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澳大利亚是“囚犯”建立的国家
澳大利亚最初对这里进行建设的主要劳力,大部分是囚犯,这些囚犯中的许多人,会被分配各种任务,有的会成为农民,在这里耕种,有的会被安排去牧羊等等。当然,放牧肯定是大多数,毕竟澳大利亚也与“羊背上的国家”之称。还有一些囚犯,会成为建筑工人、文员,甚至是护士等等,维护着澳大利亚渐渐成型的人类城市“正常运转”。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对澳大利亚进行基础建设,并一开始就在澳大利亚进行基层服务的那群人,大多数是当时被送过来的囚犯。
同时,被送到澳大利亚服疫的囚犯,大多数并不是终身服役,一般他们有一个服役期限,短的7年,长的14年的也有,时间到了,他们就自由了。恢复自由身之后,如果他们选择在澳大利亚定居的话,便属于留在澳大利亚的移民了。
恢复自由身的前囚犯们会在这里工作,结婚生子。有的会成为工匠,有的会成为商人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澳大利亚里的居民,大部分人要么之前是囚犯后来为自由身,要么是正在服役的人,要么属于父亲曾经是囚犯,但现在是自由人。直到19世纪中叶,往澳大利亚输送囚犯才被喊停。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要说澳大利亚是“囚犯”建立的国家,也并非空穴来风,毕竟对这片土地进行现代文明建设的最初那批人,大部分是来此地服役的囚犯,而后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也有大部分其实是囚犯后代,比如2007年到2010年担任澳大利亚首相的陆克文,就曾自豪地宣布过自己是囚犯的孩子。
要创造什么,就要突破什么。18世纪,英国人突破未知,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以此开始为后世辉煌的“澳大利亚”打下基础。而来到这里的大多数属“负罪之身”,他们挥洒汗水,从不情愿到情愿,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脚下这片土地。在他们挥洒汗水建起高楼桥梁之余,人类文明再次跨步向前,这里的人们开始突破“囚犯”、“囚犯后人”的身份屏障,撕扯掉无辜后辈因“犯错前辈”而被动贴在身上的“罪人标签”,于是犯人的后代也能登上“首相”的位置,比如陆克文。
被黄土掩埋的过去只是过去,朝前看,才是正向发展的正确姿态。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不是跨越地理位置之距离的壮举,就是冲破人心与人性之黑暗的精神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