入40424.51元/间,同比增长5.4%。

2023年,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持续加强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等各类市场综合执法。以整合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全国各省区、市均已印发改革实施意见。198个市州、盟,1158个县市、区完成整合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与旅游市场执法队伍、整合市区两级执法队伍、落实“局队合一”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全年开展各类培训10类20余期,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指导各地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全年通过该平台进行举报登记13802件,办结10758件;累计发起日常检查1994571件,出动检查5367862人次;建议立案28330件,办结案件累计39219件。开展重大案件评选,评选80余件2023-2023年度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大案件。

全面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建立常态化“体检式”暗访评估机制,基本实现全国全覆盖。排查主要营业性演出票务平台、网络文化经营单位,部署查处违规从事演出票务经营活动、经营含有禁止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案件。整治旅游市场突出问题,集中对黑龙江、吉林、广西等重点地区边境旅游市场进行专项整治。部署开展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120余万人次,检查经营单位52万余家,立案调查8300余件,责令停业整顿715家,吊销许可证113家。

五、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2023年,制定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实施方案,协调推进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美术馆藏品、地方戏曲剧种、传统器乐乐种的全国普查。印发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技术规程,开展旅游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制定、组织编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协同推进资源开发和市场开发,举办“心灵四季·美丽中国”夏季、冬季旅游推广活动。举办第十四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印发实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公布首批71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5A级旅游景区新增22家。加强旅游景区动态管理,开展旅游景区整改提质专项行动,全年复核景区总数超过5000家,对7家5A级旅游景区、1186家4A级及以下等级景区做出处理。新认定4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形成以3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引领、453家省级旅游度假区为基础的度假旅游发展格局。印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开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质升级工作,对首批17家国家旅游度假区进行复核并限期整改。

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工作,举办第二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建设行动。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开展系列活动,策划推出10大类、100条体现时代精神的学习体验精品旅游线路,启动了红色基因代代传系列红色故事短视频拍摄,指导开展了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服务规范行业标准进行修订,开展红色旅游优秀讲解词出版活动,启动罗霄山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四渡赤水红色旅游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深化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首批32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健全乡村旅游金融支撑体系,会同中国农业银行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的通知,未来5年将提供1000亿元意向性信用额度,用于支持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与推广。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力量,举办12期培训班,培训村干部和乡村旅游带头人1700余次。

深入推进旅游扶贫工作,推出“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品牌,开通“三区三州”旅游扶贫专列,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文化旅游提升工程积极支持“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年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有关项目329个,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2.65亿元。

2023年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稳步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基础更加牢固。全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入境旅游人数1453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出境旅游人数1546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3%;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1%。

年末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2402个,全年接待总人数64.7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7.5%,实现旅游收入5065.72亿元,增长7.6%。

2023年,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入融合,总结推广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经验模式,牵头起草并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推动“数字化艺术品图像显示系统的应用场景、框架和元数据”标准经国际电信联盟批准成为国际标准。实施文化和旅游创客行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扶持计划和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服务能力提升计划。举办数字文旅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及VR文旅、品牌授权等专项活动。实施高质量产业人才培养扶持项目,培训3500余名各类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在北京市东城区和浙江省宁波市创建设立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举办常态化、品牌化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专项债券对接交流活动及精品项目交流对接活动。开展“一带一路”文旅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征集与扶持活动,遴选45个重点项目并给予宣传推介、人员培训等多项扶持。举办第4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论坛、第12届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为中外文化企业交流合作搭建高水平平台。组织300余家文化企业以“中国展区”形式集中亮相8个海外国际重点展会,帮助企业打通国际渠道。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24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7.0%,持续保持较快增长。

2023年,实施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全年共有19个研究和培育项目进入储备库并委托实施。发布文化行业标准11项,旅游行业标准9项,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国家标准立项12项,遴选“文化和旅游装备提升优秀案例”29项。组织优秀科普作品、微视频和讲解大赛推荐工作,其中故宫光影——御花园入选2023年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通过“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课题指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招标选题”“文化和旅游研究项目选题”等发挥对相关领域研究的引领作用,全年共受理各类项目申报近4000项,资助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27项、年度项目214项、后期资助项目57项。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信息新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创新应用,组织开展15个信息化发展专项研究项目。持续推动文化艺术和旅游领域新型智库培育,共资助“文化和旅游智库项目”27个,设立9家企业联系点。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文化和旅游专项赛项,其中包括高职声乐、导游,中职戏曲、酒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刺绣、雕刻、陶艺等7个国家级赛项,完成第12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举办全国艺术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校本剧节目创作巡演活动。制定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评估标准试行,全面启用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系统,推进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信息公开。

2023年,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各地文物行政执法责任、职责分工和协同机制。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效能,推动国务院核定公布第八批7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总数达到55项,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公布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建立长城保护传承利用长效工作机制。继续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印发藏文古籍保护工作方案。启动西藏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工程。开展全国文物建筑和博物馆消防安全大检查及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公布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印发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编制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总体规划,开展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和闽西、金寨、阿坝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开放延安鲁艺旧址。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及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全国共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

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文物机构10562个,比上年末减少402个。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518个,占33.3%;博物馆5132个,占48.6%。年末全国文物机构从业人员16.2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2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0123人,占6.2%,中级职称21176人,占13.0%。

年末全国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5130.19万件,比上年末增加166.57万件/套,增长3.4%。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3955.38万件/套,占文物藏品总量的78.0%。

2023年全国各类文物机构共举办陈列展览30728个,比上年增加2809个。其中,基本陈列15038个,比上年增加1362个;临时展览15690个,比上年增加1447个。接待观众1342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其中未成年人31654万人次,增长6.7%,占参观总人数的23.6%。博物馆接待观1147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9%,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总数的85.5%。

2023年,加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力度,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2023—2025、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非遗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启动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对3135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进行评估检查和动态调整。加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支持5个省试点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工作,探索建立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制度,推动传承人提高使命与担当意识、履行保护传承义务。实施非遗记录工程,对172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记录。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各地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50余期,培训10.06万人次。继续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新设立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助力当地传统工艺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站累计达到15个。支持10个“非遗+扶贫”重点地区推进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56家,举办各类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培训840余次,培训学员1.9万人。统筹开展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全国共举办大中型活动3200余场,有效普及非遗知识,推动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截至2023年末,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2项。进一步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全年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01亿元,支持建设了2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有效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2453个,从业人员17032人。全年全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举办演出71903场,比上年增长9.7%;举办民俗活动16987次,比上年增长0.8%;举办展览19584场,比上年增长3.6%。

八、文化和旅游对外及对港澳台交流

2023年,以文化和旅游双边交流机制及中俄、中南非、中印、中日、中欧、中英、中法、中德等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为抓手,深化推动与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文化和旅游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中文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成功连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执委会成员2023—2023年。在金砖合作机制、G20机制、上合组织等多边合作机制框架下开展广泛合作。

不断加强品牌培育,2023年“欢乐春节”在133个国家和地区的396座城市开展近1500场活动,活动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互动性和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持续加强“美丽中国”旅游形象海外推广,组织参加各类国际旅游展,成功举办“葡萄牙中国文化节”“中老挝旅游年”“中柬埔寨文化旅游年”“中国—太平洋岛国旅游年”“中国—新西兰旅游年”“中赞比亚文化年”“中国—克罗地亚文化和旅游年”“俄罗斯文化节”“2023越南文化日”“跨越太平洋—中国艺术节”“中葡文化节”等形式丰富的文化交流和旅游推介活动。

加强海外阵地建设,完成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展览补充方案,与芬兰签署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协定,在马来西亚、罗马尼亚、卢森堡新设3家中国文化中心。截至年末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数量达到40家,驻外旅游办事处20家。指导驻外机构联动举办“中国旅游文化周”等品牌活动,组织各类活动379场次,参与公众累计194万余人次,中外媒体报道1100余篇,有效覆盖超过5000万人次。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建设,共有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的475家国内外文化艺术机构加入。举办第4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9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推进“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推动海外中华古籍数字化回归和重点古籍保护工作。遴选扶持45个“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在俄罗斯、越南等10多个国家陆续实施。

深入开展对港澳台文化和旅游工作,开展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系列交流活动。研究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出台文化和旅游领域落实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措施。实施“支持港澳文化内地及海外交流计划”“港澳青少年知行计划”和“华夏文明·薪火相传”计划。组织参加香港国际授权展、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海峡两岸台北夏季旅游展等展会。举办“海峡两岸书院创新与融合论坛”,成立“海峡两岸书院联盟”。持续开展“根与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2023艺海流金诗画浙江——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界交流活动”“守望精神家园——第6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活动,不断做深做实对港澳台文化品牌。

全年经文化系统审批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2292起,46060人次参加;对港澳文化交流项目326项,7290人次参加;对台文化交流项目197项,6457人次参加。

2023年,中央财政通过继续实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发展基金等项目,共补助各地文化和旅游建设资金101.00亿元,比上年22.5%。

全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1065.02亿元,比上年增加136.7亿元,增长14.7%;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76.07元,比上年增加9.54元,增14.3%。

文化和旅游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45%,比重比上年增长0.03个百分点。

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中,县以上516.91亿元,占48.5%,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文化和旅游事业费548.11亿元,占51.5%,比重比上年降低了2.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478.15亿元,占44.9%,比重提高了0.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265.31亿元,占24.9%,比重降低了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277.97亿元,占26.1%,比重降低了0.1个百分点。

全年全国文物事业费415.40亿元,比上年增加36.61亿元,增长9.7%;文物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18%,比重比上年增长0.01个百分点。

据财政部统计,2023年全国财政支出中,文化旅游体育传媒经费4033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3%,占财政支出的1.69%,比重比上年增长0.10个百分点。

2023年上半年中国旅游市场分析报告

受疫情持续影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点散发,2023年上半年旅游市场数据整体欠佳。文旅部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达到14.55亿,同比下降22.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7万亿元,同比下降28.2%。

节假日出行情况来看:元旦、春节假期,国内旅游人数分别为0.52亿人次、2.51亿人次,同比分别下降5.3%、2.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分别为255.09亿元、2891.9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6%、3.9%。清明假期三天,国内旅游出游7541.9万人次,同比下降26.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87.8亿元,同比下降30.9%。“五一”小长假期间,国内旅游出游1.6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6.8亿元。本文整理了包括星级酒店、旅行社、各省市及主要节假日等旅游市场数据,以期分析总结上半年全国旅游市场全貌。 2023H1旅游数据

文旅部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14.55亿,同比下降22.2%。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次10.91亿,同比下降16.6%;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次3.64亿,同比下降35.4%。分季度来看,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次8.30亿,同比下降19.0%;二季度国内旅游人次6.25亿,同比下降26.2%。

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1.17万亿元,同比下降28.2%。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0.94万亿元,同比下降26.7%;农村居民旅游消费0.23万亿元,同比下降33.8%。

根据对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形势的科学研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助力文旅复苏与经济发展。6月,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出六个方面33项措施,其中涉及旅游企业的内容包括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政府性融资担保、阶段性缓缴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稳岗支持、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普惠小微贷款等,以确保针对旅游企业的纾困政策和帮扶措施能够快速落地,并充分考虑旅游行业的特殊性质和旅游企业的实际困难。

2023年上半年,全国旅行社国内旅游组织1370.77万人次、2745.73万人天;接待1500.71万人次、2581.03万人天。截止6月30日,全国旅行社总数达到43225家,统计调查数据审核完成率87.40%,其中26个地区数据审核完成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悉,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湖南、贵州、宁夏、辽宁、兵团的审核完成率达到100%。

在国外疫情蔓延、出境游停滞,国内疫情散点爆发、跨省游熔断的大背景下,旅行社景气指数持续低迷。为完成业绩的逆势走强,各大旅行社顺势变革、守正创新,进行产品更新迭代,叠加散客化需求,持续扩大业务板块,提高企业的御风险能力。 

2023年上半年,全国星级酒店平均房价299.33元,平均出租率34.42%;平均房价同比下降10.5%,平均出租率同比下降17.95%。

酒旅业作为受疫情影响最直接的行业之一,不同的防疫政策给酒店经营者和企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及压力仍在持续。同时,各酒店集团也用积极谨慎的态度在探索创新和更灵活稳健的业务模式,占取新的赛道,进行产品、服务迭代以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从局部市场来看,成渝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较为活跃,热度有所恢复,西部地区高热度城市的溢出效应更为突出。上半年,国内各大地理区域均受到疫情影响, 但独具特色的西南地区旅游热度不减。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流入游客量与2023年同期相比,恢复率为24.8%,其中四川、云南、内蒙古、新疆等省的部分城市恢复率超过50%。

2023年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在跨区域商务活动几近停摆的情况下,酒店餐饮收入水涨船高,上半年全国星级酒店餐饮收入比重高达41.55%。2023年上半年,星级酒店餐饮营收前十的省份为: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四川、河北、安徽、北京、湖南。

随着消费者需求结构的转变以及疫情带来的客观现实冲击,星级酒店纷纷进行疫情下的积极探索,推出各种特色产品。“就地过年”的倡导下,让半成品年夜饭线上线下都呈现了预订热;4月,万达酒店开启米其林星厨巡展活动,呈现了酒店给予的味觉与视觉的双重感官盛宴。随着社会餐饮的精细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逐步加快,住客在酒店进行餐饮消费的必要性被削弱,星级酒店的餐饮经营能力亟待提升。

1.元旦、春节出游态势平稳,本地游、短途游成为主流,冰雪旅游产品受到市场追捧

元旦作为2023年第一个小长假平稳开局,各地齐发力,成绩不俗。江苏、广东、河南均接待了逾千万人次游客。江苏、上海、广东、辽宁、广西、贵州、河南等7个省份旅游收入则超国40亿元,其中江苏、上海两地旅游收入突破百亿大关。

在出游特点方面,今年元旦、春节假期,全国旅游市场仍以短途游、城市周边游为主流。携程数据显示,元旦假期省内游订单占比近六成;驴妈妈数据显示,元旦假期本地、省内游和周边游订单达到八成。春节作为人口流动性最大的节假日,在“就地过年”的倡议下,出游半径略有收缩,周边游、省内游成为主旋律。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春季期间各省接待的游客中,省内游客占比78.3%,其中省内外市游客占比26.1%。游客平均出游半径131.8公里,较去年春节同期减少1.5%;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8.3公里,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9.2%。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盛大举办,冰雪游产品开始持续升温。同程旅行大数据显示,元旦期间冰雪旅游相关的酒店、景区均有大幅增长。其中,滑雪场周边酒店预订量环比增长140%,滑雪场门票预订量环比增长110%,冰雪世界类景区门票预订量环比增长220%。

2.清明省内游客接待量创新高,西部旅游市场反弹恢复状态良好

在疫情常态化、多点散发形势影响下,本地周边游占比增幅明显,成为今年清明小长假的主流旅行方式。智游宝数据显示,清明期间,近77%的游客选择省内游,跨省游预约人次同比下降超过八成。游客跨省长途游、跨市旅游的意愿骤减,而本地游、城市周边游火热。各地接待游客中省内游客占比94.9%,创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新高。同程旅行大数据显示,2023年清明小长假本地酒店订单占比67%,用车订单本地出行占比高达91.3%。

由于受本轮疫情影响较小,西部旅游市场成为2023年清明出行的一大亮点,西部旅游恢复领先东部20%。携程网数据平台显示,今年清明国内排名前十的旅游热门城市为:北京、广州、杭州、重庆、深圳、武汉、西安、长沙、三亚、南京。西安作为热门旅游城市在清明前夕稳定疫情,压抑的出游热情全面释放,为旅游市场的复苏提供契机。

3.五一小长假出行热度较之同期有所下降,“本地游”趋势延续

受疫情管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五一小长假出行热情未得到完全释放,数据疲软,“本地游”趋势延续。据文旅部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6亿人次,同比减少30.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6.8亿元,同比减少42.9%。长三角及京津翼地区受疫情影响明显,核心景区客流承压明显。

本地游延续前期热度,成为五一文旅市场主导。携程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本地游订单占比达40%,较2023年、2023年同期均高出逾10个百分点;乡村游的酒店订单量相较清明假期增长84%。城市周边的非遗、博物馆等文化旅游则受到亲子客群和年轻游客的欢迎。

4.端午利好消息频传,游客出游热情得到修复

作为上半年最后一个小长假,端午数据给上半年压抑的文旅市场松了一口气。经文旅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端午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7961.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58.2亿元。

端午节前,各地利好政策频传,助力文旅市场复苏。文旅部印发通知,对跨省旅游“熔断”机制进行调整,将跨省团队旅游“熔断”区域进一步精准到县区域;信部发布取消行程码“*”标记;上海疫情得到全面控制……大连、天津、哈尔滨、长沙等低风险地区中远程旅游产品搜索及预订量增长明显,民俗主题游热度持续处于高位,亲子、露营等产品受到市场青睐,游客出游意愿得到显现。旅游企业顺势而为,优化产品服务,针对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用数字技术赋能产品和服务创新,带来文化和旅游新体验,为马上到来的暑期市场进行预热。

2023年作为饱受疫情冲击的第三年,疫情间歇式影响从未间断,跨省熔断机制加重出行顾虑,尤其是上半年受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的影响,旅游市场的表现不佳。2月中旬开始,国内多地暴发疫情,打乱旅游市场复苏节奏,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等核心数据骤降。据文旅部公布的上半年各节假日出游情况来看,无论是出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均同比下跌,仅元旦实现了双增长。

进入2023年下半年,国家卫健委进一步放宽了入境隔离政策、通信行程卡取消「星标」、跨省熔断机制的调整精确到县、暑期的来临等国内旅游业复苏的利好消息接踵而至,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出游信心,端午节假期旅游探底回升。随着中秋国庆等节假日的加持,下半年旅游市场恢复势头明显。

世界旅游联盟联合浩华管理顾问公司发布的中国国内旅游市场景气报告显示,从业者对下半年国内市场秉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综合景气指数相比去年同期呈明显上升态势。夜游经济、冰雪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亲子研学等各新兴业态的崛起给下半年的旅游业复苏提供了重要依据。

暑期新疆热度持续攀升,让从业者对西北旅游经济发展的预期乐观。作为受疫情影响最直接的旅游业,行业景气一度低迷。但是长期来看,疫情的冲击倒逼旅游业产品升级,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持续转型,在困境中萌生新的增长动能,下半年旅游业有望在稳健中平稳复苏。

2023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预计2025年旅游人数或将突破100亿人次

2023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23年初,突发变故,疫情来袭,人们出行减少,春节期间旅游行业大受打击。不少人预测疫情过后,由于居家太久,人们的旅游需求得到释放,将会出现报复性旅行消费,从而带动旅游行业复苏发展,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子么?就让前瞻产业研究院带你一览2023年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可能的趋势吧!

1、疫前中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收入或破七万亿

2023年初疫情爆发之前,根据中国文旅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平稳增长;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首次突破50亿人次,2023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5.97亿,同比增长8.8%。

2010-2023年,我国旅游业总规模也在实现稳步增长,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0年旅游总收入为1.57万亿元,2023年国内旅游总收入为5.97万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5.97亿人次,同比增长8.8%,结合2023年前三季度的旅游人数及2010-2023年旅游收入18.17%的复合增长率,通过模型测算,2023年旅游总收入有望破7万亿元,创历史高峰。

2、城镇居民成旅游消费主力

旅游已融入城镇居民日常生活,而农村居民尚难言旅游大众化。按照文旅部的统计口径,我国旅游市场的主体大致可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其中,城镇居民由于收入水平高,人均出游率和人均旅游消费均大幅高于农村居民。

2012-2023年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出游人数都呈上升态势。2023年城镇居民41.19亿人次,增长12.0%;农村居民14.2亿人次,增长7.3%。

2012-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和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也均呈增长态势。2023年,城镇居民花费4.26万亿元,增长13.1%;农村居民花费0.87万亿元,增长8.8%。

虽然文旅部暂未公布2023年数据,但可以根据2023-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变化情况判断,虽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之比有所下降,但仍居于高位,2023年,城镇居民仍然是旅游消费的主力军。

3、预计2025年中国旅游人次或将突破100亿人次

总体来看,截至2023年,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市场运行情况良好。但2023年初,疫情爆发,疫情期间,人们的出行受到限制,大部分旅游景点关门,本该是旅游小高峰的春节节期却四下无人,对我国的旅游行业造成了一定的打击。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骤减。

当然,旅游市场上还是存在着一些乐观的声音,这些声音认为,由于疫情期间人们久居家中,在疫情结束后的出行需求将会得到释放,或将在暑期以及十一黄金周期间产生报复性旅行消费,从而对2023年全年旅游行业的紧张局势造成一定的缓解。

这样的说法存在一定的道理。但所谓报复性消费,其报复的程度还有待商榷。与疫情期间低迷的旅游市场相比,正常环境下旅游市场的运行均能被视为爆发性增长,且不考虑疫情之前旅游市场本身就处于高速增长的区间,所以无法简单判断这种爆发性的增长是属于常态运行还是报复性增长。

从2003年非典的情况来看,2002年我国旅游人次增长幅度就已经达到了11.99%,按这个增长率计算,2004年的旅游人次将达到11.01亿人次,和2004年我国实际旅游人次相差不到0.1%。如果2002-2004年在不受疫情影响情况下我国旅游人次增速为11.99%这个假设为真,那么2004年我国旅游人数的爆炸式增长就不能被认为是报复性旅游消费。

不过考虑到若按该假设运行,则2005年全国旅游人次的增速便出现了不符合增速变化趋势的下滑,所以可以简单认为2004年的旅游市场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报复性增长,但由于2005年的增速下滑幅度较小,所以就算报复性旅游消费存在,实际2004年的旅游市场受其影响也较为轻微。

若考虑对旅游市场影响较大的报复性消费行为集中在2003年疫情结束至2003年末的时间段,那么从2003年全国旅游人次的表现上可以初步判断这类报复性消费行为对旅游市场的拉升效应要远弱于疫情对旅游市场的冲击。

总的来说,我们不能否认在疫情结束后将出现报复性的旅游消费,疫情结束后旅游消费爆发性的增长也确实有助于旅游市场的复苏,但其对于疫情实际造成损失的挽回是有限的。

由此,前瞻产业研究院初步预测2023年全国旅游人次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随后在2023年迅速攀升回正常水平,预计2023-2025年期间我国旅游市场将会继续迅猛发展,2025年全国旅游人次或将突破100亿人次。

以上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