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盛号 松盛号

科学网—澳大利亚野火撕碎臭氧层 澳大利亚臭氧层空洞原因是什么

科学网—澳大利亚野火撕碎臭氧层

澳大利亚野火撕碎臭氧层

澳大利亚野火释放的化学物质破坏了臭氧层。图片来源:DavidGray/Getty

近几年,澳大利亚肆虐的野火伤害的不只是考拉、袋鼠等当地动物以及茂密的森林,还有头顶的天空。

一项3月9日发表于自然的研究指出,2023年至2023年间,该国东南部大规模野火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已经侵蚀了臭氧层,并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这项研究描述了烟雾与平流层中含氯分子现在被禁止使用的化学物质残余物的结合如何破坏臭氧层。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故而有“地球保护伞”之称。

论文合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大气化学家KaneStone表示,澳大利亚野火产生了有记录以来最大的烟羽,高度达30公里,释放了约100万吨烟雾,后者最终进入了平流层中的臭氧层部分。

野火过后的几个月里,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比往年都大,持续时间也更长。但研究人员此前并不清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该研究合著者、MIT大气化学家SusanSolomon认为,烟雾可能导致了一种通常需要在寒冷条件下才能在温暖空气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Solomon指出,火灾后的卫星数据显示,与其他年份相比,在远离南极的较温暖地区,大气中的盐酸含量特别低。

据悉,大气中约80%的氯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用于气溶胶喷雾剂和制冷剂的化学品——氟利昂1987年起逐步被淘汰的残留物。这些残留的氯以盐酸和硝酸氯的形式存在于大气层中,通常情况下对臭氧层无害。但当盐酸溶解在水滴中后,会形成活性的臭氧层消耗分子。Stone说,这通常不会发生在远离两极的地方,因为那些区域的大气层太温暖了。

研究团队使用计算机模型预测烟雾颗粒中所含的各种有机酸如何改变盐酸溶解度。模拟中产生的变化反映了火灾后观测到的平流层内的化学变化。

Solomon说,他们观察到盐酸附着在烟雾颗粒表面,与其他分子反应生成氯分子,并在阳光下分解为高活性的消耗臭氧的氯原子。

研究人员表示,氟利昂被禁用前留下的含氯分子正在缓慢消散,每年形成的臭氧空洞正在缩小。但气候变化导致的野火频繁发生,可能危及臭氧层的恢复。

“这就像一场竞赛,要看接下来的四五十年里,氯从平流层中衰变的速度是否足够快,从而使强烈和频繁的野火最终不会减缓臭氧层空洞的恢复。”Solomon说。徐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